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K.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周年,想再重溫一下他的作品,卻發(fā)現(xiàn)手邊沒有長片,只有Danusia Stok寫的那本《Kieslowski on Kieslowski/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還是前段時間李洋Gmail給我的,重翻細讀,算是紀念。
應該說,《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是Stok這套大師談系列中的一本,比《Scorsese despre Scorsese》要來得平靜而深入,當然,這也要得益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在回憶華沙那種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相對平和。成書的時間離他去世還有幾年,導演也在籌劃新的三部曲《le paradis,l‘enfer et le purgatoire》,雖然當時他的身體狀況欠佳,但還是清醒、細膩的留下這些道德上的焦慮,和藝術上的追求,于世人。
從戰(zhàn)后的波蘭電影史可以算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成長年代,1958年到1962年是整個波蘭電影潮的階段,而他此時正在華沙戲劇學院和羅茲電影學校里,開始接觸導演鏡頭下的世界。但是在他的心里,作家的影響要遠大于電影導演:“事實上我看了很多電影,有很多我很喜歡,但能說那是影響嗎?……我看電影一直把自己當作觀眾的一員,而不是導演”。同時,這也奠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在日后電影創(chuàng)作中度量自身的角色,“我不斷的勸告那些跟我學編劇和導演的年輕人,必須去審視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這種剖析之下,就是故事的形成,一個帶有責任感的故事是他拍攝的目標,“我試圖領悟是什么把我?guī)У饺松倪@一點上,因為沒有這種真誠,徹底和無情的分析,就沒有故事可言。如果你自己不懂生活,那我想,你也不會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睆倪@點上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繼承了一部分50年代安杰伊。蒙克等人的‘波蘭學派’的主題選取。
并且,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純粹的以記錄片形式關注他人的生活已經不再值得,故事片才足夠反映他的那種作家焦慮?!赖陆箲]電影’的圈子走了六年,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在他真正走進記錄片電影廠時身體上已經帶入了大部分這種道德焦慮。記錄片里的獨特角色讓他找到了電影表現(xiàn)的充足“我拍攝電影大概是出于自己的抱負,真得,每個人都是為自己拍攝電影的?!?,也是記錄片的局限,讓他看到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描述“它好像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和某個人靠得越近,那個人就越想遠離它?!笨傊孤宸蛩够K于開始了故事片的創(chuàng)作。
拍攝第一部短片《人行地道》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才真正開始接觸專業(yè)演員,他仍然感覺必須放棄許多愛不釋手的材料,在第二部《職員》上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個人經驗上?!秱邸吩趧”旧系貌蛔?,《攝影迷》似乎暗示制度對生活得侵害,《機遇》則成了的時代對內心世界的干預,“我們在情感中,可以享受更大的自由,在社會環(huán)境下卻受到命運的制約”。這也正是八十年代初,波蘭電影審核的反照,《用無止境》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低頭了,形而上的主題仍不能正常放映,他只能轉到另一條出路,也是另一片天地。
《十誡》的起因和過程都充滿了偶然,背景中的波蘭已經出于混亂和無政府狀態(tài)。雖然拋開了政治,可是“電影中,我必須體現(xiàn),在波蘭生活是艱難的,無法容忍的”。這種情況下的拍攝自然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中使用金色濾光鏡所營造的整體美不同,但都開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海外影響?!毒S羅尼卡的雙重生活》在法國的成功只能算中等偏上,而他卻有機會尋求波蘭枯竭的資金來源?!都t白藍》的誕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個人的自由度內,不作背離內心的改變。攝影師風格的選擇,效果深刻的鏡頭,音樂思維的貫穿,讓導演本人都感到驚奇。自由,平等,博愛的主題從不會說法語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活觀里戲劇的傳給觀眾。
“我是否會拍更多的電影是另一個問題,我目前無法作回答……我大概是不會再拍了?!?BR> 徹夜讀此書,不覺疲倦,與前晚看《達芬奇密碼》時的心態(tài),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是真誠敬仰的,略帶些膜拜的凝聽;后者是愉悅輕佻的,如同看掉書袋表演;前者是一壺老酒,幾十年陳釀;后者是一杯可樂,還是健怡無糖的。
離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十年,用一切的方式去追憶,去緬懷都不為過。年初剛整理出版的《Le Cinema et moi/電影和我》是對多個生活創(chuàng)作片斷的雜集;從3月2日到4月30日,巴黎l‘Institut Polonais組織放映大師所有的作品;Mk2院線重出《紅白藍》和《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新版DVD套裝;還有許許多多的短片,記錄片和圖片展,這都是人們對偉大的電影人所能作的一種繼承。
另外再介紹一本書,《Cahiers du Cinémas/電影手冊》曾經推薦過的《Krzysztof Kieslowski:Doubles vies,secondes chances》(我暫且翻譯為《K.基耶斯洛夫斯基:雙重生活與再次機遇》)。作者Annette Insdorf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師,新聞評論家和記者,著有《Fran?ois Truffaut:le cinéma est-il magique》,《l‘Holocausteàl’écran》等作品。我在書架上曾見過Charles Tatum翻譯的法語版,估計國內的出版社還未翻譯引進,在北美和歐洲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睹,以作十周年祭。
應該說,《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是Stok這套大師談系列中的一本,比《Scorsese despre Scorsese》要來得平靜而深入,當然,這也要得益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在回憶華沙那種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相對平和。成書的時間離他去世還有幾年,導演也在籌劃新的三部曲《le paradis,l‘enfer et le purgatoire》,雖然當時他的身體狀況欠佳,但還是清醒、細膩的留下這些道德上的焦慮,和藝術上的追求,于世人。
從戰(zhàn)后的波蘭電影史可以算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成長年代,1958年到1962年是整個波蘭電影潮的階段,而他此時正在華沙戲劇學院和羅茲電影學校里,開始接觸導演鏡頭下的世界。但是在他的心里,作家的影響要遠大于電影導演:“事實上我看了很多電影,有很多我很喜歡,但能說那是影響嗎?……我看電影一直把自己當作觀眾的一員,而不是導演”。同時,這也奠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在日后電影創(chuàng)作中度量自身的角色,“我不斷的勸告那些跟我學編劇和導演的年輕人,必須去審視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這種剖析之下,就是故事的形成,一個帶有責任感的故事是他拍攝的目標,“我試圖領悟是什么把我?guī)У饺松倪@一點上,因為沒有這種真誠,徹底和無情的分析,就沒有故事可言。如果你自己不懂生活,那我想,你也不會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睆倪@點上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繼承了一部分50年代安杰伊。蒙克等人的‘波蘭學派’的主題選取。
并且,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純粹的以記錄片形式關注他人的生活已經不再值得,故事片才足夠反映他的那種作家焦慮?!赖陆箲]電影’的圈子走了六年,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在他真正走進記錄片電影廠時身體上已經帶入了大部分這種道德焦慮。記錄片里的獨特角色讓他找到了電影表現(xiàn)的充足“我拍攝電影大概是出于自己的抱負,真得,每個人都是為自己拍攝電影的?!?,也是記錄片的局限,讓他看到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描述“它好像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和某個人靠得越近,那個人就越想遠離它?!笨傊孤宸蛩够K于開始了故事片的創(chuàng)作。
拍攝第一部短片《人行地道》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才真正開始接觸專業(yè)演員,他仍然感覺必須放棄許多愛不釋手的材料,在第二部《職員》上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個人經驗上?!秱邸吩趧”旧系貌蛔?,《攝影迷》似乎暗示制度對生活得侵害,《機遇》則成了的時代對內心世界的干預,“我們在情感中,可以享受更大的自由,在社會環(huán)境下卻受到命運的制約”。這也正是八十年代初,波蘭電影審核的反照,《用無止境》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低頭了,形而上的主題仍不能正常放映,他只能轉到另一條出路,也是另一片天地。
《十誡》的起因和過程都充滿了偶然,背景中的波蘭已經出于混亂和無政府狀態(tài)。雖然拋開了政治,可是“電影中,我必須體現(xiàn),在波蘭生活是艱難的,無法容忍的”。這種情況下的拍攝自然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中使用金色濾光鏡所營造的整體美不同,但都開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海外影響?!毒S羅尼卡的雙重生活》在法國的成功只能算中等偏上,而他卻有機會尋求波蘭枯竭的資金來源?!都t白藍》的誕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個人的自由度內,不作背離內心的改變。攝影師風格的選擇,效果深刻的鏡頭,音樂思維的貫穿,讓導演本人都感到驚奇。自由,平等,博愛的主題從不會說法語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活觀里戲劇的傳給觀眾。
“我是否會拍更多的電影是另一個問題,我目前無法作回答……我大概是不會再拍了?!?BR> 徹夜讀此書,不覺疲倦,與前晚看《達芬奇密碼》時的心態(tài),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是真誠敬仰的,略帶些膜拜的凝聽;后者是愉悅輕佻的,如同看掉書袋表演;前者是一壺老酒,幾十年陳釀;后者是一杯可樂,還是健怡無糖的。
離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十年,用一切的方式去追憶,去緬懷都不為過。年初剛整理出版的《Le Cinema et moi/電影和我》是對多個生活創(chuàng)作片斷的雜集;從3月2日到4月30日,巴黎l‘Institut Polonais組織放映大師所有的作品;Mk2院線重出《紅白藍》和《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新版DVD套裝;還有許許多多的短片,記錄片和圖片展,這都是人們對偉大的電影人所能作的一種繼承。
另外再介紹一本書,《Cahiers du Cinémas/電影手冊》曾經推薦過的《Krzysztof Kieslowski:Doubles vies,secondes chances》(我暫且翻譯為《K.基耶斯洛夫斯基:雙重生活與再次機遇》)。作者Annette Insdorf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師,新聞評論家和記者,著有《Fran?ois Truffaut:le cinéma est-il magique》,《l‘Holocausteàl’écran》等作品。我在書架上曾見過Charles Tatum翻譯的法語版,估計國內的出版社還未翻譯引進,在北美和歐洲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睹,以作十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