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又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安慰受傷者?

字號:


    四川九寨溝發(fā)生7.0級地震,國家高度重視,震級代表著什么意思,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又是什么? 我們又應該如何安慰好受傷者?以下是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又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安慰受傷者?
    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shù)標準是《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它將烈度劃分為12度,其評定依據(jù)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壞和地表破壞現(xiàn)象為主。
    按這個烈度表的評定標準,一般而言,烈度為Ⅲ~Ⅴ度時人們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壞,Ⅸ~Ⅹ度破壞嚴重,Ⅺ度以上為毀滅性破壞。
    九寨溝大地震發(fā)生,讓很多人瞬間受了傷,也讓一些人失去了家人。有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關(guān)注,有全國人民的幫助,相對于容易彌補的物質(zhì)損失而言,心靈創(chuàng)傷的撫慰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面對痛苦之人,我們該如何去安慰他們成了應該思考的一個大題目。
    有關(guān)專家提出了十大要領或者說技巧,用以幫助人們縮小彼此之間的溝通距離,適時適度表達關(guān)愛。這就是“治療對話”(Healing Conversation)。所謂的“治療對話”要求人們在跟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人交流的時候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讓對方得到適度紓解,進而達到自然治療的效果。如果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說,不要緊,也許下面的要領會給你一些幫助。
    第一,學會傾聽。傾聽,當然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對方訴說,什么說了,什么沒說,對方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傾聽也不是讓你說話或者發(fā)問。很多情況下,我們會急于讓對方分享我們的經(jīng)歷,或者向?qū)Ψ教岢鰡栴},以為這樣做就是傾聽。實際不然。我們說的“傾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和我們的心去“聽”對方的心聲。要知道,傾聽的時候萬萬不可急于弄個子午卯酉,相反要將傾聽者的“內(nèi)在對話”擱在一邊。所謂的“內(nèi)在對話”是說人們在聽別人說話時,自己的腦海中總要進行一些情不自禁的對話,諸如“我該說什么?”、“怎樣才能讓對方不痛苦?”等等。
    第二,善于停頓。在跟對方交談的時候,特別是受過驚嚇的人,有時候說,有時候聽。如果你覺得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就要停下來問問對方,“抱歉,是不是有什么情節(jié)讓我漏掉了?”不僅如此,安慰者還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試圖“速戰(zhàn)速決”,對家中遇到極度不幸者更不能有這種想法。要避免作出機械式反應,趕快讓對方心情“轉(zhuǎn)憂為喜”吧——那是萬萬要不得的。這樣做往往不去從正面思考問題,而是徑直采取我們認為有益于對方的行動,比如讓對方做點什么事情,此乃安慰他人人之大忌。交談中稍微停頓,可讓我們的判斷或者反映不那么自以為是,這樣我們便會產(chǎn)生某種好奇心。中國有句老話,人同此心,話同此理。一旦我們學會了停頓,我們便能在剎那間找出最恰當?shù)姆绞絹戆参繉Ψ?缺少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日后十分后悔的話。很多人都會開車,停頓又如換檔。換擋時,先松開油門踏板后踩離合器,換檔之后,松開離合器之后才能加速前進。停頓就是為了更好地將交談進行下去。安慰的藝術(shù)在于“適當之時說出適當之語”。換句話說,切忌一時沖動說了不該說的話。
    第三,充當朋友。幫助別人渡過大災之后的最初歲月并不意味著要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不論是誰,都有權(quán)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造成的后果以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困境,即便是自然災害也不例外。對我們而言,要緊的不是讓他們盡快結(jié)束痛苦,相反卻是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充分感覺、體驗痛苦。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架設一座讓他們跨過“恐懼之河”的橋梁。當朋友、親人的身心陷入痛苦時,支持他們的常見方法就是允許他們哭泣。一到這個時候,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自然反應就是希望他們停止哭泣,而且還告訴他們“事情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會幫助你們的”等等。實際上,這并不是最適當?shù)姆磻R?,哭泣是身體排除情緒毒素的一種方式,而流掉淚則是治療心理傷痛的一個過程。遇到這種情況,請你不要急著給對方遞紙巾,更不要給對方擦拭眼淚——只要讓他知道你在支持他就行了。
    第四,適當安慰。安慰人并不是告訴人家“應該??”或者“不應該??”。每個人都有權(quán)擁有自己的真正感覺。安慰人的時候,不要對被安慰者妄下斷語,也不要自以為是認為他們正在受苦受難,需要我們?nèi)フ?。安慰就是給他們以足夠的空間去自己處理、認同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梢赃@樣講,我們沒有必要“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借這種方法表達我們所謂的“關(guān)心”更是不可取的。
    第五,感同身受。當我們忙著幫助別人時,你是不是會想到對方也會察覺到我們內(nèi)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盡管他們無法知道我們的想法,卻能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失措,是否會對他們作出什么判斷,是否會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跟我們內(nèi)心的真正狀態(tài)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若是對被安慰者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他的痛苦,也要忍受對自己內(nèi)心的煎熬。不論處境如何,善意的獻身與安慰是送給對方的一個非常好的禮物。
    第六,長期共鳴。改變會引發(fā)混亂,而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結(jié)束混亂狀態(tài)是很難的。人們需要時間去了解、調(diào)整、改變,還會提出“假如??會怎么樣?”的問題。在“治療對話”中.我們要學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家庭成員、鄰居、同事有時候只需要我們充當他們的“共鳴箱”,而且要不厭其煩地讓他們反復使用。
    第七,挺身而出。該說話的時候不知道說什么,讓我們被安慰者知道我們的感覺,都是可以的。你要老老實實地告訴對方,你不知道他的感覺,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不過你非?!瓣P(guān)心”他。就算這樣說話十分可笑,也不要緊,因為你“現(xiàn)在”并不急于跟和他交談。你可以采用別的方法,諸如書寫或者打電話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表達之外,“治療對話”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比如一同出去散步,一起吃飯等等。
    第八,提供資源。遇到問題,不要一味地給人家找答案。但是這并不是說,你什么都不干。相反,要盡量提供可用的資源一一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答案。可以為對方打幾個電話,連結(jié)人脈;也可以找相關(guān)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
    第九,主動幫忙。當我們問“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時候,不一定總有答案,有時候被安慰者自己也說不出來需要什么幫助,比如是身體不好了?工作有困難了?響起傷心的經(jīng)歷了?即便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也常常是不好意思——大多數(shù)人都有很強的自尊心。設身處地去想一想他們可能的需要,如果你想到了,那你將邁出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第十,對癥下藥。有時候我們有過類似遭遇,也不見得能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就拿地震來說,唐山大地震雖說不小畢竟有很多地方跟汶川地震不同,震級、波及的地區(qū)等等。即便都是災民,時代不同了,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了,遇到災害感覺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同理心去關(guān)懷對方。所謂同理心,說的是你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英國諺語有一個諺語說得好:“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鼻杏?,一定要先耐心聽完對方的故事,然后再考慮有沒有必要讓對方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分享之后是否會給對方帶來益處。醫(yī)生給人看病,講究對癥下藥,如果不能站在對方考慮問題,固執(zhí)己見或者按照通常情況來處理,安慰的效果肯定是好不到哪兒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