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鳥》教學反思900字(模板7篇)

字號: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教師寫好教案,才算是為上課做好了精心的準備,教師如果想建立起更有特色性的課堂風格,那么就需要寫出創(chuàng)新性的教案。最近你是不是在為寫一篇優(yōu)秀的教案而苦惱呢?以下是出國留學網小編收集整理的“《搭船的鳥》教學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1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我”觀察了哪些事物和場景。我讓學生先讀一讀課后題,帶著其中的要求自讀課文,了解“我”觀察了哪些事物和場景。比如,第一自然段,“我”觀察了雨天船上的場景。第二、三、四自然段,觀察了翠鳥的外貌,以及翠鳥捕魚的樣子。然后,可引導學生通過對翠鳥站在船頭的描寫,結合插圖,理解“搭船的鳥”的意思。
    通過重點段落體會“我”觀察的細致。課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體現了“我”觀察的細致,應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了解“我”對翠鳥外貌的觀察教學第二自然段,我先讓學生帶著“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問題自讀思考,學生交流后,教師小結:翠鳥的外貌引人注目,羽毛鮮艷,還有一張長嘴、非常美麗,引導學生邊讀第二自然段邊想象畫面,并觀察課文插圖,說一說翠鳥的樣子,感受外貌的美麗,體會“我”觀察的細致。
    在了解了“我”對翠鳥的觀察后,還需要回歸課文的整體,引導學生體會細致觀察的好處。比如,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先通過第一自然段了解旅途的環(huán)境,感受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在這次平常的探親之旅中,因為留心觀察,“我”認識了一位可愛的新朋友,給“我”的旅途增添了快樂。最后我引導學生認識到:平時我們自己也應該像這樣留心觀察,積累習作的素材。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2
    最近我?guī)煾祦砺犃宋业囊还?jié)課,然后給我的評價說實在的挺深刻。我們學習的是《搭船的鳥》。
    說實話,這不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當我上完以后我感覺自己評價的語氣很生硬,對朗讀的指導不是很到位,思路還是有些混亂的。
    師傅也是用心地替我分析了一番:
    一是備課時間短,倉促;
    二是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度銜接不夠自然;
    三是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
    四是普通話有家鄉(xiāng)音。
    之后給了我一些比較實用的建議:
    1、多看教參;
    2、多看教材,看課后習題;
    3、講課之前對自己設置的問題做一些預設;
    4、充實自己的知識面;
    5、課文多讀。
    我也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以謎語導入很精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足的是沒有進一步發(fā)問學生猜對的緣由。若是能引導學生說一說會更好。在初步朗讀課文,說說文章的內容時,要求提的不明確。學生沒有大聲朗讀課文,班級氛圍比較沉默,之后教學對于朗讀要求一定要具體到位,不能含糊而過。在遇到學生發(fā)問時,我要學會把問題反問,引起全班同學的質疑,并讓他們養(yǎng)成不懂自己要學會用方法解決。沒有什么是按照我們的預想來發(fā)生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寶藏,他們的腦海里,有著數不清的古怪問題。我們當老師的不能慌,不能急,穩(wěn)平自己的心態(tài),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里成長,做一個自信樂觀的好孩子。
    雖然我還有很多教學不懂的地方,也改變了自己身上不少的陋習,我現在不是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但我遲早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回想最近一兩個月的教學時光,有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有條不紊;有一開始的教學不知從何教,到現在的有方法。進步是一點一滴,學習是一步一個腳印。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背后付出辛勞的汗水。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3
    《搭船的鳥》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用淺近、樸素而又清新的語言,寫了我和母親坐船到鄉(xiāng)下,看到一只美麗的翠鳥在船上捕魚的情景,教育學生在大自然中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要有一顆愛大自然的心靈,要有一份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一、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對比朗讀,感悟翠鳥動作之敏捷。
    三年級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動詞的精妙,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比較法。在學習翠鳥捕魚這段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我先讓學生找出翠鳥捕魚時的動態(tài):“一下子沖進水里”“沒一會兒,它又飛出來了,銜著”“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然后課件展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最后又找了幾名同學扮成翠鳥做捕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其中“一下子”“沒一會”表現了翠鳥飛行速度之快。像這樣表示時間短的詞語還有,如:“馬上”“突然”“立刻”等,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這樣,學生就能走進了文本,與文本就有了近距離的對話!
    2、聯系生活理解詞語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就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的。上課時,我讓學生上臺表演這幾個動詞,同時出示圖片,引發(fā)學生回憶:小燕子銜著泥筑巢;小弟弟生病吞藥片;同時翠鳥能夠“銜”著魚,體現了翠鳥捕魚的技術很高。通過聯系實際理解詞語,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為比較成功的一處是:讀寫訓練落到實處。
    讀寫結合是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三年級孩子已經開始習作了,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學生的習作。在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寫翠鳥美麗的外形。是屬于靜態(tài)描寫;而第四自然段主要寫翠鳥捕魚那敏捷的動作,是動態(tài)描寫,這樣動靜結合,就把翠鳥寫活了,猶如身臨其境。教學到此,我話鋒一轉,這樣的方法我們也會,同學們試著運用這個方法,寫一寫你熟悉的動物。這樣讀寫結合,學生習作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缺乏,對于“櫓、船蓬、蓑衣”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我在備課時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預設,在教學時,學生提出來后,也沒有及時通過多媒體給學生看圖片,給予直觀的了解。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在今后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總分關系,對學生進行總分習作訓練,總分關系是學生習作中經常會用到,教學中要用小組長和組員的關系,來說明總寫和分寫的關系,并要求練習。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4
    這節(jié)公開課我選取了《搭船的鳥》一課,因為它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淺近、樸素而又清新的語言,來寫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實在大自然中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要有一顆愛大自然的心靈,要有一份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文章語言雖然簡潔,讀起來卻耐人尋味,不僅介紹了翠鳥的美麗,而且生動刻畫了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和同學們共同學完這篇課文,我們都意猶未盡,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1、自主提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太多問號的年齡,對于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無數的好奇和遐想充滿著他們的小腦袋。揭示了課題后,我首先發(fā)問,看到這個題目后你的頭腦中回想到什么問題呢?同學們馬上舉起了小手,雖然有的學生說的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是我為他們敢于提問題感到欣喜。歸納起來我把大家提的問題分為三類;搭的是誰的船?搭船的鳥是什么鳥?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點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三個問題的提出層層深入,不僅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學生很自然地帶入到了文本中,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想象與真實之間形成差距,加深學生印象。
    翠鳥這種小動物同學們從沒有見過,僅僅通過簡短的文字,我想孩子們對翠鳥的認識還是形不成整體全面的感知。也不會帶著喜愛的感覺去讀。于是在幾個學生讀完翠鳥樣子這段后,我并沒有急于出示圖片,而是讓同學們閉上雙眼,我再次讀這一段,讓大家想象翠鳥的樣子,然后在紙上畫出翠鳥的樣子,進接著我出示圖片,此時想象與真實之間形成了差距,學生對翠鳥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愛之情猶然而生,此時再讀課文,學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配合動作,感悟朗讀。
    在學習翠鳥捕魚這段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它的動作敏捷,是一個捕魚的能手,我先讓學生自己理解“沖進”、“沒一會兒”、“吞”的意思,然后課件展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最后又找了幾名同學扮成翠鳥做捕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感覺同學們越來越有,感覺。
    但這節(jié)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為了讓學生對翠鳥有更全面的認識, 課前我搜集了一些關于翠鳥的知識,其實后來想想,這些信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我只是給予補充完善,從現在開始,應該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次,學完課文后,應結合綜合訓練三中的學做資料卡片,讓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資料卡。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5
    《搭船的鳥》一課,它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淺近、樸素而又清新的語言,來寫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實在大自然中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要有一顆愛大自然的心靈,要有一份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文章語言雖然簡潔,讀起來卻耐人尋味,不僅介紹了翠鳥的美麗,而且生動刻畫了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和同學們共同學完這篇課文,我們都意猶未盡,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1.自主提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太多問號的年齡,對于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無數的好奇和遐想充滿著他們的小腦袋。揭示了課題后,我首先發(fā)問,看到這個題目后你的頭腦中會想到什么問題呢?同學們馬上舉起了小手,雖然有的學生說的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是我為他們敢于提問題感到欣喜。歸納起來我把大家提的問題分為三類;搭的是誰的船?搭船的鳥是什么鳥?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點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三個問題的提出層層深入,不僅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學生很自然地帶入到了文本中,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想象與真實之間形成差距,加深學生印象。
    翠鳥這種小動物同學們從沒有見過,僅僅通過簡短的文字,我想孩子們對翠鳥的認識還是形不成整體全面的感知。也不會帶著喜愛的感覺去讀。于是在幾個學生讀完翠鳥樣子這段后,我并沒有急于出示圖片,而是讓同學們閉上雙眼,我再次讀這一段,讓大家想象翠鳥的樣子,然后在紙上畫出翠鳥的樣子,緊接著我出示圖片,此時想象與真實之間形成了差距,學生對翠鳥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愛之情猶然而生,此時再讀課文,學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配合動作,感悟朗讀。
    在學習翠鳥捕魚這段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它的動作敏捷,是一個捕魚的能手,我先讓學生自己理解“沖進”、“沒一會兒”、“吞”的意思,然后課件展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最后又找了幾名同學扮成翠鳥做捕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感覺同學們越來越有感覺。
    但這節(jié)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為了讓學生對翠鳥有更全面的認識, 課前我搜集了一些關于翠鳥的知識,其實后來想想,這些信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我只是給予補充完善,從現在開始,應該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6
    《搭船的鳥》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兒童的口吻和視角,來寫自己觀察到的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語言雖然簡潔,讀起來卻耐人尋味,不僅介紹了翠鳥的美麗,而且生動刻畫了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
    1.教學效果:本篇課文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教學有兩個學習要求:一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二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而這篇精讀課文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為接下來的習作打好基礎。為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我采取了以下環(huán)節(jié):第一,整體感知,了解內容。先從整體入手,了解作者觀察到了哪些事物;第二,聚焦外形,習得方法。整堂課,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寫為主,通過抓關鍵顏色詞語,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在觀察時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點的顏色。而后,通過交換語句,聯系圖片,進一步理解作者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最后拓展《翠鳥》片段內容作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順序地觀察。通過以上種種方法,步步緊扣,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樣細致地觀察并將觀察所得寫下來。在教學時,發(fā)現學生對于作者使用的觀察方法理解較好,也能使用到課外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上一課一得,參與性較高。
    2.成功之處:接下來重點教學第二、四自然段,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在學習翠鳥的“外形”時,首先學生帶著“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問題自讀思考。我叫了幾個學生來談,其實應該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切實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小組內交流討論后再由小組代表匯報——今后的教學中要做到真正關注學生學習。我進行小結后引導學生邊讀第二自然段邊想象畫面,并出示翠鳥圖片進行觀察,說一說翠鳥的樣子,感受翠鳥外貌的美麗,體會“我”觀察的細致,學習作者從整體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觀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鸚鵡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個地方我沒有因為太害怕孩子們寫不出來,就給與過多的提示,限制孩子們的思維。
    3.不足之處:回顧整節(jié)課,預設的東西還是有點多,忽視對學生的生成性指導,當學生提到“鸚鵡”這個詞語也能讓他感受到美麗時,急于下定論,而沒有靜下心聽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
    4.改進措施: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更明確以后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新臺階。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 篇7
    文章以“搭船的鳥”為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感受題目所蘊含的深意。在這里我喊了兩位學生回答“搭”意思,他們也都說出是“順便乘、坐”的意思,但是后面從“這個題目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的都是“這是只可愛、聰明的小鳥”。因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說什么就讓孩子坐下了。在這里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后自己判斷。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細致觀察”進行學習。先初步感知“作者對那些事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留心觀察了旅途中的環(huán)境,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觀察了翠鳥的外形以及翠鳥捕魚時的動作。
    接下來重點教學第二、四自然段,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在學習翠鳥的“外形”時,首先學生帶著“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問題自讀思考。我叫了幾個學生來談,其實應該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切實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小組內交流討論后再由小組代表匯報。今后的教學中要做到真正關注學生學習。我進行小結后引導學生邊讀第二自然段邊想象畫面,并出示翠鳥圖片進行觀察,說一說翠鳥的樣子,感受翠鳥外貌的美麗,體會“我”觀察的細致。學習作者從整體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觀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鸚鵡圖片說一說樣子,給予孩子扶手進行寫一寫。這個地方因為太害怕孩子們寫不出來,給與的提示過多,反而限制了孩子們思維。今后應該放手給學生,把更多的學習空間、學習時間給學生。
    本節(jié)課重點學習了觀察翠鳥的外形,在學習翠鳥捕魚時的動作時,進行了簡單處理,聚焦動詞,觀看翠鳥捕魚視頻。繼而引導學生體會觀察事物不僅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
    一、讓學生讀課題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復推敲的。
    三、提出問題要全班討論,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四、課堂上要多讀書,多有感情地朗讀和精心的默讀。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