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判斷推理:定義判斷“最優(yōu)選擇”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提供行測判斷推理:定義判斷“最優(yōu)選擇”,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多做習題,掌握好答題技巧!
    行測判斷推理:定義判斷“最優(yōu)選擇”
    作為行測考試中必考題型,并且題量較多的定義判斷,很多考生做起來非常“痛苦”,因為大量的練習未必能夠保證正確率的提高,究其原因——過分“較真兒”。現(xiàn)在的題目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法找到“正確”答案或者多個“正確”答案的情況,于是很多考生就會“佛系”選擇——隨便選。以此得出的答案,正確率可想而知。接下來小編針對怎樣避免“較真兒”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實際很簡答——選擇最優(yōu)。
    我們先來看一道題目。
    例1.社會約定:指某個形式與其所代表的意義之間的關系是由社會成員共同認定并遵守的,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下列屬于社會約定的是( )
    A.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B.高速路上散落的汽車碎片意味著發(fā)生過車禍
    C.紅色和綠色在國內股市中分別代表股票指數(shù)上漲和下跌
    D.人的臉色蠟黃表明可能身體患有某種疾病
    【解析】題干的要點信息:①社會成員共同認定;②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由此,A項是諺語,故符合①,但是不符合②,因為諺語是通過千百年來的總結而形成的,是根據(jù)具體的天氣來預測未來的天氣,前后之間有必然聯(lián)系,所以排除A。B項散落的汽車碎片是否意味著發(fā)生過車禍,這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覺得是必然如此的,也有人覺得未必如此,所以要點①不一定符合,但是也未必不符合,存疑,要點②是否有必然聯(lián)系也未必,也存疑。C項紅、綠色代表上漲、下跌,符合要點①,同時顏色與上漲下跌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故也符合要點②,由此能夠排除B項。而D項臉色蠟黃與疾病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并不確定,所以要點②存疑,由此還是不如C更加符合,所以此題應該選擇C。
    例2.領導權變并非是一種權術,其實質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領導活動的具體情境,靈活采用合適的領導方式去實現(xiàn)領導價值。在領導活動中權變的是方法和策略,不變的是價值和方向。
    根據(jù)上述定義,下列屬于領導權變的是:
    A.趙科長把復雜的任務交給了工作能力較強的小張,新來的小陳負責收集資料
    B.張科長在工作中總是當機立斷、雷厲風行,可下班回家后就對老婆言聽計從
    C.李縣長親自下鄉(xiāng)送水,隨行人員拍照、錄像后,李縣長馬上乘專車返回縣城
    D.王書記剛剛帶領干部群眾完成抗旱自救工作,又忙著去協(xié)調路網(wǎng)建設糾紛
    【解析】題干的要點信息:①一切從實際出發(fā);②領導活動的具體情境;③靈活采用合適的領導方式。若是根據(jù)這三點,會發(fā)現(xiàn)四個選項無一對應,因為A并沒有體現(xiàn)①;B沒有體現(xiàn)②;C沒有體現(xiàn)③;D沒有體現(xiàn)①。若按照原則來判斷,均不能作為正確答案,但是應用“選擇最優(yōu)”,根據(jù)被定義項“領導權變”,其核心要點應該是:領導——②領導活動的具體情境,權變——③靈活采用合適的領導方式。所以根據(jù)這樣的判斷,應該是在A、D之中進行選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D項是否“靈活采用”并不確定,故此要點存疑,對比后還是應該選擇A。
    通過以上兩個題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要想保證定義判斷的正確率,還真不能過分“較真兒”,而是應該靈活操作,選擇最優(yōu)。
    行測判斷推理模擬題及答案
    1. 合成氨基酸特性與20種標準氨基酸不同,將這些合成氨基酸整合進入蛋白質中,可以系統(tǒng)地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生物學特性。然而,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只能做到一次將一個合成氨基酸整合進一個蛋白質中,因此一次只能改變蛋白質的一種特性。
    下列哪項是以上論述所需要的前提?
    A.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就可以改變蛋白質的生物學特性
    B.研究人員一次只能改變一個蛋白質的結構
    C.一個合成氨基酸只能改變蛋白質的一種結構
    D.一個合成氨基酸只能改變蛋白質的一種特性
    2. 某國人口統(tǒng)計機構預測,到2031年,該國人口將降到1.27億以下,在今后40年內人口將減少2400萬,為此,該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近年來,該國人口總數(shù)趨于穩(wěn)定,截至2014年6月1日,人口數(shù)量為1.461億,2014年1至5月人口增長量為5.91萬,增長率為0.04%。因此,有專家認為該國實施的鼓勵生育政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下列選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論點的是:
    A.如果該國政府沒有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兒童人口總數(shù)會持續(xù)下降
    B.如果該國政府出臺更加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就可以提高人口數(shù)量
    C.近年來該國人口總數(shù)出現(xiàn)緩慢上升的趨勢
    D.該國政府出臺的鼓勵生育政策是一項長期國策
    3. 應該看到,“少數(shù)人靠覺悟,多數(shù)人靠政策”。將各種社會問題歸結為良知不守,則有邏輯倒置和認知錯位之嫌。很多問題,是缺“法”導致缺“德”,而不是相反。如果監(jiān)管和懲罰機制能夠得到嚴格執(zhí)行,食品生產者的“投毒沖動”就能得到有效抑制;如果制度健全,使好人流血之后不再流淚,藏于人心的本然良知就能夠轉化為見義勇為的實際行動。
    由此可以推出:
    A.如果良知不能化為行動,說明制度仍有待完善
    B.只有制度健全,才不會良知不守
    C.只要守住良知,就不會有各種社會問題
    D.只有制度健全,才不會有各種社會問題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D。解析:題干由“只能做到一次將一個合成氨基酸整合進一個蛋白質中”,推出“一次只能改變蛋白質的一種特性”。這就需要以“一個合成氨基酸只能改變蛋白質的一種特性”作為前提,否則不能推出題干結論。A、B、C三項都僅涉及蛋白質的結構,是無關項。
    2.【答案】A。解析:題干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該國實施的鼓勵生育政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一結論。A項從反面說明該國實施的鼓勵生育政策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能夠加強題干結論;B、D兩項為無關項;C項與題干中的“近年來該國人口總數(shù)趨于穩(wěn)定”的現(xiàn)狀不符,且人口總數(shù)的增加未必是因為實施了鼓勵生育政策。故答案選A。
    3.【答案】A。解析:由題干可知:制度健全?良知轉化為行動,否定后件則否定前件,A項正確;B項混淆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錯誤;由題意可知各種社會問題并非因良知不守,C、D兩項均可排除。故答案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