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感悟1000字系列

字號:


    或許你需要"我們仨的感悟"這樣的內容。教育水平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離不開范文的存在,我們常常缺乏編寫文檔的靈感和思路。有了范文,我們寫作就容易多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的感悟 篇1
    說起來有點慚愧,初次了解楊絳先生的時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開始。我在跟風的情況下買下了這本書,從大四看到現(xiàn)在,才寫下這篇文章。拿到這本書時,我瞬間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土黃的色的封面,簡單的書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濃厚的古典簡約的氣息是本人最喜歡的封面風格。
    初讀《我們仨》,是在學校的時候,那時候挺多空閑的時間。先生敘述的語言看似平淡卻又直擊我的心靈,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她與丈夫與女兒之間的感情深厚。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先生筆下的女兒應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而楊絳先生自己應該還是一個對生活和家庭充滿希望和愛的年輕妻子才對。殊不知當我往下看的時候,原來那時先生年事已高,女兒錢瑗教授也已經(jīng)是一個接近退休的大學教授了。在這里我發(fā)現(xiàn)原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一個孩子,永遠都覺得是那么天真可愛,喜歡向父母撒嬌。其實《我們仨》期初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教授寫的一些隨筆日記,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寫下家庭的回憶,結果只寫下了五篇就離開人世了。
    在書本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先生與丈夫到牛津后的那些小事情,結識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么開始的,書本都詳細介紹了一遍。書中的內容著實打動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似乎還浮現(xiàn)在眼前,每一句話都在告訴讀者:我們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這個家卻在一瞬間消失了,先生的余生是多么寂寞。無法想象在丈夫女兒相繼離開的日子里,先生是如何堅強的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思念生活著的。
    如今,先生已經(jīng)仙逝一年多,應該在天堂上找到女兒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謝你們一家人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希望世間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滿的生活著。
    我們仨的感悟 篇2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后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舍,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茍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任,家是產(chǎn)生責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托,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里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我們只有守住現(xiàn)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xiàn)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后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歷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我們仨的感悟 篇3
    不知怎的,讀楊絳先生的文章,總有種平凡普通但又筆觸很深的感覺……
    看了《我們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說實在的,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讓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來才知道,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xiàn)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靜靜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聯(lián)想。
    "我們倆老了"---老了的人,常做夢;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夢。
    是這一晚,楊絳做了一個夢。透過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見她,這個瘦弱的人兒,在苦苦尋覓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張地尋找著,映襯著沉重的夜色,蒼蒼茫茫。直至楊絳夢醒,卻發(fā)現(xiàn)鍾書就在枕邊。夢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來,鍾書卻并不為自己辯護。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楊絳能記著夢里對自己的埋怨,讓她,就這樣,做一個萬里長夢:夢里的境況雖不同,但情味(溫情)總是相似的。
    "我們仨失散了"---走上這條古驛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驛道的路很長,楊絳在這里,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她看盡四季輪換,醒來還在夢里。
    鍾書、楊絳、阿圓總是在這船上,團聚又分離。晨起,有這樣兩個人,急急奔向客棧,步履輕快,一腳跟著又一腳,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團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這條古驛道上。直到太陽照前艙,她們回到客棧;明早,又再踱著步子來,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復始……在他們這個樸素的家里,住著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他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我似乎也跟著作者在他們的古驛道上走了一回,楊絳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句"夢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楊絳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他們的善良正直以及對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這本書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簡短,訴說自然。但書中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的。三個人的認真、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助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雖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沒有色彩,但是聞到的,不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所有的悲歡離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種自然,在我們讀者這里卻經(jīng)常潸然淚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這一聲問,這一聲嘆,如敲窗的夜雨,不斷敲打著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等生命的種種際遇,飽嘗了人世間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樣一種蝕骨的思念中,以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文字寫下了"我們仨"的瑣細點滴。書中最后幾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許,誠如楊絳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個必經(jīng)的客棧而已,不是歸途(一條通往沒有終點的遠方的路)。盡管沒有確切的答案,我還是在楊絳的筆下,讀出了"家"的存在意義:一個傾注了愛的家,不僅僅是一個可供安身的棲所,而是歷經(jīng)聚散離合,始終牽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個萬里長夢,是夢里夢外心心相印始終不渝的曠世之愛,它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任何……
    懷著潸潸的眼淚讀完了著本書,我感受到了那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我也同樣想說:一本書的流行,不在于它辭藻之華麗,不在于它情節(jié)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就足夠了。
    我們仨的感悟 篇4
    《我們仨》講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幫互助,一個人對于另外兩個人的思念,兩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思念,體現(xiàn)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與親情的溫暖。
    在看《我們仨》的時候,真的感覺像一本小說一樣,不像是真正發(fā)生過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們生活中不曾出現(xiàn)過的,但是其中體現(xiàn)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足夠體現(xiàn)出就算在人世間經(jīng)歷了世間百態(tài),會到家中,永遠都面對的是最溫暖的親情。
    當三人中,女兒首先去世的時候,夫妻兩人總感覺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個人似的,這種感覺確實不好受,所以會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边@其實是思念以前的他們,表明現(xiàn)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這也顯現(xiàn)出了天下宴席,總有散盡,那時候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復,故人早已走遠,而現(xiàn)在只剩自己獨自一人,這種心情極其落寞,而這本書所能夠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珍惜現(xiàn)在所有的親情,而且還有對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種信任,都是在無論在社會上,在學校中尋不來的血濃于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們養(yǎng)我們,我們的平安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他們也很享受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離去,他們會思念,會牽掛,會回憶,時而也會被以前的事情逗樂。我們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在他們離去之后我們也應該“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的感悟 篇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我們仨有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被我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不知道楊絳先生先后目送唯一的女兒錢瑗和一生的愛人鐘書離開世間后過著怎樣孤獨的生活,但在她92歲高齡時寫下的《我們仨》,我卻難以從中尋找到痛苦絕望,反而是從中透露的點滴溫情與幽默讓人羨慕足了這個學者家庭。
    真正的愛情是什么?她的他,是生活上的呆人。他不會打蝴蝶結,他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像孩子一樣一手抓。到了牛津,一下公交車就摔個狗吃屎。這樣的錢鐘書,或許是無法脫離楊絳的存在吧。果然,楊絳生錢瑗后,在醫(yī)院住院,鐘書每次去產(chǎn)院探望,都是苦著臉,扮委屈狀,慘兮兮地說:“我做壞事了?!?BR>    倒嚇了楊絳一跳,趕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BR>    然后第二天。
    “我把臺燈砸了。”
    “不要緊,我會修?!?BR>    “我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BR>    “不要緊,我會修?!?BR>    柴靜曾說,寬厚不是容忍,而是把你放進我的心里。楊絳也曾驕傲地說,她很驕傲,她守住了錢鐘書的呆氣。楊絳對錢鐘書的愛,錢鐘書對楊絳的愛,或許就是彼此之間的相守,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死離別……無論暴風驟雨,依然相濡以沫;無論陰陽殊途,依然難斬摯情。眼睛為她(他)下著雨,心卻為她(他)打著傘,這就是愛情。
    她的他,是文化上的巨人。他的她,是個文學上的超人。他們上演的不是綠葉配紅花,也不是嬌弱女兒與全能丈夫的故事,他不愿做她的陪襯,她也絕不做個躲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他是最真的夫,最博識的學者。他才冠三梁,她艷壓群芳。他們都是那么優(yōu)秀,他們的告白不是嘶吼著我愛你,而是“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钡那樵挘恰拔覀儚拇宋覀冎挥兴绖e絕不生離”的廝守。這種愛情叫錢鐘書和楊絳,學者的愛情,總是那么詩意。他們的愛情故事仿佛在告訴我:不要為了愛情去追求愛情,而是為了追求去追求愛情。而擁有這種覺悟的人,或許就得滿腹經(jīng)綸,心智超人吧。
    史鐵生曾說“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楊絳先生的天堂或許就是成了我們仨,她的地獄或許就是與“我們仨”失散。寫《我們仨》中的楊先生已是形只影單,她說:“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痹凇段覀冐怼分蟹路痣y覓痛苦與絕望的蹤跡,只是那壓抑而來的淡淡的孤獨與感傷觸人心弦。當最愛的人離世后,楊絳先生對文學藝術的追求依然沒有停歇,先后翻譯《斐多》,寫作《走到人生邊上》等,可能這是一種排遣方式,但如此高雅的排遣方式又有幾人能做到?知識是有重量的,能帶著心一起沉下來。楊絳先生說:“我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弊叩饺松吷希壬终f:“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該走了?!蹦欠N看透人生的淡定從容,是我們仨賦予的,也是知識沉淀的。
    有人說,“我們仨”走了,后來便不再有“我們仨”?!拔覀冐怼?,三個執(zhí)著在知識里的癡人,三個相愛廝守的性情中人,三個實在的平凡人。
    最后附上一段摘自《我們仨》的語錄:“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了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我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們仨的感悟 篇6
    “我觀過萬千山河,踏過大江南北,經(jīng)歷過人生坎坷,聽說過魑魅魍魎,有過刮目相看,冷眼相對,孤獨一擲,孤身奮斗……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你們,我的家人,你們是我愛的源泉,是我深深的依靠?!薄}記
    初識楊絳,是和父母聊起錢鐘書時了解的,當時只覺得這樣厲害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于是便到書店去尋找她的蹤跡,楊絳寫的書并不多,可為她寫的傳記卻一大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經(jīng)得住作家筆下的評論。在讀完《我們仨》后,我對楊絳有了新的認識,在優(yōu)秀勵志的背影之下包裹的是一顆平淡與安然的心。她對丈夫對女兒都是最真摯最平凡的愛,如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一樣,相守相聚,相聚相失。
    翻開《我們仨》,我沒有看到多么嚴肅的說辭,多么華麗的辭藻,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部回憶錄,回憶家人,回憶家庭。楊絳在寫到與丈夫與女兒生活場景時,我感受到的是她歡喜留戀的心情,在她寫到與家人分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與無奈。由她的故事中我想到了我的家庭。
    我們家也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中普通的一個,有堅硬如山的父,也有溫柔如水的母,還有一個充滿成長困惑的我。人們對家的感受不同,也就賦予了家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含義,譬如家是人生的驛站,是心靈的春雨,是溫柔的故鄉(xiāng),是身心的港灣……我家在我心里占有特殊的位置,因為在被時間瘋卷的成長歲月里,細細回憶,唯有那段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最刻骨銘心。
    人總有一段時光,充滿恐懼,不想面對也得面對,因為路還漫長。我也有過那種經(jīng)歷,就像掉進了沼澤地里,越反抗反而陷得越深,那是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成天與自己做著心理斗爭,成天痛苦,懷疑,恐懼。幾乎黑暗的日子里,當我覺得要一蹶不振,永遠放棄的時候,我的世界里第一縷光就是我的父母。轉變自己是痛苦的,但是令人心里感到溫暖的是背后還有家。在母親與父親的鼓勵下,我開始轉變心態(tài)。在成長的道路上進進退退是痛苦的。在這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是我的父親,父親是一個嚴厲,刻板的人,從小便是嚴厲管教孩子。可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事后,父親像變了一樣,退去了年輕時令人懼怕的氣息,不再成天板著臉,不再動不動就說教。父親開始關注女兒,關注家庭。像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小心翼翼,笨拙認真。還記一天晚上,我與父親散步,通常走著走著我就走到他后面了,那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見了此景的熟人,都叫我是“父親的小尾巴”。借著路旁的路燈,無意間瞥見了父親的背影,父親的頭發(fā)里早已爬滿了白發(fā),背也開始微駝。大不如當年,原來父親老了,真老了。
    母親是個活潑的人,也是家里最堅強的人,母親受了委屈總是自己憋著。家里大大小小的雜事母親干的最多,也操心的最多。母親只有一米六的個子,但小小的身子里卻蘊藏著大力量。在連我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信心時,母親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給我打氣。平時母親大大咧咧,經(jīng)常和我賭氣,到了困難前頭,又總是母親勇敢的站在我身邊。她說:“女兒是娘的寶,是娘的心頭肉,女兒的變化娘心里最明白?!?BR>    縱使是登天難的事情,也變的微不足道。
    我們仨縱使是最普通的家庭,但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家。與家人在一起總是恬淡的,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人一生要經(jīng)歷太多太多,看破了人情冷暖事態(tài)變遷,為一所求變是一個家。有母親,有父親,有我,有歲月,再無他求。
    我們仨的感悟 篇7
    很多年前,就讀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近期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先是悲痛,我們國家又失去了一位可以稱作“先生”的大學者;其次,有些感慨,先生終于不用再做那種夢了,“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毕壬F(xiàn)在可以和愛人、孩子一起在天國團聚,這是先生一直想的,希望先生在天國快樂。
    重新讀這本書,感受到先生對青春的回憶,與錢老青澀真摯的愛情,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愛女深深的關愛,從本書中,也感受到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有多深,沒有這么一個和諧、開明、幽默、平等的家庭,先生可能就只能成為一名普通的舊社會女子了,在家相夫教子,怎能有之后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家庭很重要。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有一個好的家庭,不是指家世顯赫,不是指腰纏萬貫,不是指等級森嚴,而是有情有義,可以遮風擋雨的港灣。先生的書也回憶起她們的家,從國外留學到輾轉回國,從上海到北京,總的來說無論家庭之外有多少風雨,家里還是安靜的,開心的,我喜歡先生說跟錢老出門叫做冒險,幽默而又風趣,那種結伴冒險的感覺如孩子一般天真爛漫,在北京的三里河寓所,一家三口終于安頓下來,本想安度晚年的,但生活剛有點起色錢老和愛女的去世讓先生倍受打擊,“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BR>    先生的話語讓我想多回家看看父母,無論事業(yè)上有多大的成績,家庭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父母家就不是家了,成了客棧。很幸運我的家里沒有那么嚴格的階級,我和父母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各抒己見,遇到各種事都是商量著來,沒有一言堂,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我的思維從小就特別發(fā)散,目前,工作四個春秋的我還時不時有些新奇的想法,對任何新生事物都有著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家庭的教育讓我變得樂觀、向上,我也許沒有同齡人優(yōu)秀的成績,但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家庭,讓我即使工作再忙也有一盞燈為我點亮。
    生活總是充滿挑戰(zhàn)的.,國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篇章,本人才疏學淺,但也想闖出自己的天地,有我父母的支持,我會努力工作,為蠶蜂事業(yè)多做貢獻,為農(nóng)民創(chuàng)富增收做出貢獻,為我省農(nóng)業(yè)發(fā)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仨的感悟 篇8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床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fā)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jīng)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樸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后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jīng)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幾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shù)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后會無期。
    《我們仨》讀后感 篇7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斔麄兏髯蚤_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我們仨的感悟 篇9
    、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于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倍@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薄拔业男囊呀Y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倍@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jīng)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弊x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jīng)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仨的感悟 篇10
    沒有裝飾華麗的語言,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有的只是對往事的或甜蜜或苦澀的回憶,有的只是溫暖亮麗的親情。楊絳只是在用質樸的語言娓娓講述他們夫妻的日常生活,一家三口的瑣事。
    這是平凡的故事,但又是不平凡的人生。讀過《我們仨》這本回憶錄后,我有站在遼闊原野上沐浴春風的感覺,有清澈溪水緩緩地滋潤心田的感覺,有躺在松軟的床上耳邊縈繞清婉舒緩的小夜曲的感覺。相親相愛、牽手終老的夫妻深情;親密無間、如朋似友的父女深情;絲縷牽掛、默契融合的母女深情,都洋溢在平實溫婉的敘說之中,都蘊含在輕輕淺淺的描述之中。我閱讀,我感動,我沉醉,我向往,我們的生活要追尋的就是這種在普普通通的日子中從從容容的溫暖舒心,不驚不擾的關心體貼。我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領悟,我又在反復的體會領悟中誦讀。
    在英國牛津留學的日子,年輕的小夫妻單純樸素,相依相守。他倆熱愛讀書,于是成雙成對地出入圖書館,我想象書櫥邊的長椅上攝下了多少他們刻苦求知的身影;每日飯后,他們必定相攜散步,并把這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運動成為養(yǎng)心,我想像狹長幽靜的小路上該錄下了他們多少說不完的悄悄話??;散步歸來,他們在出租屋的燈下安靜讀書,我想象昏黃的燈光下留下了多少他們探討跋涉的場景……他們和同學在一起品茶,他們和朋友一起作打油詩,他們的不諳世事,他們摸索著冒險做紅燒肉……他們只是在盡情地隨性地過自己喜歡的日子,但這種日子卻每天都陽光明媚,春風蕩漾。
    錢鐘書的笨拙在楊絳的眼里竟然也那么可愛可親,他不小心磕掉了半顆牙,她不埋怨,只是趕緊地治療和心疼;他會劃火柴做飯了,她竟然感到驚訝;他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桌布,她說不要緊我會洗;他打砸了臺燈,她說不要緊我會修;他顴骨上長了疔,她說不要緊我會治……這是一種怎樣的包容和遷就呀!楊絳在錢鐘書眼里又是那么天真純潔,我感覺他像珍惜一顆寶石那樣珍惜她,她不敢剪大蝦,因為憐憫大蝦的抽動,他說以后這活他包攬了;他們在一起的幾十年漫長歲月里,他每天早晨都起來準備早飯,端到床前讓她享受;她懷孕時侯,他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泵慨斪x到這里,我的心總是陣陣地抽動,這是一句怎樣樸實的話呀,這又是一份怎樣醉人的愛呀!在待產(chǎn)的日子里,他的鄭重;女兒出生后,他的興奮得意;他伺候產(chǎn)婦的細心耐心,讓別人都稱奇……一切那么自然而然,但這平凡中包含這一種怎樣的人類最高尚的愛的情愫啊!
    不僅僅在年輕的和平的歲月里,在戰(zhàn)火紛飛輾轉奔波的日子里,在夫妻分居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在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的混亂年代,在親人疾病臥床的忙亂時刻,他們二人幾十年如一日地情深意長,相濡以沫。楊絳說,有困難兩人分擔困難便輕松了,有快樂兩人分享快樂便更濃重了。這是怎樣的一種始終如一的不離不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深意長啊,讀起來禁不住熱淚盈眶。
    把思緒從書中拉回到現(xiàn)實,環(huán)顧我們的周圍,多少的夫妻因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而你責我罵,你屈我怨。家務活你干多了我干少了,金錢你出多了我花少了,一句話你說急了我說慢了,都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索。于是,恩愛消磨凈了,感情越來越淡了,生活越來越一團亂麻,心情越來越晦暗暴躁,甚至一個好好的家庭都分崩離析了。
    大家都來讀讀楊絳的這部書吧,它以活生生的現(xiàn)實教育我們怎樣經(jīng)營一份恬淡的溫馨的愛情,怎樣經(jīng)營一個溫暖的港灣式的家庭。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沒有什么標準是十全十美的優(yōu)秀,我們需要的只是相互的包容與遷就,是相互的體貼與愛憐,是相互的安慰與牽掛;我們需要的只是少一些相互的抱怨與指責,少一些對外界誘惑的攀比與虛榮,少一些不安本分的掙扎與叛逆。我希望在繁華世界的燈紅酒綠中生活的男男女女都沉下心來,細細地咀嚼品味一番楊絳和錢鐘書式的愛情,我希望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在一種恬淡素雅的氛圍中芬芳永遠飄灑。
    書中父母對女兒以及女兒對父母的深情同樣一覽無余。錢鐘書捧著女兒的小腳丫吸鼻而聞的珍愛,對朋友炫耀女兒頑劣的自豪,父女分別兩年后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成為好哥們的溫馨,父女兩個沒老沒少嬉鬧的場面,年近六十的女兒每次寫信都會給爸爸畫上一個自己小圓臉的童真快樂,媽媽教女兒讀書背誦詩歌的情景,年老的媽媽對女兒的信任和依賴,都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我不禁想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與爸爸相處的種種細節(jié),無比的甜蜜和美麗。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BR>    祝愿世界上的每一個家庭都像《我們仨》的一家一樣讓人羨慕讓人向往!
    我們仨的感悟 篇11
    讀我們仨有感800字:
    說起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其實應該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然后閱讀了這本書,當初的自己還是一個學生,因為當時自己心儀的女孩特別喜歡看書,而且對楊絳先生特別的崇拜,在一次聊天的時候,說起楊絳,她滔滔不絕,對于《我們仨》更是非常的喜歡,而自己想著,一個女生,這么喜歡一本書,這本書到底有多好呢?然后自己就買了一本,然后再無聊的選修課看著這本書。
    對于這本書,因為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所以對于這本書當初看的時候模模糊糊,也沒有看出哪里比較好,如今自己當了父親之后,經(jīng)歷了更多之后,對于這本書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點,全書的前兩個部分一直在說夢,第三個部分便是現(xiàn)實,是楊絳先生對一家人的回憶,這種回憶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至親至愛的一種回憶,是一種對生活的一種回憶,對楊絳我先生來說,這大概是回憶無窮吧,而這本書也是一位老人記錄了自己和丈夫、女兒一起生活的63年間的點滴,相信不同年紀的看到這本書的感受都不一樣。
    對于這本書,前兩部分說夢,第一部分就是夢是鐘書離我而去,第二天鐘書安慰我,心里也是變得十分的寬慰,于是似乎鐘書記著我的話,讓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而第二部分在我看來,是最讓人受罪的,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離開人世,一個一個女人,承受的住這樣的悲痛嗎?讀后感·這樣的一部分只能簡要概括,而楊絳先生的感情寄托在說中,只有投入進去,才知道,原來一切離自己這么近又這么遠,誰不會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嗯?而楊絳先生將這些記錄下來,更是讓人佩服,心中的悲痛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第三部分就是現(xiàn)實,在至親的兩個人離開楊絳先生之后,她一個人孤零零在這個世上,每天看到家里的一件小物品,都會發(fā)呆很久,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概括確實很貼切,雖然我們都稱她為先生,但是她始終還是一個女人,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兩個人至親的都離開了她,她的悲傷沒有人替她承受。只留下她一個人在世上。
    對于全書最后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鐘書去世,我們仨就此走散了,在連續(xù)的兩年的時間,這么好的三個人就這么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溫馨的家庭最終煙消云散,只留下孤獨的她在尋覓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