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跳槽不影響保險合同效力

字號:

在現(xiàn)代社會,員工流動乃是正?,F(xiàn)象,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xiàn),那么在職工離開本單位后單位為職工投保的人身保險是否仍然有效?
    案例
    原告王某之妻陳某因與被告某人壽保險公司發(fā)生保險合同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訴訟期間陳某病故,故陳某之夫王某就該案繼續(xù)訴訟。被告該人壽保險公司曾為在該單位工作的陳某投保婦科癌病普查保險,保期三年,保費1萬元。陳某在保期內(nèi)患癌后向被告提出理賠申請,被告卻拒絕理賠。
    被告該保險公司認為,由于陳某后來調(diào)出本單位,本單位已沒有可保利益,因此以業(yè)務批單解除了該保險合同,保險合同既然不存在了,理賠申請當然無效。
    法院一審認為,保險合同依法成立并有效力,保費已由該保險公司工會從工會經(jīng)費中一次交清。此后不久,陳某調(diào)出該公司。次年1月(在保險期內(nèi)),陳某被確診患癌后,于該年1月和5月兩次向該保險公司遞交了給付保險金的申請,但均被拒付;8月,該保險公司作出業(yè)務批單,以陳某不具有可保利益為由解除了保險合同,但事先并沒有征得陳某同意,事后也沒有書面通知陳某。一審判決,被告保險公司以批單解除保險合同的行為無效,保險公司應給付保險金并承擔訴訟費用。此后的再審和二審,均支持了上述判決。
    分析
    從本案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人身保險合同是以投保人在投保時是否具有保險利益來認定是否具有合同效力的,并不能隨著人員流動而自然改變。
    人員流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正?,F(xiàn)象,以可流動人員的身體作為保險標的的人身保險合同,投保人在投保時對保險標的具有的保險利益,可能由于人員流動而在投保后發(fā)生變化。
    對人身保險合同,只能根據(jù)投保人在投保時是否具有保險利益來確定合同效力,不能隨保險合同成立后的人事變化情況來確定合同效力,這樣才能保持合同的穩(wěn)定性。
    被告該保險公司以陳某調(diào)離后,公司已沒有可保利益為由,主張保險合同無效,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法院的判決也正是這樣認定的。
    其次,在保險合同中,由于有被保險人加入,合同與被保險人利害相關,因此只有在通知并征求被保險人的意見后,才能決定合同的訂立、變更或解除。這點不同于通常的合同,通常的合同是簽約雙方的一致意思表示,所以只要簽約雙方協(xié)商一致,就可以變更或者解除,而人身保險則不然。原告陳某從被告該保險公司調(diào)離后,該保險公司在沒有征求陳某意見的情況下,就以業(yè)務批單的形式解除合同,違背了保險法第十五條的相關規(guī)定,不能發(fā)生解除的效力。
    二審法院更是認為,陳某雖然不是該保險合同的簽約人,但作為人身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她有權知道合同的效力情況。在無人通知的情況下,她有理由相信該保險合同仍然存在。當她患了癌癥并據(jù)此申請理賠時,上訴人該保險公司才出具解除合同的批單,此舉違背了民事行為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當然無效。
    當今社會,一方面員工流動較為頻繁;另一方面單位也在想方設法穩(wěn)定員工隊伍,為職工投保商業(yè)保險不失為一種好的思路和方法。從此案例來看,它既提醒我們用人單位,一旦為員工投保,并不能因員工離開單位而不征求原員工意見而解除保險合同;也提醒我們員工,人身保險合同并不會因離開原單位而自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