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子,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如果換個詞,你肯定知道,那就是“生蠔”,那么它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跟著出國留學網的小編來看看吧!
牡蠣,俗稱蠔,別名蠣黃、海蠣子。貝類動物,瓣鰓綱,牡蠣科。牡蠣肉肥爽滑,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營養(yǎng)成份,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稱。
屬牡蠣科或燕蛤科,雙殼類軟體動物,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各大洋沿岸水域。海菊蛤屬與不等蛤屬動物有時亦分別稱為棘牡蠣和鞍牡蠣。牡蠣于公元前即已養(yǎng)殖以供食用;珍珠可在珍珠牡蠣的外套膜中產生。
每100克可食部分蛋白質10.9克,脂肪1.5克,鉀200毫克,鈉462毫克,鈣131毫克,鎂65毫克,鋅 9.39 毫克,鐵7.1毫克,銅11.5毫克,磷115毫克,硒 86微克,維生素A27微克,煙酸1.4毫克。
含碘量遠遠高出牛奶和蛋黃。含鋅量之高,可為食物之冠。牡蠣中還含有海洋生物特有的多種活性物質及多種氨基酸。
中醫(yī)認為牡蠣甘平無毒可解五臟,調中益氣養(yǎng)血以解丹毒,醒酒止渴活血充饑,常食還有潤膚養(yǎng)顏養(yǎng)容功能。
《本草綱目》記載:牡蠣肉“多食之,能細潔皮膚,補腎壯陽,并能治虛,解丹毒。”現代醫(yī)學還認為牡蠣肉還具有降血壓和滋陰養(yǎng)血等功能。
牡蠣還具有“細肌膚,美容顏及降血壓和滋陰養(yǎng)血、健身壯體等多種作用,因而被視為美味海珍和健美強身食物。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蠣的殼內,牡蠣即分泌真珠質將外物層層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蠣產生的珍珠不光澤,價值不高。只有少數東方的種類,特別是波斯灣珠母貝所產的珍珠質量最高。
珍珠多采自5歲以上的牡蠣。用手工方法將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內,便在其周圍形成養(yǎng)殖的珍珠,大多珍珠養(yǎng)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亞沿岸水域進行。
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于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
兩殼于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的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