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容導讀)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國家公務員考試內(nèi)容中約占15%的比重,因此對該部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樹立 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方法要求,就是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的特性。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基本要求。所謂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是要自覺地從各方面、各層次的實際出發(fā)來學習理論、理解理論、應用理論、發(fā)展 理論。應當看到,實際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
1 理論聯(lián)系實際,首先要求我們認真學習和全面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掌握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是一句空話。理論掌握不好,就不懂得如何去認識和把握實際。因此,必須全面、準確、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反 對在學習中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反對一知半解,自以為是,要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根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
2 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必須反對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教條主義貌似重視理論,事事從“本本”出發(fā),實際上是把理論與實踐脫離開來,不管實踐的發(fā)展變化,機械地硬套硬搬理論,其結果是把活生生的理論變成了僵死的教 條。這不僅窒息了理論,也必然危害實踐。實用主義貌似重視實際,但往往是從自己的主觀需要出發(f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尋章摘句,為自己的行為或主張辯護。它把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分割成互不相關的只言片語,硬套到實踐上去,結果恰恰破壞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的靈魂。這不僅背離了科學理論,也歪曲了客觀實際。
3 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的、革命的。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要學習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勇于和善于與各種割裂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錯誤傾向做斗爭,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自覺從事合理的實踐,又在合理的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科學的理論。
二、學完本部分后掌握以下重要考點
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的原理。
2 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唯物論。
3 物質世界普遍聯(lián)系原理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原理——辯證論。
4 認識和實踐關系的原理——辯證唯物認識論。
5 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原理——唯物史觀。
第一章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容導讀)
一、考綱框圖(請自己掃描)
二、關鍵詞
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論和可不知論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哲學。
三、考點速記
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又是方法論的學說,是二者的統(tǒng)一。
世界觀 世界觀又稱宇宙觀,它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根本的觀點。
方法論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唯物主義 凡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哲學,都稱之為唯物主義哲學。
唯心主義 凡是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產(chǎn)物的哲學,都稱之為唯心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就是認為世界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shù)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nèi)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動。
辯證法 它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它認為,世界是互相聯(lián)系和變化發(fā)展的,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 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無產(chǎn)階級和革命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可知論是主張世界可以被認識的哲學理論,可知論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論是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能徹底認識世界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他們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一節(jié)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體系。從人類整個知識的角度看,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從對象角度看,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意識形態(tài)看,哲學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它具有階級性。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整個哲學史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斗爭的歷史。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方法論是指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則。世界觀中包含方法論,方法和原則中滲透著世界觀,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
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边@個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思維和存在,精 神和自然界,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即誰是本質、誰是派生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哲學上的兩大陣營。凡是主張存在、物質是第一性,是本質的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凡是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是本質的屬于唯心主義的陣營。第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人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和反映現(xiàn)實世界 的問題。依照對這個問題做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由哲學基本問題引伸出哲學的黨性,即任何哲學或哲學家不是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就是屬于唯心主義陣營,不存在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以外的哲學派別。
三、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形態(tài)
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精神、意識當作第一性,當作世界的本原,認為物質、自然界是精神、意識的產(chǎn)物。
唯心主義在與唯物主義的對立沖突中,發(fā)展出了兩種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前者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個人的主觀感覺或意識。 18世紀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主張事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些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典型表現(xiàn)??陀^唯心主義則是把世界本原歸結為脫離物質世界,不依賴于個人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的哲學學說。如黑格爾提出:“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本原的觀點即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fā)展到目前的形態(tài),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在19世紀40年代。它是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產(chǎn)物,是近代社會實踐和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理論探索的成果。
1 社會歷史條件
19世紀初期,歐洲的工業(yè)革命帶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使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xiàn),階級對立簡單化,階級沖 突尖銳化。以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標志,歐洲工人運動勃然興起,無產(chǎn)階級登上社會政治舞臺。無產(chǎn)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指明斗爭前途,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滿足斗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所以說,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 本主義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準備了社會歷史條件;而無產(chǎn)階級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階級基礎。
2 自然科學條件
19世紀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自然科學領域,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三大學說的創(chuàng)立,產(chǎn)生了一場自然科學革命,證明了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唯物的和辯證的性質,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jù)。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國家公務員考試內(nèi)容中約占15%的比重,因此對該部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樹立 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方法要求,就是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的特性。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基本要求。所謂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是要自覺地從各方面、各層次的實際出發(fā)來學習理論、理解理論、應用理論、發(fā)展 理論。應當看到,實際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
1 理論聯(lián)系實際,首先要求我們認真學習和全面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掌握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是一句空話。理論掌握不好,就不懂得如何去認識和把握實際。因此,必須全面、準確、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反 對在學習中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反對一知半解,自以為是,要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根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
2 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必須反對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教條主義貌似重視理論,事事從“本本”出發(fā),實際上是把理論與實踐脫離開來,不管實踐的發(fā)展變化,機械地硬套硬搬理論,其結果是把活生生的理論變成了僵死的教 條。這不僅窒息了理論,也必然危害實踐。實用主義貌似重視實際,但往往是從自己的主觀需要出發(f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尋章摘句,為自己的行為或主張辯護。它把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分割成互不相關的只言片語,硬套到實踐上去,結果恰恰破壞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的靈魂。這不僅背離了科學理論,也歪曲了客觀實際。
3 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的、革命的。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要學習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勇于和善于與各種割裂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錯誤傾向做斗爭,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自覺從事合理的實踐,又在合理的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科學的理論。
二、學完本部分后掌握以下重要考點
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的原理。
2 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唯物論。
3 物質世界普遍聯(lián)系原理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原理——辯證論。
4 認識和實踐關系的原理——辯證唯物認識論。
5 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原理——唯物史觀。
第一章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容導讀)
一、考綱框圖(請自己掃描)
二、關鍵詞
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論和可不知論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哲學。
三、考點速記
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又是方法論的學說,是二者的統(tǒng)一。
世界觀 世界觀又稱宇宙觀,它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根本的觀點。
方法論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唯物主義 凡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哲學,都稱之為唯物主義哲學。
唯心主義 凡是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產(chǎn)物的哲學,都稱之為唯心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就是認為世界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shù)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nèi)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動。
辯證法 它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它認為,世界是互相聯(lián)系和變化發(fā)展的,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 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無產(chǎn)階級和革命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可知論是主張世界可以被認識的哲學理論,可知論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論是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能徹底認識世界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他們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一節(jié)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體系。從人類整個知識的角度看,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從對象角度看,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意識形態(tài)看,哲學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它具有階級性。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整個哲學史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斗爭的歷史。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方法論是指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則。世界觀中包含方法論,方法和原則中滲透著世界觀,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
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边@個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思維和存在,精 神和自然界,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即誰是本質、誰是派生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哲學上的兩大陣營。凡是主張存在、物質是第一性,是本質的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凡是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是本質的屬于唯心主義的陣營。第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人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和反映現(xiàn)實世界 的問題。依照對這個問題做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由哲學基本問題引伸出哲學的黨性,即任何哲學或哲學家不是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就是屬于唯心主義陣營,不存在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以外的哲學派別。
三、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形態(tài)
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精神、意識當作第一性,當作世界的本原,認為物質、自然界是精神、意識的產(chǎn)物。
唯心主義在與唯物主義的對立沖突中,發(fā)展出了兩種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前者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個人的主觀感覺或意識。 18世紀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主張事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些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典型表現(xiàn)??陀^唯心主義則是把世界本原歸結為脫離物質世界,不依賴于個人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的哲學學說。如黑格爾提出:“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本原的觀點即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fā)展到目前的形態(tài),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在19世紀40年代。它是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產(chǎn)物,是近代社會實踐和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理論探索的成果。
1 社會歷史條件
19世紀初期,歐洲的工業(yè)革命帶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使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xiàn),階級對立簡單化,階級沖 突尖銳化。以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標志,歐洲工人運動勃然興起,無產(chǎn)階級登上社會政治舞臺。無產(chǎn)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指明斗爭前途,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滿足斗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所以說,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 本主義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準備了社會歷史條件;而無產(chǎn)階級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階級基礎。
2 自然科學條件
19世紀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自然科學領域,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三大學說的創(chuàng)立,產(chǎn)生了一場自然科學革命,證明了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唯物的和辯證的性質,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