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廣東高考優(yōu)秀作文及點評
2015廣東高考作文滿分作文已經發(fā)布,但是評卷老師并沒有透露單篇文章的分數(shù),所以我們并不知道哪些是滿分作文哪些是還有些許瑕疵的優(yōu)秀作文。分清楚是優(yōu)秀作文還是滿分作文的方法并不是沒有,那便是看點評!滿分作文和點評高考作文欄目都為你準備好了喔。今年廣東高考優(yōu)秀作文不少,但也存在考生脫離材料,寫得失、美、遠與近、環(huán)保、感知等……下面是出國留學網高考作文欄目為你帶來的《2015廣東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快來看看吧。
【滿分作文一】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著書本中神秘美麗的熱帶叢林,抬頭卻只見鋼鐵森林的冷漠荒涼;向往電視里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洋,卻不曾感覺過海風的涼爽。你是否也曾這樣,感覺自然很近,但又似從未如此遙遠?手機、電視、鼠標拉近了我們與自然的距離,但從那冷凍的屏幕中,我們終究無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而人們只看到了前半句,卻視后半句為無物。的確,各種拍攝工具的推陳出新,令普羅大眾都能從熒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們卻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蘇軾親臨了壯闊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親臨廬山,又怎能寫出“疑似銀河落九天”這般的千古絕句?如不是毛主席親臨自然,又怎能抒發(fā)“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情壯志?可見,要想真正體會自然、感知自然,光是從影視、文字間領會是不夠的,唯有親臨自然,才能于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之間,才能于云卷云舒、花敗花開尋得自然的真諦。
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言:存在即合理。電視、手機的存在也有其積極意義。通過天氣預報,人們可避開自然災害;通過影視節(jié)目,人們也可聆聽鳥語、細看花開。然而依筆者之見,這些感知自然的途徑并不是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是映射出了人類控制甚至統(tǒng)治自然的野心。為了拍攝野生動物,人們干擾了正常的生態(tài)秩序;為了人類的利益,人們預測甚至妄想改變天氣,這確是體現(xiàn)了人類科技進步之快,但同時也違背了自古時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則。當自然被裝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軀”離我們很近,但自然的“心”卻離我們更遠。
當下,人們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學技術滿足,然而我們感知自然的期盼卻是科技所無法滿足的。那么,何不將“行萬里路”當成我們的新準則,去體會黃山之奇、泰山之偉、長江之壯、大海之闊?要想感知自然,諸君自請上路。
【滿分作文評析】
本文是一篇比較規(guī)范的議論文。作者從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筆,開篇靈活運用命題材料,在對比之中提出“覺知自然要躬行”的觀點,審題準確,立意鮮明且易“令普羅大眾”接受。接著反向假設,運用排比反問句式,羅列蘇軾、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論據(jù)相對充實,論證較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視、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夠的,“唯有親臨自然,才能尋得自然的真諦”,歸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為可貴的是,文章在辨證地肯定“電視、手機”對感知自然“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義所在,揭示出人類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導致了“自然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后果,針砭時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標題和觀點皆化用古詩,簡潔典雅又略有變化。標題用“感知”,緊扣命題材料;論點用“覺知”,有些哲學意味,頗見匠心。結尾處,“要感知自然,諸君自請上路”,呼告親切,囑托殷殷。
盡管行文中有個別不當?shù)挠迷~和錯別字,三個史料也有排列順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為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急就章。
【滿分作文二】遠近結合,感知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過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無觀云之趣。觀草木于林間,未必能道出花鳥之名;輕點鼠標,可通知生物之屬,卻丟失花果之清香、叢林之氣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遠。
何不將遠近之利相結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無比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無比便捷的信息技術來認識世界,感知自然,這固然是好,然而卻少了對行云流水、鳥語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們只有對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認識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讓我們合二者之利,淋漓盡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李白能感受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險要;蘇軾有對長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贊嘆,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閑,古人對自然有著無比豐富的體驗與感受,畢竟他們與天地伴,與日月行。然而,卻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不能把握天地之屬性,世界之本原,樹木之綱屬,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規(guī)律,以造福于人類,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們是有優(yōu)勢的,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信息系統(tǒng),獲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質及規(guī)律,既可親身自然,又能了解有關于自然的一切,遠近結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現(xiàn)代,不少人僅僅滿足于“數(shù)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能體現(xiàn)鷹翔狼嘯的氣勢么?難道一張張圖片能盡顯花木之美?更難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現(xiàn)代人也許能說出很多關于自然的一切,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tài)時,卻啞口無言。那么,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
大自然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但我們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人們創(chuàng)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體驗,將二者相結合,我們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滿分作文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根據(jù)考題材料的內容,認為直接體驗自然與運用現(xiàn)代科技間接感受自然兩者各有“利弊”,前者離自然“近”,但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后者離自然“遠”,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因此作者主張取兩者之“利”,遠近相結合地感受自然。圍繞這一觀點,文章對現(xiàn)代科技背景下人們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進行了比較,列舉了杜甫、李白、蘇軾等古代詩人寫景的詩說明古人對自然有更豐富的體驗和感受,離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規(guī)律和本質;而今人借助技術手段認識自然的利弊則與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長補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內容,中心觀點明確,思路較清楚。但文章在論證自己的論點時,把兩種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與今人對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等,太絕對化了。文章個別句子有語病。
【滿分作文三】遠近結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過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無觀云之趣。觀草木于林間,未必能道出花鳥之名;輕點鼠標,可通知生物之屬,卻丟失花果之清香、叢林之氣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遠。
何不將遠近之利相結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無比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無比便捷的信息技術來認識世界,感知自然,這固然是好,然而卻少了對行云流水、鳥語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們只有對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認識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讓我們合二者之利,淋漓盡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李白能感受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險要;蘇軾有對長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贊嘆,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閑,古人對自然有著無比豐富的體驗與感受,畢竟他們與天地伴,與日月行。然而,卻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不能把握天地之屬性,世界之本原,樹木之綱屬,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規(guī)律,以造福于人類,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們是有優(yōu)勢的,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信息系統(tǒng),獲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質及規(guī)律,既可親身自然,又能了解有關于自然的一切,遠近結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現(xiàn)代,不少人僅僅滿足于“數(shù)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能體現(xiàn)鷹翔狼嘯的氣勢么?難道一張張圖片能盡顯花木之美?更難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現(xiàn)代人也許能說出很多關于自然的一切,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tài)時,卻啞口無言。那么,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
大自然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但我們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人們創(chuàng)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體驗,將二者相結合,我們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滿分作文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根據(jù)考題材料的內容,認為直接體驗自然與運用現(xiàn)代科技間接感受自然兩者各有“利弊”,前者離自然“近”,但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后者離自然“遠”,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因此作者主張取兩者之“利”,遠近相結合地感受自然。圍繞這一觀點,文章對現(xiàn)代科技背景下人們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進行了比較,列舉了杜甫、李白、蘇軾等古代詩人寫景的詩說明古人對自然有更豐富的體驗和感受,離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規(guī)律和本質;而今人借助技術手段認識自然的利弊則與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長補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內容,中心觀點明確,思路較清楚。但文章在論證自己的論點時,把兩種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與今人對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等,太絕對化了。文章個別句子有語病。
【滿分作文四】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內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并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于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fā)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xiàn)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fā)明應用到如今發(fā)達的天氣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發(fā)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shù)目茖W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tài)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過水動之美,創(chuàng)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tài),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tǒng)一與協(xié)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tǒng)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fā)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滿分作文點評】
文章緊扣材料,提出現(xiàn)代人類當用科學認知與親身體驗二種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辯證思維,故立意較高。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方式結構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內運用了自然、文學、文化等多學科的知識,內容充實。在表達上,文章征引名諺、古典詩文,有效地增強了該文的表達效果。
此文章顯示出了考生把握問題的一定思想深度、較為廣闊的知識視野,以及較好的文字表達功底。當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個別地方用詞不夠準確;文化知識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對于一篇高中生的應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滿分作文五】走進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處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間小道,踩著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一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輕飄飄地散落,帶著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們的嗅覺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軟,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塊海綿上,時不時浸出一點水來,使鞋子沾滿土的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一道紅火的小徑,待秋天一過,它們化為養(yǎng)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里的風景更加美麗。
茂盛的樹上有鳥類鳴叫,婉轉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引得我們幻想這些鳥類的模樣,它們的樣子肯定是極可愛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從一處枝頭撲棱撲棱地飛向空中,帶著自己的希望向天邊飛去時,也讓我知道了這個自然的神奇,鳥兒帶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這里的樹,紅中夾帶著黃與綠,錯落有致,樹的根須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們的年齡以及經歷過的滄桑。這里的樹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們的名字呢?我們是來親近自然,而不是辨別自然的,自然這么美,為什么不多去體驗呢?你看這火紅的樹葉飄散是否會讓你想起“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里美麗的景象是否會讓你“停車坐愛楓林晚”呢?自然啊,你為何這么美?讓我站在香山里為你駐足!
天氣不似預期,天空中風起云涌,樹葉沙沙作響,散落的葉片層層高。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愛。當你也隨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雨模糊了它們,卻給它們帶來一場美麗的交響樂,也給它們繪制出一幅美麗的油畫,這等美景是在電視與電腦中體驗不來的,因為這里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雨漸小,自然的氣息依舊彌漫在空中。可惜時間給予我領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著混和樹葉與雨水的土地,帶著這里的自然味道跟隨旅行團離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滿分作文點評】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這篇作文是記敘散文,選材立意都符合題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達符合文體要求,語言有文采。
符合題意表現(xiàn)在,作者自始至終緊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香山的紅葉、鳥語、樹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細致地寫了香山的秋雨,同時又寫出了香山叢林的氣息。
中心突出表現(xiàn)在,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在寫用視覺、用聽覺、用嗅覺、用觸覺、用心靈去感知香山這個小小的生態(tài)圖。
這篇文章文情并茂,記敘散文特征突出。“霜葉紅于二月花”、“停車坐愛楓林晚”等詩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當。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聯(lián)想想象非常優(yōu)美,富有詩情畫意,值得“點贊”。
不足之處在于,全文選材的新穎度有限,全文寫作的難度系數(shù)一般。此外,文章的層次還可以更有邏輯性,目前的次序是紅葉--鳥語--樹木--秋雨,可以改為紅葉--樹木--鳥語--秋雨。
【滿分作文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
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得以借助電視、網絡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絡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萍細w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屏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fā),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涌。作家遲子建曾說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鼠標,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于對美的感知,更在于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yè)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制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萍疾]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并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讓我們走進自然,于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滿分作文點評】
本文立意準確,自始至終均在證明一個觀點: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須親身走進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層層推進的手法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構嚴謹。
文章先指出電視網絡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時的不足:無法讓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畫家和作家面對屏幕等媒介的表現(xiàn)證明自己的觀點,又用遲子建的言論作證,事、理結合,言之鑿鑿,使論證嚴密。
接著,文章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親身走進自然的意義不止于對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類卻因不親近自然,或只通過媒介了解自然,造成嚴重后果:與自然疏遠,甚至破壞自然,使霧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問題的原因、結果已經闡明。以上是“破”。
最后兩段,文章通過莫奈親身觀察荷花、徐悲鴻走進馬群的成果證明,人只有走進自然,才能真正與自然相感相知,獲取力量和智慧。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內容豐富,所用材料真實、典型,具有說服力。對比、假設論證手法的運用,突出了通過親身感知自然這一方式的優(yōu)點和通過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語言流暢,成語運用恰到好處;用到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有氣勢和力量。
這篇考場作文,還有一個優(yōu)點:卷面整潔,字跡美觀悅目。
不足之處:開頭稍顯拖沓,可以更加簡潔。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沒有辯證認識。
【滿分作文七】用眼去看,用心去聽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個地方,不同的人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感知自然的途徑參差多態(tài),或打開電視欣賞色彩鮮艷的熒屏,或輕點鼠標瀏覽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認為,惟有走出房間,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才能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的無限魅力。
通過虛擬的信息網絡途徑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嘗不可。隨著信息多元化的發(fā)展,身處網絡信息時代的我們只需輕輕按動手中的電視遙控器或是鼠標,只要是我們想看到的信息和圖片,都將毫無保留得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正如網友侃言:“如今的每一個人都是身處茅廬而心知天下的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風光當然也無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們坐在舒適的家里便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習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廣闊無垠,清楚四川九寨溝的風景怡人。這種種體驗都是前人無法想象的。
然而,虛擬的網絡途徑只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發(fā)上或電腦桌前,你也許可以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模式,卻無法了解身處天寒地凍的環(huán)境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抗爭自然給予的挑戰(zhàn),是如何書寫生命帶給它們的壯歌。躺在舒適的床上,你也許深知無邊的沙漠帶給探險者們的種種艱辛與困難,但無法體會那炎熱的空氣給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給人帶來的絕望。正如你觀賞著眼前九寨溝的斑斕色彩,卻永遠無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與拂面而來的清風之柔和。由此可見,僅從虛擬的途徑了解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進大自然,與它擁有一個心貼心的擁抱吧!當你踏進綠綠的草地,自然給你的不再只是一張翠綠的圖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機勃勃的小動物樂園。當你走進寬闊的大森林,自然給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獸的畫像,而是地球之肺給人帶來的清新空氣和舒適的蔭涼。比起在網絡中源源不斷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僅收獲了自身親歷的難得體會,而更多的是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還在等什么?難道要放棄掉那用再多的金錢都買不來的自然厚禮嗎?而只有通過自身經歷的途徑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禮物的厚重與美好。
羅素有言:“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發(fā)上或電腦前,走出一成不變的生活,用眼去看這大自然的參差多態(tài),用心去聽聽大自然脈搏的跳動。惟有此途徑,人類才能知曉自然母親的美好與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聽。
【滿分作文點評】
本文圍繞“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立論,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論證周密。文章開門見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先從反面論證“通過虛擬的信息網絡途徑”去感知自然雖然“未嘗不可”,但是“遠遠不夠”,再從正面論證只有走進自然才能收獲“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結尾再次點題。行文連貫,照應嚴密。語言整飭流暢,句式長短結合,富有節(jié)奏,蘊涵情感,顯露出較為堅實的表達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個別引文不盡準確,個別地方“得”“地”不分,個別句子因存在掉字現(xiàn)象而損害到語言之美。
【滿分作文八】帶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時,你教我草長鶯飛,細雨朦朧。
今日之時,我教你細數(shù)花名,測天看云。
仍記得小時候,父母外出,外婆你總是在鄉(xiāng)下帶著我忙農活。正當夏時,天氣炎熱,忽然一場大雨,你放下農活,笑瞇瞇地翻過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說:“囡囡,熱了吧?走,外婆帶你涼快去。”一個激靈,魚躍而起。外婆打著把破舊的傘,肩上騎著小小的我便出了門。外婆所說的“納涼好去處”竟是村里的一片蓮藕地。地是小方的淺池塘,有一間破木屋,我們進去時已濕了身,外婆順手摘了片荷葉搭在我的頭上,淺淺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開時剛醒來的花仙子,我離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沖刷了盛夏的暑氣,連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涼的,溢著花香的。
荷花淡淡開,在風雨中舒展姿態(tài),綠色的裙擺隨風揚起。我偎依在你懷里,糯糯的聲音問道:“外婆,為什么下雨了就會涼快?為什么荷花夏天開?為什么… …”“哎呦,可問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曉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著問,你捏了捏我的小臉,說:“那要等囡囡長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悵,這片荷塘已離我有些遠了。
是啊,長大了,我會了。我會牽著你去散步,瞧見路邊開得正爛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著它,告訴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熱解毒之用… …那是金錢草,因為它的葉子圓圓的像銅錢……”你笑而不語,臉上盡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樣的狀況。但你瞇著眼,總是看不清,覺得天更遠更遠了,自嘲的說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機里近幾天的天氣預報,說:“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這個星期都不會下雨,我們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訴你荷花有哪些藥用價值哦。”我揚了揚手機,天空就在這里,自然也在這里,不遠。我們可以離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謝你,帶我去看荷賞雨,讓我親近自然,獲得感性認識;現(xiàn)在,我?guī)闳タ春苫ǔ善?給你數(shù)數(shù)荷花的藥效,讓我們理性認識自然,不必遺憾。
我們,去看花海成片,細數(shù)花名。
【滿分作文點評】
大道至簡。高考場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簡”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標題簡。題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題目自擬”,該生擬的是“帶您去看花海”,此題是全文一以貫之的線索,擬得很有詩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這個第二人稱寫作,在70萬份高考卷中其辨異性很給力,值得點贊。其二是結構簡。全文共7段。全文絕無蔓枝,渾然一體。
【滿分作文九】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lián)網、電視等的出現(xiàn)使“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了可能。通過科技,我們不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還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奧妙??萍?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讓我們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見了世界的壯美與遼闊。目前,一組“世界與內蒙古撞臉”的圖片在網絡上走紅。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景點在許多地方與內蒙古有異曲同工之妙。網友們紛紛感嘆,要是沒有科技,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發(fā)現(xiàn)內蒙古那具有“國際范”的美。的確,如今的人們處在邊界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不出家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氣勢。這要放在古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憊。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過科技,才能滿足我們對自然無限的好奇心。
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通過科技,我們無需實地考察,就能從宏觀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爾發(fā)生了8.0級大地震,令世界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們得以換一種方式心系災區(qū)。通過電視,我們了解到災區(qū)的各方面情況。通過上網,我們還能了解到尼泊爾此次災難發(fā)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發(fā)的各種氣象災害等等??萍祭宋覀兣c尼泊爾的距離。我們無需親自前往災區(qū),便能夠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我們能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對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間。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科技如此發(fā)達的時代??萍技ぐl(fā)了我們對自然的想象,推動了我們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發(fā)達的時代里,哥倫布歷盡艱險發(fā)現(xiàn)新大陸,卻未發(fā)現(xiàn)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亞洲;近代中國人因為科技落后而缺乏對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開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師辭職信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我們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時,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
總而言之,在這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時代里,科技的出現(xiàn)總是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們應感激: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滿分作文點評】
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議論文。本文完全符合題意,觀點十分鮮明。標題“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全文圍繞此分別從“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和“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兩個方面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層次清晰,論證嚴謹,觀點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作者反復強調“科技”能“讓我們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體現(xiàn)了小作者并不否定親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借用時下流行的教師辭職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可見其論證思維的嚴謹、辯證,值得點贊。
全文用例恰當,中外并舉,引古說今,詳略得當,內容豐富。語言簡潔、流暢,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論證能更深入一點,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會更精彩。(點評:民之音)
【滿分作文十】仰觀宇宙,俯察萬物
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得以借助電視、網絡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絡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萍細w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屏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fā),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涌。作家遲子建曾說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鼠標,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于對美的感知,更在于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yè)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制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萍疾]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并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讓我們走進自然,于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滿分作文點評】
本文立意準確,自始至終均在證明一個觀點: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須親身走進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層層推進的手法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構嚴謹。
文章先指出電視網絡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時的不足:無法讓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畫家和作家面對屏幕等媒介的表現(xiàn)證明自己的觀點,又用遲子建的言論作證,事、理結合,言之鑿鑿,使論證嚴密。
接著,文章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親身走進自然的意義不止于對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類卻因不親近自然,或只通過媒介了解自然,造成嚴重后果:與自然疏遠,甚至破壞自然,使霧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問題的原因、結果已經闡明。以上是“破”。
最后兩段,文章通過莫奈親身觀察荷花、徐悲鴻走進馬群的成果證明,人只有走進自然,才能真正與自然相感相知,獲取力量和智慧。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內容豐富,所用材料真實、典型,具有說服力。對比、假設論證手法的運用,突出了通過親身感知自然這一方式的優(yōu)點和通過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語言流暢,成語運用恰到好處;用到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有氣勢和力量。
這篇考場作文,還有一個優(yōu)點:卷面整潔,字跡美觀悅目。
不足之處:開頭稍顯拖沓啰嗦,可以更加簡潔。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沒有辯證認識。
小編精心為您推薦:
2015年高考作文題目及范文
2015全國高考作文匯總(完整版)
2015高考熱點聚焦 |
高考作文題目大全 |
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
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
高考零分作文大全 |
2015全國高考滿分作文 |
2015高考真題及答案專題 |
2015高考狀元名單專題 |
2015年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 |
高考滿分作文5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6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7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8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9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1000字 |
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
高考英語滿分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