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侃侃北京菜

字號:

風味小吃
     一位在海外生活了很長時間的北京作家寫道:“北京最使人懷念的是什么?想喝豆汁兒,吃扒糕;還有驢打滾兒,從大鼓肚銅壺沖出的茶湯和煙熏火燎的炸灌腸?!彼f的都是北京的小吃,可見北京人對小吃是異常傾心的了。
     北京的民間小吃當推豆汁為第一。這種食品,以綠豆為原料,顏色不鮮,味道甜酸;據(jù)《燕京風俗錄》載,豆汁最早為遼國民間食品,北京人喝它已喝了上千年。難得有一種食品能夠流傳如此長的時間。
     一聽驢打滾這個名字,便能知道這是地地道道的民間玩藝兒。其實這種小吃也是一種米糕,不過在出售時要隨切隨將黃豆面撒在糕上,揚起的豆面粉頗似驢打滾時揚起的塵埃,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滿族人從東北帶到北京的小吃首推豆粥。豆粥的原料是赤豆,煮得稀爛后再加入紅糖和桂花。粥呈深褐色,味道以甜香為主。
     今天北海仿膳飯莊制作的豌豆黃,也是一種宮廷小吃。由于仿膳飯莊最初的廚師均為清宮御廚,現(xiàn)在的廚師也是御廚的徒弟,因此,宮廷小吃制作得相當夠味,名氣。
     就著從大肚茶壺中倒出的茶水,吃兩塊宮廷糕點,別有一種風味,叫人浮想聯(lián)翩。
     小腸陳
     這是北京鹵煮資格最老、最有名氣的一家,店主陳玉田已經80多歲了。最近,他們在西羅園開了家又寬敞、又漂亮的分店。
     爆肚滿
     爆肚滿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如今位于菜市口的爆肚滿老店仍有滿家的子孫滿運超親自經營著,最近,他們在貴友大廈對面又開了一家分店。爆肚馮 與爆肚滿同是百年老店,爆肚有12種風味,在前門門框胡同。
     天橋的茶湯李
     位于天橋的李記茶湯綿軟細膩,香氣奪人,他們的茶湯有十幾個品種,在天橋西口還有一家分店,到那兒嘗嘗,肯定不會失望。
     餛飩候
     餛飩候位于東華門。這兒的湯特講究,用雞湯、骨頭湯熬制,又鮮又濃。還有蝦肉、蟹肉、鮮肉餡的餛飩,又便宜又實惠。
     天興居的炒肝
     位于前門鮮魚口內,其炒肝腸肥不膩,吃蒜不見蒜,是京城一絕,再配上燒餅或包子,味道更是鮮美。
     錦芳的面茶
     面茶是地道的清真小吃,用糜子面熬制,澆上芝麻醬,芝麻花椒鹽,稠濃香滑,美味可口。會喝面茶的人,不用勺、筷,轉著碗沿兒一直喝到底兒,不亂糊、不燙嘴,別具一格。
     俊王焦圈
     在廣安門大街糖房胡同內,俊王焦圈脆極了,不留神掉在地上,會摔得粉碎。
    除了這些特色店外,北京城內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店還很多,像菜市口的南來順小吃店、西城區(qū)護國寺小吃店、隆福寺的隆福小吃店、大柵欄口的麗都餐廳一層,龍?zhí)侗崩锏募t湖小吃店、北新橋的陽春小吃店、豁口的新城小吃店,都經營著蜜三刀、糖耳朵、馬蹄酥、塔糕、豆腐腦等幾十種北京風味小吃。您如果去防膳品嘗宮廷菜點,也能嘗到正宗的北京小吃。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外國人又有“到北京,兩件事,游長城,吃烤鴨”之說,可見其知名度了。吃烤鴨的去處當是北京前門外、和平門、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鴨店”。到1999年7月,這家店已有135年歷史了。如果從烤鴨的鼻祖楊仁全經營鴨子算起,那又要上推30年。
     全聚德烤鴨的制作方法是掛爐烤制。首先要用擁有的佐料涂于生鴨之上,然后是掌握火候,火欠則生,火過則黑;烤好的鴨子要色呈棗紅,鮮艷油亮,皮脆肉嫩,這樣才是上品。
     烤完的鴨子被訓練有素的刀切手切成薄薄的片狀,每一片上面既要有瘦又要有肥;然后擺在桌面之上,旁邊是面餅、大蔥、面醬等簡單而味美的配料。將醬涂于餅上, 再放上鴨片和大蔥,用手卷成筒狀,便可食用。吃烤鴨不多用筷子,用手的時候反而較多。
     北京城中善制烤鴨的另一個大店,是位于崇文門外的便宜坊。便宜坊開業(yè)于1855年,比全聚德還早9年。
     全聚德以掛爐烤鴨聞名,便宜坊以燜爐烤鴨著稱。掛爐與燜爐的區(qū)別在于,掛爐使用明火,燃料為果木,以棗木為佳;燜爐使用暗火,燃料是秫秸、板條等軟質材料。盡管兩者的風味大異其趣, 但都在一個“烤”字上下功夫, 因此都被叫做北京烤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