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

字號: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1.傳播學是一門探索和揭示______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科學。
    2.在中國大陸,新聞學界于______年開始引進、介紹西方的傳播學。
    3.“新聞不是信息,而是戲劇”是____________的觀點。
    4.傳播者的______是指普通公民都享有的傳播權利,如言論自由權、出版權、著作權、通信自由權等。
    5.符號在傳播中的功能包括指代功能、表義功能、自律功能、顯示功能、認識功能、______.
    6.施拉姆以宏觀的視野和______的觀念來研究傳播現象,整合研究成果,把傳播研究領域看作永久的居留地。
    7.獲得行之有效的傳播謀略的途徑包括完善決策機制、確保情報質量、____________、精選籌劃時間。
    8.英尼斯的媒介理論陷入了______的因果模式巢臼。
    9.施拉姆關于內容選擇的數學公式“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或然率/費力的程度”表明受眾滿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小,費力的程度越高,被選擇的可能性越。
    10.施拉姆等人的著作《報刊的四種理論》中的“報刊”一詞,是指______.
    11.傳播謀略的運籌與決斷應遵循有用、有利、有理、______原則。
    12.______是研究信息及其運動、傳播規(guī)律的科學。
    13.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______.
    14.整體互動模式具有強調整體性和全面性,強調______,強調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強調實用性和非秩序化等特點。
    15.______指的是個人為了推動從事某項活動的意圖、愿望、理想、信念等。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20分)
    1. 我國古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薄盀榇ㄕ邲Q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钡难哉撆c下列哪一理論是相似的(?)。
    A. 排氣閥理論?B. 社會關系論
    C. 沉默螺旋論?D. 社會參與論
    2. 當前,先進的媒介使全世界人民能夠在重要新聞發(fā)生的一、兩分鐘內得以獲知,這里體現了媒介的(?)。
    A. 負載性?B. 中介性
    C. 擴張性?D. 實體性
    3. 下列屬于傳播學研究的具體方法的是(?)。
    A. 分析傳播的方法?B. 語言學方法
    C. 社會學方法?D. 內容分析法
    4. 受眾有權把他所看到的關于個人生活條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實情況告訴別人的權利,稱為(?)。
    A. 選擇權?B. 知情權
    C. 表達權?D. 反論權
    5. 知識匱乏指的是(?)。
    A. 現在的知識總量低于過去
    B. 未來的知識供應量會逐步減少
    C. 知識的增長速度在放慢
    D. 知識與信息、不同知識間、知識的生產與接受間的不平衡
    6. 進行伊里調查,寫出《人民的選擇》的作者是(?)。
    A. 拉斯韋爾?B. 勒溫
    C. 霍夫蘭?D. 拉扎斯菲爾德
    7. 下列論述正確的是(?)。
    A. 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香農和韋弗的“數學模式”是雙向傳播模式
    B. 單向傳播模式的缺點是忽略了受眾的反饋活動,過分強調信息的勸服性
    C. 奧斯古德的“雙行為模式”,施拉姆的“循環(huán)模式”是單向傳播模式
    D. 雙向傳播模式反映了信息交流的雙向性和復雜性,可以用來分析和解釋人類的全部傳播現象
    8. 下列論述正確的是(?)。
    A. 隨著時間的推移,愉悅性將成為大眾傳播信息的一個越來越次要的特征
    B. 今后,大眾傳播信息的知識性,將會增強而不會削弱
    C. 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信息將不再是時間的易碎品
    D. 信息的愉悅性表現為新聞性、真實性、知識性等
    9. 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或者是連受眾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傾向和意念的動機,稱為(?)。
    A. 深層動機?B. 表層動機
    C. 外加動機?D. 內發(fā)動機
    10. 提出西方媒介體系、東方媒介體系、南方媒介體系的是(?)。
    A. 威廉斯?B. 施拉姆
    C. 賽伯特?D. 阿特休爾
    11. 數量準則、質量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的說話四原則是由誰提出的(?)。
    A. 格頓斯?B. 亞里士多德
    C. 施拉姆?D. 霍夫蘭
    12. 下列屬于媒介,有個性化的是(?)。
    A. 書寫媒介?B. 印刷媒介
    C. 廣播媒介?D. 互動媒介
    13. 德弗勒等人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yè)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分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屬于傳播的定義的(?)。
    A. 共享說?B. 影響說
    C. 反應說?D. 過程說
    14. 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
    A. 香農?B. 維弗
    C. 維納?D. 馬可尼
    15. 作為個體的傳播者將自己的目的與部分受眾的需求、興趣相投合和愿意將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中的那種關系引進大眾傳播的態(tài)勢,傳播者和受眾處于(?)。
    A. 支配關系?B. 疏離關系
    C. 圈層關系?D. 服務關系
    16. 羅杰斯和休梅克將效果形成劃分不包括下列哪個階段(?)。
    A. 知曉階段?B. 興趣階段
    C. 信服階段?D. 采用階段
    17. 最早提出傳播的負功能-噪音對信號的干擾所造成的不穩(wěn)定和所傳信息與所受信息之間的差別的模式是(?)。
    A. 雙行為模式?B. 循環(huán)模式
    C. 數學模式?D. 環(huán)形模式
    18. 隱藏、內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傳播過程之中,未能充分體現出來的、或者在適當時候有可能要出現接受該作品的受眾,稱之為(?)。
    A. 積極選擇型受眾?B. 隨意旁觀型受眾
    C. 現實受眾?D. 潛在受眾
    19. “沒有成功即是失敗”這一話語對于語言的誤用在于(?)。
    A. 語言與實際混淆?B. 估計極端化
    C. 潛意識的投射?D. 誤認為同一
    20. 那種目的公開,傳播者不回避傳播意圖而且總是讓接受者強烈感覺到并很快做出反應的傳播,稱為(?)。
    A. 顯明性傳播?B. 隱蔽性傳播
    C. 解釋性傳播?D. 勸服性傳播
    三、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10分)
    1. 亞里士多德的“對話三要素”包含下面哪些要素(?)。
    A. 說話者?B. 聽者?C. 媒介
    D. 話題?E. 激情
    2. 受眾的本質特征(?)。
    A. 受動性?B. 能動性?C. 自在性
    D. 眾多性?E. 混雜性
    3. 對于信息超載,正確的論述是(?)。
    A. 信息超載有利于受眾更多更好的接受信息
    B. 大眾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眾所能消費、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C. 大量無關的沒用的冗余信息嚴重干擾了受眾對相關有用信息的準確分辨和正確選擇
    D. 受傳者對信息反應的速度遠遠高于信息傳播的速度
    E. 個人用于接收、處理信息的時間和能力總是有限的,而大眾傳播媒介借助新技術新發(fā)明傳播信息的時間和能量則是可以無限拓展的
    4. 優(yōu)秀傳播模式的功能包括(?)。
    A. 構造功能?B. 解釋功能?C. 引導功能
    D. 簡化功能?E. 預示功能
    5. 為什么說“廣播是一個從不妨礙我們的朋友”(?)。
    A. 廣播作為背景媒介,聽眾可以一邊做事一邊收聽
    B. 廣播視覺沖擊力強,能夠充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C. 廣播的電波不易受到干擾
    D. 廣播可以回避電視的黃金時間而在媒介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
    E. 廣播聲情并茂、親切感人
    6. 條件效果論產生的理論背景是(?)。
    A. 魔彈論和微弱效果論或夸大或貶低了大眾傳播的效果,而實際可能介于兩者之間
    B. 以往的效果研究多在傳播內容和對象上尋找原因,也許真正的根源是傳播技巧
    C. 以往的效果研究關注的是長期的效果,忽略了對媒介短期效果的研究
    D. 以往的研究思路阻礙了效果理論的發(fā)展,需另辟蹊徑
    E. 微弱效果論暗示人們媒介無害,實際情況需要澄清
    7. 傳播的目的是希望能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里的“相應的變化”包括(?)。
    A. 態(tài)度與行為的改變?B. 情報資料的獲得
    C. 感情的溝通?D. 精神的愉悅
    E. 事實的澄清
    8. 為了使編碼和譯碼處于協調一致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
    A. 傳播的“線路”通暢,傳受雙方樂于溝通
    B. 傳播者與受眾必須認識
    C. 符號形式與符號內容必須基本對應
    D. 符號、表述和文本所承擔的傳送信息的任務必須分明
    E. 編碼和譯碼必須遵循社會公認的規(guī)則
    9. 守門人的功能包括(?)。
    A. 檢查功能?B. 創(chuàng)作功能?C. 評價功能
    D. 傳遞功能?E. 監(jiān)視功能
    10. 運用傳播技巧的準則有(?)。
    A. 傳播技巧要為傳播內容服務
    B. 傳播技巧要與傳播謀略錯位
    C. 傳播技巧要為受眾接受
    D. 傳播技巧要為傳播媒介服務
    E. 傳播技巧要靈活運用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1.隱蔽性傳播
    2.本土化趨勢
    3.傳播規(guī)律
    4.傳播者
    5.名片效應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人際傳播的特點是什么?
    2.印刷媒介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3.圖象信息有哪些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如何正確看待圖象信息?
    4.傳播技巧和傳播技術、傳播實踐、傳播理論、傳播規(guī)律的聯系與區(qū)別是什么?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 個人差異論、社會分類論、社會關系論、滿足需要論、受眾參與論五種受眾理論的主要觀點分別是什么?
    2. 大眾傳播效果變化的總趨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