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恢復高考后的三年間 作文題政治色彩濃厚 80年代提倡求實作風———
每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個亮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很多人可能已經(jīng)記不清當年那些讓自己絞盡腦汁的考試題目,但卻能脫口而出當年的高考作文題。
年年高考,滿分作文或被追捧,或遭到質(zhì)疑。但在短暫的應試時間內(nèi),確實有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目“出爐”,難怪商家會拿出版高考滿分作文集賺錢。
高考作文題目像一根串起記憶的繩子一樣,幫我們回顧了過去30年的歷史。每一年的命題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征,每一代年輕人也在通過這些命題書寫出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
70年代(1977-1979)
恢復高考
作文題政治色彩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fā)布新聞恢復高考,消息振奮人心。
一位1978年的考生回憶,當年《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的題目政治色彩很濃厚,當時國家正全力以赴加快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上也流行“爭時間,搶速度”的口號。
這個題目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是很容易理解的,“*”奪走太多寶貴時間,因此要爭分奪秒搶回來。
1977年
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當年全國還不是統(tǒng)一命題,而是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命題。
當年北京語文考卷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
上海的作文題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而陜西、山東和寧夏的命題是《難忘的一天》。
1978年
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1978年的高考作文要求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作文要求突出原文中心,準確反映原文要點。
1979年
改寫“陳伊玲的故事”
1979年作文要求細讀《第二次考試》,把它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
要求寫一篇以陳伊玲為中心的記敘文,不能另外編造情節(jié),也不能寫成《第二次考試》的縮寫,否則扣分。
寫成詩歌、讀后感之類的,均不給分。
80年代(1980-1989)
求實作風
社會責任感要求高
回顧1980年到1989年的作文題目可以發(fā)現(xiàn),命題的方向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對考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求提高。如1981年的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5年給《光明日報》寫封反映環(huán)境污染的信以及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命題都從不同角度引導考生思索個人對于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和1983年的讀漫畫《挖井》,則提倡了一種實事求是的作風。
一位1983年的考生回憶,當年自己在作文中引用了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鈾和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取得了很高的分數(shù),在當時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相信堅韌與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
每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個亮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很多人可能已經(jīng)記不清當年那些讓自己絞盡腦汁的考試題目,但卻能脫口而出當年的高考作文題。
年年高考,滿分作文或被追捧,或遭到質(zhì)疑。但在短暫的應試時間內(nèi),確實有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目“出爐”,難怪商家會拿出版高考滿分作文集賺錢。
高考作文題目像一根串起記憶的繩子一樣,幫我們回顧了過去30年的歷史。每一年的命題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征,每一代年輕人也在通過這些命題書寫出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
70年代(1977-1979)
恢復高考
作文題政治色彩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fā)布新聞恢復高考,消息振奮人心。
一位1978年的考生回憶,當年《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的題目政治色彩很濃厚,當時國家正全力以赴加快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上也流行“爭時間,搶速度”的口號。
這個題目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是很容易理解的,“*”奪走太多寶貴時間,因此要爭分奪秒搶回來。
1977年
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當年全國還不是統(tǒng)一命題,而是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命題。
當年北京語文考卷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
上海的作文題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而陜西、山東和寧夏的命題是《難忘的一天》。
1978年
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1978年的高考作文要求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作文要求突出原文中心,準確反映原文要點。
1979年
改寫“陳伊玲的故事”
1979年作文要求細讀《第二次考試》,把它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
要求寫一篇以陳伊玲為中心的記敘文,不能另外編造情節(jié),也不能寫成《第二次考試》的縮寫,否則扣分。
寫成詩歌、讀后感之類的,均不給分。
80年代(1980-1989)
求實作風
社會責任感要求高
回顧1980年到1989年的作文題目可以發(fā)現(xiàn),命題的方向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對考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求提高。如1981年的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5年給《光明日報》寫封反映環(huán)境污染的信以及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命題都從不同角度引導考生思索個人對于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和1983年的讀漫畫《挖井》,則提倡了一種實事求是的作風。
一位1983年的考生回憶,當年自己在作文中引用了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鈾和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取得了很高的分數(shù),在當時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相信堅韌與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