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父母、老師都告訴我,考上了大學一切就好了,可是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從考上了大學,一切問題就都來了?!?BR> “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就是為了上大學嗎?”
“我從來沒有和外人這么近距離地相處過,和宿舍同學的關系搞得很僵,我覺得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在大學做心理咨詢工作20年了,這樣的話我聽得太多了。我在高校心理咨詢中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大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學生在高考制度下被壓抑或者掩蓋的問題通常都會在進入大學之后出現(xiàn)總爆發(fā),這也就是為什么近些年大學生群體中心理疾病問題和更為嚴重的自傷和傷人問題頻頻發(fā)生的原因所在。
換言之,如果我們只是從大學的角度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就失之片面了。事實上我們在大學心理咨詢室所見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學生的中學時期,而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考制度。
本來教育在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作為公民的責任和采取負責任的行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高考制度下,教做人與考大學似乎對立了起來,以至于青少年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計,對學生的惟一評價標準就是:分數(shù)。這不僅導致我們錯失許多重要的教育良機,而且給學生造成許多困擾:如,一些學生的自我評價完全集中在分數(shù)上,分數(shù)好,就自信,就以為自己一切都好;分數(shù)不好,就自卑,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部分成績好的“好學生”因此而積累下的許多問題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現(xiàn)了質變,嚴重或說極端的表現(xiàn)就是自傷或傷人。
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僅導致很多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導致青少年學生在教養(yǎng)方面出現(xiàn)真空,而且使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時習得的做人規(guī)則、道義、好的行為習慣等在初中、高中“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標準中被漸漸遺忘,而一切以分數(shù)為重、分數(shù)就是一切、分數(shù)就是人的價值的意識卻被一點點強化。等他們到了大學課堂,如果有幸遇上的是一個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己任的老師,他就會在大學課堂幫助學生重新恢復并建立基本的做人和做事原則,必要時,他還會從幫助學生恢復幼兒園時的行為習慣做起。但是,如果學生碰上的是不那么負責任的老師,學生的問題即使不在學校爆發(fā)也會被帶到社會上,從而增加學生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成本。
這樣說,不是要否認高考制度的價值,在中國當前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高考制度相對而言的確是能夠向盡可能多的青年學生提供公平機會的方法。對此,任何一個成熟的中國人都有清醒的認識。
但是,如果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只知道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和老師,都只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都只強調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學習的過程,往往造成青少年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缺乏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習慣,缺乏體驗學習樂趣的能力等現(xiàn)狀,以這樣的狀況走上社會,需要付代價的,就不僅是個人了,還將有家庭和社會。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許多種,如果按照大類劃分應該是:改變環(huán)境或者改變自己,當前情況下要改變大環(huán)境或者說高考制度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剩下的就只有是改變自己了,這里的“自己”,主要指的是家長和學校。
在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家長和學校仍然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家長首先必須突破這樣一個誤區(qū)———只要把孩子送進大學,孩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家長應該知道:高起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這個高起點不是孩子想要的或不符合孩子內在成長的需要或是以一種非建設性方式得到的,它就只會成為痛苦的根源,如果孩子有健康的心態(tài),他還有可能把這個挫折化作追求人生幸福的轉折點,如果孩子的心理衛(wèi)生水平不高,那么,初的不適應就有可能演變成許多心理問題。其次,我們可以試著不把分數(shù)當作衡量孩子或學生的惟一標準,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注意鼓勵并培養(yǎng)其健康人格,如:友好、尊重、合作、紀律以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蛘咴诤⒆踊驅W生填報高考志愿時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他們;或者家長對上了大學的孩子進行各種做人與做事原則的補課……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把高考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低。
“我從來沒有和外人這么近距離地相處過,和宿舍同學的關系搞得很僵,我覺得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在大學做心理咨詢工作20年了,這樣的話我聽得太多了。我在高校心理咨詢中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大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學生在高考制度下被壓抑或者掩蓋的問題通常都會在進入大學之后出現(xiàn)總爆發(fā),這也就是為什么近些年大學生群體中心理疾病問題和更為嚴重的自傷和傷人問題頻頻發(fā)生的原因所在。
換言之,如果我們只是從大學的角度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就失之片面了。事實上我們在大學心理咨詢室所見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學生的中學時期,而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考制度。
本來教育在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作為公民的責任和采取負責任的行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高考制度下,教做人與考大學似乎對立了起來,以至于青少年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計,對學生的惟一評價標準就是:分數(shù)。這不僅導致我們錯失許多重要的教育良機,而且給學生造成許多困擾:如,一些學生的自我評價完全集中在分數(shù)上,分數(shù)好,就自信,就以為自己一切都好;分數(shù)不好,就自卑,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部分成績好的“好學生”因此而積累下的許多問題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現(xiàn)了質變,嚴重或說極端的表現(xiàn)就是自傷或傷人。
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僅導致很多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導致青少年學生在教養(yǎng)方面出現(xiàn)真空,而且使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時習得的做人規(guī)則、道義、好的行為習慣等在初中、高中“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標準中被漸漸遺忘,而一切以分數(shù)為重、分數(shù)就是一切、分數(shù)就是人的價值的意識卻被一點點強化。等他們到了大學課堂,如果有幸遇上的是一個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己任的老師,他就會在大學課堂幫助學生重新恢復并建立基本的做人和做事原則,必要時,他還會從幫助學生恢復幼兒園時的行為習慣做起。但是,如果學生碰上的是不那么負責任的老師,學生的問題即使不在學校爆發(fā)也會被帶到社會上,從而增加學生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成本。
這樣說,不是要否認高考制度的價值,在中國當前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高考制度相對而言的確是能夠向盡可能多的青年學生提供公平機會的方法。對此,任何一個成熟的中國人都有清醒的認識。
但是,如果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只知道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和老師,都只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都只強調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學習的過程,往往造成青少年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缺乏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習慣,缺乏體驗學習樂趣的能力等現(xiàn)狀,以這樣的狀況走上社會,需要付代價的,就不僅是個人了,還將有家庭和社會。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許多種,如果按照大類劃分應該是:改變環(huán)境或者改變自己,當前情況下要改變大環(huán)境或者說高考制度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剩下的就只有是改變自己了,這里的“自己”,主要指的是家長和學校。
在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家長和學校仍然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家長首先必須突破這樣一個誤區(qū)———只要把孩子送進大學,孩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家長應該知道:高起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這個高起點不是孩子想要的或不符合孩子內在成長的需要或是以一種非建設性方式得到的,它就只會成為痛苦的根源,如果孩子有健康的心態(tài),他還有可能把這個挫折化作追求人生幸福的轉折點,如果孩子的心理衛(wèi)生水平不高,那么,初的不適應就有可能演變成許多心理問題。其次,我們可以試著不把分數(shù)當作衡量孩子或學生的惟一標準,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注意鼓勵并培養(yǎng)其健康人格,如:友好、尊重、合作、紀律以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蛘咴诤⒆踊驅W生填報高考志愿時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他們;或者家長對上了大學的孩子進行各種做人與做事原則的補課……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把高考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