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點知識記憶之政經篇(二)

字號:

11.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它決定了商品經濟的一切矛盾,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之間的矛盾,商品與貨幣之間的矛盾都是由這一基本矛盾決定的。它貫穿于簡單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它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命運。這一矛盾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
    12.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與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是價值形式即交換價值發(fā)展的結果。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貨幣出現(xiàn)后,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fā)展為商品和貨幣的外部對立。這種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本質是
    A.商品交換的媒介物
    B.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
    C.商品的等價物
    D.商品相對價值形成
    【B】(2007年單選題第5題)。
    13.貨幣的職能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其他職能由此產生
    價值尺度是指用貨幣來表現(xiàn)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職能在市場上,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標價是12000元,此時執(zhí)行價值尺度職能的貨幣是
    A.實在的貨幣
    B.信用貨幣
    C.觀念上的貨幣
    D.現(xiàn)金
    【C】(2005年單選題第5題)。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職能時無需現(xiàn)實的貨幣,只需觀念的或想象的貨幣。
    流通手段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的職能。執(zhí)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必須是現(xiàn)實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紙幣是貨幣的符號,它代表金屬貨幣執(zhí)行貨幣流通手段職能。
    貯藏手段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被貯藏起來。執(zhí)行貯藏手段的貨幣不能是想象的或觀念形態(tài)的貨幣,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貨幣或僅僅是價值符號的紙幣,而必須是足值的貨幣即具有實在價值的金銀。
    支付手段是指在賒購賒銷即延期支付方式買賣商品時,貨幣用于清償債務的職能以及用來支付租金、利息、稅金和工資的職能。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發(fā)揮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會財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貨幣上述各種職能在世界范圍的延伸和運用。
    14.貨幣流通規(guī)律
    貨幣流通規(guī)律就是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guī)律。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待售商品總量、價格水平、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三個因素。
    紙幣的流通規(guī)律要以金屬貨幣流通規(guī)律為基礎,即紙幣的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
    15.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信用貨幣是指在信用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能夠執(zhí)行貨幣職能的一種信用憑證和符號。信用貨幣有銀行券、銀行票據(如支票)、商業(yè)票據(如期票和匯票)、信用卡、電子貨幣等。信用貨幣和紙幣一樣,本身沒有價值,是以信用關系為基礎的一種價值符號。信用貨幣的產生和發(fā)展,能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紙幣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時造成通貨膨脹,反之則造成通貨緊縮。
    16.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普遍規(guī)律。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它以價值為基礎。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
    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價格以價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
    價值規(guī)律的主要作用:通過價格與價值的背離,自發(fā)地調節(jié)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與優(yōu)化;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商品生產者之間在市場競爭中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和兩極分化。
    17.市場機制
    價格與供求、競爭相互作用構成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fā)揮了調節(jié)作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就是通過市場機制表現(xiàn)出來的。
    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供小于求,價格上升;供求相等,價格等于價值。價格也會反作用于供求:價格下跌,會引起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會引起供給增加,需求減少。
    18.商品流通公式與資本流通公式之間的區(qū)別
    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資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不同的,這可以從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的區(qū)別看出來。兩者區(qū)別是:買賣順序不同;起點和終點不同;流通中充當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目的為了消費,為了得到另一種使用價值,資本流通是為賣而買,目的為了價值增殖,為了得到更多的貨幣。
    19.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資本的總公式是G-W-G′(G′ = G +⊿G)G-W-G′是
    A.貨幣資本的循環(huán)公式
    B.生產資本的循環(huán)公式
    C.商品資本的循環(huán)公式
    D.資本總公式
    【AD】(2007年多選題第24題)。⊿G是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額,稱為剩余價值。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的價值。
    價值增值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20.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但勞動力成為商品,卻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二是勞動力所有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兩個基本條件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未完待續(xù)。。。。。。)
    轉貼于:考研_考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