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郡中學高三0601班全班54人全部上“一本”分數(shù)線,其中23人預計可上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shù)線,600分以上的有30人(總分750分)(6月27日《長沙晚報》)。
一句話論這事,就是有理論概率存在,但實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后竟“輕松”完成了——確實要說“輕松”,因為全班上“一本”的新聞并不鮮見——說穿了不值錢,不過就是“集中培養(yǎng)”、各種優(yōu)勢資源選擇性配置的必然結果罷了。
首先是集全區(qū)、全市之力打造重點中學。然后,集全校之力打造所謂“奧賽班”、“陽光班”、“實驗班”,在全區(qū)、全市范圍內招錄的“苗子”,集全校、全區(qū)、全市之力配置教師資源。更惡劣者,是依據歷次考試成績,不斷實施班級重組,保證勢資源能即時集中于重點班級。不合乎常理,就這樣在不合乎常理、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硬是輕松變成了“常理”。
全班上“一本”,令人感覺到了神奇么?沒有,充其量,只是證明應試教育之弊發(fā)展到了什么程度;公共資源的選擇性配置,畸型到了什么程度。全班上“一本”,你可曾看見,這幾十名幸運者的腳下、無數(shù)被用作基石的孩子們,他們眼眶中的淚水?
一句話論這事,就是有理論概率存在,但實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后竟“輕松”完成了——確實要說“輕松”,因為全班上“一本”的新聞并不鮮見——說穿了不值錢,不過就是“集中培養(yǎng)”、各種優(yōu)勢資源選擇性配置的必然結果罷了。
首先是集全區(qū)、全市之力打造重點中學。然后,集全校之力打造所謂“奧賽班”、“陽光班”、“實驗班”,在全區(qū)、全市范圍內招錄的“苗子”,集全校、全區(qū)、全市之力配置教師資源。更惡劣者,是依據歷次考試成績,不斷實施班級重組,保證勢資源能即時集中于重點班級。不合乎常理,就這樣在不合乎常理、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硬是輕松變成了“常理”。
全班上“一本”,令人感覺到了神奇么?沒有,充其量,只是證明應試教育之弊發(fā)展到了什么程度;公共資源的選擇性配置,畸型到了什么程度。全班上“一本”,你可曾看見,這幾十名幸運者的腳下、無數(shù)被用作基石的孩子們,他們眼眶中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