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移民德國是許多人的夢想。國留學網的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全民免費的德國公路、醫(yī)院、學校,是如何活下去?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從1932年第一條高速公路開始,就沒收過費
德國面積不大,僅僅35萬平方公里,人口8800萬(其中包含600萬常住德國的外國人),但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汽車王國。一方面,這個發(fā)明汽車的國家,目前汽車保有量已接近6000萬輛,而且每年還以400萬輛的速度遞增。
換言之,德國每個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而一些家庭每個成員都有汽車的情況也不少見。另一方面,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每個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連,甚至村鎮(zhèn)都有高速公路。因此,出行選擇駕車非常方便。
令德國人引以為豪的是,德國高速公路不限速。由于路況好,人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所以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放開車速,開到200公里的速度是常見的事情。
德國人認為,德國是汽車的發(fā)明國,應該保留自己鮮明的特點,即不限速的制度,通過這種方式間接讓全世界見證德國汽車的高品質。因此德國必須守護汽車王國最后的特權和尊嚴。
讓德國老百姓高興的是,從第一條高速公路1932年8月6日開始,德國高速公路均免費通行,這為后來德國高速公路的免費制度確定了基調。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德國高速公路并不完全免費。德國規(guī)定,客車無論大小均不收費,而對貨車則有要求:12噸以上的貨車根據其行駛里程的多少,由安裝在每一臺貨車上的自動計價裝置監(jiān)控其實際行駛高速里程數(shù),并繳納相關費用,每輛車每公里費用為1.5歐元。
自動計價裝置與安裝在德國高速公路上的300個讀取裝置以及GPS衛(wèi)星監(jiān)控系統(tǒng)相連接,形成一套無縫監(jiān)控網絡。德國人對重型貨車收費也表示理解,因為超大卡車對路面的損耗較為嚴重,需要不斷進行維修保養(yǎng)。
德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全由政府出錢,主要從聯(lián)邦財政支付。
政府為何免費建設而不讓私人公司承建呢?
——答案是,只有政府掏錢才能讓高速公路免費。
政府為何愿意掏錢建設高速公路呢?
——因為這個國家沒有“三公”消費,他們的稅收真正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所以官員當然愿意將財政支付公共項目,讓民眾享受看得見的實惠。
德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免費,通行也免費。他們是何以做到的呢?
首先,政府并不想通過高速公路牟利,他們認為,暢通的高速公路有利于人員和貨物的自由、快速流動。如果中間設立收費站,會造成公路的擁堵,而且也給個人和企業(yè)增加負擔,從長期看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和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
其次,政府不應該贏利,所以不設立收費站。其邏輯是,因為政府已經從民眾收取了稅收,當然要把錢用于服務民眾的項目。
二、德國人認為教堂與寺廟收門票是一種掠奪
去過歐洲旅游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多數(shù)景點不收費,即使是聞名世界的最高藝術殿堂盧浮宮,門票居然也只有12歐元,星期天更優(yōu)惠,而教堂根本就不收費,所以安排參觀的教堂就比較多,每天不是廣場游覽就是看教堂,歐洲游一趟下來,景點不見得會記住多少,但對歐洲教堂的印象肯定特別深刻。
的確,歐洲每個城市、村鎮(zhèn)都有大小不同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及清真寺,包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烏爾姆大教堂、德累斯頓圣母院、巴黎圣母院、西班牙圣家族教堂等。為何旅行社安排參觀如此之多的教堂呢?奧秘在于,歐洲的教堂和清真寺均不收費,所有人都可以隨便進入,自由參觀。
曾有人提出過疑問:“為何歐洲人沒有想到收門票呢?如果收費的話,這是一筆多么可觀的收入?可見歐洲人沒有生意頭腦?!?BR> 為此,我私下向德國人請教,他們用不解的眼光看著我,反問:“為何要收費?”我說,教堂、寺廟是公共資源,也需要日常維護和人工管理,不收費怎么辦?德國人告訴我,民眾交稅了,如果再收門票就是掠奪。這個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
如果撥款還不夠教堂開支怎么辦?方法很簡單:靠信眾的自愿捐款。歐洲的教眾大都比較虔誠,能夠自發(fā)向教會捐款。教會也比較透明,及時向捐款者公布捐款數(shù)目和用途。他們收到捐款后并不提留用于自己消費,更不會暗箱操作,將其裝入個人腰包,所以信眾對教會很放心,對自己捐款的用途也很有信心。
除了教徒的捐款之外,教堂也設立捐款箱,旅游者可以自愿捐贈。一般而言,在教堂點蠟燭或把經書拿走,只要象征性地捐點錢就可以了,多少不限,也沒有人監(jiān)督。如果手上沒有零錢或根本不想捐款,蠟燭白點、書籍白拿也沒有關系。
三、德國免費教育有悠久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