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字號:


    傳承中華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和責任,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查看。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1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
    ——列寧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讀了岳飛勇猛殺敵精忠報國、范仲淹憂國憂民胸懷天下、戚繼光精通兵法駐守邊疆、鄭成功一心為國收復臺灣的故事,不禁激起了我濃烈的愛國熱情。
    "愛國"是一個無比簡單的詞,但卻是每個公民無比重大的責任。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愛國、護國,以祖國的繁榮強大為豪,要發(fā)奮讀書,從小立志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怎樣才是愛國?愛國就要銘記歷史。銘記當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不堪歷史,日本軍隊在南京殘忍屠殺30多萬同胞的暴行……我們要知恥而后勇,要奮發(fā)圖強!
    我們還要記住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記住促進我國古代文明發(fā)展的四大發(fā)明;記住雄偉無比的萬里長城、古老的圓明園……這些都是讓我們驕傲、自豪的歷史,能讓我們更加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怎樣才是愛國?愛國還要傳承歷史。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古老而悠久的文明禮儀,要由我們來傳承!講究文明禮儀,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見到老人、殘疾人、孕婦,都應主動起身讓座;禮貌待人,一句帶著微笑的"你好",會使對方心情愉快;一句在做錯事時的"對不起",會讓所有的不快飛到九霄云外;誠實守信,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不可言而無信;勤儉節(jié)約,我們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毫厘,不應揮霍浪費。
    唐朝統(tǒng)治者唐太宗患有氣喘,有大臣提議建個暖閣讓唐太宗居住,但唐太宗拒絕了,他的理由是:"當年漢文帝將起露臺,因惜十家之產(chǎn)而作罷。我功德不及漢文帝,更不可浪費民力。"與唐太宗、漢文帝的節(jié)儉相比,作為學生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節(jié)儉呢?
    怎樣才是愛國?生活在這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愛國不能僅僅體現(xiàn)在嘴上,空喊愛國沒有實際意義。愛國應該體現(xiàn)在每一件具體的小事中:周一學校升國旗的時候,要對國旗行注目禮,保持肅靜;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我們的援手給予幫助;公共場合要講普通話;要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踐行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學好本領(lǐng),努力學習。
    少年強則國強!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將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才能讓祖國強大起來!只有努力學習,才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不辜負老師對我們的付出,不辜負學校和國家對我們的培養(yǎng)!
    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還要學會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書中的最美孝心少年——趙文龍,他才14歲,和我們一樣的年紀。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和學習,享受家庭的溫暖,我甚至還經(jīng)常和媽媽撒嬌??哨w文龍卻得用幼小的肩膀扛起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承受得了的重任:照顧患病在床的媽媽!為了照顧好媽媽,他學會了洗衣、做飯、給媽媽按摩等一系列的"本事",雖然生活給了他很多磨難,但他沒有為肩上扛著的重任而抱怨,這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相比之下,我們有的同學連衣服都不會洗,飯也不會做,難道不覺得慚愧嗎?相同的年紀,他在照顧著媽媽,而我們在做什么?一到周末,一些同學就去泡網(wǎng)吧、玩游戲,或者做個"低頭族"整日捧著個手機,回校后就無精打采,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考試時就會捶胸頓足,后悔平時沒有好好學習。
    這樣的同學多向趙文龍學習吧,身在福中要知福!祖國的未來寄托在我們每一個中學生的身上,我們都應該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當我把書合上,走出教室,望著學校新建成的升旗臺,望著那面嶄新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校園的上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國旗在我心中的神圣,祖國在我心中的分量!
    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從自身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傳承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2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xù)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yǎng)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jié)奮斗發(fā)展繁榮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jié)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杰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
    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jīng)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它規(guī)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y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nèi)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巨制,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游歷四方。他游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jīng)過長江,一路上采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跡,搜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fā)奮寫作,終于完成了一部輝煌巨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边@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quán)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tǒng)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里,自己只不過是個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于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圣人,因為他給后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權(quán)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yè)、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權(quán)貴,而是在于一顆有作為、有事業(yè)、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后,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托,共同傳承,共同發(fā)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fā)展的精神財富。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3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身為中國人不僅應該學習優(yōu)秀文化,還要傳承傳統(tǒng)美德。
    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這五千年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我國形成了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我們也要學習這種民族精神。
    我們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化。
    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分。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也是作為中華民族信奉的圖騰,龍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質(zhì)和神奇的傳說。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間的杰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
    無論是什么中華文化,我們都應傳承下去,從現(xiàn)在開始,"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币小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钡膼蹏髁x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臒o私奉獻境界。努力學習優(yōu)秀文化,傳承傳統(tǒng)美德。
    二十一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嚴重的挑戰(zhàn),迎接跨世紀的挑戰(zhàn),關(guān)鍵在于人的素質(zhì)。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接班人連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說什么“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所以,應當站在培養(yǎng)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和理解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從中能正確分辨真與偽、善與惡和美與丑,知榮辱、明愛憎,讓學生實踐良好。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4
    最近學校倡導我們閱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一開始我對這本不起眼的小書不屑一顧,心想:就這么本書用得著這么大動干戈嗎?可是,當我無奈地拿起來隨便翻了幾頁,便被那上面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了。我如洪水猛獸般的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口氣便把它讀完了。
    這本書令我振憾,從這本書中我領(lǐng)閱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個世紀:從諸子百家到四大發(fā)明;從四大名著到數(shù)學醫(yī)學,從書法繪畫到建筑水利,從曾經(jīng)的沒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國……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如至圣先師孔子,抗倭名將戚繼光,自強不息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云……他們的美德,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的民族英雄氣節(jié),無一不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yǎng)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jié)奮斗發(fā)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導中華民族應付各種挑戰(zhàn),包括天災人禍,外來侵蝕;適應形勢各種變化,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
    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好好學習,珍惜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好中華文化的傳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fā)展好,共同筑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5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們有令世人驚嘆的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們有多姿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們有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可是令我更加驕傲的是,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在我們這一代青年心中生根發(fā)芽,汲取精華,終將長成參天大樹。
    依稀記得三年級學過的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從此我懂得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尤其是我們小學生,有不明白的問題要及時請教同學和老師,也就在那時,我養(yǎng)成了不懂就問的習慣。
    從小我就對唐詩宋詞情有獨鐘,我愛李白的灑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愛蘇軾的豪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也愛李清照的凄美: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也愛王維的鄉(xiāng)愁:青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詩詞讓我們深刻了解了詩人博大的胸懷,也從中認識到每個時代獨有的特點。他們寄情于詩,托志于詩,這種中國獨有的文化史別的國家所不能及的。
    就在最近,我們認識了她,她曾是溝通亞洲內(nèi)陸的交通要道,她也曾是促進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路,她也曾是促進各國友好往來的友誼之路,在那里,發(fā)生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班超投筆從戎……壯烈豪邁的英雄事跡,一代一代,一遍一遍廣泛流傳,她就是富有永恒魅力的絲綢之路!
    有人認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遙不可及,不,其實它一直就在我們身邊,還記得剛剛逝去的春節(jié)嗎?大家載歌載舞,大地一片歡天喜地,掃塵,貼春聯(lián),掛年華,放爆竹,拜年,親人團聚,這無一不透露著隆重、熱鬧與喜慶;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這不都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也不正蘊藏著優(yōu)秀的精華文化嗎?
    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為把祖國建設(shè)的更加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