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危險責任仍然是高度危險責任,將其倒退為過錯推定原則是不對的。因為實行過錯推定責任,三高的運營者承擔責責任的前提是有過錯。如果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免除責任,即使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沒有過錯也不能獲得賠償。這不是三高高危險責任的立法本意。
■將三高危險責任由中等等級無過錯責任改為較低等級無過錯責任,仍然是堅持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由于重大過失失造成損害的,也能夠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既能使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承擔賠償責任適當,免除責任理由充分,也能使三高危危險責任的受害人不因為加害人沒有過錯免除責任而索賠無著。
三高危險責任是指高空、高壓、高速運輸工具致人損害責任的簡稱,是特殊侵權責任的高度危險責任中的一種類型。對這種特殊侵權責任究竟應當規(guī)定怎樣的規(guī)則,目前的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規(guī)定得并不特別理想,還有斟酌的余地。
采用過錯推定原則的爭論
對于三高危險責任究竟應當規(guī)定何種規(guī)則的爭論,發(fā)生在2008年9月第一次侵權責任法草案理論研討會上。
當時草案提出的意見是,三高危險責任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以區(qū)別于其它高度危險責任,即“從事高空、高壓、高速軌道運輸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將三高危險責任與其他高度危險責任區(qū)別的要點是不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采用過錯推定原則。
這個意見最后被專家否定了,理由是對三高危險責任這樣規(guī)定,是民法通則第123條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的倒退,不僅專家接受不了,群眾也接受不了,因此應當“恢復原狀”。于是,對三高危險責任的規(guī)定就成為了二次審議稿的第74條,即“占有、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從事高空、高壓作業(yè),使用高速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除外”,仍然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對三高危險責任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能夠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免除責任的規(guī)則并不完全正確。
有兩個實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個,在某建筑物上空架有高壓線,符合安全標準,不存在對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的危險。該建筑物的所有人在該建筑物上搭建違章建筑,使其頂部距離高壓線的垂直距離過低,超過安全標準。其后,該人在該違章建筑的樓頂晾曬衣物,碰觸高壓線觸電致死,其近親屬向法院起訴主張供電部門承擔賠償責任。第二個,北京地鐵乘客吳某欲乘地鐵,進站后見地鐵列車已經(jīng)進站,遂奔跑趕車,不慎掉下站臺,列車剎車不及致吳某腿部斷離傷,吳某向地鐵企業(yè)索賠數(shù)百萬元。這兩個案件一個是高壓一個是高速運輸工具,都屬于“三高危險責任”,受害人都不是因自己的故意引起損害,但都是由于自己的重大過失所致。
對此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確定責任,“三高”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有過錯就沒有責任,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就可以免除責任,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應當承擔責任,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實行過失相抵,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規(guī)定顯然不合適,確實是從民法通則的立場上退步。但是,如果將三高危險責任與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責任同樣對待,統(tǒng)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引起損害的才可以免除責任,顯然也不合適。上述兩個案件,受害人都因自己重大過失受到損害,而供電部門和地鐵企業(yè)完全沒有過錯,讓其承擔巨額賠償責任,勢必加重負擔,增加經(jīng)營成本,最終還是要將這些風險轉嫁到全體消費者身上,由全體人民來負擔損失。例如北京地鐵的收費極為低廉,全靠國家補貼,令其承擔幾百萬元的損害,不還是讓政府用納稅人的稅金負擔嗎?這樣做更不公平。
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更為合理
高度危險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責任法草案在規(guī)定高度危險責任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將無過錯責任原則再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即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和較低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區(qū)別對待。例如在規(guī)定動物致害責任中,就區(qū)分烈性犬等動物和其它動物的不同,對飼養(yǎng)一般動物造成的損害,盡管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因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這樣做可以對不同的侵權責任類型在確定賠償責任時,更有針對性,更公平,更合理。
侵權責任法草案的討論稿曾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核損害及航空器損害,二是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損害,三是三高危險責任。最為嚴重的當然是核損害和航空器損害,損害一旦發(fā)生,幾乎無法避免,應當采取最為嚴厲的歸責原則確定侵權責任。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造成損害,其損害程度僅次于核損害和航空器的損害,但與三高危險責任的高空、高壓和高速運輸工具仍然不是同一個層次,對它們統(tǒng)一實行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并不合適,不能科學地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在風險和利益的負擔上不均衡。要使受害人、“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以及全體人民的利益得到平衡,如果不作改變,堅持三高危險責任實行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就會出現(xiàn)前述兩個案件的后果。地鐵公司在損害完全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引起的情況下,還要賠償50余萬元人身損害,3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吳某并不滿足,又起訴索賠178萬元。這樣巨額的索賠,地鐵企業(yè)如何承擔?因此可以認為,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兩個層次規(guī)定不同的歸責原則,還不夠科學、合理,應當堅持分為三個層次,規(guī)定不同的歸責原則,才是更為科學、合理的做法。
因此,原來立法機關提出的傾向性意見,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規(guī)定,是完全有道理的,是應當堅持的。
“規(guī)定”應以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為免責事由
三高危險責任仍然是高度危險責任,將其倒退為過錯推定原則是不對的。因為實行過錯推定責任,三高的運營者承擔責任的前提是有過錯。如果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免除責任,即使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沒有過錯也不能獲得賠償。這不是三高危險責任的立法本意。因此,專家反對將三高危險責任倒退成過錯推定責任,是有道理的。
侵權責任法草案對三高危險責任采取的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堅持受害人沒有故意或者不是不可抗力就不能免責,其后果仍然是不公平的。既然如此規(guī)定的后果是不公平的,那么,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其確定的具體規(guī)則就肯定存在問題,應當采取更為準確的規(guī)則。
侵權責任法草案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原則區(qū)分了三個不同的等級。在規(guī)定動物致人損害責任中,采取的是中等和較低這兩個等級。對高度危險責任也是規(guī)定了三個等級,即等級和中等等級,實際上空出了一個較低等級。將三高危險責任由中等等級無過錯責任改為較低等級無過錯責任,仍然是堅持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由于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也能夠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既能使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承擔賠償責任適當,免除責任理由充分,也能使三高危險責任的受害人不因為加害人沒有過錯免除責任而索賠無著。實行這樣的辦法,前述兩個案例中的被告都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但都能夠因為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引起的損害而使自己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避免增加成本,傷害大眾利益,既不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又能夠照顧好受害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能夠使人民群眾愿意接受這樣的規(guī)則。(楊立新)
■將三高危險責任由中等等級無過錯責任改為較低等級無過錯責任,仍然是堅持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由于重大過失失造成損害的,也能夠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既能使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承擔賠償責任適當,免除責任理由充分,也能使三高危危險責任的受害人不因為加害人沒有過錯免除責任而索賠無著。
三高危險責任是指高空、高壓、高速運輸工具致人損害責任的簡稱,是特殊侵權責任的高度危險責任中的一種類型。對這種特殊侵權責任究竟應當規(guī)定怎樣的規(guī)則,目前的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規(guī)定得并不特別理想,還有斟酌的余地。
采用過錯推定原則的爭論
對于三高危險責任究竟應當規(guī)定何種規(guī)則的爭論,發(fā)生在2008年9月第一次侵權責任法草案理論研討會上。
當時草案提出的意見是,三高危險責任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以區(qū)別于其它高度危險責任,即“從事高空、高壓、高速軌道運輸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將三高危險責任與其他高度危險責任區(qū)別的要點是不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采用過錯推定原則。
這個意見最后被專家否定了,理由是對三高危險責任這樣規(guī)定,是民法通則第123條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的倒退,不僅專家接受不了,群眾也接受不了,因此應當“恢復原狀”。于是,對三高危險責任的規(guī)定就成為了二次審議稿的第74條,即“占有、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從事高空、高壓作業(yè),使用高速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除外”,仍然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對三高危險責任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能夠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免除責任的規(guī)則并不完全正確。
有兩個實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個,在某建筑物上空架有高壓線,符合安全標準,不存在對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的危險。該建筑物的所有人在該建筑物上搭建違章建筑,使其頂部距離高壓線的垂直距離過低,超過安全標準。其后,該人在該違章建筑的樓頂晾曬衣物,碰觸高壓線觸電致死,其近親屬向法院起訴主張供電部門承擔賠償責任。第二個,北京地鐵乘客吳某欲乘地鐵,進站后見地鐵列車已經(jīng)進站,遂奔跑趕車,不慎掉下站臺,列車剎車不及致吳某腿部斷離傷,吳某向地鐵企業(yè)索賠數(shù)百萬元。這兩個案件一個是高壓一個是高速運輸工具,都屬于“三高危險責任”,受害人都不是因自己的故意引起損害,但都是由于自己的重大過失所致。
對此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確定責任,“三高”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有過錯就沒有責任,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就可以免除責任,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應當承擔責任,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實行過失相抵,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規(guī)定顯然不合適,確實是從民法通則的立場上退步。但是,如果將三高危險責任與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責任同樣對待,統(tǒng)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引起損害的才可以免除責任,顯然也不合適。上述兩個案件,受害人都因自己重大過失受到損害,而供電部門和地鐵企業(yè)完全沒有過錯,讓其承擔巨額賠償責任,勢必加重負擔,增加經(jīng)營成本,最終還是要將這些風險轉嫁到全體消費者身上,由全體人民來負擔損失。例如北京地鐵的收費極為低廉,全靠國家補貼,令其承擔幾百萬元的損害,不還是讓政府用納稅人的稅金負擔嗎?這樣做更不公平。
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更為合理
高度危險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責任法草案在規(guī)定高度危險責任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將無過錯責任原則再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即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和較低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區(qū)別對待。例如在規(guī)定動物致害責任中,就區(qū)分烈性犬等動物和其它動物的不同,對飼養(yǎng)一般動物造成的損害,盡管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因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這樣做可以對不同的侵權責任類型在確定賠償責任時,更有針對性,更公平,更合理。
侵權責任法草案的討論稿曾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核損害及航空器損害,二是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損害,三是三高危險責任。最為嚴重的當然是核損害和航空器損害,損害一旦發(fā)生,幾乎無法避免,應當采取最為嚴厲的歸責原則確定侵權責任。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造成損害,其損害程度僅次于核損害和航空器的損害,但與三高危險責任的高空、高壓和高速運輸工具仍然不是同一個層次,對它們統(tǒng)一實行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并不合適,不能科學地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在風險和利益的負擔上不均衡。要使受害人、“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以及全體人民的利益得到平衡,如果不作改變,堅持三高危險責任實行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就會出現(xiàn)前述兩個案件的后果。地鐵公司在損害完全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引起的情況下,還要賠償50余萬元人身損害,3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吳某并不滿足,又起訴索賠178萬元。這樣巨額的索賠,地鐵企業(yè)如何承擔?因此可以認為,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兩個層次規(guī)定不同的歸責原則,還不夠科學、合理,應當堅持分為三個層次,規(guī)定不同的歸責原則,才是更為科學、合理的做法。
因此,原來立法機關提出的傾向性意見,將高度危險責任分為三個層次規(guī)定,是完全有道理的,是應當堅持的。
“規(guī)定”應以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為免責事由
三高危險責任仍然是高度危險責任,將其倒退為過錯推定原則是不對的。因為實行過錯推定責任,三高的運營者承擔責任的前提是有過錯。如果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免除責任,即使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沒有過錯也不能獲得賠償。這不是三高危險責任的立法本意。因此,專家反對將三高危險責任倒退成過錯推定責任,是有道理的。
侵權責任法草案對三高危險責任采取的中等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堅持受害人沒有故意或者不是不可抗力就不能免責,其后果仍然是不公平的。既然如此規(guī)定的后果是不公平的,那么,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其確定的具體規(guī)則就肯定存在問題,應當采取更為準確的規(guī)則。
侵權責任法草案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原則區(qū)分了三個不同的等級。在規(guī)定動物致人損害責任中,采取的是中等和較低這兩個等級。對高度危險責任也是規(guī)定了三個等級,即等級和中等等級,實際上空出了一個較低等級。將三高危險責任由中等等級無過錯責任改為較低等級無過錯責任,仍然是堅持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由于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也能夠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既能使三高危險責任運營者承擔賠償責任適當,免除責任理由充分,也能使三高危險責任的受害人不因為加害人沒有過錯免除責任而索賠無著。實行這樣的辦法,前述兩個案例中的被告都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但都能夠因為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引起的損害而使自己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避免增加成本,傷害大眾利益,既不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又能夠照顧好受害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能夠使人民群眾愿意接受這樣的規(guī)則。(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