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老師在上課前會帶上自己教案課件,就需要老師用心去設計好教案課件了。教案是課堂氛圍調動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出國留學網編輯為您搜索到的漁家傲課件相應資料,在閱讀后還請您收藏本網頁網址!
漁家傲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抓住關鍵意象,來分析: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3、掌握邊塞詩的內容特征。
4、學習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屏幕顯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
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句詩的共同特點----描寫邊塞的風光或者是戰(zhàn)爭的,這樣的詩叫做邊塞詩。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邊塞詞的名篇: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邊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風光。
二、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了解作者
學生查閱資料解決。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讓人驚嘆。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的詞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體感知:讀聽聽
1.注意聽范讀:點評好在哪里?節(jié)奏感情意境
試試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 (看看注釋處理好字音節(jié)奏感情)
個人表現讀(生品評:…..)
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3.思考:初讀此詞,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譯文意(學生將不會的提出來)
譯文:邊塞的秋天風景獨具,大雁匆匆向衡陽飛去。軍號一響,馬嘶車號隨風起。群山深處,煙霧茫茫,殘陽如血,城門緊閉。
端起酒杯思念家鄉(xiāng),功業(yè)未建無心回去。羌笛聲聲寒霜滿地,夜深人未睡,
將軍、征夫們頭發(fā)變白,流下了眼淚。
四、賞析上闋
請學生讀上闋(再讀),其他學生思考
(1)上闋寫了何時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詞中哪個字來概括這景色的特點?
(2)與江南相比,邊地風光“異”在哪里呢?
“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xiāng)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
“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里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xiāng)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fā)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并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3)分析意境特點:蒼涼-悲壯(看圖片)
(4)這樣的意境和下闋抒情有什么聯系呢?
[插入寫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今陜西延安),主動挑起了這保民衛(wèi)國的重擔,希望能擊退外敵。此詞即作于出任延州時。]
賞析下闋(品情感)詩人的情感集中體現在哪個字上面?明確:淚這一“淚”字包含了哪些情感?體現在哪些詩句中?明確:流下的是思念家鄉(xiāng)的淚,更是功業(yè)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全詩核心句
分析: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請學生讀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wèi)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yè)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滿地”和上闋的意境照應,奠定“凄涼”的情感基調。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后句是互文,白發(fā)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止征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而哀傷流淚。
過渡:文中,作者和將士們?yōu)榱俗鎳倪吔皇芮謹_,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舍小家,顧國家,連“衡陽燕去無留意”,可將士們仍“燕然未勒歸無計”直到“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換來了家人的幸福,祖國的安定,所以,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應感謝前輩們,尊敬為我們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們,把學習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報答祖國的培養(yǎng)。
五、拓展
在和平時期的戰(zhàn)士們又是如何來實現自己報國理想的?
六、課堂檢測
1.點明地域和季節(jié)的句子是:
2.寫邊地天氣漸寒,北雁南飛的句子:
3.邊地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然的句子:
(由視覺的景物描寫勾勒出邊塞的悲涼的句子)
4.表現戰(zhàn)士們思念家鄉(xiāng)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聲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寫出將士有家難回,功業(yè)難成,哀傷流淚的句子:
七、作業(yè)
1.根據今天學習的情和景的關系,請同學們仿寫一首詩:
開頭句:——秋來風景——,
范文:家鄉(xiāng)秋來風景麗,
稻熟果香喜氣溢。
四面歌聲連連起,
院子里,
高粱麥穗挨墻砌。
2.請以“深秋戍邊圖”為題,用自己的語言將《漁家傲》改寫成一篇短文。
八、板書
衡陽雁去
邊聲連起渲染荒涼蕭瑟氣氛
上闋寫景千嶂孤城
(異)長煙落日
漁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萬里-歸無計
下闋抒情
(淚)羌管悠-霜滿地抒發(fā)思鄉(xiāng)報國之情
蒼涼悲壯,沉郁雄渾
九、教學反思
本課堂重在理解詞的意境,感受詞人的愛國凄涼滄桑之情。然而在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中有些不盡人意,對詞人的內心凄涼之感沒有深入理解。課反還需做補充引導。
漁家傲課件【篇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2、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三、教學難點:
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宋詞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學史上稱為一代詞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的《漁家傲》
PPT出示課題
學習詩詞,我們多是從哪入手?誦讀!當代文人朱自清也說“詩歌的靈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誦讀里?!痹谔焐夏且话胛覀兪亲ゲ蛔〉模姛o達詁!因此我們要抓住誦讀的那一半。古人欣賞詩詞也常說“因聲求氣”,因:依靠、憑借、通過,今天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貼近李清照。
(二)出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就是我們課堂的方向,誦讀是我們抵達目標的途徑,請大家自讀,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知事
1、自讀:讀準字音。重點:嗟轉
2、齊讀:讀準停頓。
學生齊誦————先自評、教師評價
教師提示:略顯平淡。說話的停頓完全用自然地語言節(jié)奏,讀詩詞卻必須帶幾分形式化的音樂節(jié)奏,體現詩詞作為歌的一面。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聽準節(jié)奏,思考:這首詞寫了些什么內容?
3、聽讀:(播放錄音)
重點:九萬里風/鵬正舉
學生回答聽到的內容:夢境、兩個人的對話等
朗誦無論是節(jié)奏,還是在情感起伏變化上都處理的比較細膩,讓我們沉醉。
你們認真傾聽的態(tài)度更令人欣喜,這份認真將是我們領略李清照風采的最好姿態(tài)。請同學們再次讀詞,并用你自己的語言寫出夢的內容(學生寫),然后說給大家聽。
4、默讀:熟知內容
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早晨,漫天的云濤洶涌翻滾,霧氣彌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風)無數舟船破浪前進,(我坐在顛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覺得)天河都要旋轉起來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靈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聽到天帝在說話,懇切的問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說,路途遙遠而天色已晚,我雖然能寫出驚人的詩句,但毫無用處。大風正起,我就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風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們的回答體現了你們認真的態(tài)度,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應該是什么?(夢)如果用一句話呢?
指名回答:
教師總結:(天接云濤,星河流轉)天人對語
天帝:問/歸/何處?(板書)
詩人:報/去/三山(板書)
夢是人心中最真實的折射,你們李清照的這場夢又折射出了她怎樣的內心世界呢?這就需要同學們深入去讀詞。請拿起筆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寫一寫你讀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四)品讀:知情(批注閱讀,合作探究)
思考:說說你讀到的李清照?
請圈劃能表達詩人內心情感的關鍵詞,用如下格式:
我從________這一句中(這個詞)讀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學生談論交流回答
教師歸納
在同學們的賞析里,我們看到李清照她滿心的苦悶,渴盼知音??逝务雎牐逝螏椭?!
因為此時李清照正顛簸在逃難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無限失望。
但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偉大之處就在于:即使在痛苦與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兒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種大鵬起飛的浩大聲勢,表達自己的有壯舉。并隱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表達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懷。
我們把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種引用古籍中的古詩或詞句,豐富而含蓄的表達內容和思想的修辭方法叫做“用典”,這些典故恰恰體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與倔強。這是次靈魂,請大家用誦讀去體會。
請各小組設計自己的誦讀并展示給大家
(五)賞讀:知志
1、小組組織朗讀,并展示。
2、師總結指導朗讀。
起句所寫景雄闊宏大,浩淼夢幻,語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長;天帝問詢情意懇切,“歸何處”要親切,要輕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兩句情感基調較低,“謾”字中有無奈,有悲憤,要重讀;“九萬里風鵬正舉”述說自己要有壯舉,聲調要高起來,“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詩人的心之所歸,一定高昂且堅定!
齊讀
(六)比讀:知人
人們說李清照是半生陽光半生冷,她出生在書香門第,年少時無拘無束,聰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鑒古玩,品美酒,賞佳景,琴瑟和鳴,溫暖幸福。
但隨著丈夫的離世,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亡的歷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懷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責,慷慨寫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齊讀
(七)結語:
歷經磨難,李清照不再是以淚洗面的弱女子,它有著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憂愁,這憂愁中有憤懣,感傷中有倔強,柔韌中有堅毅,有一種骨氣在支撐著她挺起腰身,直面慘烈的世道,站在人生歸途(板書)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選擇自由與安寧(板書)
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堅毅追求!
讀詞,讀到最后,不僅懂了作者,也是在讀我們自己!
漁家傲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難點:
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詩人會觸景生情,更喜歡借景抒情,讓詩詞情景交融。李白孤獨時看山,山亦孤獨;杜甫國破時賞花,花亦落淚;蘇軾思親時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駐守西北邊關時,看見塞外奇景,會引發(fā)怎樣的感情呢?我們走近范仲淹的《漁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范仲淹,在邊塞的秋色中,又會有怎樣的感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二、解題
三、走近作者(回顧,介紹)
四、背景介紹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發(fā)動的戰(zhàn)爭。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四年期間,對邊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五、聽朗讀,注意節(jié)奏停頓
六、感知內容:這首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上片側重于寫
下片側重于寫
七、合作探究賞景
1.上片寫了何時何地的景物?哪個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特點?
2.上片里我們都看到了哪些景?“異”在何處?
3.上片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用“我從xxx句中,感受到xxx”來談一談
九、思維訓練
發(fā)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此詞所展現的畫面。
十、課堂小結
《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通過描寫邊塞的戰(zhàn)地風光,寫出了邊塞將士的艱苦生活,抒發(fā)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xiāng)憂國的情懷。
整首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讀來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chuàng)邊塞詞,為蘇、辛豪放詞開辟先路。
十一、課外積累
積累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6.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漁家傲課件【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背誦這五首詩詞。
2、能力目標:理解詩詞的主要內容,體會詩詞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標:走近詩人、詞人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當時的思想感情,激發(fā)自己的詩興。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詞作所表現的征人遠征邊塞、遠離家鄉(xiāng)的痛苦。
2、體會豪放詞的風格特色
三、教學難點:
1、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感悟該詞的豪放特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
五、課時準備: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2、討論——質疑——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鑒賞詞作。
3、描述法。激發(fā)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4、競賽法。通過同學間的競賽,打破古詩文教學單調沉悶的格局。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新的邊塞詩;范仲淹的《漁家傲》
(二),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三),品讀《漁家傲》:
1.注意聽范讀:點評好在哪里?節(jié)奏感情意境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注釋處理好字音節(jié)奏感情)
個人表現讀:(學生品評:發(fā)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四),賞析《漁家傲》:
1、賞析上闋: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視覺上悲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聽覺上的震撼]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zhàn)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伴]”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2、賞析下闋: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fā)鄉(xiāng)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啊?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jié)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3、課文小結:
這首詞在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xiāng)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八、作業(yè)布置
1.背誦課文
2.課后查閱資料:了解邊塞詩派的形成及特點
漁家傲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
2、知道詩詞是通過描寫哪些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3、品味賞析。
【教學重點】
知道詩詞是通過描寫哪些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難點】
品味賞析。
【學法指導】
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討論──質疑──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鑒賞詞作。
描述法。激發(fā)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競賽法。通過同學間的競賽,打破古詩文教學單調沉悶的格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詞發(fā)展到宋代,面對被唐人推到頂峰的詩歌創(chuàng)作,宋人獨辟蹊徑,把詞這種文學樣式演繹的更加完美,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讓我們在詞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做一次藝術的巡禮吧。
二、資料助讀
關于溫庭筠和花間詞派: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樂,文思敏捷,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間詞派尊他為花間鼻祖。
花間詞派:五代西蜀的一個詞派。內容多寫閨情,寫離別相思,風格綺麗,在當時頗有影響。
三、師生共同賞讀《望江南》
四、詞文賞析
寫人的是哪幾句,表達什么情?寫景的是哪幾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幾句,抒發(fā)了什么情?
五、歸結全文
形象刻畫。
景物描寫。
情感抒發(fā)。
六、熟讀課文,當堂背誦《望江南》
第二課時(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導語設計
婉約詞比起豪放詞來,則如小橋流水之于大江東去,如楊柳依依之于青松勁直,如曲徑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風細雨之于暴風驟雨?,F在,我們一起來感受豪放詞風。
二、聽錄音,讀課文
要讀準字音,讀出感情。用競賽法巾幗須眉大比拼解決朗讀和加強基礎字詞。
塞下()連角起()千嶂里()濁酒()燕然()未勒()羌管()人不寐()
三、課文分析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感知詞意。
2、深入品味詞的內涵。
上片,抓住異字從雁去、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來描繪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渲染荒涼蕭瑟氣氛;下片,抓住一個淚字抒發(fā)將士思鄉(xiāng)報國之情。
四、發(fā)揮想象,再現詩詞畫面,體會詞作的內涵,感受詞的畫面美
鏡頭1:
鏡頭2:
鏡頭3:
五、寫作訓練
賞析: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峰巒連綿,暮靄四起,落日低垂,邊塞的孤城在黃昏中閉上城門。描寫了一幅蒼??者h、遼闊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圖。
六、相關鏈接
1、本冊中我們還學了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2、作者認為,一個人應具備怎樣的情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又如何認為?
3、兩首詞中你喜歡那一首,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七、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兩首詞。
2、改寫漁家傲、秋思上片內容。
漁家傲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標:結合時代背景,品析關鍵詞句,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掌握意象、品詞句、品析詩詞情感的方法;通過拓展閱讀,了解李清照詞作風格及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教學難點: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心中有沒有住著一個女神?她是誰?她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師心中也有一個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談女神。)
二、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
這是后人根據她在詩詞中流露出的神韻,想象著她的美好樣子。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滅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無依。曾跟隨皇帝海上逃難,歷盡風濤之險。
李清照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清麗明快。如:《如夢令》。后期變?yōu)槠鄾霰?。如:《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文學創(chuàng)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稱“易安體”,她位居婉約派之首,她的《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今天我們來讀她的作品《漁家傲》,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誰來介紹?學生回答。
(二)了解“詞”
詞,又稱長短句,隋唐興起,宋代進入全盛,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guī)定。
(三)誦讀感知
1、讀準字音,讀準停頓,感受詞的音韻美。
2、讀準節(jié)奏和韻律。
3、讀懂詞意。
星河:銀河。
殷勤:情意懇切。報:回答。
嗟:嘆息。
謾: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飛蓬般輕快的船。
(四)細讀入夢
1、注解提示了我們這首詞是記夢之作,那么夢中有什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注意說的時候,盡量添加上修飾語。
總結: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給你的感覺是?(奇特,富有想象力。)這樣的畫面絕不是在人間,像是在仙境。
2、在詞中最能帶給我們夢幻般感覺的句子是哪幾句?你能描繪出來嗎?
①提示:發(fā)揮想象,補充恰當的修飾語,多用四字短語,盡量使用修辭手法。
②小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BR> 茫茫的天空堆起團團白云,流動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濤,水面上裊裊晨霧緩緩升起,天地之間云霧繚繞。一陣狂風吹來,云霧飄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河中閃閃的星辰,似乎是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
小結: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水天相接、茫茫無際。天上的銀河似要轉動,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帶給我們如夢如幻般的感覺。
③朗讀,想象美妙仙境。
3、剛才我們在詞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詩詞中叫做意象,它們不但營造意境,還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讀悟夢
合作探究: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具體的詞句來分析。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舞”字不僅寫海上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的情景。也是寫天上千姿萬態(tài)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傳達了作者奔波之時的感受。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耙笄凇睘榍橐鈶┣兄?,在詞人的夢里天帝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在現實中的帝王
是怎樣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追隨皇上的路線開始逃難。高宗皇帝從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始終沒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無限失望。)從此句,我們可讀到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路長”、“日暮”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也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
“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
“謾”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悵:一是懷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國難當頭,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
三、課堂練習
下片哪一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我報路長皆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實生活中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四、課堂小結
詞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浪漫仙境,表達了懷才不遇和國難當頭,身逢亂世,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但結尾運用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雖遭磨難,依然尋覓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語言豪邁,格調雄奇,是李清照詞作中最為獨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讀李清照的其他詞作。如《一剪梅》《聲聲慢》等。
漁家傲課件【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背誦這首詞。
2、能力目標:理解詩詞的主要內容,體會詩詞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標:走近詩人、詞人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當時的思想感情,激發(fā)愛國情思。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詞作所表現的征人遠征邊塞、遠離家鄉(xiāng)的痛苦。
2、體會豪放詞的風格特色
三、教學難點:
1、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感悟該詞的豪放特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前要求收集有關邊塞詩詞,課上交流越多越好。
五、課時準備: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2、體會——討論——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鑒賞詞作。
3、描述法。激發(fā)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一、導入新課:
八年級時我們學習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那里有兩句名言,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操,大家還記得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范仲淹的詞,看一看它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二、初讀體會
(一)誦讀(節(jié)奏、情感、意境)
1、聽錄音范讀。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學生讀。
4、集體朗讀。
(二)談體會指名學生談
要求:學生根據對課文的朗讀,來談談對本詞的初步體會。
三、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家貧但好學,沒做官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
2、寫作背景介紹: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延安]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漸收回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四、再讀,理解詞的內容
1、自讀欣賞,體會詞中韻味,及詞人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詩寫的是深秋塞外蒼涼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將士們)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渴望立功的復雜感情。
2、再讀詩歌,讀出感情。
3、賞析詞的上闋:
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感受定有不同]“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
①、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②、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伴]”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4、賞析下闋
詞的下闋,抒寫征人思鄉(xiāng)之情:[抒情]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詩人自抒情懷[由生活細節(jié)進入人的內心刻畫]燕然未勒歸無計: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我們曾經學習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在那首詩里,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怎樣的情感?大家一起來把《天凈沙秋思》背一遍。再想一想。
明確:思鄉(xiāng)的情感,極度的憂郁和憂傷。
今天這首詞同樣是“秋思”同樣有思鄉(xiāng)之情,可范仲淹的情感與馬致遠的有沒有不同呢?
明確:本詞在表現濃濃思鄉(xiāng)之愁的同時在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和拳拳愛國之心,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邊塞題材的詩詞呢?
2、由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能聯想到《漁家傲秋思》中的哪一個句子?
六、學生自讀兩至三遍課文,看誰先背誦課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背本詞。
七、老師向學生提供范仲淹的《御街行》,學生試著賞析。
板書設計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上片:
衡陽雁去無留意
荒涼
寫景
異
四面邊聲連角起
艱苦(塞下、秋來)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下片:
家萬里
抒情
思鄉(xiāng)、憂國
歸無計(功業(yè)未成)
慷慨
霜滿地(夜晚來臨)
惆悵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附:
《御街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注釋:①香砌:砌是臺階,因上有落花,所以稱為香砌。②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fā)出細碎的聲音。③練:素色的綢。④敧:傾斜的樣子。⑤諳:熟悉。⑥都來:即算來。賞析:這是一首寫秋夜離人相思的詞。歷來評詞者都認為本詞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寫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保ā兑患裘贰罚┘磸倪@里脫胎。
漁家傲課件【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掌握吟誦課文的技巧和方法;
3、準確概括課文內容。
二、過程和方法
1、反復誦讀,掌握節(jié)奏、停頓和語氣;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內容;
3、抓住重點詞句,賞析本文的語言;
4、學會總結,導向寫作。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表達出來的思鄉(xiāng)和愛國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讀思鄉(xiāng)情懷;
3、培養(yǎng)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感悟課文的方法;
2、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對課文的鑒賞的感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導語:有人說故鄉(xiāng)是詩,故鄉(xiāng)是畫,故鄉(xiāng)是我們永遠溫馨的港灣,風也好,雨也好,我們總能在她的懷里酣然入夢。所以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故鄉(xiāng)都有一種獨有的情愫,思鄉(xiāng)便沉淀成他們筆下永恒的主題。思鄉(xiāng)是他們的杯中酒,酒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思鄉(xiāng)是他們的詩中情,情到深處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對他們來說,思鄉(xiāng)是一種痛徹心扉的煎熬,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哀痛,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情懷。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再學習一篇寫思鄉(xiāng)的文章——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板書)。
2、出示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人,北宋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幼年喪父,生活貧苦,但刻苦讀書,年少有志,26歲中進士,但因直言進諫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聽讀課文,讓情感隨文飛揚。
聽課文的視頻朗讀,讓學生感悟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并檢查重點字音。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你聽到朗讀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讀者為什么這樣讀?試著找一下理由。
明確:低沉、憂郁、哀傷。從“風景異”、“濁酒”、“歸無計”“人不寐”、“淚”等詞句可以看出。
2、重點字音檢閱:
塞(sài)下濁(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讀課文,讓能力精彩展示。
1、讓同學配樂朗讀。
2、讓語文課代表點評。
3、讓語文課代表朗讀。
4、老師點評,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5、大家齊讀。
四、疏通文意,把內容盡收眼底。
1、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師檢查重點詞句:
異留意長煙濁酒悠悠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強調“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將軍和征夫都已滿頭白發(fā),流下了憂國思鄉(xiāng)的眼淚
漁家傲課件【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于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了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范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并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zhèn)鱽響?zhàn)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諏Τ罹埔槐?,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fā),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鑒賞詞的上闋與下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三川口戰(zhàn)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zhàn)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后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范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鎮(zhèn)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銳,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后,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著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yè),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zhàn)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稱為范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臺,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zhèn)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了戰(zhàn)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御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凄婉,四面回蕩。
“千嶂里”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huán)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zhàn)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說,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xiāng)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發(fā)老將喝著濁酒,真是凄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里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zhèn)的守將,又怎么能只眷戀于家人鄉(xiāng)親,而忘記國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zhèn)守將戰(zhàn)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里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zhàn),衛(wèi)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zhàn)斗,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獲敗軍不計其數,之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于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戰(zhàn)在荒漠的邊疆,戰(zhàn)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發(fā),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后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后,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并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這也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xù),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后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后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艷,表現范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脫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tǒng),把描寫范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zhàn)斗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漁家傲課件【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吟誦詞作并默寫。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3、利用想像、聯想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4、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詞作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詞作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誦詞作并默寫。
教學難點:
1、利用想像、聯想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師朗讀指導、提問、交流、點撥
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fā)揮聯想和想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并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詞,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有哪些?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白雪歌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陸游:《十一月四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節(jié)課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詞也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板課題)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作者簡介(略)
背景介紹(略)
三、自讀欣賞,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齊讀
3、自由讀(提出質疑)
四、品析詞作內容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知道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的是什么嗎?
(一)、品析上闋的景物描寫
1、寫了哪里的景色?你覺得這里的景色與作者家鄉(xiāng)的景色一樣嗎?
2、景色的不同體現在哪一個字上?(“異”字,以異統(tǒng)領)
3、“異”在何處?(再次自由閱讀,合作討論,找出“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雁去無留意、邊聲四起、孤城緊閉
4、以上的景色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荒涼、蕭條、寒冷)
過渡:此景會讓人產生怎樣的感覺?讓我們一起踏著文字,去體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體味詞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將士們長期生活在如此荒涼的邊塞之地,他們的內心感想會是怎樣的呢?(寂寞、孤獨、思鄉(xiāng))
2、從哪些詞句的描寫中,體現出他們的這種情感?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思鄉(xiāng)憂國,但功業(yè)未成無歸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無奈、凄涼、苦悶、悲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師:可見,上面的寫景,都是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幾十字間,作者既寫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讓我們帶著此情此意,再一次來朗讀一下這首詞。
漁家傲課件【篇11】
一、教學設想:
《漁家傲》選自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六單元,李清照作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漁家傲》卻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去體會,教師抓住此詞中“夢”事展開教學,以李清照的一生為縱線貫穿全課,使課堂結構緊湊,板塊清晰,主線分明,層層展開,循序漸進。并將李清照其他詞作與《漁家傲》進行對比,在朗讀中感悟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區(qū)別,引導學生體會該詞的情感,了解李清照傳奇的一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宋詞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通過比較誦讀體會,學生感知宋詞婉約派、豪放派的不同風格特征;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領會李清照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慨。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比較婉約派和豪放派不同風格。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宋詞。
對比誦讀《醉花陰》《漁家傲》,體會詞風不同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學生談讀后的感受。
明確:《醉花陰》表達了詞人詩酒自娛的閑話,暗香盈袖的浪浸,明麗而繼綿的甜蜜哀愁。
《漁家傲》表達了詞人豪邁的氣度,闊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紹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風格特點。
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種寫作風格,正如“大江東去”蘇軾,也有著“十年生死兩茫?!钡娜崆?,李清照亦有著剛柔相濟的美。我們進一步學習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別具一格的豪放詞《漁家傲》。讓我們一同走進李清照。
(二)、讀通順。
1、感知內容
2、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3、讀出節(jié)奏
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三)、讀夢事
1、讀夢
明確:《漁家傲》記夢之作。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細讀詞作,勾畫夢事的動詞。接”、“連”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稗D”,“舞“兩字,則書詞人在風浪聯題加人適當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詞中最能觸動你的畫面接云濤、星河流轉、天人對語。
2、品夢
再讀品夢。
用典引用貼切自然。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水擊三千里,摶扶據而上者九萬里。莊子——《逍遙游》
李清照通過這首詞要表達什么?
明確:此時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淚洗面的弱女子,她有著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憂愁。優(yōu)愁中有憤懣,感傷有倔強,有一種骨氣在支撐著。正如梁啟超對此詞曾指出:“此似蘇辛派,”
3、釋夢
悟歸情:領悟主旨思考:詞人要歸何處?為什么要歸哪里?
(四)讀出情。
讀《如夢令》讀《醉花陰》《聲聲慢》
明確:
(1)她生于書香門第,這個待字閨中的少女,羞澀調皮,聰敏率性。
(2)她與趙明誠結為夫妻,彈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鳴,縱使哀愁也是那般輕柔。
(3)49歲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誣陷的牢獄之災,時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滯了。隨者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亡的歷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懷天下大事。體味著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時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钡那Ч琶浜瓦@首豪邁之詞《漁家傲》。
再讀: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浪漫與豪邁!
(五)作業(yè)布置:1、背誦這首詞。2、查資料,進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詞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歡的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