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優(yōu)秀黨員先進事跡材料

字號:


    鐵路優(yōu)秀黨員先進事跡材料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有一片美麗神奇的雪域高原。它高聳于世界之顛,被稱作“生命的禁區(qū)”。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打破了這里千古的沉寂。××*鐵路,這個人類鐵路建設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正在當代鐵路建設者的忘我拼搏中,一步步由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我們中鐵電化人有幸躋身××*鐵路建設者行列,參與這一舉世矚目的工程,是集團公司的榮耀,也是我們全體上線職工的榮耀。這里記敘的是中鐵電化人在雪域高原上挑戰(zhàn)極限、頑強拼搏、不辱使命,為××*集團爭光,為黨旗添彩的點滴事跡。
    我們××*指揮部承擔著××*鐵路建設站后工程信號、通信和電力三個專業(yè)、四個標段施工任務。戰(zhàn)線由雁石坪直至拉薩,長達630文秘雜燴網余公里。施工區(qū)段穿越全線海拔最高點5072米的唐古拉山,平均海拔4700米。這里高寒缺氧,環(huán)境惡劣,地質極為復雜,處于高地震烈度及活動斷層。沿線分別處于高原長年凍土、融冰泥流、冰錐和沼澤濕地等地段。施工難度大、戰(zhàn)線長、隊伍高度分散、氣候惡劣、環(huán)境保護任務重、高原醫(yī)療保障工作艱巨,給我們的施工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
    上線之初,指揮部黨工委一班人認真分析了面臨的形勢文秘雜燴網和任務,號召全體黨員帶頭弘揚“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鐵路精神。明確提出了“上得來,站得穩(wěn),打得贏”和“一個黨員一面旗,一個黨員一盞燈”的響亮口號。各黨支部和全體黨員行動起來,成為打好××*鐵路建設這一硬仗的“主攻手”和“帶頭人”。他們以“這里艱苦我來上”、“這里困難讓我上”的實際行動,激勵和帶動全體職工頑強奮戰(zhàn)在施工第一線,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樂章。
    關鍵時刻看黨員 英雄的群體,由一個個英雄個體支撐 一公司項目部黨工委書本文來源: ***記張云杰,把對黨員的號召,對職工的要求,落實在自己的具體行動上。去年 6月3日傍晚,氣溫降到了零下十幾度,人們都在房間里取暖休息,一輛運貨車急速駛進一隊駐地大院,工地急等用的物資到了。正在一隊研究布置工作的張云杰書記一聲令下:卸車!便帶頭沖出室外。而此時,老天也像是要考驗大家的意志一樣,一場風雪不期而至,夾雜著蠶豆大的冰雹,無情地傾瀉在高原上。風雪交加,空氣中氧氣更加稀薄。職工們在張書記的帶領下,毫無畏懼,任憑風雪模糊了雙眼、冰雹砸在安全帽上乒乓作響。工友們一個個喘著粗氣,不停地忙碌著,終于在天黑前卸完了滿滿一車物資。大家望著張書記那被雨雪打濕的身影,由衷地說:“有這樣的帶頭人,還有什么我們做不到的呢?”。
    年僅26歲的共產黨員、分公司項目部總工程師孫光輝,成天奔波在現(xiàn)場,解決施工中的技術難題。高原凍土地帶通信工程施工,是高原施工的最大難題,孫光輝和項目部的工程技術人員成立了凍土地帶施工專題攻關小組。經過無數(shù)次的現(xiàn)場試驗,他們終于摸索出一套凍土地帶的施工工藝及工法。跟著,又攻克了
    沼澤和濕地地段光纜溝開挖施工工藝難題,既保證了工程質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通6標段全線441公里通信光纜敷設任務,時間短、任務重,必須依靠超常的施工組織和技術保障。孫光輝帶領工程部的全體技術人員,
    在幾百公里的施工現(xiàn)場上來回奔波。往往是早飯在當雄吃,中飯在工地就著雪水啃面包,晚飯又在那曲的一個小館子里充饑。超常的辛勞和高原缺氧以及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使身體一向比較棒的他病倒了。在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的病房里,他躺在床上,心在現(xiàn)場,常常是剛輸完液,就偷偷地跑回項目部,繼續(xù)做他的工作。
    黨員要帶頭吃飯睡覺。“黨員要帶頭吃飯睡覺”,這在內地,人們會當成一句笑話,而在××*線上,嚴重的高原反應使得人人都沒有食欲,每天吃飯比吃藥還難??粗毠ど眢w每況愈下,領導們焦急不安。各黨支部提出黨員要帶頭吃飯,不允許黨員端著飯碗發(fā)呆,動搖軍心。同時,各級領導堅持“以人為本”,把搞好職工生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選擇最好的炊事員,到幾百公里外的格爾木購買新鮮蔬菜和肉類,制定每周食譜,不斷變換花樣,為職工提供可口的飯菜。
    在高原,睡覺是大事,由于嚴重缺氧,每天晚上都要靠吸氧才能入睡。在唐古拉山三公司施工工地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天大地大不如反應大,爹親娘親不如氧氣親”。職工下班回到駐地,首先進工地吸氧室,有的職工晚上把自己的氧氣吸完了,黨員同志知道后就主動送去自己的氧氣袋,把享受讓給了別人,難受留給了自己。
    共產黨員楊寶明、王有忠?guī)ьI全線十五名工地醫(yī)務人員,來回奔波于施工線上,被職工親切地稱作“保護神”。他們每天身背藥箱,哪里施工強度最大、最艱苦,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發(fā)現(xiàn)情況,隨時進行救治。收工回到駐地后,還要為職工進行身體檢查,安排吸氧,送上藥品;夜間又去巡診查鋪。他們制定了醫(yī)療健康保障措施和緊急預案,建立了××*線二、三級醫(yī)療健康保障網絡,確保××*線高原病“零發(fā)生”,鼠疫病“零死亡”。 一切為了××*線來到××*鐵路建設工地的中鐵電化人,把父母的囑托、妻子的叮嚀、兒女的思念都藏在了自己內心深處。支撐他們挑戰(zhàn)極限的是“一切為了××*線”的堅定信念
    共產黨員張宏濤舍小家、顧大家的故事,就在××*工地廣為傳誦。去年8月,張宏濤的妻子預產期馬上就要到了,身邊無人照料。母親、妻子一次次在電話里哭著催他回家。晚上他鉆在被窩里暗自流淚。他何嘗不想回去呢,但想到××*線正值施工的黃金季節(jié),施工人員又很緊,此時怎能回去呢?就這樣,他一直堅守在施工工地。那天,他從電話里聽到嬌兒嘹亮的哭聲和妻子虛弱的聲音,一米八高的大小伙子竟然和未曾謀面的兒子對哭起來。
    27歲的總工程師、共產黨員何兵,未婚妻是四川人,兩年前就訂下婚期。他接到了上××*線的命令時,結婚的東西都已置齊,給親戚朋友的請柬都發(fā)出去了。接受命令上線,還是留下辦自己的終身大事,面對父母的擔心,未婚妻子的嗔怨,這真是一次艱難的選擇。思考再三,何兵最終選擇了前者。他一邊耐心做父母和未婚妻的思想工作,一邊悄悄收拾自己的行裝。去年三月中旬,他告別了父母和未婚妻,含著淚水,毅然踏上奔赴××*鐵路建設的征途。
    在××*線,一到晚上,大家聚坐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家鄉(xiāng)的山水、父母的關愛、妻子的體貼、子女的學習。心中的共同感受是:苦一點累一點都沒什么,就是愧對家人。人們都說,在雪域高原,在××*鐵路建設工地,雖沒有硝煙,但天天經受血與火的考驗;雖不是戰(zhàn)場,但時時經受生與死的磨礪;雖不似戰(zhàn)爭場面那般波瀾壯闊,卻在每個人胸中蘊藏著慷慨與悲壯。在××*線上,一個黨員一面旗,面面旗幟放光輝,許許多多像郝全峰這樣的共產黨員,牢記黨員先進性要求,立足高原,奉獻××*,忘我工作,報效祖國,讓鮮艷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雪域高原上。他們是“中鐵電化”的脊梁,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