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鬼節(jié))

字號:


    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也有部分地區(qū)過中元節(jié)是在農歷七月十四。節(jié)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jié)。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也稱“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會”(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jié)歸屬道教,盂蘭盆節(jié)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鬼節(jié)”,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jié)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節(jié)日內容 節(jié)日意義 節(jié)日文化
祭祖節(jié) 各地習俗 其他習俗
節(jié)日儀式 日本的盂蘭盆節(jié) 節(jié)日考究

    

  節(jié)日內容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jié)。不過后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shù)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tǒng)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jié)是人間的元宵節(jié),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jié)是鬼節(jié),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jié)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實際是佛教的節(jié)日,“盂蘭”為梵文,意為救倒懸、解痛苦。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當時佛陀的弟子目揵連尊者,以神通力發(fā)現(xiàn)其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目揵連孝順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誰知食物在咽喉中變?yōu)榛鹛?,不能食用,痛苦萬分。目揵連焦急憂慮,于是去問佛陀應如何救渡。
    佛陀告訴目揵連尊者說:“你母親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慳貪,縱使你神通第一也無法解救她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fā)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露懺悔:如任何人犯過,亦應對僧眾懺悔。當日一切圣圣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yè)清凈,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
    故此佛陀咐矚目揵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將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放在盂蘭盆內,供養(yǎng)十方大德眾僧。當眾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災,使在世人增長?;?,先亡超度。
    后來目揵連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設盆供養(yǎng)及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
    根據經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勝會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現(xiàn)世父母、六親眷屬,能脫離三涂,衣食豐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脫離餓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樂無極。如父母在,更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所以身為佛子,為修孝道,應常念及過去仍未解脫之先祖父母,于盂蘭超幽法會中供養(yǎng)上師大德,燃燈供佛作大功德,以報父母之恩乃利樂解脫十方孤魂餓鬼眾生。
    

  節(jié)日意義
    湖湘川陜一帶以七月十四(多數(shù)地區(qū)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又稱“月半節(jié)”,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jié)。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jié)。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jié)稱“鬼節(jié)”。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jié)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傳說是,閻羅王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也有說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還有一個重要的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講述了《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供養(yǎng)僧眾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從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jié)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fā)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fā),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jié)”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節(jié)日文化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漢民族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xiàn)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于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jié)的出現(xiàn):七月鬼節(jié),十一月寒衣節(jié),次年三月清明節(jié)。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xiāng)”。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于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饑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于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jié)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jié)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于正月十五,稱上元節(jié)。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于七月十五,稱中元節(jié)。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于十月十五,稱下元節(jié)。我們熟悉的元宵節(jié)即上元節(jié),或稱上元燈節(jié)。三元節(jié)時,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缎扌杏洝吩?,“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yǎng)。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云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zhí)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師,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蘭盆節(jié)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于大眾中發(fā)露懺悔而得清凈,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yǎng)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qū),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復雜的儀規(guī),儀潤《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云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jié)。
    傳說,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yǎng)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于是,僧眾們“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jié),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yǎng)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四、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jié),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xiàn)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yǎng)、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jié)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jié)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jié)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jié)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jié)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jié)的固定節(jié)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jié)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jié)特有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jié)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jié)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jié)日。
    五、節(jié)物風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后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歷元年,在宮中內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圣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后歷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廣陳供養(yǎng),傾城巡寺隨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jié)。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jié)也用燈,但于陸地,中元節(jié)則在水中。
    六、日本的流傳
    廟會在中國還在舉辦,但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蕩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如果談及盂蘭盆節(jié),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jié)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jié)是華夏的節(jié)日,日本盂蘭盆節(jié)只不過是孑遺而已。盂蘭盆節(jié)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為日本僅次于元旦的盛大節(jié)日。盂蘭盆節(jié)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jié)"、"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xiàn)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jié)日。每到盂蘭盆節(jié)時,日本各企業(yè)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xiāng)團聚。節(jié)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陽歷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祭祖節(jié)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 ,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陰歷七月底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七月十五這一天到來時,主要是上墳祭奠祖宗,在墳頭“壓紙”,告訴祖先此墓已經有后來人祭掃;或用紙做燈,焚燒于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某些地區(qū)到“七月半”祭祖時,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據說民間諺語有這樣說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中元節(jié)在古代十分盛行。今日的人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回家祭祖,是讓人遺憾的,不過從如今高速發(fā)展的網上祭奠的行為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先人還是保持著一種孝愛之情,這又是讓人欣慰的。
    

  各地習俗
    貴州省
    畢節(jié)地區(qū)、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于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jié)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jié)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浙西南(處州一帶)稱此節(jié)為“七月半”又稱“鬼節(jié)”。晚上一般不讓小孩子在外面,因為小孩的心是純潔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jié)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h中元節(jié),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jié)」。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xiāng)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閩南地區(qū)也是過整個月的鬼節(jié)。閩北地區(qū)浦城縣七月半會請親人吃飯,做點小吃點心之類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賣“火把”(浦城方言有點類似把面條打結放在油里榨出)。
    廣東省
    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等廣府地區(qū)的中元節(jié)在農歷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墳與施孤為主。中元節(jié)祭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家內、祠堂為祖先燒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墳、祭掃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施祭野鬼、孤魂?!吨腥A全國風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謂鬼節(jié),僧道沿街搭臺念經,謂之盂蘭會,謂廣施佛力,以追薦鬼魂,而為餓鬼施食。”。
    中元節(jié),廣州人稱“七月半”。舊時居民們于節(jié)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于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上面寫上先人的姓名、官階,每人數(shù)包不等,擇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于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最后還要向街中施撒銅錢。此原意為借金屬的聲音驅鬼,但把銅錢撒到街上去以后,多被兒童們搶走。
    廣州現(xiàn)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縣瑤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jié)。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jié)。澄??h中元節(jié)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桂林地區(qū)的人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jié),整個節(jié)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后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于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于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shù)貎x式最為復雜的節(jié)日,是當?shù)厝讼喈斨匾暤墓?jié)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jié)(當?shù)赜^念中元宵節(jié)也屬于春節(jié),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jié)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jié),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元節(jié)也稱“鴨子節(jié)”,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云南省
    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陽人于農歷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fā)興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jié),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jié)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新加坡
    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新加坡特別熱鬧,持續(xù)長達一個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華人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說別的,單單在陰歷七月期間的歌臺遍地開花,通常一個晚上十幾場,每場觀眾至少一兩千名。另外每晚還有多場中元宴會,一個月下來,參與中元節(jié)活動的民眾少說也有六七十萬人次,包括辦歌臺、宴會、購買福物與祭品等等的開銷,整個中元節(jié)的總花費估計是上億元。
    中元節(jié)已演變?yōu)?ldquo;多元節(jié)”
    中元節(jié)是新加坡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俗活動,據說,這也是新加坡的另一個世界第一。不是說其他華人聚居地區(qū)就沒有中元節(jié)活動,但是搞得如此熱火朝天,遍地開花,似乎只有新加坡。
    一直有人質疑中元節(jié)活動的正面意義,新加坡不是早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了嗎?人們怎么還那么熱衷于祭鬼活動?新加坡人是怎么讓電腦與“好兄弟”(民間因避諱,把鬼稱為“好兄弟”)“和平共處”的呢?
    盡管中元現(xiàn)象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批評,但是至今依然興盛不衰,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德國19世紀哲學家黑格爾有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中元現(xiàn)象能在新加坡延續(xù)百余年,必有它的道理,不是簡單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說得清的。聯(lián)合早報在2001年8月12日有則帶分析性的報道,指出中元節(jié)在新加坡實際上已演變成“多元節(jié)”。
    中元節(jié)的正面作用
    中元節(jié)新加坡有著正反兩面的作用,此節(jié)日的現(xiàn)象也應正反兩面看,才能全面而且客觀地看待和理解。
    負面作用無非為宣揚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環(huán)境污染。
    正面作用則可分為四點:
    一、重溫“甘榜精神”。由于城市化的推進,過去的甘榜(鄉(xiāng)村)都成了城鎮(zhèn),當年的厝邊(鄰居)各奔東西,中元宴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聚會敘舊的機會。同個組屋區(qū)的居民,也借這次機會聯(lián)絡感情。
    二、增進同業(yè)友情。中元集會讓同一商業(yè)中心、巴剎做生意的人之間加強了聯(lián)系,彼此增進了感情。
    三、為慈善事業(yè)籌款。各慈善團體、社區(qū)組織會利用機會難得的中元宴會籌募義款。
    四、給民間俗文化一個展現(xiàn)的舞臺。
    

  其他習俗
    燒包
    “鬼節(jié)”,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fā)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鐘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yǎng)僧眾,功德無量。
    搶孤
    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戲規(guī)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fā)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節(jié)日儀式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qū)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唐·宗密的《佛說盂蘭盆經疏》所說∶“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法會的形成淵源于這部八百余字的佛經,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yǎng)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這天舉行。其主要儀式由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靈位牌。
    根據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凈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灑凈儀式,大眾隨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三遍;然后,大眾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隨住持念祝詞,祝愿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眾起立,聽維那念誦佛名,隨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后解散。
    第二項內容是上蘭盆供。僧眾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眾同唱。然后,再次反復讀誦經文,并說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跡,并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后念誦一段回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束。
    最后一項儀式是眾僧受食。上供完畢,悅眾將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后,集體念誦一段祝禱詞,然后各自捧缽回寮。整個盂蘭盆會儀式結束。
    這套盂蘭盆會儀式較為復雜,因而真正照此實行者不多。倒是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更為流行。民間的這套儀式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嗩吶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鐸的是“導師”,緊隨其后的是手執(zhí)大鼓、木魚、鐺子、鉿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凈壇后開壇。首先,要“演凈”,即面向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后,念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朱筆一點,預示著開壇完畢。
    開壇后的儀程是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的儀禮進行。拜懺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束后,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別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xiàn)。
    

  日本的盂蘭盆節(jié)
    盂蘭盆節(jié)源自古代佛教雜密,盂蘭盆節(jié)陰氣極重,此天出生擾亂先天八字的福運,五行偏奇,陰陽會出現(xiàn)不平衡,運勢走下坡遇小人,盂蘭盆節(jié)這天命盤在攰攱星群的位置上,黃昏時卣女星在南天中的位置與盂蘭盆節(jié)生日的人的命盤相對因此女子以昱珀化解,清晨時甗鬼星在南天中的位置與盂蘭盆節(jié)出生的人命理相對因此男士以鹀趾化解,盂蘭盆節(jié)是歸于鱗蟲的命星,歸青龍神掌管。因此化解時需要以五音分金結押封印
    盂蘭盆節(jié)是在日本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動,原來是佛教的法式。盂蘭盆是“Ullabana”的音譯略詞,本意是“倒懸之苦”,為了拯救這個苦難而進行的法式。據“盂蘭盆經”的解釋,說是目連尊者為了拯救陷入餓鬼道的母親,按照佛教的教義,在7月15日(陰歷),供奉各種食品為供品,以這個法式救出了母親。
    這個活動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國盛行,在日本則從飛鳥時代開始進行。后來傳播得很廣泛。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動。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吧。
    在日本,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這個時段回老家團聚??梢哉f這是祖先和活著的人一起聚會,也不算過分吧。從中國的風俗來看,好像是把清明和春節(jié)一起過一樣。因為城市里的人都回到鄉(xiāng)下去,被稱作“民族大移動”,這時大城市東京等地有一段時間顯得很冷清呢。
    盂蘭盆節(jié)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間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著大鼓的鼓聲,全村的人圍成大圓圈跳舞,是這個時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夠見得到的風景畫。
    過了盂蘭盆節(jié),漸漸進入秋天,該是臺風襲來的季節(jié)了。
    盂蘭盆節(jié)原本是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的一種佛教儀式,由于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習俗,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傳說釋尊有個叫目連尊者的弟子,神通廣大,能看到死者的靈魂。當他看到死去的母親墮落于“餓鬼道”中,受饑餓與倒懸之苦時,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求教于佛,佛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后人為了死去的親人免遭落地獄和饑餓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設齋供祭品,請法師僧人誦經念佛等等。
    據說盂蘭盆的習俗是在1400-1500年前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叫“盂蘭盆會”。我周圍的人們常常問我:“中國是不是也有盂蘭盆會?”。在他們看來日本許多文化淵源于中國,那么中國也可能有同樣的節(jié)日。
    盂蘭盆節(jié)已經成為日本特有的祭奠祖先、祈禱冥福的節(jié)日,有其獨自的特點。一般在陽歷的8月13日傍晚,在佛坦或靈棚前掛上盆提燈(盂蘭盆節(jié)時超市里賣的一種白或乳白色的紙燈籠),在大門口點燃叫作“迎魂火”的麻稈兒,迎接祖先靈魂的回歸,與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將先祖的靈魂托付與“水燈”(多為白色的蠟燭紙燈),放置于附近的河面上,送祖先的靈魂回陰間。而在京都這天的傍晚,在半山坡上點燃“大“字樣的篝火,為祖先的靈魂送行,這就是有名的“大文字”祭祀活動。
    每到盂蘭盆節(jié),日本各企業(yè)均放假7~10天,2010年休假是8月12-20日之間。這期間飛機電車爆滿,沿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行列可長達幾十公里,人們離開喧囂的城市趕回故鄉(xiāng),因此有“民族大移動”之說。盂蘭盆節(jié)除了家家戶戶掃墓,祭祀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合家團圓、舉國歡樂的節(jié)日。白天人們帶著鮮花,香典,供品去墓地祭奠祖先,夜晚有跳盂蘭盆舞等活動,于是,當夕陽西落之后,公園,街道或村莊里寬闊些的場所,便張燈結彩,身著“悠卡踏”(夏季和服)的男女老幼會聚而來,大家合著笛聲鼓點,圍成大圓圈跳起盂蘭盆舞,跳累了,就找個空地坐下,邊喝著飲料啤酒,或吃著小吃,與親朋近鄰聊天。孩子們歡快地在人群中嬉笑追逐,隨大人一起跳舞或點放花火。。。。。,一直狂歡到深夜。也有些家庭不愿湊熱鬧,就帶領全家老少來到海邊,搭起帳篷,支起燒烤爐,乘著涼爽的海風干杯。然后,躺在松軟的沙灘上,仰望著星星月亮,相互詢問著,伴著輕輕的海浪聲入睡。也有的人約戀人,朋友或和家人,參加河邊湖旁舉辦的焰火大會,早到的人占一席之地,3-5成群的湊在一起說笑著,有人帶來的愛犬也搖頭晃尾的圍著家人,等待焰花開放,有些人將車停在會場附近田野的小路旁,這時正值稻子抽穗之季,四周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和稻草的芳香。車井然有序地排列著,被黑暗包圍著,不遠處淡淡的螢火,三三兩兩地飄著,一會兒消失了,一會兒又在另一處出現(xiàn)。寂靜中,大概是蟋蟀,金鈴子的鳴叫聲吧,清脆悅耳,此起彼伏,伴著清風傳至人們的耳際,有時會突然傳來小孩子稚嫩的聲音:媽媽我要撒尿!這聲音清晰地傳向四方,于是,周圍又傳來人們輕輕的笑聲。。。。。,夜晚的田園風光別有一番情趣。隨著焰火炮聲的開始,寂靜才被打破,人們忘情地凝望著一朵朵焰花,歡呼起來:太美了!色彩繽紛的焰花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天上水中同時綻放。
    盂蘭盆節(jié)是繼元旦的“正月”(相當中國的春節(jié)),5月的“黃金周”之后的第三次,也是一年中最后的長假。有些人借此機會往日本國內或海外旅游,飽覽自然風光,享受陽光浴,森林浴,海水浴,溫泉浴,或去度假村打高爾夫球,或享受美味佳肴。。。。。,也有些學者,鉆進實驗室或閉門謝客,想趁長假作出更多的結果或寫篇論文之類的,但也有些人,想好好休息,養(yǎng)精蓄銳,干脆哪兒也不去??傊?,人人都在它來臨前設想著:“我該怎樣度過呢?”
    每逢這樣的節(jié)日,人口減少又老齡化的中小城鎮(zhèn),村莊,突然熱鬧了起來,道路上車多了,奔跑的車里,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地域。超市的人多了,食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漲,餐館,旅店不事先預約,臨時去是沒有空位的。這樣的節(jié)日促進個人消費,帶動經濟的發(fā)展,為不景氣的日本增添了幾分生機。
    

  節(jié)日考究
    民俗中元節(jié)——劉長溫
    農歷七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又稱盂蘭盆節(jié),這個節(jié)在老百姓中還有幾種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節(jié)”。在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其實,民間之所以叫“鬼節(jié)”,無非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習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會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xiàn),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不忘孝道,這才是“中元節(jié)”的現(xiàn)實意義。
    農歷七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jié)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jié),并稱中國歲時節(jié)令中的“三元”。這“三元”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元節(jié)原本是道教節(jié)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節(jié)乃是道教節(jié)日。按照道教的說法,由于地官要過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間為免受鬼神干擾,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禮物后升到極樂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觀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會,也稱盂蘭盆齋、盂蘭盆供。這是來源于佛教的習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動要早,我國從南北朝時期的梁代開始仿行。“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因此,盂蘭盆會實際是個“孝親節(jié)”。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民間無不舉行盂蘭盆會,以報祖德。
    盂蘭盆齋也與《目蓮救母》的傳說有關。
    據佛經中的《盂蘭盆經》記載:“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fā)現(xiàn)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飯菜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并要他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齋,備百味飲食以及桃、李、杏、栗、棗五果,供養(yǎng)十方僧眾。按照盂蘭盆經的指示,目蓮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目蓮感激佛祖,并向佛祖進言,年年舉辦施食會,以解那些孤魂餓鬼倒懸之厄運。佛祖便將七月十五的施食會命名為“盂蘭盆會”,令各佛寺進行佛事活動。寺廟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們在這一天舉行佛事,不僅僅是祭祀死去的親人,也是紀念目蓮,藉以表彰他對母親之孝道,并勸人盡孝。
    當時人們把此節(jié)作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親友的節(jié)日,老北京的各個戲園子每到這個日子,都要連演數(shù)日《目蓮救母》的京劇應景戲。這戲雖說是個“鬼戲”,但也宣揚了自古以來的孝道美德。
    這一天,老北京的皇宮內及一些大的寺廟,也有“燒法船”之俗,也稱“燒活”。法船是一種大型冥器,由舊時的冥衣鋪用木條或秫秸及彩紙糊制而成。法船上艙、櫓、槳、舵齊全,大的可糊幾層數(shù)節(jié),抱到法會之處再拼接而成。
    各寺廟道觀的僧侶和道士們當年在放焰口、做法事、誦經、焚香超度亡靈等儀式后,要焚燒一只法船。抗戰(zhàn)時及勝利后,曾在北海公園的天王殿、中山公園的音樂堂、永安寺等處集會,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種不同的宗教派別身披法衣、敲打法器,與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為抗戰(zhàn)陣亡的將士們舉行法會,當時還舉行了鄭重的焚燒法船、點河燈儀式,為抗日將士超度,以表示追思。
    這天,還有祭祖的傳統(tǒng)。老北京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終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jié)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歲時紀勝》也說:“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
    一般皇宮內還要在太廟舉行祭祖大典,民間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種形式,有的親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金銀紙元寶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他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后將包裹在門外焚化。據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于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說明自元、明以來,中元上墳,帶有秋季郊游的性質。初秋之時,掃墓連帶全家秋游,無疑是孩童們的一次出旅,孩子們早把“鬼節(jié)”拋之腦后。
    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是中元節(jié)的重要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jié)后,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tǒng)燈節(jié)。
    放河燈的歷史悠久,明人劉若愚的《明宮史》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燈。”西苑即說的前三海。
    清史中也有記載,皇宮內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嬪妃都要到北海觀看河燈。屆時上千名的太監(jiān)及侍衛(wèi),手持荷葉,葉上點燃蠟燭,燭光閃閃羅列兩岸,太液池水上幾千盞琉璃河燈隨波漂蕩,并伴有梵樂和禪誦之聲。“坊巷游人入夜喧,左連哈德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師竹枝詞》描寫舊京中元節(jié)時的盛況。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一種習俗。
    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里一送,順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蕩漾,燭光映星,相映成趣。當時北京的什剎海、北海、積水潭、泡子河、東直門外的二閘、御河、護城河等地,到處是一片如晝燭光,月下百姓云集,熱鬧非凡。電視劇《四世同堂》里祁老爺子在河邊放河燈超度亡人的鏡頭,真實再現(xiàn)了老北京中元節(jié)的風俗。
    蓮花燈則是用絲綢、絲紗、彩紙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蓮花的一種花燈。懸掛花燈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清乾隆年間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圓明園,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宮”處,看眾宮女提著綢制的蓮花燈來走迷宮。民國時期,七月十五這天點蓮花燈也是必需的習俗。四合院、大雜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蓮花燈。市面上的各類集市——東安市場、隆福寺、崇文門花市、天橋、什剎海荷花市場等,從七夕節(jié)后即有專門的鋪面開始售賣蓮花燈,其燈皆是用彩紙蓮花瓣組成的各式花籃或鶴、鷺等飛禽動物,任人選購。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販賣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葉燈了。這些燈外形與河燈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線繩罷了。一些窮孩子還有用大棵香蒿子縛上香頭,或用蓮蓬插上香頭代替蓮花燈的。更為別致的是,茄子插香頭而燃之,謂“茄子燈”;西瓜瓢內插蠟燃之,謂“西瓜燈”。
    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群,游逛街市胡同,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杜f京秋詞》中有這樣的描述,“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句,明日憑仍樂此宵。”七月十五之夜,水中河燈蕩碧波,岸上燭光滿城街,街市一片璀璨。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梢娫诠糯蜻@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qū)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yōu)樗鸵粚γ嫜颉?BR>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新姑爺切完羊后,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我們對鬼節(ji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我是在08年8月13日寫下的。我想我們上面寫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具體的事情我們并不了解??赡苡懈嗟氖虑樾枰覀內ヌ接懀徊贿^有些東西我們在古代沒有辦法研究,就使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詞或者帶有特色的名詞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有傳說,在盂蘭盆節(jié)時,那些已經死去的人的靈魂會與親人跳最后一支舞。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鬼故事 恐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