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掌握了近萬英語詞匯的GRE班學生,問他們用英語怎么翻譯‘孝順’?全傻眼了?!?2月初,資深英語教師王丹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述了她對當下國人英語學習現(xiàn)狀的一些憂思。她現(xiàn)為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gòu)教師,教授學生達上萬人次。
“能說地道的美式或英式英語,卻無法用英語介紹傳揚本民族的文化?!彼龑⑦@種現(xiàn)象形容為“英語學習中的后殖民傾向”,認為這種傾向如果不加扭轉(zhuǎn),不僅無法消除國人對外交流中的許多阻滯,而且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乃至國家形象的樹立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說的是老外想聽的中國”
在國外學習生活過的國人都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在咨詢?nèi)绱税l(fā)達的現(xiàn)代,不少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認識卻始終停留在長袍馬褂、女人裹腳、男人蓄辮的形象上?
究其原因,與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多向世界展示中國舊狀非常有關(guān)。雖然文化傳播難辭其咎,但是語言交流方面的因素卻鮮為人議論。
王丹丹在長期的教學和對外交流活動中意識到這一點。她曾在課堂里做過小實驗:在黑板上寫下一些話題,讓學生們想象一個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的場景,挑選出有可能向西方人談到的話題。結(jié)果表明,名列學生們可能選擇的題目包括了“纏小腳”、“吃狗肉”和“*”。她問學生為什么選擇這些題目,學生回答:“因為這些題目應當是西方人想聽到的?!?BR> “口音模仿隱藏身份期望”
這樣的例子在王丹丹的教學交流中數(shù)不勝數(shù)?!拔覀兊挠⒄Z學習強調(diào)‘地道’,要掌握英美地道的口音、語法、文化,但是卻忽略了教導學生如何用英語介紹我們的中華文化。”王丹丹說,“造成的結(jié)果,往往是對外交流時只能用別人的詞匯,講述別人想象中的中國。這不是介紹,而是一種迎合?!?BR> 許多學生學習英語語音時,非常推崇并盡力模仿英式和美式口音(accent),認為只有擺脫了中國口音,說的英文才會得到西方人的尊重。
王丹丹對此不以為然:“標準發(fā)音是流暢溝通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口音作為一個人身份的標志,是否一定要改變呢?一個廣東人能講一口清楚的普通話,但帶有一定的廣東口音,他是否一定要模仿京腔,才表明交流是有效的呢?或者,這種模仿其實隱藏著某種對身份進行改變的期望呢?”
“中國功夫可為留學加分”
王丹丹和她的同事們正在嘗試探索用英語推廣中國文化,如開設(shè)“英語講孔子”之類的專題課,然而學員的反響并不熱烈,大多數(shù)學員仍然熱衷于為“原汁原味”英語而努力。
“其實時下的留學生中,‘中國功夫’為留學生活加分的例子并不少見。會打幾式太極,唱兩句京劇,更能吸引外國人的注意,也能更快地融入當?shù)厝ψ??!?BR> 有一個真實的事例:一名留學生到美國一所留學,這所學校的獎學金非常難申請,該生作了許多方面的努力。一位前輩給他一個建議———每天早上六點,在學校湖邊打一套太極拳。這名學生照此堅持了一年,順利獲得獎學金。之后了解到,教授對他的認可,除了專業(yè)成績之外,一年的太極功不可沒。因為教授是如此評價的:“從這名學生練太極拳我能夠判斷,首先他是一位尊重自己國家文化傳統(tǒng)的人,能夠日日不懈地堅持更說明了他是位有恒心和毅力的紳士。”
“越有民族性的,才越有世界性。”王丹丹堅信,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才能博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接納?!罢Z言作為溝通主要的工具,我想我們每個出國留學,甚至每個學習英語的人,都要負起這個責任?!?BR>
“能說地道的美式或英式英語,卻無法用英語介紹傳揚本民族的文化?!彼龑⑦@種現(xiàn)象形容為“英語學習中的后殖民傾向”,認為這種傾向如果不加扭轉(zhuǎn),不僅無法消除國人對外交流中的許多阻滯,而且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乃至國家形象的樹立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說的是老外想聽的中國”
在國外學習生活過的國人都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在咨詢?nèi)绱税l(fā)達的現(xiàn)代,不少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認識卻始終停留在長袍馬褂、女人裹腳、男人蓄辮的形象上?
究其原因,與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多向世界展示中國舊狀非常有關(guān)。雖然文化傳播難辭其咎,但是語言交流方面的因素卻鮮為人議論。
王丹丹在長期的教學和對外交流活動中意識到這一點。她曾在課堂里做過小實驗:在黑板上寫下一些話題,讓學生們想象一個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的場景,挑選出有可能向西方人談到的話題。結(jié)果表明,名列學生們可能選擇的題目包括了“纏小腳”、“吃狗肉”和“*”。她問學生為什么選擇這些題目,學生回答:“因為這些題目應當是西方人想聽到的?!?BR> “口音模仿隱藏身份期望”
這樣的例子在王丹丹的教學交流中數(shù)不勝數(shù)?!拔覀兊挠⒄Z學習強調(diào)‘地道’,要掌握英美地道的口音、語法、文化,但是卻忽略了教導學生如何用英語介紹我們的中華文化。”王丹丹說,“造成的結(jié)果,往往是對外交流時只能用別人的詞匯,講述別人想象中的中國。這不是介紹,而是一種迎合?!?BR> 許多學生學習英語語音時,非常推崇并盡力模仿英式和美式口音(accent),認為只有擺脫了中國口音,說的英文才會得到西方人的尊重。
王丹丹對此不以為然:“標準發(fā)音是流暢溝通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口音作為一個人身份的標志,是否一定要改變呢?一個廣東人能講一口清楚的普通話,但帶有一定的廣東口音,他是否一定要模仿京腔,才表明交流是有效的呢?或者,這種模仿其實隱藏著某種對身份進行改變的期望呢?”
“中國功夫可為留學加分”
王丹丹和她的同事們正在嘗試探索用英語推廣中國文化,如開設(shè)“英語講孔子”之類的專題課,然而學員的反響并不熱烈,大多數(shù)學員仍然熱衷于為“原汁原味”英語而努力。
“其實時下的留學生中,‘中國功夫’為留學生活加分的例子并不少見。會打幾式太極,唱兩句京劇,更能吸引外國人的注意,也能更快地融入當?shù)厝ψ??!?BR> 有一個真實的事例:一名留學生到美國一所留學,這所學校的獎學金非常難申請,該生作了許多方面的努力。一位前輩給他一個建議———每天早上六點,在學校湖邊打一套太極拳。這名學生照此堅持了一年,順利獲得獎學金。之后了解到,教授對他的認可,除了專業(yè)成績之外,一年的太極功不可沒。因為教授是如此評價的:“從這名學生練太極拳我能夠判斷,首先他是一位尊重自己國家文化傳統(tǒng)的人,能夠日日不懈地堅持更說明了他是位有恒心和毅力的紳士。”
“越有民族性的,才越有世界性。”王丹丹堅信,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才能博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接納?!罢Z言作為溝通主要的工具,我想我們每個出國留學,甚至每個學習英語的人,都要負起這個責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