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序。儀式隆重熱烈,自始至終都是在載歌載舞中進行 提 親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里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于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yù)備j鍋饃和蒸花卷各一付、酒兩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禮物,并熱情招待媒人。否則,將禮物讓媒人帶回。
定 親
女方家同意后,請來本家各戶家長,并邀請男方家的父親或叔父,同媒人一起來商量定婚。男方需帶兩包茯茶、三瓶酒、一條哈達、兩付饃饃,作為吃喝禮。并送給女方家父親一包茶、母親一件長衫料子。同時送一部分財禮。 在議禮過程中,女方家開始故意要很多財禮,這時,媒人和男方家父親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長輩頻頻敬酒,說好話,使財禮數(shù)目降到最合適的程度。
送 禮
定親后,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財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制衣服等。財禮分干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錢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制。按土族傳統(tǒng)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F(xiàn)在逢年過節(jié),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
選吉日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對等的請人赴宴,加上媒人,約有七八個人,共同請神擇吉日。
娶 親
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shè)宴招待,并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財禮,縫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這時姑娘要哭嫁,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鄉(xiāng)親、父母、哥嫂、姐妹的養(yǎng)育之恩和深厚情誼。
"麻擇"開始時,男方家委托媒人送來三十斤肉(一般為一只豬的前腿和四根肋條)、三瓶酒、兩付j鍋饃、一付蒸花卷。商儀好送親的方式,媒人當日趕回男方家,告知準備娶親的一切事宜。
傍晚,男方派兩位能歌善舞、擅長辭令的"納什金"(迎親人),帶上一只活羊、三瓶灑、三付饃和新娘上馬時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熱情迎候,頻頻敬酒。這時,阿姑們跑回女家,關(guān)上大門,在里面唱《唐德格瑪》歌,納什金則必須以歌作答,才讓進門。當納什金跨進門檻,她們又從門頂上向下潑水,嬉笑戲謔,祈求吉祥如意。納什金上炕喝茶、用飯時,阿姑們開始以唱代罵,唱《納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親人,詼諧風趣。阿姑們唱完后,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叫頭遍。這一夜,女方家里不能睡覺。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小出小進",一種叫"大出大進"。所謂"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變發(fā)式。這種方式比較復(fù)雜、莊重。所謂"大出大進 "即在娘家改發(fā)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這種方式比較簡便、省事。
"小出小進"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規(guī)定的時辰,須坐"經(jīng)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擺著"經(jīng)卷"、柏樹枝、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羊毛等九種吉祥物品。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并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里的圓槽轉(zhuǎn)三圈后,出門上馬。
"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親或姐姐陪著繞圓槽三圈后,出門上馬。民和三川地區(qū)的土族新娘上馬時,阿姑們要唱上馬曲。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當天隨送親隊伍回去,伴女則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朗回門時帶回。
上馬起程儀式舉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組成送親隊伍(土族稱"紅仁切")送到婆婆家。沿途經(jīng)過的村莊,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壺酒杯,等候路旁,向紅仁切問好、敬酒。送親的紅仁切快到男方家時,排成整齊的隊列,齊唱《拉羅洛》歌(赴宴曲),男方派兩個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語稱"斯木托斯乎"。
到男方家大門前時,又要敬酒、獻哈達。門前的方桌上面,擺著"西買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樹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邊有一個木制的方斗,裝滿麩皮,插有一枝系有哈達的箭,土族語稱"巴達日"。紅仁切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樹枝蘸著奶子,向四方潑灑,并圍繞方斗邊撒麩皮,邊唱歌跳舞。庭院四角放四堆麥草火,庭院中央的圓槽上點燃松棚,滿院通紅。
新娘進大門時,有兩個年輕婦女在前面拉著紅氈或白氈,新郎新娘跟著氈,男左女右,抱著用紅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緩緩邁入庭院。是"小出小進"則新娘到伙房灶神爺前,由事先選定的婦女動手為她梳頭改發(fā)式,穿新婚服裝開口。
開口儀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選定的婦女,手拿用紅線纏著的搟面杖,在新娘面前繞幾下,說:"新娘新娘你開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話不要到外面去講,外面的話也不要在家里亂說,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舉行拜天地,由媒人或紅仁切中的一位長者主持誦祝詞:"鮮花般的阿姑,走過金子的樓門,來到金子鑲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萬佛,叩頭!"新郎新娘要連續(xù)拜四次,進入洞房。
接著謝媒人,土族稱"瓦日哇西買拉"。人們圍著媒人,一邊唱謝媒歌,一邊給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額頭上貼酥油。紅仁切和媒人都被請到上房,設(shè)宴款待。過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F(xiàn)在有擺八盤的,還有土、漢宴席并上,十分豐盛。
中午時分,娘家送親人在婆家院里擺嫁妝,給新郎穿戴衣帽等。
最后,雙方協(xié)商奶母錢。紅仁切擺出一副慷概大方的樣子,象征性的收幾塊錢,然后,邊飲上馬酒,邊走出大門去。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里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于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yù)備j鍋饃和蒸花卷各一付、酒兩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禮物,并熱情招待媒人。否則,將禮物讓媒人帶回。
定 親
女方家同意后,請來本家各戶家長,并邀請男方家的父親或叔父,同媒人一起來商量定婚。男方需帶兩包茯茶、三瓶酒、一條哈達、兩付饃饃,作為吃喝禮。并送給女方家父親一包茶、母親一件長衫料子。同時送一部分財禮。 在議禮過程中,女方家開始故意要很多財禮,這時,媒人和男方家父親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長輩頻頻敬酒,說好話,使財禮數(shù)目降到最合適的程度。
送 禮
定親后,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財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制衣服等。財禮分干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錢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制。按土族傳統(tǒng)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F(xiàn)在逢年過節(jié),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
選吉日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對等的請人赴宴,加上媒人,約有七八個人,共同請神擇吉日。
娶 親
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shè)宴招待,并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財禮,縫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這時姑娘要哭嫁,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鄉(xiāng)親、父母、哥嫂、姐妹的養(yǎng)育之恩和深厚情誼。
"麻擇"開始時,男方家委托媒人送來三十斤肉(一般為一只豬的前腿和四根肋條)、三瓶酒、兩付j鍋饃、一付蒸花卷。商儀好送親的方式,媒人當日趕回男方家,告知準備娶親的一切事宜。
傍晚,男方派兩位能歌善舞、擅長辭令的"納什金"(迎親人),帶上一只活羊、三瓶灑、三付饃和新娘上馬時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熱情迎候,頻頻敬酒。這時,阿姑們跑回女家,關(guān)上大門,在里面唱《唐德格瑪》歌,納什金則必須以歌作答,才讓進門。當納什金跨進門檻,她們又從門頂上向下潑水,嬉笑戲謔,祈求吉祥如意。納什金上炕喝茶、用飯時,阿姑們開始以唱代罵,唱《納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親人,詼諧風趣。阿姑們唱完后,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叫頭遍。這一夜,女方家里不能睡覺。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小出小進",一種叫"大出大進"。所謂"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變發(fā)式。這種方式比較復(fù)雜、莊重。所謂"大出大進 "即在娘家改發(fā)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這種方式比較簡便、省事。
"小出小進"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規(guī)定的時辰,須坐"經(jīng)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擺著"經(jīng)卷"、柏樹枝、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羊毛等九種吉祥物品。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并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里的圓槽轉(zhuǎn)三圈后,出門上馬。
"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親或姐姐陪著繞圓槽三圈后,出門上馬。民和三川地區(qū)的土族新娘上馬時,阿姑們要唱上馬曲。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當天隨送親隊伍回去,伴女則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朗回門時帶回。
上馬起程儀式舉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組成送親隊伍(土族稱"紅仁切")送到婆婆家。沿途經(jīng)過的村莊,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壺酒杯,等候路旁,向紅仁切問好、敬酒。送親的紅仁切快到男方家時,排成整齊的隊列,齊唱《拉羅洛》歌(赴宴曲),男方派兩個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語稱"斯木托斯乎"。
到男方家大門前時,又要敬酒、獻哈達。門前的方桌上面,擺著"西買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樹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邊有一個木制的方斗,裝滿麩皮,插有一枝系有哈達的箭,土族語稱"巴達日"。紅仁切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樹枝蘸著奶子,向四方潑灑,并圍繞方斗邊撒麩皮,邊唱歌跳舞。庭院四角放四堆麥草火,庭院中央的圓槽上點燃松棚,滿院通紅。
新娘進大門時,有兩個年輕婦女在前面拉著紅氈或白氈,新郎新娘跟著氈,男左女右,抱著用紅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緩緩邁入庭院。是"小出小進"則新娘到伙房灶神爺前,由事先選定的婦女動手為她梳頭改發(fā)式,穿新婚服裝開口。
開口儀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選定的婦女,手拿用紅線纏著的搟面杖,在新娘面前繞幾下,說:"新娘新娘你開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話不要到外面去講,外面的話也不要在家里亂說,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舉行拜天地,由媒人或紅仁切中的一位長者主持誦祝詞:"鮮花般的阿姑,走過金子的樓門,來到金子鑲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萬佛,叩頭!"新郎新娘要連續(xù)拜四次,進入洞房。
接著謝媒人,土族稱"瓦日哇西買拉"。人們圍著媒人,一邊唱謝媒歌,一邊給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額頭上貼酥油。紅仁切和媒人都被請到上房,設(shè)宴款待。過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F(xiàn)在有擺八盤的,還有土、漢宴席并上,十分豐盛。
中午時分,娘家送親人在婆家院里擺嫁妝,給新郎穿戴衣帽等。
最后,雙方協(xié)商奶母錢。紅仁切擺出一副慷概大方的樣子,象征性的收幾塊錢,然后,邊飲上馬酒,邊走出大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