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一百多年了。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藝術(shù)杰作,不但沒有減色,反而顯得更為瑰麗。那么大家知道《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怎么寫嗎?以下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供您參考,更多詳細(xì)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xué)網(wǎng)(www.liuxue86.com)查看。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一】
我閱讀《安娜·卡列尼娜》的經(jīng)歷與閱讀其他書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jié)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臥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dǎo)下原諒?qiáng)W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后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么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diào)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jīng)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么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閱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著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臥軌自殺。但是最后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后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二】
現(xiàn)在仍記得,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一個大二的學(xué)生,那時候心智不夠成熟,對很多事情都簡單地以是否道德來評價。當(dāng)我剛開始看到安娜出軌時,我內(nèi)心的道德巨人立馬跳出來肆意地指責(zé)安娜,覺得她是個壞女人。那時候我的想法很簡單,一個已婚女性是不能夠出軌的,任何出軌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因而是錯誤的。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慢慢地了解了安娜對愛的追求和她不幸的婚姻后,我對安娜的態(tài)度由批評轉(zhuǎn)為同情和理解,安娜其實并沒有錯,一個女人想要從沉悶的婚姻中跳出來有什么錯呢?一個女人想要真正的愛情又有什么錯呢?頭第一次,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有些事情用道德去評判是無力的,也是不應(yīng)該的。沒有人能夠完全體會別人的處境,我又怎能很自信的認(rèn)為我在別人的處境下不會做和別人一樣的事情呢?很多事情我之所以沒有做,并不是因為我有多高尚,而僅僅因為我很幸運而得以避免。
PS:精彩句子
1.人世間的情欲能抵制固然純潔無比,如果沒有,我也曾縱情快樂。
2.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當(dāng)在愛的純潔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fàn)帯?BR> 4.每當(dāng)我想到我不是今天死就是明天死或者我總有一天會死,很多事也就沒必要那么執(zhí)著。
5.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6.托爾斯泰:“有人徒勞地把人想象成為堅強(qiáng)的,軟弱的;善良的,兇惡的;聰明的,愚蠢的。人總是有時是這樣的,有時是另一樣的;有時堅強(qiáng),有時軟弱;有時明理,有時錯亂;有時善良,有時兇惡。人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shù),而是某種變化著的。有時墮落、有時向上的東西。
7.每個人都滿足于自己的智慧,不滿足于自己的財富。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三】
讀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里掙扎出來。我被那悲劇的色調(diào)所感動,被作家神奇的筆所吸引。
《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一百多年了。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藝術(shù)杰作,不但沒有減色,反而顯得更為瑰麗。
安娜是俄國十九世紀(jì)后半期受歐洲資本主義思想影響而獨立意識有所覺醒敢于追求自我愛情的貴族女性,她不僅天生麗質(zhì),光艷奪人,而且純真、誠實、端莊、聰慧,還有一個“復(fù)雜而有詩意的內(nèi)心世界”。從書中介紹的情況來看,我可以大膽地推測,安娜在遇到渥倫斯基之前是幸福的。當(dāng)時她和卡列寧已經(jīng)幸福地生活了八九年,有了一位八歲的兒子。安娜以青春和美貌獲得了財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為哥哥在官場謀得了官職。在婚后八年間,她曾努力去愛丈夫和兒子。而后來由于“世風(fēng)日下”、“婚姻自由”等社會現(xiàn)實及思想,終于激起了她紅杏出墻的欲望波瀾。與渥倫斯基的邂逅,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的追求。她要“生活”,也就是要愛情。她終于跨越了禮教的樊籬。作為已婚的端莊的婦女,要跨出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決心和勇氣,雖則在當(dāng)時上流社會私通已司空見慣了。但她的勇氣主要在于,不愿與淫蕩無恥的貴族婦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們那樣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曖昧的關(guān)系公開。這樣做的結(jié)果顯然是向上流社會挑戰(zhàn),從而被拒于上流社會的門外,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殘酷報復(fù):既不答應(yīng)她離婚,又不讓她親近愛子。她徒然掙扎,曾為愛情而犧牲母愛,可這愛情又成了鏡花水月。她終于越來越深地陷入悲劇的命運。
不過,雖說造成她的悲劇的是包括卡列寧、渥倫斯基在內(nèi)的上流社會,安娜作為悲劇人物,本身也不是沒有“過錯”;安娜的錯誤就在于她擁有了卡列寧所給予的一切之后又想再擁有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因為這不僅違反了婚姻的契約原則,也違反了愛情的原則。長期以來,主張婚外偷情合理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有追求愛情的權(quán)利。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quán)力這一點是沒有錯,但錯的是任何的權(quán)力都不是毫無限制的。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受時代的洗禮而敢于為“生活”而同社會抗?fàn)帲约簠s未能完全掙脫舊思想意識的桎梏,她不僅一再對卡列寧懷有負(fù)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斷同上流社會的血緣關(guān)系,因此她也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地自容。實際上她沒有真正學(xué)會愛。同渥倫斯基的一見鐘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主要卻是傾心于他的儀表、風(fēng)度,出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發(fā)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感情。這種愛情是盲目的,實際上幾乎全是情欲,而情欲是難以持久的。渥倫斯基初時為了虛榮心而獵逐她,一度因安娜的真摯的愛而變得嚴(yán)肅專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而厭棄她。而安娜把愛情當(dāng)作整個生活,沉溺其中,要渥倫斯基與她朝夕廝守一起,甚至甘為他的“無條件的奴隸”。于是她的精神品質(zhì)漸漸失去了光彩。為了重新喚起渥倫斯基的愛,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編織“愛情的網(wǎng)”,并且逐漸習(xí)慣于“虛偽和欺騙的精神”。最后,她的愛越來越自私,以致在“不滿足”時變成了恨。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責(zé)備安娜,須知她生活在歷史的轉(zhuǎn)折時期。如果說她同社會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舊事物壓制,那么,她自身的矛盾,則是新萌發(fā)的意識未能戰(zhàn)勝根深蒂固的舊意識。何況當(dāng)時能代替舊的道德觀念的新觀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說,她身上集中了時代的各種矛盾。她的自殺,從主觀上說是尋求解脫,也是對渥倫斯基的報復(fù)及對上流社會的抗議;客觀上則是由于集中了各種時代的矛盾而無法克服,從而無可避免地成為這個轉(zhuǎn)折時期祭壇的犧牲。這種必然性表明了安娜悲劇的深度。
就藝術(shù)來說,《安娜·卡列寧娜》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它的融合無間、互相呼應(yīng)的兩條線索的結(jié)構(gòu),繼《戰(zhàn)爭與和平》之后,又一次成為“背離歐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傳世之作。再則這部小說的每一場面、每一插曲、每一畫面,一般不只是“背景”或偶然的“布景”,而是整體的有機(jī)部分,這也顯示出結(jié)構(gòu)的嚴(yán)密性和完整性。
小說《安娜 卡列尼娜》這部名著的思想主題是常讀常新,令人百讀不厭的,這也許就是托爾斯泰的小說的魅力。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讀者對托爾斯泰的小說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評價,而這些作品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與影響。因此需要我們反復(fù)閱讀,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和新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