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對某些事物有所想,我們必然要寫一篇優(yōu)秀的高質(zhì)量心得體會。心得體會能最清晰的表述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應該怎么寫嗎?下面是編輯幫大家整理的《飄》讀后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飄》讀后心得【篇1】
通過讀《大學》我了解到儒家追求三綱八目,這是什么意思呢?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和信仰準則,就是做臣子的必須絕對遵從君王,做子女的必須絕對遵從父親的意思,做妻子的必須完全服從自己丈夫.
至于八目,應該是指?!洞髮W章句》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在這里我想說說“父為子綱”這個認識,古代的文學中講到身體上的毛發(fā)受之于父母,不可隨意的傷害它。從這一點說明了古代的人是多么的重視父母,這里有儒家的孝悌之意,而“父為子綱”也有這么一點味道吧。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不必絕對的遵從父母的意思,但是,做子女的必須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而且我認為應該盡量聽取父母的意見或建議,有一句俗語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家千萬不要因不聽父母言而吃虧,不要因曾經(jīng)對父母不孝而后悔。
湯王曾在自己的洗臉盆上刻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間斷地更新。據(jù)稱“創(chuàng)新”一詞即濫觴于此。 創(chuàng)新是需要勇氣的。所謂不破不立,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就難有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
我認為在學習中運用這個道理再好不過了?,F(xiàn)在所有的學習都是硬式教育,所以在市場上買的所有參考書幾乎都是一樣的,有的甚至是照搬,很少有幾道創(chuàng)新題。這就是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在做題中,不要僅限于用一種方法做,再想想,再想想????這樣你才會有很大的收獲,并且遇到類似問題能舉一反三,迎刃而解啦!
在生活中,要讓自己試著不斷去觸碰新的事物,刺激自己的大腦,讓你的腦子變得越來越靈活,知識面越來越廣;反之,一味的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反而使自己越來越落后,頭腦越來越簡單。甚至,你會像栔訶夫中《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就會被人冷落。
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自欺欺人 。在班級中,你要看班級名次,在學校里要看校名次,在社會中要找到自己的層次。這時有的人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就想出了一個自欺欺人的辦法:在考場上作弊,結(jié)果被記處分;在職場上,挪用公款,貪污受賄。最后,進監(jiān)獄。所以說:自欺欺人往往使自己掉入深淵。
治國先齊家,想治理天下,先把家里的事管好。也就是說,做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而要腳踏實地的管好自己的事。在學習中,你可能遇到比你強的人,這是很自然的事。這時千萬不要心急,找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按部就班的做就好,并與他找差距,功到自然成,一定不比他差。
《飄》讀后心得【篇2】
《培根文集》讀后心得
我欣賞培根的文筆。引經(jīng)據(jù)典,無論是哪一篇議論,都會穿插許多名言警句抑或歷史神話,無論是哪一篇議論,培根總能找到相應的內(nèi)容并對全文加以潤色、梳理——這正是我所缺的,掌握了一定的詩詞積累,卻不能熟練地加以運用,學習培根的寫作手法,更是對語言應用能力的一種提升;文筆流暢,隨筆性質(zhì)的文章,語言都會類似于散文,而培根嚴謹?shù)乃季S,使人并未感到云山霧罩,反而使人走進了一座井然有序、設計精巧的博物館,閃光的理論如同各式珍寶,構(gòu)成了各種展廳,走出之后,身心都得到了極大的充實。
既然感性的文章不是我的喜好,何妨借鑒培根的構(gòu)思呢?
試舉一例,如培根《論猜疑》。文章的開頭,培根首先為猜疑下了一個定義——什么是猜疑?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飛起,給定了“猜疑”一個貶義的論斷但并不絕對,便于下文的闡述。下文中,培根給定了猜疑的幾種情形,無論是面對別人的猜疑,還是自己對別人的猜疑,即或道聽途說的猜疑,都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去處理……結(jié)果,培根引用名言加以總結(jié)概括,一氣呵成。
聯(lián)系到我的文章中來,我完全可以用這種方法闡述我對一件事的看法——例如“我最快樂的一件事”,我想用“觀星”為主題,可以在開篇點明觀星的定義,另外通過引用詩詞或事例加以佐證,再寫一件自己的經(jīng)歷,加以總結(jié),便成一文。
培根,思維之精妙,筆法之簡練?!杜喔募氛w現(xiàn)了這位偉人“知識就是力量的格言”。當你踏進這座“博物館”,當你親眼看到那思維的火花,文筆的波浪,你會驚覺——自然的偉大,生命的瑰麗!
《飄》讀后心得【篇3】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jīng)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jīng)、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jié)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xiàn)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yè)。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shù),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向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獲。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quán)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quán)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于何處。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嗎?
《飄》讀后心得【篇4】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以前讀愛蓮說,中通外直不枝不蔓我不會太在意。如今,突然覺得很有意思。做人真的需要這樣。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其實就是要心思單純,想法和欲望不要太多。只有做到中通外直不枝不蔓,餐能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是因,不染才是果。我們只記得果,卻忘了種因。本末倒置的事,似乎做了太多了。
作者周敦頤,把三種花比作三種人,菊花喻為隱士,牡丹喻為追求富貴之人,蓮花喻為君子,介于菊花與牡丹之間。君子他不避世,也不追求榮華富貴者,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 WWw.zb258.cOm)
重讀周敦頤的《愛蓮說》,不禁想起近日來在劍英公園觀賞的荷花:紅綠相映接天涯,高潔清芬輝日月,葉花子藕澤萬家,在炎炎烈日中自帶一份清潤;想起楊萬里的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歷來文人雅士無不在歷經(jīng)喧囂翻滾后,尋找著心中的清凈,而蓮青,蓮清,心清也。賞荷,應該就是找心,如果找到荷花真實的心,我們的心自會回歸最初的平和簡單,便能反觀到明凈的自性,就能“竹密無妨水過,山高不礙云飛”,就能在山高的林間,聽微風吹動幽微的松樹,遠聽,近聞,都是那樣的美好。亦能于滾滾紅塵中欣賞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自然煩憂盡釋,獨留美好。
蓮,花之君子也。我的名字里帶著一個“君”字,小時只知母親希望我能有謙謙君子之風,卻不甚明了。而今已近不惑,回看前塵往事,從求學之涯到三尺講臺到成家生子,似乎都只詮釋著簡單二字。而我亦心滿足矣,如蓮生活,自然心香怡然。
《飄》讀后心得【篇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后人將其精煉為七個字:知止定靜安慮得??v浪大化中,我們須習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偉業(yè)。
我認為,習得“定”字須有安貧樂道的態(tài)度。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兵王“許三多”,或許他先天的機能并不比他人優(yōu)越,而后天的勤奮則是他無可匹敵的上方寶劍。一開始的“為了班長留下”讓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終止方向,內(nèi)心安寧而能置身于“與萬化冥合”的境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因為“定”而能“安”,他安于技藝之貧而能不斷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極其厚重的精神基礎,至使其成為人上之人,兵中之王。故孔子曰:“仁者靜”。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無論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剛,因為始終記得自己,秉持本心。
歲月的洗禮,讓先賢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蘇軾的“我本無價跟趕在,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的豁達,是陶潛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清高。面對權(quán)勢,他們能“不為五斗米折腰”;面對誘惑,他們也能“心不妄動”;而汪精衛(wèi)信仰不定,故而投敵叛國,吳三桂情感不定,故而“沖冠一怒為紅顏”,他們被永遠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曾幾何時,當代舞蹈家楊麗萍的孔雀舞可謂一舞傾國,可如今 她也心有不“定”,當她喊出“親愛的觀眾朋友們,你么還好嗎?”之類的庸俗之語時,國內(nèi)外的舞評家稱之為“中國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定力不足,讓她未能深思熟慮此事帶來的后果,而使她在觀眾心的形象大減。是故,我們要向洪應明一樣,咬得菜根以守之。
學會“定”,要做到在高潮時享受掌聲,在低潮時享受人生。中國首位女皇武則天,命途多舛,政治道路坎坷。太宗年間,李世民的夜觀星象,而知“武代李王”,大開殺戒,她只得逃亡,高宗年間,因長孫無忌的力阻而出家,換了常人恐怕此時早已自刎謝先王了。而她卻在這樣的人生中悟得了“定,靜,得”三字的玄奧。憑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不驕不躁,以致最終傲視須眉,坐擁江山。她的武周政治也在歷史的蒼穹中永遠發(fā)光。
“心內(nèi)求法為正道,心外求法為異法。”林清玄如是說。“定”要求我們要修煉,像佛陀在大雪中一樣,做到高層次,高境界的“知止”專一;如岳武穆那樣“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永抱壯志,使后人仰望,集正能量于一生。心無妄念,不為外欲所惑;秉持本心,獲大定力,大安靜,大智慧。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活得漂亮,活得精彩,
我心已定,集天地之正氣行走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