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

字號:


    教案是每一個老師的得力助手,有了教案,這節(jié)課基本就成功了一半。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教案: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高二政治教案: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說出文化傳播含義、途徑和主要手段。能夠把握以茶文化為載體,理解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對文化傳播的深刻影響。能夠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材料理解把握,形成歸納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知道文化傳播的含義和途徑和主要手段的基礎(chǔ)上,感悟信息技術(shù)的進步對自身學習和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爭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眾傳媒及其作用。
    難點:如何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片樹葉的故事
    今天我們的課從一片樹葉開始,西方人稱其為“神奇的東方樹葉”,同學們喜歡喝茶么?
    接入視頻短片,通過短片了解茶的種類。
    這片樹葉不僅散發(fā)著醇香,還蘊含著文化。大家了解么?
    在中國,它是閑云野鶴的灑脫;在英國,它是午后高貴的優(yōu)雅;在印度,它是街頭民眾的消遣;在日本,它是嚴謹細致的儀式。
    我們能夠感受到不同國家茶文化的多姿多彩,那他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活動2【活動】材料鋪設(shè),構(gòu)建全課情境
    故事一: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用腳用肩膀在崎嶇的山路上連接了世界,他們被稱為茶背子。西藏險峻的山路馬匹無法通過,于是雅安的人們扛300多斤茶袋,住著拐杖,慢慢的穿過喜馬拉的溝谷,不僅將茶葉貿(mào)易帶到印度,也開啟了歐洲茶文化的序幕。
    現(xiàn)如今這些老人已經(jīng)漸漸消失在歷史中,山路上只留下了當初拐杖壓出的一個個凹坑。
    教師設(shè)問:這些人走的路你們知道么?
    學生回答:茶馬古道。簡單介紹。
    教師總結(jié):可以看出,茶馬古道不僅促進了貿(mào)易的往來,還實現(xiàn)了文化的溝通。
    故事二:
    有些人同樣的留在了歷史里,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19世紀,鐘愛紅茶的英國人覺得中國茶太多昂貴,于是決定在其殖民地印度種植茶葉。在英國人的游說下,武夷山八位茶工帶著茶種和精湛的制茶技藝前往印度,他們終其一生,最后種植出大吉嶺紅茶,為印度茶葉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如今大吉嶺紅茶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三大名茶之一,而這些茶工卻到最后也沒能回到家鄉(xiāng)。
    從此,印度有了自己的茶業(yè),大吉嶺紅茶葉聲名遠揚。
    故事三:
    今天依舊有人為茶文化發(fā)展努力著。
    北京女孩張南攬十七年前去日本學習茶道,現(xiàn)為職業(yè)茶道師。她通過茶道課堂,向國人展示日本茶道的嚴謹與儀式之美。她說:“日本茶道動作規(guī)定太多,太程式化,但這正是中國茶道所缺的,我想讓更多人了解?!?BR>    活動3【講授】探究討論,推進知識生成,實現(xiàn)情感升華
    1、簡單總結(jié):
    探究一:故事里的人們都在進行著一種什么樣的活動。
    學生發(fā)言。得出結(jié)論,并概括含義。
    知識點一:文化傳播的含義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社會交往活動。
    2、仔細回顧:
    探究二:故事中的人們,通過什么途徑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播?
    知識點二: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商業(yè)貿(mào)易、人口遷徙、教育。
    討論一:通過這些途徑實現(xiàn)文化傳播的事件還有什么?
    形成知識遷移能力,并運用手機搜集資料,資訊共享,開拓視野。
    3、深入思考:
    文化的傳播還有哪些途徑?需要什么工具
    探究三:文化傳播是通過什么工具實現(xiàn)的?
    同學發(fā)言,歸納,教師總結(jié),說明。
    知識點三:傳媒的含義及發(fā)展歷程和大眾傳媒
    對比傳統(tǒng)傳媒與大眾傳媒,結(jié)合課堂體驗總結(jié)大眾傳媒的優(yōu)缺點。
    4、對比探究:
    故事二中將中國茶葉知識帶到印度的茶工。
    故事三種將日本茶道帶回中國的女教師。
    探究四:他們對于文化發(fā)展有何作用?
    學生對比,形成思維層次,全面看問題。
    知識點四:文化交流的意義。
    5、情感升華:
    討論二:你要向故事中的人們學習什么?
    深入材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知識點五: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tài)度
    6、回歸生活:
    辨析:某人觀點:文化交流與我無關(guān)?
    結(jié)合學生實際,形成有實施可能的答案。
    文化傳播就在身邊。只要傳遞文化正能量,你就是文化傳播的使者。
    活動4【活動】動態(tài)圖像,梳理本課知識,提升記憶效率
    運用prezi這個動態(tài)展示軟件并加以圖像,促發(fā)學生課堂記憶形成較為清晰地知識網(wǎng)絡(luò)。
    活動5【測試】資料共享,在線完成練習,尋找知識漏洞
    高二政治教案: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二)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
    一、教材分析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題的標題,該框題在整個第二單元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第一框題講的就是文化的多樣性),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又為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準備了條件(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第四課要講的內(nèi)容),所以,學好這一框題至關(guān)重要。
    二、學情分析
    店中的學生在三所公立普高中是基礎(chǔ)最差的,中考排名基本都在1300名以后,因此,面對這樣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上課時只能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舉例時盡可能舉些學生身邊或熟悉的事例,首先要讓學生聽懂,適當時可讓學生對一些較容易的圖片或問題進行探究,帶領(lǐng)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寓教于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對應(yīng)核心素養(yǎng)中的政治認同)
    1、識記文化傳播的途徑,大眾傳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對應(yīng)核心素養(yǎng)中的科學精神、公共參與)
    培養(yǎng)學生熟練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對應(yīng)核心素養(yǎng)中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增強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大眾傳媒及其作用——重點。
    2、如何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難點。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分析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文化交流圖片——岳西縣第十一屆映山紅文化月。
    學生思考問題:舉辦映山紅文化月有何意義?
    學生思考后,教師歸納總結(jié):宣傳岳西、文化交流、招商引資,從這里可看出文化在交流中傳播的影子,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
    板書: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二)講授新課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對著目標閱讀教材34——37頁(大約5分鐘),學生閱讀教材時,教師板書:
    1、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的含義
    學生看完教材后,教師提問:什么是文化傳播?
    學生回答: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教師活動:好,那么,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2)文化傳播的途徑(板書)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絲綢之路,這幅圖片是怎樣進行文化傳播的?
    學生思考后回答:通過商業(yè)貿(mào)易的形式傳播的。
    商業(yè)貿(mào)易(板書)
    教師總結(jié):對,這幅圖片就是通過商業(yè)貿(mào)易的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的,商人進行貿(mào)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的交換交流蘊含在商品中的豐富文化,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文化。從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古希臘商人功不可沒。
    教師活動:你還能舉出其它例子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下南洋、闖關(guān)東、走西口。相信同學們對這三幅圖片都很熟悉,那么,這些圖片又是怎樣進行文化傳播的呢?
    學生看完圖片后思考:這說明文化傳播的哪個途徑?
    人口遷徙(板書)
    教師活動:自有人類以來,人類的遷徙活動就沒有停止過。
    引導學生思考: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都有什么影響?
    學生思考后回答:都意味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shù)氐慕?jīng)濟、政治、文化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師總結(jié):很好,人口遷徙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再比如:我國歷史上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三峽移民、民工潮等。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孔子學院、留學生。這些圖片又是通過什么途徑進行文化傳播的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育
    教育(板書)
    教師總結(jié):對,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提示:文化傳播的途徑不一定是和平的,文化沖突與碰撞、戰(zhàn)爭與征服的過程,也具有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以上三個途徑為基本途徑,還有其他的途徑。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司空山,白鹿河旅游的圖片,這又說明了什么?學生思考后教師總結(jié):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jīng)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2、大眾傳媒:現(xiàn)代文化傳播的手段(板書)
    教師活動:國慶剛過,相信同學們國慶期間肯定有人外出旅游了,外
    出旅游,你會發(fā)現(xiàn),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在中國青
    少年中時有發(fā)生。那么,有哪些手段可以在青少年中傳播環(huán)保意識?
    學生探究并討論問題。
    教師: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從這些古語中,我們看到,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xiàn)。
    (1)傳媒(板書)
    傳媒的含義、發(fā)展階段學生自己看書了解。
    (2)大眾傳媒
    學生總結(jié):大眾傳媒的優(yōu)點以及其地位作用。課本37頁
    教師活動: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是一回事嗎?
    學生思考后教師總結(jié):文化傳播的途徑指的是文化傳播的方式、方法;(強調(diào)文化怎樣傳播),傳媒側(cè)重于文化傳播的手段、工具。(強調(diào)文化靠什么去傳播)
    3、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讓學生舉例:你所知道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學生舉例,師出示圖片并稍加解讀。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8頁“相關(guān)連接”內(nèi)容,并思考這些文化傳播活動的啟示?
    學生思考并討論問題
    討論: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積極意義?
    想一想:我們應(yīng)該怎樣進行文化交流?
    教師總結(jié):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全球范圍的聯(lián)系和交往日益緊密、便捷。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三)課堂小結(jié):(多媒體展示思維導圖)
    本節(jié)內(nèi)容主要講述了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種交往活動中傳承、發(fā)展?,F(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文化的傳承有重大作用,要推進全球文化合作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
    (四)課堂練習:課件呈現(xiàn):
    (略)
    附板書設(shè)計: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商業(yè)貿(mào)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2)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2、大眾傳媒:現(xiàn)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傳媒。
    (2)依托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歷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現(xiàn)。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高二政治教案: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shè)計(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說出文化傳播含義、途徑和主要手段。理解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對文化傳播的深刻影響。能夠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材料理解把握,形成歸納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知道文化傳播的含義和途徑和主要手段的基礎(chǔ)上,感悟信息技術(shù)的進步對自身學習和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爭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二、學情分析
    以中華文化這個較為宏觀的詞匯做主語,很難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如果以一種具體的文化為載體,理解文化的傳播相應(yīng)知識,學生更能夠把握,并引起參與興趣。
    通過很好的設(shè)定情境,設(shè)置問題,能夠使同學自主生成答案,提升解題答題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情感。
    三、重點難點
    重點:大眾傳媒及其作用。
    難點:如何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四、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瓷器的故事
    今天我們的課從一只瓷器開始。
    接入視頻短片,通過短片了解瓷器的部分歷史。
    小結(jié):瓷器能從中國走向世界不僅是瓷器本身精美絕倫,更重要的是瓷器本生的文化令人向往。無論是唐三彩的變化無窮,色彩斑斕,還是宋瓷的形制優(yōu)美,高雅凝重,亦或是元青花質(zhì)樸、淳厚、典雅,或者清琺瑯彩精細,華美艷麗。我們能夠感受到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散發(fā)著優(yōu)雅而又迷人的魅力,讓我們?nèi)滩蛔∪ヌ骄看善鞅澈蟮墓适隆?BR>    活動2【活動】材料鋪設(shè),構(gòu)建全課情境
    故事一: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并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又帶回東南亞地區(qū)的各種產(chǎn)品。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文化交流。
    教師設(shè)問:鄭和走的路叫什么?
    學生回答:海上絲綢之路(又叫瓷路)。簡單介紹。
    教師設(shè)問:這條路的作用是什么?
    教師總結(jié):可以看出,瓷路既促進了貿(mào)易的往來,又實現(xiàn)了文化的溝通。
    故事二:日本國亦名倭國。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毙旄|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nóng)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瓷器文字、農(nóng)耕和醫(yī)藥技術(shù)。
    教師總結(jié):(略)
    故事三:
    中國制瓷技術(shù)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shù)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意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教師小結(jié):(略)
    活動3【講授】探究討論,推進知識生成,實現(xiàn)情感升華
    思考:故事里的人們都在進行著一種什么樣的活動?
    學生發(fā)言,得出結(jié)論,并概括含義。
    繼續(xù)提問:他們傳播了什么?
    教案設(shè)計頻道小編推薦: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