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觀察、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能夠幫助教師認識幼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等信息,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升經(jīng)驗、獲得進步。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好觀察記錄呢?今天為您推薦了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篇一】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背景:
剛來到小一班,一個小女孩便闖入了我的眼簾,因為她身邊總是有一塊小被巾,不論是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她總是與小被巾形影不離。當找不到小被巾時,她的情緒便會有極大的改變,起初只是很慌亂,過一會便嚎啕大哭,很傷心的樣子,就像是失去了依靠,變得很無助,很害怕。通過與她的媽媽交流之后才了解到,她的這一癖好是在小的時候養(yǎng)成的,不知不覺中就演變成了習慣。媽媽也很想將這一習慣改掉,但只要一拿開她的小被巾,她便嚎啕大哭,久而久之便不再管之,但心里還是很焦急,總擔心她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會有不便。
觀察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了解戀物癖形成的原因。
2.引導并幫助寶寶戒斷原有的特殊習慣,融入正常的幼兒園集體生活中。
觀察過程:
1.第一周:琪琪帶著小被巾入園,當老師想將她的小被巾放下時,媽媽告訴老師:這是寶貝從小的習慣,拿下來寶貝會哭鬧。
2.第二周:琪琪寶貝的情況有些加重,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都要時刻緊捏小被巾,如:進餐、睡覺、如廁、參與活動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分分秒秒都在捏著小被巾,只要找不到小被巾便會放聲大哭,直至小被巾出現(xiàn)才可能停止哭泣。
3.第三周:因為小被巾過大,琪琪帶在身上難免不方便,于是老師給了寶貝一個向日葵發(fā)飾,代替小被巾戴在寶貝的手腕上,允許這朵漂亮的小花陪伴著寶貝,也承諾堅決不會把這朵小花取下來,看著這朵漂亮的小花,寶貝笑了。
4.第四周:琪琪戴著這朵小花,漸漸引起其他小朋友的羨慕,老師也趁此機會表揚琪琪漂亮、能干,并鼓勵寶貝學會分享,讓其他小朋友也有機會來佩戴這朵小花。于是,寶貝開始嘗試著取下手腕上的發(fā)飾。
5.第五周:又與家長做了一次深入的談話,了解了寶貝更多的生活習慣及性格脾氣,同時將寶貝在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爭取達成家園共育的一致性,鼓勵寶貝在家在園一個樣,避免戀物癖的反復性。
6.第六周:琪琪寶貝已經(jīng)能夠主動地去分享發(fā)飾,偶爾還看到她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交流。
7.過了兩個月,寶貝的戀物癖已徹底消失,真正地融入到了集體生活中來,還學會了分享,主動與爸爸媽媽說再見,積極參與到一日活動中來。
觀察分析與反思:
一、案例分析
(一)“戀物”行為的緣由
1.年齡特征對自我情緒的調(diào)節(jié)
分析本案例,寶寶的“依戀”、源發(fā)于嬰兒期,但并不是伴隨寶寶呱呱落地那一刻就產(chǎn)生,而是寶寶躺在搖籃中或在媽媽懷抱里的時候逐步形成的。
通過資料的查閱發(fā)現(xiàn),存在“戀物”行為的寶寶們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戀物”對象都為一些類似毛毯、毛絨玩具等柔軟性的物品。當在生活中特別依戀某一物品而養(yǎng)成的經(jīng)常性的習慣時便成了“戀物習慣”,并且多發(fā)生于嬰幼兒的午睡。我們知道,孩子年齡越小,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越弱,他們往往找不到恰當?shù)姆绞郊右越鉀Q。而“依戀物”的出現(xiàn),恰恰能讓孩子在情緒、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滿足。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是設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緩解不安或不愉快,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孩子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放松,進行一種情感情緒上的宣泄,并以此來自我安撫情緒和控制情感。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忽視
我們知道,每個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成長發(fā)展起著特定的作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戀物”行為也不例外,和現(xiàn)代家庭中年輕的爸爸媽媽及其祖輩的教養(yǎng)方式息息相關。上述案例中,寶寶處在四二一式的家庭中,所受的寵溺較多,且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寶寶被老人照顧的時間較長,其起居飲食幾乎和父母沒什么直接的接觸。而祖輩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偏離,寶寶一哭一鬧就馬上給予滿足,特別是當發(fā)現(xiàn)某件物品能使孩子情緒穩(wěn)定時,就會為了省心,很自然的把這件物品再次塞給孩子,以起到穩(wěn)定孩子情緒的作用。顯然這些行為忽視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是孩子暫時得到滿足,并趨于平靜,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在情感和行為上依戀的錯位,形成對物品的依賴,替代了親子間正常的關系和交流。這些其實都是形成寶寶“戀被”習慣的根源,是縱容和默許其不良行為的教養(yǎng)方式對依戀行為形成所起的一種反作用。
3.分離焦慮的誘導、促使
分離焦慮是新入園的孩子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表現(xiàn)為孩子身處陌生的環(huán)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恐懼。此時,孩子就往往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上述例子就是明顯的體現(xiàn),小朋友的“戀被”行為本來只發(fā)生于睡覺時,但是在入園適應過程中由于逐步發(fā)展反而出現(xiàn)進餐、游戲、早操等任何階段都要小被相隨的現(xiàn)象。
(二)“戀物”行為的發(fā)展趨向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身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在一定階段,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能幫助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形成一種安全依戀,有助于孩子獲取身體和情感上的滿足。但長期聽之任之,則也會產(chǎn)生負面效果,重度的戀物行為還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兒時的“戀物”行為,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社會性發(fā)展,會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發(fā)展。
(三)“戀物”行為的解決措施
1.注意家園配合,實行家園一致,矯正孩子“戀物”行為
首先,注重與孩子的家庭進行溝通。針對寶寶的“戀物”行為表現(xiàn)專門和父母進行深入的交流,讓家長了解“戀物”行為的利弊,更明確其長期發(fā)展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達成逐步矯正寶寶“戀物”行為的共識。其次,請家長們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入睡過程,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該物慰藉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讓寶寶獨自抱“戀物”入睡,使孩子漸漸減少對該物的依戀,使戀物習慣慢慢被糾正。最后,建立家園一致性,在幼兒園逐步矯正的同時,請家長們做到在家在園一個樣,避免孩子“戀物”行為的反復性。
2.“忽視”戀物行為,轉(zhuǎn)移注意
所謂“忽視”指的是教師或成人在動作、言語等行為上對孩子關注程度的適當減弱,其表現(xiàn)為注重引導,不加以刻意的分離,不再時時刻刻的要求孩子放棄,對“戀物”視之而不見,“忽視”它的存在。我曾一度對叮當小朋友采取強硬手段,但得到的結(jié)果更強化了她的“戀物”行為,更導致她時刻關注、擔心自己的小被被人拿走,還擔心小被被拿走而不愿上幼兒園。之后便改變了措施,在午睡時,更多地通過眼神、安撫等動作幫助她入睡,結(jié)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循序漸進,逐步矯正
2-3歲是孩子依戀的時期,也是孩子處于依戀關系的明確期,安全的依戀關系曾伴隨著寶寶的健康成長,但是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戀物”的發(fā)展會造成社會交往及生活的困難,對嬰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也要采取逐步的矯正措施,不斷然要求孩子馬上遠離“戀物”,更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寶寶對入園新環(huán)境的適應,對“分離焦慮”的淡化,我們更多得幫助寶寶們參加有趣的游戲活動,幫助寶寶們同伴間進行簡單的交流與交往,更多得給予孩子關注,幫助他們走出“戀物情結(jié)”。
二、啟示與思考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感到,在幼兒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內(nèi)部心理和外部環(huán)境的沖突會導致孩子各種偏異行為問題的出現(xiàn),如自閉行為、退縮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等等,依戀只是其中的一種。不論是幼兒有意或無意表現(xiàn)出這些偏異行為,老師及家長要及時引導幼兒改善這些行為,要有效幫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毒V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贬槍τ變喊l(fā)育迅速但遠未完善的生理特點、天真純潔但容易受到傷害的心理特點、活潑好動但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活動特點等,我們更應將幼兒健康教育置于幼兒園工作的首位,強調(diào)“身心并重”。而諸如案例中的戀物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糾正的,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jié)和改進,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其成為健全的社會人而努力!
【篇二】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內(nèi)容:
當老師宣布區(qū)域活動開始后,小朋友們都在老師的要求下,在進區(qū)卡處排隊等候來喜歡的冰淇淋,志遠急匆匆的跑過來鉆入人群,使勁推了推前面的高個兒幼兒想插隊,見推不動,情急之下蹲下身子,從下面鉆進去,順利的找到自己的喜歡的冰淇淋,貼在“娃娃家”柜子上,成為班里第一個,沖進區(qū)域的小朋友。
進到玩具區(qū)后,他拿起玩具不停的說:“我要搭一個很長的槍......”可是他剛拿起玩具搭了兩下,就改變了主意:“我不玩了......”
第二次選區(qū):建構(gòu)區(qū),在建構(gòu)區(qū)他拿了兩小汽車在地墊上轉(zhuǎn)了一圈,就又打算換區(qū),老是提醒他不要總是換區(qū),但他置若罔聞。
第三次選區(qū)是“涂涂畫畫”,老師引導他為上次沒有畫完的帽子涂色,他畫了幾筆就離開了。
第四次換區(qū)是娃娃家,進娃娃家后,他又跑進建構(gòu)區(qū),告訴老師:“我要開車去買菜”。在建構(gòu)區(qū)他和區(qū)內(nèi)的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在老師的調(diào)解下,最終和解,他自言自語:“我現(xiàn)在要去炒一炒”。炒好后他用盤子端著一個炒好的胡蘿卜去喂睡覺的娃娃,喂完后把盤子扔在地上。接下來他舉起娃娃家的床頭又拍又搗,旁邊幼兒來告狀,他對老師說:“我要玩積木?!?BR> 老師引導他第五次換區(qū)到“建構(gòu)區(qū)”。他把積木一塊一塊壘高,打了七八塊后,看見老師走過來,趕緊報告:“老師,我擺了一個房子?!崩蠋焼枺骸澳銛[了幾層樓?”他馬上蹲下來頭歪向地面認真的數(shù):“一層樓,兩層樓,三層樓......”
最后一次來到美工區(qū)。他拿起圍裙喊:“老師,我要做這個工作?!蓖趵蠋煄退┐骱煤螅J真地選畫筆開始他的“大作”,連李老師中間過來替他擦鼻涕,他都沒有停下來。對涂鴉,此時他開始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他一邊專心致志地畫,一邊自言自語,口水還在滴滴嗒嗒地向下流。橘色、紅色、藍色、綠色,只是畫單一的整線條。老師走過來和他交流:“你在畫什么呢?”“畫美麗的天氣?!薄敖裉焓乔缣爝€是陰天?”“晴天?!比缓?,他在報紙的右上角畫了一個太陽,在太陽下面又畫了幾條橫線。老師問:“下面是什么?”“白云?!薄鞍自剖鞘裁搭伾模俊薄凹t色的?!彼麚Q了一只藍色畫筆邊畫邊自言自語:“我換一朵藍色的白云。”接下來又畫了一條豎線,老師問:“這么長是什么呀?”他答:“就是長河?!比缓笥衷谂赃叜嬃烁L的一條。整個回答他沒有看老師一眼,表現(xiàn)出極大的專注性。
結(jié)束音樂響起,馬上放下排筆脫下圍裙拍手回座位,老師講評,要求建構(gòu)區(qū)沒有收拾好的幼兒去整理積木,他也沖過去要幫助小朋友。在別人忙著收拾時,他在旁邊區(qū)域東摸西看,最后被老師帶回座位。
分析:
1.由小班年齡特點決定的。
整個游戲,志遠先后更換了6次區(qū)域,大部分區(qū)域只呆了30秒左右,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擺弄和初步膚淺的探索。這是因為年齡小的孩子,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活動中喜歡活動有趣的材料,會反復的擺弄,我特別的目的性,因此游戲的隨意性較大。如浩程在娃娃家擺弄床頭時間增長。就是因為他又發(fā)現(xiàn)了材料的可活動性,而選擇涂涂畫畫區(qū)時間短,是因為給上次沒有涂完的帽子繼續(xù)涂色,對他缺乏新鮮感和挑戰(zhàn)性,所以他隨意涂一下就離開了。
2.家庭因素決定。
3.教師在區(qū)域游戲中適時指導的重要性。
措施:
在小班區(qū)角活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頻繁換區(qū)的孩子,游戲中我們允許這樣的孩子存在,給他們游離、選擇的時間、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但不能漠視這樣的現(xiàn)象。更不能讓孩子長期無目的地處于游離狀態(tài)。
1.小班區(qū)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探索活動的有力支撐,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為他們提供種類少、數(shù)量多、活動有趣且形狀相似的成型玩具,提高幼兒的興趣,推動幼兒的活動,避免幼兒為爭搶玩具而發(fā)生糾紛,滿足幼兒平行游戲的需要。
2.教師可以角色身份加入到幼兒游戲中,在與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達到指導的目的。
3.注意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4.游戲中教師必須尊重幼兒意愿,給幼兒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預,最多的欣賞來支持幼兒游戲,并通過講評幫助他們積累游戲經(jīng)驗。
5.區(qū)域中玩具的投放,要適應不同能力的幼兒,兼顧能力強與能力弱幼兒,游戲的玩法能滿足三個層次的需求:較弱的→一般的→較強的。
【篇三】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分析:
在一次午點環(huán)節(jié)中,當大部分小朋友都已經(jīng)把包子吃完時,慧慧突然跑到我面前來說:“老師我不想吃了,我不喜歡吃這個包子”。我說:“趕快趁熱熱把包子吃完,要不然涼了,喝到肚子里肚子會疼的”,他點了點頭,然后很不情愿的用小嘴巴吃起來。
過了一會,只剩下幾個孩子在吃包子了,慧慧就是其中的一個,班上的阿姨正在收拾已經(jīng)吃完包子的小朋友的桌子,我在幫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另外一位老師也和我一樣?;刍墼跊]有征得老師的同意下,走到垃圾桶跟前,嘴巴還念叨著:“我不吃了,我不吃了”。這時阿姨對著慧慧說:“不許扔掉,趕快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把包子吃完”,她一臉委屈的看著我和另外一位老師,可我們都沒有說話,他也只好聽阿姨的話,繼續(xù)回座位上吃包子,剩下的幾個孩子也陸陸續(xù)續(xù)的把包子吃完了,可慧慧還是那么多,一點也不見少。
采取措施:
這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片文章,上面說到:“當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如果你把這件事做好了,你會像喜洋洋、熊大等等一樣厲害),去激起孩子的興趣。”我想何不嘗試一下,看看到底可有效果?我來到慧慧的面前,拉著她的小手說:“你喜歡熊大和熊二嗎”?她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和我說了好多關于熊大和熊二的事情,我說了一句:“哇,原來他們是這么厲害的,你想和他們一樣聰明嗎?”慧慧很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接著又說:“如果你快點把包子吃完,你會像熊大和熊二一樣強壯和他們一樣聰明,那樣老師和小朋友會很喜歡你的”。就在我說完這些話以后,慧慧三下兩下就把包子吃完,我立即表揚了她并對他說:你真棒”!
獲取成效:
在幼兒園里,作為老師要時時刻刻做一個有心的人,要靈活機動去對待在孩子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就像在慧慧的這件事上,我換了一種方式,他就可以很快把包子吃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注意孩子們的喜好,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這樣不僅可以與孩子拉近距離,還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能干的寶寶。
【篇一】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背景:
剛來到小一班,一個小女孩便闖入了我的眼簾,因為她身邊總是有一塊小被巾,不論是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她總是與小被巾形影不離。當找不到小被巾時,她的情緒便會有極大的改變,起初只是很慌亂,過一會便嚎啕大哭,很傷心的樣子,就像是失去了依靠,變得很無助,很害怕。通過與她的媽媽交流之后才了解到,她的這一癖好是在小的時候養(yǎng)成的,不知不覺中就演變成了習慣。媽媽也很想將這一習慣改掉,但只要一拿開她的小被巾,她便嚎啕大哭,久而久之便不再管之,但心里還是很焦急,總擔心她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會有不便。
觀察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了解戀物癖形成的原因。
2.引導并幫助寶寶戒斷原有的特殊習慣,融入正常的幼兒園集體生活中。
觀察過程:
1.第一周:琪琪帶著小被巾入園,當老師想將她的小被巾放下時,媽媽告訴老師:這是寶貝從小的習慣,拿下來寶貝會哭鬧。
2.第二周:琪琪寶貝的情況有些加重,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都要時刻緊捏小被巾,如:進餐、睡覺、如廁、參與活動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分分秒秒都在捏著小被巾,只要找不到小被巾便會放聲大哭,直至小被巾出現(xiàn)才可能停止哭泣。
3.第三周:因為小被巾過大,琪琪帶在身上難免不方便,于是老師給了寶貝一個向日葵發(fā)飾,代替小被巾戴在寶貝的手腕上,允許這朵漂亮的小花陪伴著寶貝,也承諾堅決不會把這朵小花取下來,看著這朵漂亮的小花,寶貝笑了。
4.第四周:琪琪戴著這朵小花,漸漸引起其他小朋友的羨慕,老師也趁此機會表揚琪琪漂亮、能干,并鼓勵寶貝學會分享,讓其他小朋友也有機會來佩戴這朵小花。于是,寶貝開始嘗試著取下手腕上的發(fā)飾。
5.第五周:又與家長做了一次深入的談話,了解了寶貝更多的生活習慣及性格脾氣,同時將寶貝在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爭取達成家園共育的一致性,鼓勵寶貝在家在園一個樣,避免戀物癖的反復性。
6.第六周:琪琪寶貝已經(jīng)能夠主動地去分享發(fā)飾,偶爾還看到她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交流。
7.過了兩個月,寶貝的戀物癖已徹底消失,真正地融入到了集體生活中來,還學會了分享,主動與爸爸媽媽說再見,積極參與到一日活動中來。
觀察分析與反思:
一、案例分析
(一)“戀物”行為的緣由
1.年齡特征對自我情緒的調(diào)節(jié)
分析本案例,寶寶的“依戀”、源發(fā)于嬰兒期,但并不是伴隨寶寶呱呱落地那一刻就產(chǎn)生,而是寶寶躺在搖籃中或在媽媽懷抱里的時候逐步形成的。
通過資料的查閱發(fā)現(xiàn),存在“戀物”行為的寶寶們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戀物”對象都為一些類似毛毯、毛絨玩具等柔軟性的物品。當在生活中特別依戀某一物品而養(yǎng)成的經(jīng)常性的習慣時便成了“戀物習慣”,并且多發(fā)生于嬰幼兒的午睡。我們知道,孩子年齡越小,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越弱,他們往往找不到恰當?shù)姆绞郊右越鉀Q。而“依戀物”的出現(xiàn),恰恰能讓孩子在情緒、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滿足。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是設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緩解不安或不愉快,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孩子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放松,進行一種情感情緒上的宣泄,并以此來自我安撫情緒和控制情感。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忽視
我們知道,每個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成長發(fā)展起著特定的作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戀物”行為也不例外,和現(xiàn)代家庭中年輕的爸爸媽媽及其祖輩的教養(yǎng)方式息息相關。上述案例中,寶寶處在四二一式的家庭中,所受的寵溺較多,且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寶寶被老人照顧的時間較長,其起居飲食幾乎和父母沒什么直接的接觸。而祖輩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偏離,寶寶一哭一鬧就馬上給予滿足,特別是當發(fā)現(xiàn)某件物品能使孩子情緒穩(wěn)定時,就會為了省心,很自然的把這件物品再次塞給孩子,以起到穩(wěn)定孩子情緒的作用。顯然這些行為忽視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是孩子暫時得到滿足,并趨于平靜,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在情感和行為上依戀的錯位,形成對物品的依賴,替代了親子間正常的關系和交流。這些其實都是形成寶寶“戀被”習慣的根源,是縱容和默許其不良行為的教養(yǎng)方式對依戀行為形成所起的一種反作用。
3.分離焦慮的誘導、促使
分離焦慮是新入園的孩子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表現(xiàn)為孩子身處陌生的環(huán)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恐懼。此時,孩子就往往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上述例子就是明顯的體現(xiàn),小朋友的“戀被”行為本來只發(fā)生于睡覺時,但是在入園適應過程中由于逐步發(fā)展反而出現(xiàn)進餐、游戲、早操等任何階段都要小被相隨的現(xiàn)象。
(二)“戀物”行為的發(fā)展趨向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身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在一定階段,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能幫助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形成一種安全依戀,有助于孩子獲取身體和情感上的滿足。但長期聽之任之,則也會產(chǎn)生負面效果,重度的戀物行為還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兒時的“戀物”行為,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社會性發(fā)展,會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發(fā)展。
(三)“戀物”行為的解決措施
1.注意家園配合,實行家園一致,矯正孩子“戀物”行為
首先,注重與孩子的家庭進行溝通。針對寶寶的“戀物”行為表現(xiàn)專門和父母進行深入的交流,讓家長了解“戀物”行為的利弊,更明確其長期發(fā)展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達成逐步矯正寶寶“戀物”行為的共識。其次,請家長們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入睡過程,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該物慰藉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讓寶寶獨自抱“戀物”入睡,使孩子漸漸減少對該物的依戀,使戀物習慣慢慢被糾正。最后,建立家園一致性,在幼兒園逐步矯正的同時,請家長們做到在家在園一個樣,避免孩子“戀物”行為的反復性。
2.“忽視”戀物行為,轉(zhuǎn)移注意
所謂“忽視”指的是教師或成人在動作、言語等行為上對孩子關注程度的適當減弱,其表現(xiàn)為注重引導,不加以刻意的分離,不再時時刻刻的要求孩子放棄,對“戀物”視之而不見,“忽視”它的存在。我曾一度對叮當小朋友采取強硬手段,但得到的結(jié)果更強化了她的“戀物”行為,更導致她時刻關注、擔心自己的小被被人拿走,還擔心小被被拿走而不愿上幼兒園。之后便改變了措施,在午睡時,更多地通過眼神、安撫等動作幫助她入睡,結(jié)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循序漸進,逐步矯正
2-3歲是孩子依戀的時期,也是孩子處于依戀關系的明確期,安全的依戀關系曾伴隨著寶寶的健康成長,但是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戀物”的發(fā)展會造成社會交往及生活的困難,對嬰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也要采取逐步的矯正措施,不斷然要求孩子馬上遠離“戀物”,更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寶寶對入園新環(huán)境的適應,對“分離焦慮”的淡化,我們更多得幫助寶寶們參加有趣的游戲活動,幫助寶寶們同伴間進行簡單的交流與交往,更多得給予孩子關注,幫助他們走出“戀物情結(jié)”。
二、啟示與思考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感到,在幼兒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內(nèi)部心理和外部環(huán)境的沖突會導致孩子各種偏異行為問題的出現(xiàn),如自閉行為、退縮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等等,依戀只是其中的一種。不論是幼兒有意或無意表現(xiàn)出這些偏異行為,老師及家長要及時引導幼兒改善這些行為,要有效幫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毒V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贬槍τ變喊l(fā)育迅速但遠未完善的生理特點、天真純潔但容易受到傷害的心理特點、活潑好動但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活動特點等,我們更應將幼兒健康教育置于幼兒園工作的首位,強調(diào)“身心并重”。而諸如案例中的戀物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糾正的,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jié)和改進,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其成為健全的社會人而努力!
【篇二】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內(nèi)容:
當老師宣布區(qū)域活動開始后,小朋友們都在老師的要求下,在進區(qū)卡處排隊等候來喜歡的冰淇淋,志遠急匆匆的跑過來鉆入人群,使勁推了推前面的高個兒幼兒想插隊,見推不動,情急之下蹲下身子,從下面鉆進去,順利的找到自己的喜歡的冰淇淋,貼在“娃娃家”柜子上,成為班里第一個,沖進區(qū)域的小朋友。
進到玩具區(qū)后,他拿起玩具不停的說:“我要搭一個很長的槍......”可是他剛拿起玩具搭了兩下,就改變了主意:“我不玩了......”
第二次選區(qū):建構(gòu)區(qū),在建構(gòu)區(qū)他拿了兩小汽車在地墊上轉(zhuǎn)了一圈,就又打算換區(qū),老是提醒他不要總是換區(qū),但他置若罔聞。
第三次選區(qū)是“涂涂畫畫”,老師引導他為上次沒有畫完的帽子涂色,他畫了幾筆就離開了。
第四次換區(qū)是娃娃家,進娃娃家后,他又跑進建構(gòu)區(qū),告訴老師:“我要開車去買菜”。在建構(gòu)區(qū)他和區(qū)內(nèi)的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在老師的調(diào)解下,最終和解,他自言自語:“我現(xiàn)在要去炒一炒”。炒好后他用盤子端著一個炒好的胡蘿卜去喂睡覺的娃娃,喂完后把盤子扔在地上。接下來他舉起娃娃家的床頭又拍又搗,旁邊幼兒來告狀,他對老師說:“我要玩積木?!?BR> 老師引導他第五次換區(qū)到“建構(gòu)區(qū)”。他把積木一塊一塊壘高,打了七八塊后,看見老師走過來,趕緊報告:“老師,我擺了一個房子?!崩蠋焼枺骸澳銛[了幾層樓?”他馬上蹲下來頭歪向地面認真的數(shù):“一層樓,兩層樓,三層樓......”
最后一次來到美工區(qū)。他拿起圍裙喊:“老師,我要做這個工作?!蓖趵蠋煄退┐骱煤螅J真地選畫筆開始他的“大作”,連李老師中間過來替他擦鼻涕,他都沒有停下來。對涂鴉,此時他開始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他一邊專心致志地畫,一邊自言自語,口水還在滴滴嗒嗒地向下流。橘色、紅色、藍色、綠色,只是畫單一的整線條。老師走過來和他交流:“你在畫什么呢?”“畫美麗的天氣?!薄敖裉焓乔缣爝€是陰天?”“晴天?!比缓?,他在報紙的右上角畫了一個太陽,在太陽下面又畫了幾條橫線。老師問:“下面是什么?”“白云?!薄鞍自剖鞘裁搭伾模俊薄凹t色的?!彼麚Q了一只藍色畫筆邊畫邊自言自語:“我換一朵藍色的白云。”接下來又畫了一條豎線,老師問:“這么長是什么呀?”他答:“就是長河?!比缓笥衷谂赃叜嬃烁L的一條。整個回答他沒有看老師一眼,表現(xiàn)出極大的專注性。
結(jié)束音樂響起,馬上放下排筆脫下圍裙拍手回座位,老師講評,要求建構(gòu)區(qū)沒有收拾好的幼兒去整理積木,他也沖過去要幫助小朋友。在別人忙著收拾時,他在旁邊區(qū)域東摸西看,最后被老師帶回座位。
分析:
1.由小班年齡特點決定的。
整個游戲,志遠先后更換了6次區(qū)域,大部分區(qū)域只呆了30秒左右,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擺弄和初步膚淺的探索。這是因為年齡小的孩子,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活動中喜歡活動有趣的材料,會反復的擺弄,我特別的目的性,因此游戲的隨意性較大。如浩程在娃娃家擺弄床頭時間增長。就是因為他又發(fā)現(xiàn)了材料的可活動性,而選擇涂涂畫畫區(qū)時間短,是因為給上次沒有涂完的帽子繼續(xù)涂色,對他缺乏新鮮感和挑戰(zhàn)性,所以他隨意涂一下就離開了。
2.家庭因素決定。
3.教師在區(qū)域游戲中適時指導的重要性。
措施:
在小班區(qū)角活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頻繁換區(qū)的孩子,游戲中我們允許這樣的孩子存在,給他們游離、選擇的時間、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但不能漠視這樣的現(xiàn)象。更不能讓孩子長期無目的地處于游離狀態(tài)。
1.小班區(qū)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探索活動的有力支撐,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為他們提供種類少、數(shù)量多、活動有趣且形狀相似的成型玩具,提高幼兒的興趣,推動幼兒的活動,避免幼兒為爭搶玩具而發(fā)生糾紛,滿足幼兒平行游戲的需要。
2.教師可以角色身份加入到幼兒游戲中,在與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達到指導的目的。
3.注意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4.游戲中教師必須尊重幼兒意愿,給幼兒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預,最多的欣賞來支持幼兒游戲,并通過講評幫助他們積累游戲經(jīng)驗。
5.區(qū)域中玩具的投放,要適應不同能力的幼兒,兼顧能力強與能力弱幼兒,游戲的玩法能滿足三個層次的需求:較弱的→一般的→較強的。
【篇三】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合輯
觀察分析:
在一次午點環(huán)節(jié)中,當大部分小朋友都已經(jīng)把包子吃完時,慧慧突然跑到我面前來說:“老師我不想吃了,我不喜歡吃這個包子”。我說:“趕快趁熱熱把包子吃完,要不然涼了,喝到肚子里肚子會疼的”,他點了點頭,然后很不情愿的用小嘴巴吃起來。
過了一會,只剩下幾個孩子在吃包子了,慧慧就是其中的一個,班上的阿姨正在收拾已經(jīng)吃完包子的小朋友的桌子,我在幫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另外一位老師也和我一樣?;刍墼跊]有征得老師的同意下,走到垃圾桶跟前,嘴巴還念叨著:“我不吃了,我不吃了”。這時阿姨對著慧慧說:“不許扔掉,趕快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把包子吃完”,她一臉委屈的看著我和另外一位老師,可我們都沒有說話,他也只好聽阿姨的話,繼續(xù)回座位上吃包子,剩下的幾個孩子也陸陸續(xù)續(xù)的把包子吃完了,可慧慧還是那么多,一點也不見少。
采取措施:
這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片文章,上面說到:“當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如果你把這件事做好了,你會像喜洋洋、熊大等等一樣厲害),去激起孩子的興趣。”我想何不嘗試一下,看看到底可有效果?我來到慧慧的面前,拉著她的小手說:“你喜歡熊大和熊二嗎”?她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和我說了好多關于熊大和熊二的事情,我說了一句:“哇,原來他們是這么厲害的,你想和他們一樣聰明嗎?”慧慧很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接著又說:“如果你快點把包子吃完,你會像熊大和熊二一樣強壯和他們一樣聰明,那樣老師和小朋友會很喜歡你的”。就在我說完這些話以后,慧慧三下兩下就把包子吃完,我立即表揚了她并對他說:你真棒”!
獲取成效:
在幼兒園里,作為老師要時時刻刻做一個有心的人,要靈活機動去對待在孩子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就像在慧慧的這件事上,我換了一種方式,他就可以很快把包子吃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注意孩子們的喜好,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這樣不僅可以與孩子拉近距離,還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能干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