任何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都將會引起國家行政體制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行政體制的外在形式的變革——政府機構的重建;二是行政體制的內在變革——政府職能的轉變和行政權力的重組和增減??梢姡毮苻D變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又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客觀前提和基礎。從本質上講,這是上層建筑必須符合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為了使上層建筑更好的服務于經濟基礎。
一、轉變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1.對政府職能認識不清。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來源于前蘇聯,政府包攬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F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會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無人管的社會公共事務。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的事務則由他們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業(yè)規(guī)定自主處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政府工作人員分不清哪些事務該政府管,哪些事務不該管。他們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除上級明文規(guī)定不管的事務外,所有社會事務都要管,認為這樣做十分妥當,不會出現管理真空。
2.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留戀權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權力的留戀使市場機制難起推動作用。因為這種權力可以給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帶來利益,失去這些權力,就意味著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場同權力競爭,結果是力不從心,權力通常占據上風,致使政府職能轉變滯后,這樣,影響行政效率提高,同時產生腐敗。
3.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不健全。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社會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是否健全密切相關。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務必須由政府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現出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同步的趨勢,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社會功能越齊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區(qū),因社會自身功能不全,嚴重制約了政府職能轉變的速度。在發(fā)達地區(qū)可以交由社會管理的事務,在落后地區(qū)還必須由政府統(tǒng)管起來,這反過來又阻礙了市場機制的發(fā)育。
4.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國民的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有很大提高。但從總體上講,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的要求。一是對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擔心職能轉變會引起負面影響。二是對政府職能只有大致了解,對本層級、本區(qū)域、本部門應履行的職責缺乏科學的認識、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職權應歸還社會,哪些職能應得到加強。三是等待觀望,不敢創(chuàng)新。雖然他們也贊成轉變政府職能,但行動上卻等待觀望,希望有現成的東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也不愿主動探索。四是胸無大局,思考問題往往從小集團、或個人私利出發(fā),對既得利益不愿放棄。五是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不負責任,方法簡單,方式粗暴。凡此種種都說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與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轉變政府職能應從實際出發(fā)
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是關系到我國改革成敗及能否以小代價推進改革的關鍵問題。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職能。
1.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來自公務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伴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轉變和更新。首先要繼續(xù)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樹立市場經濟體制觀念。WTO的一系列原則是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制定的,體現了市場經濟觀念,如平等競爭的原則、開放市場的原則、透明度原則等。這些原則所體現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政府公務人員只有樹立這些新的思想觀念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WTO的要求。其次是不斷克服官本位思想影響,樹立以服務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長期的考試,大網站收集計劃體制形成了以權力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念。這種管理理念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資源配置浪費、權力過于集中等許多弊端,與市場經濟和WTO規(guī)則格格不入。因此,政府公務人員必須重新找準自己的位置,變管理為服務,改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第三是克服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樹立法制觀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國加入WTO,就要遵循WTO規(guī)則,與WTO相違背的法律、法規(guī)都要逐步取消或修改,一切經濟政策、經濟法規(guī)都要公開、透明,與國際接軌。
2.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中負有職責和應發(fā)揮作用,包括公共秩序法律的制定,秩序的維護和違規(guī)的懲戒等。要根據WTO規(guī)則和我國的,全面清理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廢止與WTO規(guī)則相沖突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修改、制定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guī)則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要逐步形成科學、統(tǒng)一的管理制度體系,改變“政”出多門、管理標準不一、執(zhí)行程序各異的狀況,杜絕依據內部文件、內部規(guī)定進行管理的現象,各類法規(guī)、規(guī)章應統(tǒng)一歸類,制定和執(zhí)行時協調一致。政府管理行為要以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為依據,不能超越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限制任意發(fā)揮,也不能放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職能,“無作為”或“有選擇”地行使。
3.提高服務職能。政府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社會需要,便利民眾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災害的求援和救助,生活環(huán)境的美化等。這里論及的政府職能是針對整個政府組織而言的。實際上不同層級不同區(qū)域的政府其職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各級政府機構都應認真研究自己應承擔的職能,清理現有職能,凡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領域政府盡量不要介入,更不能替代,讓市場發(fā)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凡是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事務,政府應把它管理好,以彌補市場的缺陷,讓人民滿意。
4.不斷提高國家公務員的素質。國家公務員的素質不僅關系到政府職能的轉變,而且直接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提高國家公務員的素質。一是每年從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中選拔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增加新鮮血液,不斷優(yōu)化國家公務員的素質結構,使高素質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加。二是完善公務員繼續(xù)教育體系,鼓勵在職人員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輸送公務員到黨校、行政學院和高等院校進行培訓,提高公務員履行職能的素質和能力。三是通過干部交流、掛職鍛煉、下基層調研等方式,擴大公務員對社會的接觸面,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提高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積極發(fā)展電子政務,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增強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的技術基礎,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物質技術手段。當前,需認真研究發(fā)達國家推進電子政務的經驗,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制定規(guī)劃,加大投入,統(tǒng)一標準,搞好信息資源的整合,形成統(tǒng)一、暢通的信息網絡系統(tǒng)。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在網上公開政府的相關政策、規(guī)定,發(fā)布政府工作的相關信息,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建立網上審批管理制度,開展網上申請、網上審批業(yè)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強化社會對政府的監(jiān)督。注重安全防范,分類管理可以分開不能公開、嚴格保密的信息,防止泄密。采用“防火墻”等安全技術,預防病毒和黑客的襲擊,保證電子政務的安全運行
一、轉變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1.對政府職能認識不清。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來源于前蘇聯,政府包攬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F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會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無人管的社會公共事務。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的事務則由他們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業(yè)規(guī)定自主處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政府工作人員分不清哪些事務該政府管,哪些事務不該管。他們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除上級明文規(guī)定不管的事務外,所有社會事務都要管,認為這樣做十分妥當,不會出現管理真空。
2.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留戀權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權力的留戀使市場機制難起推動作用。因為這種權力可以給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帶來利益,失去這些權力,就意味著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場同權力競爭,結果是力不從心,權力通常占據上風,致使政府職能轉變滯后,這樣,影響行政效率提高,同時產生腐敗。
3.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不健全。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社會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是否健全密切相關。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務必須由政府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現出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同步的趨勢,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社會功能越齊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區(qū),因社會自身功能不全,嚴重制約了政府職能轉變的速度。在發(fā)達地區(qū)可以交由社會管理的事務,在落后地區(qū)還必須由政府統(tǒng)管起來,這反過來又阻礙了市場機制的發(fā)育。
4.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國民的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有很大提高。但從總體上講,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的要求。一是對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擔心職能轉變會引起負面影響。二是對政府職能只有大致了解,對本層級、本區(qū)域、本部門應履行的職責缺乏科學的認識、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職權應歸還社會,哪些職能應得到加強。三是等待觀望,不敢創(chuàng)新。雖然他們也贊成轉變政府職能,但行動上卻等待觀望,希望有現成的東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也不愿主動探索。四是胸無大局,思考問題往往從小集團、或個人私利出發(fā),對既得利益不愿放棄。五是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不負責任,方法簡單,方式粗暴。凡此種種都說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與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轉變政府職能應從實際出發(fā)
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是關系到我國改革成敗及能否以小代價推進改革的關鍵問題。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職能。
1.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來自公務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伴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轉變和更新。首先要繼續(xù)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樹立市場經濟體制觀念。WTO的一系列原則是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制定的,體現了市場經濟觀念,如平等競爭的原則、開放市場的原則、透明度原則等。這些原則所體現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政府公務人員只有樹立這些新的思想觀念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WTO的要求。其次是不斷克服官本位思想影響,樹立以服務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長期的考試,大網站收集計劃體制形成了以權力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念。這種管理理念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資源配置浪費、權力過于集中等許多弊端,與市場經濟和WTO規(guī)則格格不入。因此,政府公務人員必須重新找準自己的位置,變管理為服務,改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第三是克服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樹立法制觀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國加入WTO,就要遵循WTO規(guī)則,與WTO相違背的法律、法規(guī)都要逐步取消或修改,一切經濟政策、經濟法規(guī)都要公開、透明,與國際接軌。
2.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中負有職責和應發(fā)揮作用,包括公共秩序法律的制定,秩序的維護和違規(guī)的懲戒等。要根據WTO規(guī)則和我國的,全面清理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廢止與WTO規(guī)則相沖突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修改、制定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guī)則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要逐步形成科學、統(tǒng)一的管理制度體系,改變“政”出多門、管理標準不一、執(zhí)行程序各異的狀況,杜絕依據內部文件、內部規(guī)定進行管理的現象,各類法規(guī)、規(guī)章應統(tǒng)一歸類,制定和執(zhí)行時協調一致。政府管理行為要以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為依據,不能超越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限制任意發(fā)揮,也不能放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職能,“無作為”或“有選擇”地行使。
3.提高服務職能。政府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社會需要,便利民眾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災害的求援和救助,生活環(huán)境的美化等。這里論及的政府職能是針對整個政府組織而言的。實際上不同層級不同區(qū)域的政府其職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各級政府機構都應認真研究自己應承擔的職能,清理現有職能,凡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領域政府盡量不要介入,更不能替代,讓市場發(fā)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凡是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事務,政府應把它管理好,以彌補市場的缺陷,讓人民滿意。
4.不斷提高國家公務員的素質。國家公務員的素質不僅關系到政府職能的轉變,而且直接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提高國家公務員的素質。一是每年從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中選拔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增加新鮮血液,不斷優(yōu)化國家公務員的素質結構,使高素質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加。二是完善公務員繼續(xù)教育體系,鼓勵在職人員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輸送公務員到黨校、行政學院和高等院校進行培訓,提高公務員履行職能的素質和能力。三是通過干部交流、掛職鍛煉、下基層調研等方式,擴大公務員對社會的接觸面,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提高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積極發(fā)展電子政務,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增強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的技術基礎,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物質技術手段。當前,需認真研究發(fā)達國家推進電子政務的經驗,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制定規(guī)劃,加大投入,統(tǒng)一標準,搞好信息資源的整合,形成統(tǒng)一、暢通的信息網絡系統(tǒng)。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在網上公開政府的相關政策、規(guī)定,發(fā)布政府工作的相關信息,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建立網上審批管理制度,開展網上申請、網上審批業(yè)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強化社會對政府的監(jiān)督。注重安全防范,分類管理可以分開不能公開、嚴格保密的信息,防止泄密。采用“防火墻”等安全技術,預防病毒和黑客的襲擊,保證電子政務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