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洲際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yōu)樵訌椇蜌鋸椀暮戏Q,合稱核彈;另一彈是指洲際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兩彈一星的意義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歡可以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實用資料欄目。
【兩彈一星的意義一】
鄧小平這句話說得很簡單,鄧小平說:“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大家可以去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兩彈,兩彈可能大家覺得遙遠一點,一星,如果沒有衛(wèi)星,還有我們現(xiàn)在的衛(wèi)星導航,還有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衛(wèi)視,廣東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等等,如果沒有衛(wèi)星,還有我們今天的手機嗎?衛(wèi)星跟廣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衛(wèi)星將會是怎樣,說句不該說的話,我們就跟朝鮮一樣。兩彈或許離我們遙遠一點,因為那是外交的,是軍事的,是國防的,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軍事實力,我們如果在人家核威懾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國還有我們的外交地位嗎?還有我們的政治地位嗎?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江澤民發(fā)表重要講話,隆重表彰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章。這23名科技專家毫無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在一個月之前中國科學時報上發(fā)表的張勁夫所寫的整整兩個版的長篇文章《共和國不會忘記——對“兩彈一星”的回顧》。
中中“決定”指出:“這23位科技專家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榜樣。”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講23位其中的幾位就可以了。
鄧小平講:“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和贏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
大家能不能記住那個年代,那個年代中國的經(jīng)濟是在怎樣的形成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們在造兩彈一星,年長的可能知道,那時候是困難時期,但是,我們在困難時期造出了兩彈一星。當時科學家本身就面臨了困難,但是不造原子彈肯定是不可以的。
說到現(xiàn)在的局勢,朝鮮和韓國,最近大家可能也關注到了,有許多猜測,當然,猜測已經(jīng)揭開謎底了。盡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國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時也沒能投下原子彈,但在戰(zhàn)場和談判桌上,美國卻不止一次地揮舞著核大棒,進行赤裸裸的訛詐和威脅,妄圖把世界推向核戰(zhàn)爭的邊緣。這是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
毛澤東回答:“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當然,毛澤東當年跟美國記者說“美帝國主義也是紙老虎”。那么,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不久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毅然戰(zhàn)略抉擇,發(fā)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yè),搞出原子彈。因為原子能事業(yè)既可以用來做和平事業(yè),也可以搞原子彈。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大家也知道,在咱們的大亞灣有核電站,現(xiàn)在有好幾個核電站了。最新消息,準備新建一個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籌建。這就追溯了當時造原子彈的高層決策。毛澤東是決策者,1954年秋,廣西發(fā)現(xiàn)了鈾礦石;毛澤東說:這是決定命運的,具體的事情都是周恩來在親自過問。
1955年元月14日,周恩來主持會議。參會者副總理薄一波,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地質部副部長劉杰。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發(fā)展我國原子能事業(yè)。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彭德懷、彭真、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領導人參加會議,他們當時都是中央舉足輕重的領導者,他們來專門研究我國的原子能事業(yè)。
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納聯(lián)合核子研究所工作。59年之前當時的中蘇關系還是不錯的,還是有一批中國的留學生以及一批中國的學者,當時周光召是中國的一個學者,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納聯(lián)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錢三強在使館人員陪同下來此,向中國人員通報蘇聯(lián)撕毀合同、再不幫助我國造原子彈的消息。59年之前叫蘇聯(lián)專家,他要幫助我們,但是,59年開始中蘇關系破裂,撤走專家。
蘇聯(lián)專家撤走,周光召立即召集在蘇聯(lián)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國專家,討論: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彈?回答是肯定的。當時20多人聯(lián)名請纓:回國參戰(zhàn),以周光召為首的中國學者,還有一些是留學生。
周光召起草聯(lián)名信寫到:“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一代科學家,愿意放棄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任務。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周光召曾經(jīng)當過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現(xiàn)在快90歲了,在59年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剛步出校門不久的學者,年輕的科學家。以他為主起草了聯(lián)名信,他們某種程度上是改行,他們原來是做原子能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他們要回國了,隨時要聽從祖國的召喚。
我們的院士,特別是這23位功勛,他們都很謙虛,按錢三強所說的,他就是石子,是沙子,是鋪路的,院士的精神在這里再一次得到了體現(xiàn),他們強調的是集體。而且,的確當時搞“兩彈一星”都是集體的榮譽,并不是說誰可以自己說或者別人去說他是“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wèi)星之父”,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可以說這句話。更何況,還有許許沒有被授勛的、默默無聞的英雄!為什么是23個?24個不可以嗎?25個不可以嗎?所以,沒有列列入23個的,而是24個后面的,說老實話,他們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們雖然沒有勛章,但我們應該記住他們,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
【兩彈一星的意義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局勢。朝鮮戰(zhàn)爭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叫囂:“如果不能安排停戰(zhàn),美國將不再承擔不使用核武器的責任。”同時,美國還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務條約》,提出假如臺灣海峽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有權使用原子彈。美國的核訛詐政策,引起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反對。1951年10月,居里夫婦的女婿、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委托即將回國的中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就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fā)明的。他還將親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準源送給楊承宗,作為對中國開展核科學研究的支持。
為了反對美國的核訛詐,毛澤東主席強調指出:“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僅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還要有原子彈。”
陳毅風趣地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還不太硬,你們把原子彈、導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就硬了。
聶榮臻認為,為了擺脫我國一個世紀以來經(jīng)常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局面,我們必須搞出原子彈,以便在我國遭受敵人核武器襲擊時,有起碼的還擊手段,同時還可以帶動我國許多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向前發(fā)展。
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經(jīng)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盡管蘇聯(lián)毀約停援,撤走專家,中國科學家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終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原子彈爆炸兩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試驗靶場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實現(xiàn)了導彈、氫彈與原子彈的結合,這是中國核武器的一個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多,蘇聯(lián)用了四年,法國用了八年多,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標志著我國核科技進入了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力量。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國內外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奠定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振奮了國威、軍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兩單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
在五、六十年代極不尋常的時期,中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wèi)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 當年,廣大研制工作者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不僅成功地開發(fā)了“兩彈一星”,而且還培育和發(fā)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毛澤東說得好: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要有點精神。好的精神能夠產(chǎn)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撐起民族的脊梁,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獨步世界東方數(shù)千年,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延續(xù)數(shù)千年而從未中斷,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的祖先培育出光輝偉大的民族精神。
“兩彈一星”的奮斗歷程把重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而在當代,雖然國際國內的情況與當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兩彈一星”精神仍然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歷史時期,被進一步傳承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 我認為,社會穩(wěn)定繁榮的發(fā)展離不開兩彈一星精神。 首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社會要發(fā)展,必定要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科學技術發(fā)展離不開兩彈一星精神。當年,中國科學家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硬是抗住了艱苦的生活條件,甚至餓著肚子,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制出了“兩彈一星”,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驚嘆的奇跡。 如果說,“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條件下“特事特辦”的結果,那么“863計劃”的實施就完全是發(fā)展高科技的戰(zhàn)略選擇。它帶領著我們的高科技事業(yè)邁向了新的征程。馬俊如說,863計劃是中國的命運決戰(zhàn),堪稱新時代的“兩彈一星”。但863計劃又不同于“兩彈一星”。863計劃專家組的專家不是封閉的,更不是固定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單位、部門,“腦袋在863,屁股在原單位”,而且,為注入新觀念和保持創(chuàng)新能力,專家組成員每3年要換掉1/3左右。但“兩彈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專家組專家經(jīng)常集中,在那個通訊和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年代,許多北京以外的專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開會在即,他們常常是買張站臺票就登上火車,而且一站就是十幾個、幾十個小時。數(shù)年間,專家組專家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從無人抱怨。
盡管從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記錄,但對每個863專家來說,“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創(chuàng)新、求實、協(xié)作、獻身。它和“兩彈一星”精神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接力”。 再之后的載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兩彈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當人們?yōu)楹教燧d人的科技成績歡呼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兩彈一星”精神,讓我們看到了“兩彈一星”精神在傳承、在發(fā)揚。今天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環(huán)境已和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為改觀,經(jīng)費支持相對充足,人才高地已經(jīng)形成,國際環(huán)境相對改善。但面對當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領域,面對難度最高、規(guī)模最大、工程最復雜、質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載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團隊仍然要勇于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搞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取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再到載人飛船,中國科技工作者傳承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給予了我們的科技蓬勃發(fā)展的動力。 第二,社會的穩(wěn)定堅強需要兩彈一星精神的支撐。(汶川地震,西南大旱)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造成重大損失。在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不屈不撓、友愛互助、自強不息,表現(xiàn)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難面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并沒有被嚇到,而是在史無前列的困難跟前,挺起了堅強的脊梁。救人、救人,全國吹響了拯救生命的集結號。時間就是生命,十萬救援大軍在最短的時間奔赴汶川,用他們的雙手為廢墟下的同胞撐起了希望的藍天。只要有一線的生機,就要用百倍的努力,為了生命的尊嚴,我們不拋棄、不放棄。 這又何嘗不是兩彈一星精神在當今時代的表現(xiàn)?我們共同秉持著一顆愛國之心,全國人民大力協(xié)同,受難者奮力拼搏,幸存者無私奉獻,共同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的贊歌。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的支撐,我們的社會才更加堅強,人們團結得更加緊密,國家才能穩(wěn)步和諧地前進。 從“兩彈一星”精神到“載人航天”精神,再到“抗震救災”精神,盡管我們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名字,可是我們明白,自始至終都是同一種精神在傳承,在延伸。 由此可見,“兩彈一星”精神非但沒有過時, 反而在今天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更加熠熠生輝。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提高、進步,更是整個社會繁榮而穩(wěn)定地發(fā)展的支撐與動力。
“兩彈一星”的年代已經(jīng)遠去,可“兩彈一星的精神”將永駐我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