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法制史73個考點(diǎn)大匯集(二)

字號:

三十一、唐律刑罰原則
    1、區(qū)分公、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
    2、自首:區(qū)分自首與自新、重罪不適用、免罪但應(yīng)還贓、不實(shí)不盡不全免
    3、類推:減輕處罰舉重明輕,加重處罰舉輕明重
    4、化外人(國籍同屬人,國籍異屬地)
    三十二、宋立法:
    刑統(tǒng): 宋太祖,第一部刊印頒行,律令合編編敕:始于太祖,仁宗前“律敕并行”,神宗后“以敕代律”;神宗設(shè)“編敕所”。
    三十三、宋代婚姻:
    五服以內(nèi)禁結(jié)婚,州縣與部下、百姓禁婚;允許離婚改嫁。
    三十四、宋代繼承
    夫亡妻在,立繼從妻;夫妻俱亡,命繼從尊。女未出嫁四分三,獨(dú)留一份給繼子。若有女兒已嫁男,女、子、官府三三三,遺腹繼承等親生。
    三十五、宋買賣契約
    絕賣——一般買賣。
    活賣——附條件,條件完成,買賣成立,類似典賣。
    賒賣——商業(yè)信用/預(yù)付方式,收取價金。
    都須訂立書面契約——取得官府承認(rèn)——合法有效。
    三十六、宋代租賃契約
    租、賃或借:房宅。
    庸、雇:人畜車馬。
    三十七、宋代借貸契約
    借:使用借貸
    貸:消費(fèi)借貸
    負(fù)債:不付息的使用借貸。
    出舉:要付息的消費(fèi)借貸。
    三十八、宋刑罰:
    折杖法:笞杖徒流方可折,折成臀脊杖;反逆、強(qiáng)盜不適用
    配役:,為流刑而配;刺配;黥刑的復(fù)活;太祖偶用,仁宗后常制。
    凌遲:始于西遼,南宋《慶元條法事類》法定死刑,《大清現(xiàn)行刑律》 廢除。
    三十九、唐:
    法官回避:《唐六典》“鞫獄”。
    保辜:內(nèi)受傷者死去,定殺人罪;限外死去或者限內(nèi)以他故死者,定傷人罪。
    四十、宋:
    翻異——人犯否認(rèn)口供
    別勘——另一法官或別一司法機(jī)關(guān)重審。
    《洗冤集錄》-世界最早的法醫(yī)學(xué)著作。
    四十一、元
    四等人:蒙古、色目、漢、南
    蒙漢異法:元宗室及蒙古人的案件——中央大宗正府;漢人、南人訴案——刑部,同罪異罰。
    燒埋銀制度
    四十二、明清立法
    1、《大明律》 (朱元璋;七篇。)
    2、《明大誥》(《尚書?大誥》;加重;法外用刑;重點(diǎn)治吏;空前普及)
    3、《大明會典》(英宗;行政法典)
    4、《大清會典》 (康、雍、乾、嘉、光)
    5、《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四十三、 例——清最重要的法律形式
    1、條例——刑事單行法規(guī),編入《大清律例》。
    2、則例-行政部門或?qū)iT事務(wù)的單行法規(guī)匯編。
    3、事例-皇帝的“上諭”/經(jīng)皇帝批準(zhǔn)的政府部門建議。
    4、成例——定例,整理編訂的事例\單行法規(guī)。統(tǒng)稱,條例+行政單行法規(guī)。
    四十四、明
    1、創(chuàng)*黨罪
    2、充軍刑,分本人終身充軍、子孫永遠(yuǎn)充軍兩種
    3、刑罰從重從新(與唐律比):重其所重——賊盜及錢糧;輕其所輕——典禮 及風(fēng)俗教化。
    四十五、會審制度(唐)
    三司推事: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地方或中央重大案件都堂集議制:重大死刑案件——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
    三司使: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地方不便解往中央的案件
    四十六、 會審制度(明)
    三司會審: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會審。
    九卿會審(圓審)-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決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朝審-霜降,會審重案囚犯,清代秋審,朝審源于此。
    大審-司禮監(jiān)、5年。
    四十七、會審制度(清)
    秋審-死刑復(fù)審制度
    朝審-重案及京師附近絞、斬監(jiān)候案件復(fù)審,結(jié)果為情實(shí)、緩決、可矜、留養(yǎng)承嗣。
    熱審-京師笞杖刑案件重審。
    四十八、清末修律:
    1、《大清現(xiàn)行刑律》:過渡、刑律、分門、廢凌遲、增妨害國交
    2、《大清新刑律》:近代第一部專門刑法典;總則+分則+暫行章程;主刑+從刑;罪刑法定+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