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視:
戰(zhàn)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但是在中國的北方卻一直控制在兇悍的匈奴人之手,他們不斷騷擾中國北方,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今天我們給大家講一段很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我們一提到北擊匈奴,就自然而然想到漢朝的衛(wèi)青、霍去病,但是實際上在他們之前,就有一位將領曾經痛擊過匈奴,而且可以說仗打得更漂亮更輕松,這就是秦國的大將蒙恬。我們今天就一塊聊一聊名將蒙恬,我們的嘉賓還是金鐵木先生,金先生你好。
嘉賓:你好。
主持人:能不能給大家先介紹一下,蒙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將領。
嘉賓:他最早出現的時候就是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時候,在伐楚的時候,伐楚的時候你知道事實上有兩個階段,這個在史書上記載特被清楚,第一個階段就是青年將軍李信,李信當時他就告訴秦始皇,我用二十萬軍隊就可以把楚國消滅。然後秦始皇就答應了,然後李信帶著二十萬軍隊果真就去討伐楚國,當時蒙恬是作為李信的助手,作為副將去的,這是蒙恬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當時蒙恬的年齡很有可能就是二十歲左右。
主持人:青年才俊。
嘉賓:對,但是那次戰(zhàn)爭以失敗而告終。李信從此就從史書上消失了。
主持人:是成為一個大話將軍。
嘉賓:對,很有可能李信從此就完全喪失了秦始皇的信任。但是那次戰(zhàn)爭帶給蒙恬的是一次特別好的一次教材,就是說,蒙恬在那次戰(zhàn)爭以後,非但沒有被放棄、被拋棄,反而得到了秦始皇重用。這個很有意思,但是我們現在從個人的角度來推測,很有可能就是那場戰(zhàn)爭讓正處在發(fā)展期,就是作為一個正處於年輕時代的蒙恬
恬上了特別好的一課。那一刻事實上就助長了蒙恬日後飛速成長。到了西元前221年的時候,那是最後一場消滅六國的戰(zhàn)爭,就是齊國的時候,是王翦的兒子王賁作統(tǒng)帥,蒙恬作副將,蒙恬作王賁的助手,消滅了齊國。事實上蒙恬作為一名將領他的戰(zhàn)功是在消滅齊國開始的。
短片1:
在秦國統(tǒng)一中原,消滅六國的十年戰(zhàn)爭中,蒙恬雖然并沒有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卻積累了足夠的戰(zhàn)爭經驗,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在中原混戰(zhàn)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zhàn)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tǒng)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西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tǒng)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果讓所有軍事愛好者吃驚,蒙恬似乎毫不費力就把稱霸北方1000多年的匈奴騎兵趕出了河套地區(qū),并且再不敢來犯。
嘉賓:蒙恬是完全把匈奴人最後的結局是趕跑了,司馬遷有記載,匈奴人撤退了七百余里,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主持人:這是什麼意思?
嘉賓:就是說因為有了蒙恬在那,所以匈奴的戰(zhàn)士,連彎弓射箭的機會都沒有啊,對於這樣一個生下來就是戰(zhàn)斗的這樣一些人,這樣的游牧戰(zhàn)士來講,無法彎弓打仗多麼郁悶。
主持人:就是說,只要蒙恬在那里,匈奴人就不敢過來。
嘉賓:他就沒有拉弓的機會,他不敢。
主持人:蒙恬把他們打服了。應該可以這麼說,那麼現在歷史上有沒有記載,比較典型的大戰(zhàn)役有沒有?
嘉賓:蒙恬北擊匈奴,事實上現在所有的史書里都是特別片斷的。
主持人:只言片語。
嘉賓:特別簡約的這種記載它的具體細節(jié)特別特別少,它大概的經過是這樣的,就說蒙恬只帶了秦國三十萬軍隊,去北擊匈奴西元前215年。戰(zhàn)爭最早發(fā)生在應該是在西元前215年的冬天,蒙恬把匈奴人打過了黃河以北,就是說,戰(zhàn)爭的第一個階段,是蒙恬把匈奴人打過了黃河以北,匈奴人從黃河以南,撤到了黃河以北。冬天過去以後,是西元前214年,西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fā)了最後決定性的戰(zhàn)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zhàn)爭,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匈奴人就向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因為史書上有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余里。史書上的記載就這麼一些。
主持人:等於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就是兩次。
嘉賓:就是兩次,就是黃河以南一次,黃河以北一次,就這樣兩個階段。
主持人:當時蒙恬到底采用了什麼戰(zhàn)術?
嘉賓:這個事實上我們做了一些推測,這些完全是推測,但是因為從我們的研究來講這種推測是特別合理的,我認為是特別合理的。首先我們從匈奴跟秦人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戰(zhàn)方式來看。匈奴人主要是騎兵,而對於秦人來講秦人的主力仍然是步兵。步兵怎麼跟騎兵發(fā)生戰(zhàn)爭,事實上,這是兩三千年整個戰(zhàn)爭史上,所有的軍事專家。
主持人:一個未解之謎。
嘉賓:一個一直都在最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步兵跟騎兵如何打仗?,F在看來,結果是什麼呢?秦的步兵徹底打敗了匈奴的騎兵呢?
主持人:對,這怎麼可能呢?
嘉賓: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東西,我們現在只能去推測。
嘉賓:我覺得第一個跟秦的戰(zhàn)略(發(fā)展)有關。跟秦當時的軍事發(fā)展有關。在秦統(tǒng)一中國前後,事實上秦人的軍事實力發(fā)展到了極致,在當時那個年代,事實上秦的軍事實力,我認為在西元前210多年的時候,秦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整個地球上它是沒有敵手的。軍事上就是這樣,就在那個年代的時候,它的軍事實力是巔峰之期,主要是第一就是說秦人的整體軍事力量處於巔峰時期。第二個我認為是跟它的作戰(zhàn)特點有關系,咱們千萬別忘了,對中原人來說,對中原的軍事裝置來講,軍事制度來講,秦主要的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這個東西,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然軍事氣數的高峰,
主持人:因為弩我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防御性武器,
對,騎馬的時候裝箭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立在原地,才能射箭。這種防御性的武器, 進軍推測 它是怎麼在戰(zhàn)爭中用於對付匈奴的?
嘉賓:蒙恬很有可能把弩不僅僅用來防御,他可能是把弩變成一種主動性進攻(武器)。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匈奴人肯定還是想跟秦軍作一次試探性進攻,無論如何,兩軍很有可能要決定打一仗,從匈奴這個角度來講,他更多地肯定會采取包圍戰(zhàn)游擊戰(zhàn)。什麼意思呢?我趁你秦軍沒有準備好,我偷襲你,我不偷襲你的主力,我從兩翼來進攻你,我用速度,我用騎兵的速度。
主持人:對,這是騎兵的普遍戰(zhàn)法。
嘉賓:這是匈奴人可能會用這種辦法,但是可能是匈奴人幾次這樣試探性的進攻主要是遭到了秦軍弩兵射擊。這個弩做密集性(射擊),殺傷力是相當強的,肯定是有很多匈奴的騎兵做試探性進攻的時候,被弩射殺了,匈奴人就感覺到弩的威力,所以他就不好(偷襲),所以他肯定不能去做這種無謂的試探性進攻。它肯定會有類似這樣的戰(zhàn)爭細節(jié)。第三個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跟蒙恬有關,蒙恬在當時那個年代,在西元前215年的時候,作為秦人三十萬大軍的統(tǒng)帥,他的軍事才華是在最巔峰的時候,他個人也是在最巔峰的時候。跟蒙恬個人有關。有一支強悍的軍隊,這支軍隊本身的實力在巔峰,然後它有一個軍事統(tǒng)帥,這個統(tǒng)帥蒙恬他在個人上作為一名軍事將領,他也在巔峰上。兩個巔峰加起來導致了步兵戰(zhàn)勝了騎兵的第一次杰出的范例,雖然說他如何戰(zhàn)勝的細節(jié)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細節(jié)肯定是很有意思的。
短片2:
雖然這場戰(zhàn)爭還有許多待解之謎,但是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蒙恬的卓越才華。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并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
嘉賓: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這是史書上面記載的。
主持人:聽您這話,好像蒙恬不是一位武將,是一位儒將。
嘉賓:對,他很有意思,蒙恬我們現在來推測,因為關於他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他跟白起他跟王鹼還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說,他似乎有儒將的影子,有一個傳說,我現在都不敢確認,有一個傳奇很有意思,中國人做筆的一些人,就是寫字用的毛筆,制筆的人把蒙恬作為他們的祖師爺,有意思吧,一個的能徵善戰(zhàn)的杰出將領,作為毛筆中國這種特產的祖師爺。
主持人:像咱們軍事愛好者,咱們知道蒙恬是一位將領。但是可能很多老百姓知道蒙恬就是一個造筆的人。
嘉賓:對,(造筆的)祖師爺。這個人特別有意思,他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將領。從你剛才說的我覺得啟發(fā)了我,他跟很多將領都不同,他不像白起那是為戰(zhàn)爭而生的一個人,他不像王鹼,好像從史書記載里他更多的就是(武將)。他就是一個打仗,他就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將領、統(tǒng)帥。但是蒙恬,他更多的是,他是一個皇帝不僅僅在軍事上,在很多的方面都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
主持人: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比如你剛才說的,比如白起是一個戰(zhàn)爭機器,為戰(zhàn)爭而生,是一個勝神,他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他是百戰(zhàn)百勝的一樽戰(zhàn)神。那麼我們現在來看蒙恬,他也打過敗仗,比如剛才我們說的,他第一次就打了一個敗仗,他也打過敗仗,但是他最後也取得了非常驕人的軍事成績,而且他是一位儒將,他既然是儒將,就可能不僅在軍事方面,他可能會在-方面對君王有一些影響,所以有可能就注定了他的悲劇結局。
導視:
秦將蒙恬,無辜枉死,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秦帝國的崩塌和一系列歷史的變革。 他為什么會死,他的死究竟給歷史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本期中國古代名將為您追述蒙恬之死。
短片1:
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解決了秦帝國最后一個心腹之患,蒙恬也因此成為帝國當時最為出色的將領。隨后,蒙恬與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一直駐守帝國的北疆,成為秦帝國北方最強有力的屏障。
嘉賓:蒙恬在北擊匈奴的時候,事實上從那時候開始,秦始皇就把自己的長子叫扶蘇,這個老百姓一般都知道,等于是把扶蘇交給了蒙恬,我們現在來推測的話,秦始皇的想法就是,復蘇首先需要鍛煉,他的太子需要戰(zhàn)功、需要政績。所以他把扶蘇交給蒙恬,名義上扶蘇是蒙恬的監(jiān)軍,但是事實上就是他們一直是兩個人都在一起,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個人的關系處得相當好。
主持人:秦始皇可能有這個意思,就是說讓扶蘇來積累一些軍事經驗,而當時他最為信任的將領,就是蒙恬。
嘉賓:等于就是說,將來秦國的命運就可以托付于他。
主持人:其實說白了就是托付在了扶蘇和蒙恬兩個人的手里。
嘉賓:對,托付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的命運就是給這兩個人,事實上應該說還有一個人,那個人也跟蒙恬有關,事實上是蒙恬的弟弟就是蒙翼,蒙翼在秦始皇的身邊,作為秦始皇最重要的決策人之一,他是在身邊存在的,當然就是說,除了蒙翼以外,還有秦國已經當了很久的丞相叫李斯,也就是說,蒙氏家族是一內一外,等于是一相一將,事實上在支撐著整個秦國,支撐著剛剛建立起來的那個大帝國。事實上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在統(tǒng)一以后,就是蒙氏家族在支撐。這一點是毫不懷疑的。
主持人:這時候秦始皇應該說心里內定的繼承人扶蘇,就是當時的皇長子扶蘇也在蒙恬的身邊,他們倆的關系非常不錯。
嘉賓:他們兩個人事實上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北擊匈奴,打匈奴的戰(zhàn)爭事實上進行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但是他們一直鎮(zhèn)守北疆,鎮(zhèn)守干什么,他們不是僅僅駐在那兒,軍隊不是僅僅駐扎在那兒,主要是他們做了幾件很大的事情,第一個就是長城。我們中國人經常講長城,長城咱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了解得不是特別深刻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蒙恬這個人把長城第一次連接了起來,真正變成了長城。因為長城事實上在帝國統(tǒng)一以前,主要是北方的三個國家趙國、燕國、跟秦國,它為了防御,在各自的邊境上修造了一段一段的長城,這個長城是沒有連起來了。在蒙恬把匈奴趕走了以后,打敗了匈奴以后,他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長城,三個國家秦趙燕三個國家以前的長城連起來,真正的萬里長城,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第三就是修秦直道。萬里長城和秦直道在當時的地球上都是規(guī)模最浩大的軍事工程,這都是蒙恬一手鑄造的。
短片2:
蒙恬卓越的功勛及其出眾的才華,使蒙氏家族成為當時秦帝國最有權勢的家族,但他們卻沒有想到,在他們的背后一直隱藏著一個與他們對立的集團,在秦始皇病死后,這個集團篡奪了秦帝國的政權,也改寫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主持人:秦始皇一死,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
嘉賓:對,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是死在那一年,這就是史書中的沙丘之變。從現在看來秦始皇是病死的,那個人就是那個統(tǒng)一了中國的帝王,相當相當辛苦,他是死在了巡游的路上。他巡游的終點事實上就是秦直道,他也是去視察這條剛剛建成的,對于跟帝國的性命攸關的一條軍隊后勤保障的這樣一條道,但是特別可惜,歷史就是這樣的,他沒有到這條道路這,沒有跟扶蘇,沒有跟蒙恬見上面以前就病死在現在的河北,就是沙丘之變,如果說實話,就是如果秦始皇能夠再堅持二十多天,他能夠跟他們見面以后再死去的話,歷史真的可能會改寫,就是這樣。
主持人:但是他們偏偏沒有見著面。
嘉賓:所以陰謀就發(fā)生了,就是我們現在中國每一個人都熟知的一個人,就是秦始皇那個不孝的兒子
主持人:秦二世。
嘉賓:秦二世胡亥,這個人,然后還有一個人是中國宦官專政的先驅。
主持人:趙高。
嘉賓:就是趙高。
主持人:還有一個人就是臨機叛變的李斯。
嘉賓:就是晚節(jié)不保的李斯,事實上就是說,這三個人最后設計了一個陰謀,歷史就按著他們設計去走了,他們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權利,始皇死后,權利得掌握在我們手里,由秦二世胡亥來繼位,然后趙高和李斯來輔佐秦二世,事實上權利就完全被他們這三人小集團來掌控,因為在這以前,事實上秦的權利是掌握在誰的手中,是掌握在秦始皇、蒙恬跟蒙翼手中,這個三角形是秦的權利,現在那個陰謀的結局就是胡亥、李斯跟趙高三人小集團事實上在秦始皇死后就控制了秦國的大權。
主持人:當時是矯旨。
嘉賓:對,矯旨,事實上就因為秦始皇已經死了,趙高跟李斯矯旨,等于就是來矯旨,再向扶蘇跟蒙恬發(fā)所謂的秦始皇的遺詔,你們兩個人必須自盡,找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發(fā)了詔書,自盡的詔書到了以后,事實上扶蘇跟蒙恬他們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遵照秦始皇的詔書,所謂秦始皇假的詔書,不管他們當時有沒有判斷是真的還是假的,去自盡。另外一個就是,我不聽你的詔書,我殺回咸陽,扶蘇我是長子,繼位的應該是我,當時民心更傾向于扶蘇,不管是朝中的大臣還是秦國的百姓。大家都傾向于扶蘇。
主持人:因為扶蘇為人也比較寬仁。
嘉賓:順理成章,毫無問題,那也不算是起義叛變,那就是清理皇家事務,但是那個時候的人都特別有意思,就是扶蘇和蒙恬這兩個人都很有意思,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來,這兩個人都是相當相當儒雅的人,忠君的人,他們就認了,他們兩個人果然就自盡了。
主持人:對,我們一再說這個事情就是歷史不能假設,我們作為愛好者來假設一下,蒙恬當時握有秦國的精兵三十萬,如果他和扶蘇打回去的話,第一名正言順。
嘉賓:很簡單。
主持人:清君側,第二以趙高、李斯和胡亥的能力,是絕對不可能是蒙恬的對手的。
嘉賓:因為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說當時那條直道已經修好了,就是從包頭北疆到咸陽的這條高速公路已經修好了,我們今天來看,一周時間蒙恬的三十大萬大軍就可以殺到咸陽。就是說不出一周時間,扶蘇就可以把他的弟弟秦二世趕下臺,他就可以做秦的皇帝,他們沒有做。但是他們兩個沒有想到,蒙恬和復蘇他們在在死以前,作為像他們兩個這樣地位的人肯定會想象,他肯定會想象,我們死了之后,帝國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肯定做過很多想象,他會想過這些事情,但是他們絕對沒有想到,他們兩個死了僅僅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帝國就滅亡了。
短片3:
對于今天的人,歷史就是一張寫滿字的紙,一切都已寫成,無可更改;但對于古人來說,歷史卻是他們的將來,他們的決定就可能影響歷史。忠君儒雅的性格,決定了蒙恬最終的選擇,同時也注定了后來的歷史。
嘉賓:蒙恬死了以后,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帝國的迅速倒塌。怎么倒塌,蒙恬死了之后,我們一直講蒙恬當時是掌握著三十萬(軍隊),三十萬秦國的精銳那是秦帝國的脊梁,就在蒙恬手中,蒙恬死了以后,三十萬軍隊就是秦帝國的精銳秦帝國的脊梁迅速就斷了,就是那次巨鹿之戰(zhàn),我們現在來講巨鹿之戰(zhàn),事實上項羽我們中國有句成語。
主持人:破釜沉舟。
嘉賓:中國有句成語叫“破釜沉舟”,事實上那是一次-?!捌聘林邸钡囊饬x事實上就是-。如果蒙恬在,這個-很有可能項羽就-不成,項羽要-不成的話,就跟以前長平之戰(zhàn)也是-一樣,兩國的這種決戰(zhàn),什么叫決戰(zhàn),就是生死之戰(zhàn),那歷史就會改寫。
支持:其實當時秦國的軍事體制是非常完善的。而且它的兵力應該說是 強其于天下 ,那么再加上一個打敗過那么兇猛匈奴人的蒙恬作為指揮官的話,項羽可能真的不是他的對手。
嘉賓:蒙恬的軍事素質、軍事素養(yǎng),或者說他的軍事經驗,要遠遠高于項羽,這一點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講,就是在巨鹿之戰(zhàn)以前,我們講在巨鹿之戰(zhàn)以前,蒙恬的軍事素養(yǎng),他的軍事經驗,他的軍事才華,是項羽沒法比的,他根本沒法比,為什么呢?首先我們看,蒙恬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時候,在秦始皇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時候,蒙恬就是方面軍司令,就是這種主要的將領,后來他又跟匈奴進行過一年多的戰(zhàn)爭,這些都是項羽所沒有的,就是在巨鹿之戰(zhàn)以前,假設是蒙恬的話,我認為至少在統(tǒng)帥方面項羽跟蒙恬,蒙恬應該是優(yōu)于項羽的。
主持人:有時候一個瞬間能夠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但是我們現在說起來,歷史的進程正是由這無數個瞬間所組成的。
嘉賓:對,所以就是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三十萬秦軍徹底負敗,三十萬秦軍負敗了之后,秦帝國的滅亡事實上就注定了,這事實上是蒙恬之死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這樣。所以這也是蒙恬作為一個將領,他的地位就在這,他死了之后,帝國事實上就少了一個很大很大的依靠,少了一根很大很大的支柱。
主持人:一個人改變不了歷史,但是我們決不能回避一個人在歷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嘉賓:對,蒙恬就是這樣一個將領,他就是影響歷史的人,他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