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7時49分,《英語:英語論文: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語用推理[1]》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英語編輯整理.
一、格賴斯理論:從“古典”向“新”的發(fā)展
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對語言學和邏輯學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就是發(fā)展了一種新的推理形式:語用推理?,F(xiàn)在,對會話含意的研究,已從“古典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發(fā)展為“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這對語用推理的研究是一個新的推動力。
古典格氏理論的學術(shù)價值、實踐意義以及某些不足,在這里就不作討論了,只提及一點:格氏建構(gòu)“合作原則”時沒有來得及提出一個運用這一原則來推導會話含意的機制。為此,我寫了“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6),試圖給出這一機制及有關(guān)規(guī)則。
格氏研究會話含意于60年代作了專題演講,70年代發(fā)表文章;之后研究者蜂起,使會話含意理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在補“合作原則”不足方面,學者作過兩方面的努力:(一)用“禮貌原則”“拯救”“合作原則”;(二)改造和重構(gòu)新的會話含意原則。對于第一個方面,我國學者已有不少文章評介;對于第二個方面,我國學者的反應(yīng)目前所見仍鮮。
改造和重構(gòu)會話含意的原則,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一條單一的 “關(guān)聯(lián)原則”代替“合作原則”各準則,這是斯帕伯和威爾遜(Sperber and Wilson,1986)提出來的。另一種是將各準則特別是量準則具體化,許多學者都有過建樹,如蓋茨達、阿特拉斯、荷恩、列文森。其中,阿特拉斯和列文森在Atlas and Levinson,1981已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構(gòu)想。之后,列文森在Levinson,1983詳細闡述了可從兩個方面重構(gòu)量準則:以量準則的第1次則為指引,進行等級含意和分句含意的推導;以第2次則為指引,從較少的信息得來(invite)較多的信息,并說這可以稱為“信息原則”。這其實就是下文說到的列文森三原則頭兩個原則的實際內(nèi)容。1987年,列文森提出了他的會話含意三原則;列氏自己說,這是對格氏的各準則作出了“有點新古典意味”(neo- classically)的闡釋,一般認為,格氏理論從“古典”向“新”的發(fā)展,這時已從醞釀期到了過渡期。1991年,列文森正式將自己的三原則稱為 “新格賴斯語用學機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對格氏本人的理論也用過“古典的”來加以說明。(分別見Levinson,1987,199)以后,一些學者開始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古典——”“新——”的說法。
二、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列氏三原則
列文森稱之為“新格賴斯語用學機制”的列氏會話含意三原則的要點摘譯如下:
量原則
1、說話人準則:
不要讓你的陳述在信息上弱于你的認識允許的程度,除非較強的陳述同信息原則抵觸。
受話人推論:
相信說話人提供的已是他所知的最強的信息,因此:
(1)說話人說出A(W),而形成“荷恩等級關(guān)系”(下文一律簡稱為‘荷氏關(guān)系”,所以表示——本文作者按),以至A(S)├A(W),則可推導出K~(A(S)),即說話人知道,較強的信息是不能成立的;
(2)說話人說出A(W),而A(W)并不蘊涵內(nèi)嵌句Q的內(nèi)容,但Q的內(nèi)容卻為信息較強的A(S)所蘊涵,且SW 形成一個對比集,則可推導出~K(Q),即說話人不知道Q是否可以成立。(本文作者按:這些符號和式子的意思,下文陸續(xù)有說明)
2.信息原則
說話人準則:最小極限化準則
“說得盡量少”,即只提供最小極限的語言信息,只要能達到交際目的就夠了;
受話人推論:擴展規(guī)則
通過找出至為特定的理解來擴展說話人話語的信息內(nèi)容,直至認定為說話人的語義意圖為止。特別是:
(1)設(shè)定句中所談的對象和事件之間所形成的關(guān)系是常規(guī)關(guān)系,除非a.這與已確認的情況不符;b. 說話人違反了最小極限化準則,用了冗長的表達形式;
(2)如果某種存在或?qū)嵡檎猛汛_認的情況相符,就設(shè)定這正是句子所要說的。3.方式原則
說話人準則:
不要無故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形式。
受話人推論:
說話人用了冗長的有標記的表達形式,他的意思就同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形式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尤其是他要盡力避免常規(guī)的聯(lián)想或用信息原則推導出無標記表達形式的含意時。
關(guān)于量原則,這里要說一說“荷氏關(guān)系”。荷恩認為,像下面的各組詞內(nèi)的詞存在語義一信息強度的差異:
<所有,大
一、格賴斯理論:從“古典”向“新”的發(fā)展
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對語言學和邏輯學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就是發(fā)展了一種新的推理形式:語用推理?,F(xiàn)在,對會話含意的研究,已從“古典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發(fā)展為“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這對語用推理的研究是一個新的推動力。
古典格氏理論的學術(shù)價值、實踐意義以及某些不足,在這里就不作討論了,只提及一點:格氏建構(gòu)“合作原則”時沒有來得及提出一個運用這一原則來推導會話含意的機制。為此,我寫了“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6),試圖給出這一機制及有關(guān)規(guī)則。
格氏研究會話含意于60年代作了專題演講,70年代發(fā)表文章;之后研究者蜂起,使會話含意理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在補“合作原則”不足方面,學者作過兩方面的努力:(一)用“禮貌原則”“拯救”“合作原則”;(二)改造和重構(gòu)新的會話含意原則。對于第一個方面,我國學者已有不少文章評介;對于第二個方面,我國學者的反應(yīng)目前所見仍鮮。
改造和重構(gòu)會話含意的原則,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一條單一的 “關(guān)聯(lián)原則”代替“合作原則”各準則,這是斯帕伯和威爾遜(Sperber and Wilson,1986)提出來的。另一種是將各準則特別是量準則具體化,許多學者都有過建樹,如蓋茨達、阿特拉斯、荷恩、列文森。其中,阿特拉斯和列文森在Atlas and Levinson,1981已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構(gòu)想。之后,列文森在Levinson,1983詳細闡述了可從兩個方面重構(gòu)量準則:以量準則的第1次則為指引,進行等級含意和分句含意的推導;以第2次則為指引,從較少的信息得來(invite)較多的信息,并說這可以稱為“信息原則”。這其實就是下文說到的列文森三原則頭兩個原則的實際內(nèi)容。1987年,列文森提出了他的會話含意三原則;列氏自己說,這是對格氏的各準則作出了“有點新古典意味”(neo- classically)的闡釋,一般認為,格氏理論從“古典”向“新”的發(fā)展,這時已從醞釀期到了過渡期。1991年,列文森正式將自己的三原則稱為 “新格賴斯語用學機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對格氏本人的理論也用過“古典的”來加以說明。(分別見Levinson,1987,199)以后,一些學者開始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古典——”“新——”的說法。
二、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列氏三原則
列文森稱之為“新格賴斯語用學機制”的列氏會話含意三原則的要點摘譯如下:
量原則
1、說話人準則:
不要讓你的陳述在信息上弱于你的認識允許的程度,除非較強的陳述同信息原則抵觸。
受話人推論:
相信說話人提供的已是他所知的最強的信息,因此:
(1)說話人說出A(W),而
(2)說話人說出A(W),而A(W)并不蘊涵內(nèi)嵌句Q的內(nèi)容,但Q的內(nèi)容卻為信息較強的A(S)所蘊涵,且SW 形成一個對比集,則可推導出~K(Q),即說話人不知道Q是否可以成立。(本文作者按:這些符號和式子的意思,下文陸續(xù)有說明)
2.信息原則
說話人準則:最小極限化準則
“說得盡量少”,即只提供最小極限的語言信息,只要能達到交際目的就夠了;
受話人推論:擴展規(guī)則
通過找出至為特定的理解來擴展說話人話語的信息內(nèi)容,直至認定為說話人的語義意圖為止。特別是:
(1)設(shè)定句中所談的對象和事件之間所形成的關(guān)系是常規(guī)關(guān)系,除非a.這與已確認的情況不符;b. 說話人違反了最小極限化準則,用了冗長的表達形式;
(2)如果某種存在或?qū)嵡檎猛汛_認的情況相符,就設(shè)定這正是句子所要說的。3.方式原則
說話人準則:
不要無故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形式。
受話人推論:
說話人用了冗長的有標記的表達形式,他的意思就同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形式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尤其是他要盡力避免常規(guī)的聯(lián)想或用信息原則推導出無標記表達形式的含意時。
關(guān)于量原則,這里要說一說“荷氏關(guān)系”。荷恩認為,像下面的各組詞內(nèi)的詞存在語義一信息強度的差異:
<所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