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學用教授的名字來命名他的班級,于是,初次見面的同學除了自我介紹外,還不忘自報家門,例如:“我是'小林班'的”、“我是'川村'班的”。
川村教授的國際法是秋冬季學期選修人數(shù)較多的一門。他雖然年過半百,但依然神采奕奕。他曾作為法律官員在聯(lián)合國任職多年,在國際法上的造詣頗深。新學期他將整本《國際法》按章節(jié)分配給每一個學生,每次上課的前半部分,新的內(nèi)容先由學生來講,他則坐在一邊給學生現(xiàn)場打分,后半部分由他對不足的部分進行補充。對首次接觸國際法的學生來說,本來書上的內(nèi)容根本就不熟悉,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念頭:采取這樣的講課方法,教授只上半節(jié)課,不會是他想偷懶吧?
我們向高年級“川村班”的同學請教,這才知道,原來這是“川村班”的一貫做法,國際法科目總評分的60%來自這種上課的表現(xiàn)。一個學長告訴我們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則:“川村教授打分,同樣條件下,講義資料和參考書的數(shù)量越多,你的成績越好。”
有一天,是國際海事糾紛的處理課,來自沖繩的女生發(fā)給每個人的講義資料足足有十二張A3紙,光參考書就搬來了十五本。講解時,她針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了詳細的判例和說明,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天,川村教授坐在一旁,一邊聽一邊不時地點頭,破天荒地多給了她十五分鐘講課時間,看得出,他很滿意。“比嘉同學的講解條理清晰、資料翔實,希望大家向她學習。”川村教授給了她本學期迄今為止課堂表現(xiàn)的高分。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幾個還沒輪到講的人,不約而同地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先把有關國際法的書目檢索出來,一本一本地翻閱,凡是和自己講解的內(nèi)容有關的,就摘錄或復印下來,然后針對每個知識點,尋找判例和國際法專家對判例的評論。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對自己所承擔的章節(jié)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同時,在查閱資料和準備講義的過程中,又復習了過去學到的知識,對自己未接觸過的知識發(fā)生了興趣。
學期結束,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每學期有那么多學生選川村教授的課——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國際法人才,必須掌握豐富的判例,才能在國際法領域游刃有余。
川村教授的國際法是秋冬季學期選修人數(shù)較多的一門。他雖然年過半百,但依然神采奕奕。他曾作為法律官員在聯(lián)合國任職多年,在國際法上的造詣頗深。新學期他將整本《國際法》按章節(jié)分配給每一個學生,每次上課的前半部分,新的內(nèi)容先由學生來講,他則坐在一邊給學生現(xiàn)場打分,后半部分由他對不足的部分進行補充。對首次接觸國際法的學生來說,本來書上的內(nèi)容根本就不熟悉,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念頭:采取這樣的講課方法,教授只上半節(jié)課,不會是他想偷懶吧?
我們向高年級“川村班”的同學請教,這才知道,原來這是“川村班”的一貫做法,國際法科目總評分的60%來自這種上課的表現(xiàn)。一個學長告訴我們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則:“川村教授打分,同樣條件下,講義資料和參考書的數(shù)量越多,你的成績越好。”
有一天,是國際海事糾紛的處理課,來自沖繩的女生發(fā)給每個人的講義資料足足有十二張A3紙,光參考書就搬來了十五本。講解時,她針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了詳細的判例和說明,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天,川村教授坐在一旁,一邊聽一邊不時地點頭,破天荒地多給了她十五分鐘講課時間,看得出,他很滿意。“比嘉同學的講解條理清晰、資料翔實,希望大家向她學習。”川村教授給了她本學期迄今為止課堂表現(xiàn)的高分。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幾個還沒輪到講的人,不約而同地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先把有關國際法的書目檢索出來,一本一本地翻閱,凡是和自己講解的內(nèi)容有關的,就摘錄或復印下來,然后針對每個知識點,尋找判例和國際法專家對判例的評論。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對自己所承擔的章節(jié)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同時,在查閱資料和準備講義的過程中,又復習了過去學到的知識,對自己未接觸過的知識發(fā)生了興趣。
學期結束,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每學期有那么多學生選川村教授的課——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國際法人才,必須掌握豐富的判例,才能在國際法領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