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司法考試落下帷幕,司法考試的備考過程中充滿著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識,每一位考生都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出國留學網(wǎng)司法考試欄目為大家分享“2017年司法考試卷二試題及答案”,希望能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關于司法考試的訊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2017年司法考試卷二試題及答案
1.根據(jù)《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guī)定,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構成犯罪。司法解釋將其中的“情報”解釋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guī)定不應公開的事項”。這一解釋屬于下列何種解釋?
A.補正解釋
B.當然解釋
C.反對解釋
D.縮小解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核刑法解釋。刑法解釋方法分為兩大類,即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擴大解釋、縮小解釋、當然解釋、反對解釋和補正解釋。所謂的補正解釋是指在刑法文字發(fā)生錯誤時,統(tǒng)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例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shù),則是補正解釋。當然解釋,即刑法規(guī)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guī)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guī)定的適用范圍之內(nèi)。例如《刑法》第201條規(guī)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反對解釋是指根據(jù)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刑法》第50條規(guī)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zhí)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后,減為無期徒刑。據(jù)此,緩期執(zhí)行期間沒有滿1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于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缎谭ā返?11條規(guī)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guī)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就是縮小解釋,答案D是正確的。
2.甲因為盜竊乙的自行車(價值460元)被抓獲,公安機關對其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在被行政拘留期間,甲主動交代了盜竊丙的摩托車(價值2萬元)的犯罪事實,該事實經(jīng)公安機關查證屬實。對甲主動交代盜竊摩托車一事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重大立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核自首的定義。自首分為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兩類。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特別自首是指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此外,有的行為人在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期間,如實供述了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雖然其在供述時不屬于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但是根據(jù)罪行法定原則的精神,也可以視為特別自首。也有觀點認為,對此可直接認定為一般自首。但是不管學界對此如何爭議,其屬于自首是沒有爭議的。本題正確答案是A.
3.①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②由于特殊身份必須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所以,性別、國籍等不可能成為特殊身份,首要分子則屬于特殊身份。③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國家工作人員可以構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國家工作人員可以成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④根據(jù)《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的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犯幫助毀滅、偽造證據(jù)罪的,從重處罰。這種情形稱為不真正身份犯。關于上段話正誤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第①句錯誤,其他正確
B.第②句錯誤,其他正確
C.第③句錯誤,其他正確
D.第④句錯誤,其他正確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第①、③、④句正確,第②句錯誤。性別、國籍也能成為特殊身份。例如婦女單獨不能成為****罪正犯,外國人不能成為中國刑法上背叛國家罪的正犯。首要分子不屬于特殊身份,而是在犯罪過程中形成的犯罪地位、作用。例如黑社會、恐怖組織的首要分子、聚眾斗毆的首要分子,均是在犯罪過程中獲得的地位,與構成該罪的主體資格要求無關。
4.甲意圖勒死乙,將乙勒昏后,誤以為乙已經(jīng)死亡。為毀滅證據(jù),又用利刃將所謂的“尸體”分尸。事實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殺行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為。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體罪
C.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既遂)罪和侮辱尸體罪
D.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既遂)罪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核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指,侵害的對象沒有錯誤,但造成侵害的因果關系的發(fā)展過程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fā)展過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結果退后或提前發(fā)生的情況。本題中,甲意圖采用勒死的方式殺害乙,行為對象乙沒有錯誤,只是導致乙死亡的原因發(fā)生了錯誤,即乙不是被勒死,而是在甲實施殺人后因為分尸而導致乙的死亡。在此種情況下,甲有殺害乙的故意,同時實施了殺害乙的行為,最后導致了乙死亡的客觀情況,因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不影響甲故意殺人罪既遂的成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5.關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與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換言之,具有故意、過失的人,也可能沒有期待可能性
B.行為人犯罪后毀滅自己犯罪的證據(jù)的行為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C.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因遭受自然災害外流謀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論處,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D.身無分文的乞丐盜竊他人財物得以維持生存的,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應認定為盜竊罪
答案:D
解析: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jù)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適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的行為,就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期待可能性不僅存在著有無的問題(是否排除責任),而且還存在程度問題(是否減輕責任)。選項A正確地表達了期待可能性與故意或過失之間的關系,即有故意或過失未必具有期待可能性。選項B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缺乏期待可能性。選項C也是屬于缺乏期待可能性適例,選項D則具有期待可能性,不排除成立盜竊罪。
6.甲、乙上山去打獵,在一茅屋旁的草叢中,見有動靜,以為是兔子,于是一起開槍,不料將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個彈孔,甲、乙所使用的槍支、彈藥型號完全一樣,無法區(qū)分到底是誰所為。對于甲、乙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
A.甲、乙分別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構成犯罪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核了兩個知識點,一是刑法中的打擊錯誤;二是刑訴中的無罪推定原則。甲、乙誤把小孩當作兔子打死的行為屬于打擊錯誤,處理上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有過失的成立過失犯罪;二是無過失的成立意外事件。但是,本題題干中沒有給出甲乙是否存在過失的相關信息,而是從另外一個知識點也考查對甲乙的處理。即從刑訴中的無罪推定原則中來考查對甲乙的處理。從題干中給出的信息可知,小孩的死亡是甲乙所致,但是,到底屬于甲乙哪個人的行為所致,沒有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因此,沒有證據(jù)證明甲乙任何一個人導致小孩死亡的話,只能認定甲乙都無罪。因此,D項說法正確。
7.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關于教唆犯的表述,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教唆未成年人販賣毒品的,成立販賣毒品罪,應當從重處罰
B.教唆犯都是主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誘他人吸毒罪的教唆犯
D.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一律不成立教唆犯
答案:A
解析:《刑法》第347條第5款,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因此,A項說法正確。
主犯、從犯的區(qū)分標準是在犯罪過程中起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犯,作用小的是從犯?!缎谭ā返?9條第1款規(guī)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因此,教唆犯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從犯。因此,B項說法錯誤。
《刑法》第353條規(guī)定,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且吸食、注射毒品不是犯罪行為,不可能成立該行為之教唆犯。因此,C項說法錯誤。
傳授犯罪方法時可能同時有教唆行為,發(fā)生競合原則上擇一重罪論處。因此,D項說法錯誤。
8.關于實行犯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按照我國《刑法》總則的規(guī)定,有的教唆犯也是實行犯
B.在共同犯罪中,實行犯就是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對簡單共同犯罪中的各實行犯進行處罰時,要遵循“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原則
D.間接正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實行犯
答案:C
解析: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從刑法理論上講,適用“教唆”的前提,是不屬于任何正犯行為。若行為人有正犯行為(實行犯)則排斥教唆的適用。因此,A項說法錯誤。
實行犯是指直接實行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的人,其可能是主犯、從犯、脅從犯。其中從犯和脅從犯在共同犯罪中一般都起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因此,B的說法錯誤。
對于共同正犯,采用“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原則。因此,C的說法正確。
首先,間接正犯與另外一方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他們之間不成立共犯;其次,間接正犯不一定都是實行犯,例如:教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犯罪的時候,教唆者就屬于間接正犯,但教唆者不是實行犯。因此,D選項的說法錯誤。
綜上,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9.律師趙某接受律師事務所指派,為某公司股票上市提供法律意見。趙某在接受該公司的10萬元財物之后,提供了虛假的法律意見書,導致不具備上市條件的該公司取得上市資格,嚴重損害了股東利益。趙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A.受賄罪
B.《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guī)定的公司、企業(yè)、其他單位人員受賄罪
C.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
D.《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guī)定的公司、企業(yè)、其他單位人員受賄罪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應當數(shù)罪并罰
答案:C
解析: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并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受賄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顯然趙某不是國家工作人員,不構成受賄罪。因此,A項說法錯誤。
《刑法》第163條規(guī)定,公司、企業(yè)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入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情形。而本題中,趙某是為公司謀取利益。不構成該條規(guī)定的公司、企業(yè)、其他單位受賄罪。因此,B項說法錯誤。
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是指承擔資產(chǎn)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及其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趙某作為律師,故意為該公司提供虛假法律意見書。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故,因此,C項說法正確。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刑法》第229條規(guī)定,中介組織的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并為其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成立結果加重犯,直接定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因此,D項說法錯誤。
綜上,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10.關于緩刑,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對累犯以及殺人、傷害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宣告緩刑
B.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nèi),只要沒有再犯新罪的,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
C.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D.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nèi)犯新罪的,應當撤銷緩刑,將前罪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先減后并的方法決定應當執(zhí)行的刑罰
答案:C
解析:《刑法》第74條規(guī)定,對于累犯,不適用緩刑。第81條第2款規(guī)定,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因此,A項說法錯誤。
《刑法》第76條規(guī)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nèi),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并公開予以宣告。據(jù)此可知,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nèi),不但不能有新的犯罪,而且不能被發(fā)現(xiàn)其還有判決宣告以前犯下的沒有被判決的犯罪行為,否則就不算考驗合格,就要繼續(xù)執(zhí)行刑罰。因此,B項說法錯誤。
《刑法》第73條第3款規(guī)定,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因此,C項說法正確。
《刑法》第77條規(guī)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nèi)犯新罪或者發(fā)現(xiàn)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fā)現(xiàn)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69條的規(guī)定,決定執(zhí)行的刑罰。據(jù)此可知,在緩刑考驗期內(nèi)犯新罪撤銷緩刑的數(shù)罪并罰屬于判決宣告前的數(shù)罪并罰,不存在減去已執(zhí)行刑期的問題,因為緩刑視同原判刑罰實際沒有被執(zhí)行。因此,D項說法錯誤。
綜上,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司法考試題庫 | 司法考試輔導 | 司考一卷資料 | 司考二卷資料 | 司考三卷資料 | 司考四卷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