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吃貨朋友身上體驗的淋漓盡致。就連出去旅游也會一門心思挖掘當?shù)孛朗?。不用挖掘啦,今天,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去臺灣旅游有哪些值得一試的美食吧。
一、小籠包
小籠包起源于中國上海南翔的著名點心,稱為「南翔小籠饅頭」。傳統(tǒng)小籠包的餡料主要為豬腿肉,臺灣的小籠包則加入當令食材,例如:絲瓜、瓠仔,在鮮甜的肉汁味中別有一番清爽的口感。
二、擔仔麵
擔仔麵是由小販挑擔沿街叫賣麵食,與四川擔擔麵相同。在臺灣最早的起源在臺南沿海地區(qū),漁家在無法出海補魚的季節(jié)里,挑起麵擔外出作生意貼補家用,故有度小月之稱。擔仔麵是行業(yè)的統(tǒng)稱,麵攤上所販賣的麵食則稱為切仔麵或拉仔麵,取其將麵條放入滾水中「切」一下或「拉」一下的動作。
三、滷肉飯
在光復初期,物資缺乏,「肉」是飯桌上的奢侈品,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到。當時,豬頸肉到豬耳朵的部位比較便宜,因此民眾偶爾會買這些部位的豬肉,配上醬油、紅蔥頭及五香粉來滷製。此外,由于這部位的豬肉份量不多且難以均分,因此便切成肉絲及肉丁再加以滷製,如此一來,全家人便可以「均分」并享用到美味的滷肉。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滷肉及滷汁,淋在香Q彈牙的米飯上,可以說是當時一般民眾最頂級的享受!
四、肉羹
羹類菜肴常見于中國各大菜系,臺灣較特別的做法是用上好的魚漿包裹肉加入羹湯中,此外,為增加飽足感,也常加入米粉、麵、冬粉、飯等主食。除了肉羹外,花枝羹、魷魚羹、鴨肉羹也很常見。
五、油飯
在臺灣,送油飯是慶賀喜獲麟兒的禮物,在小孩滿月時,將油飯分送給親友,希望所有的親友都能同享添丁的喜悅。
六、筒仔米糕
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就已經(jīng)有筒仔米糕的記載,當時的名稱為「盤游飯」。筒仔米糕口味與油飯類似,但是烹調(diào)的器具不同。筒仔米糕是將糯米、蝦米、蔥酥、后腿肉等食材放入小筒內(nèi)蒸熟,要食用時再倒扣于盤上,淋上甜辣醬及香菜即可。筒仔米糕在早期農(nóng)業(yè)時代是以竹筒當成盛具,但后來多以小鐵筒為主。
七、麻油雞
麻油提煉自芝麻,較上火,屬于熱補的油品,老一輩的人用它來煮麻油雞、麻油腰子,為剛生產(chǎn)完的孕婦進補。麻油雞的具體做法點擊查看:http://toutiao.com/item/6389565183634702849/
八、羊肉爐
常見羊肉爐分為紅燒與清燉,主要食材為羊肉塊或帶皮羊肉,搭配中藥材熬制而成的湯底,溫補養(yǎng)身。
九、鵝肉
臺灣的鵝肉,肉質(zhì)清新甜美,簡單以鹽水煮熟后切片,以醬油膏為佐料,便是一道美味佳餚。臺灣生鮮鵝肉于2006年開始外銷至日本,是世界第一個鵝肉出口國家。
十、棺材板
是臺灣「原創(chuàng)」的美食小吃,臺南知名的小吃之一,相傳已有70年歷史,為一位臺南許姓老板研創(chuàng),當初以雞肝為內(nèi)餡,時稱「雞肝板」,后來有位教授向許老板提起外形很像挖掘的石板棺,后改名為「棺材板」,讓這道小吃聲名更為遠播。做法是將各式海鮮材料煮成濃湯狀備用,再將厚片吐司高溫油炸到呈現(xiàn)金黃色,從中間割開挖空放入煮好的海鮮材料,內(nèi)餡柔軟扎實,蓋上土司即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