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語文熱點知識歸納 19

字號:


    ?
    整體把握 要言不繁
    ——現(xiàn)代文閱讀概括題導(dǎo)練
    尚慶學
    概括題是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中常見的題型,它的考查重點主要是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把握。
    概括題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用簡明的文字概括全文的意思,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概括文中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點等。有的概括題還有字數(shù)限制,因此,解答概括題時,語言越簡明越好。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找中心句,加以提煉。
    一篇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常常使用中心句,一個段落里也常常使用中心句。這些中心句,有的點明了主要內(nèi)容,有的點明了人物的思想,有的點明了事物的特點,只要找到了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二、抓主棄次,去粗取精。
    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可能會包括許多事件,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也會表現(xiàn)出多樣性,我們在概括事件和人物特點時,必須刪去那些次要的東西,保留主要事件或主要特點。例如要概括《社戲》中雙喜的性格特點,我們會將他所做的事情一一找出來,從事件中概括出他的特點:是他想出了辦法找到了船,是他讓母親放心地放孩子們?nèi)タ磻?。是他駕船來回行駛在河中,是他罵那老旦總是唱,是他組織孩子們偷豆吃,是他罵六一公公八癩子……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雙喜這個孩子聰明能干,組織能力強,淳樸善良。至于罵老旦和六一公公,則是特殊情況下孩子天性的表現(xiàn),不是道德惡劣的表現(xiàn),因此應(yīng)刪掉這個內(nèi)容。
    三、分層概括,然后綜合。
    有些閱讀材料比較長,一下概括起來有難度,這時我們可以先給材料分出層次,然后再將幾層意思綜合起來,或者再進行更精煉的概括。例如要概括《社戲》一文的主要內(nèi)容,就要先將全文理出三層:看戲前寫了“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yōu)待,找船的風波,去看戲路上的情景:看戲中有敘述臺上的情景,寫臺下小伙伴買豆?jié){喝等:看戲后有回來行船,途中偷豆,六一公公送豆等情景。對這些內(nèi)容相加有了初步感受后,再進行提煉,可以概括為:寫“我”和小伙伴們在江南水鄉(xiāng)看社戲前后的快樂景象。
    【試題展示】
    讀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題。
    王太太是個孤僻的人,跟鄰居從不往來。有一天,她正在燒飯,突然聽見鄰居李小妹尖聲哭喊。她從窗子望出去,發(fā)現(xiàn)一股濃煙正從李家的屋里冒出來。
    王太太慌忙地跑出去,孩子的哭叫聲更大了。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火勢越來越大,一向膽小的王太太居然鼓足了勇氣沖了進去。誰知才抱起小女孩,身后突然躥起了熊熊的火焰,當她用毛毯把小女孩抱著沖出火窟時,她頭發(fā)已經(jīng)全焦,身上燒傷了一大片。就在這次火災(zāi)發(fā)生后,王太太的孤僻脾氣居然改了,她尤其關(guān)心李小妹,總是買些東西送給她,并問長問短,有時候李小妹不用功、不聽話,王太太可以氣得哭起來。許多朋友不解地問:“你以前從來不關(guān)心鄰居,為什么現(xiàn)在對李小妹甚至好得超過自己的孩子呢?”“因為我差點兒為她送了命!”
    “差點兒為她送了命”,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長的話。人們的愛,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別人愛自己之后的回報,卻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獻和犧牲。犧牲愈大,愛得愈深。這也就是許多不心甘情愿,被征召入伍的青年,在經(jīng)過報國的殊死戰(zhàn)之后,變成愛國斗士的原因。
    (選自《中外健康文摘》文/劉墉)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并將它提煉成一個標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太太起初是一個孤僻的人,后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題考查在閱讀中尋找中心句的能力。找準了中心句,文章的標題也就容易概括了。本文先敘事,后議論,一般情況下中心句在結(jié)尾,細讀最后一段就不難找到,中心句是“人們的愛……的奉獻與犧牲”??捎米鳂祟}的句子是:先奉獻的愛。
    第2題考查對全文故事的概括能力。要答好這一題,可以閱讀文章前兩段的記敘部分,找出主要人物是誰,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是什么,在此基礎(chǔ)上概括就容易了。答案:王太太火中救出鄰家女孩,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孤僻性格。
    第3題考查對人物特點的概括。解答這個題目,不但要知道寫了人物什么事情,還要從對人物的具體描寫中識別出人物的具體特點。例如第二段中的“慌忙地跑出去”“鼓足了勇氣沖進去”,這足見她的勇敢:再如她照顧李小妹超過了自己的孩子。這足見她的熱心。另外,文中有些詞語也點出了人物的特點,如“鼓足勇氣”“尤其關(guān)心”等。答案已經(jīng)很明白了,這就是:王太太后來變得勇敢、熱心。
    實戰(zhàn)演習: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劉墉
    小時候,父親常帶她去爬山,站在山頭遠眺臺北的家。
    “左邊有山,右邊也有山,這是拱抱之勢,后面這座山接著中央山脈,是龍頭。好風水!”
    有一年深秋,看著滿山飛舞的白芒花,父親指著山說:“爸爸就在這兒買塊壽地吧!”
    “什么叫壽地?”“壽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墳?zāi)沟牡胤??!备赣H拍拍她的頭。
    她不高興,一甩頭,走到山邊。父親過去。蹲下身,摟著她,笑笑:“好看著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國念書回來,又跟著父親爬上山頭。
    原本空曠的山,已經(jīng)蓋滿了墳地,父親帶她從墳間一條小路走上去,停在一個紅色花崗石的墳前。碑上空空的,一個字也沒有。四周的小柏樹,像是新種的。
    “瞧!墳做好了?!备赣H笑著,“爸爸自己設(shè)計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傷心,還得忙著買地、做墳,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頭,走開了。山上的風大,吹得眼睛酸。父親掏手帕給她:“你看看嘛!這門開在右邊,主子孫的財運,爸爸將來保佑你發(fā)財?!?BR>    她又出了國,陪著丈夫修博士。父親在她預(yù)產(chǎn)期的前一個月趕到,送她進醫(yī)院,坐在產(chǎn)房門口守著。
    進家門,聞到一股香味,不會做飯的父親,居然下廚燉了雞湯。
    父親的手藝愈來愈好了,常抱著食譜看,有時候下班回家,打開中文報,看見幾個大洞,八成都是食譜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氣,狠狠把報摔在地上。廚房里刀鏟的聲音,一下子變輕了。父親晚餐沒吃幾口,倒是看小孫子吃得多,又笑了起來。小孫子上幼兒園之后,父親就寂寞了。
    下班進門,常見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臺小小的電視機亮著,前面一個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臟不好,父親的行動愈來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說,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學琴,父親都要跟著。坐在鋼琴旁的椅子上笑著,盯著孫子彈琴,再垂下頭,發(fā)出鼾聲。
    有一天,經(jīng)過附近的教堂。父親的眼睛突然一亮:“唉!那不是墳地嗎?埋這兒多好!”“您忘啦?臺北的壽墓都造好了?!薄芭_北?太遠了!”
    拗不過老人,她去教堂打聽。說必須是“教友”,才賣地。
    星期天早上,父親不見了。近中午才回來。
    “我比手畫腳。聽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們也不能攔著吧!”父親得意地說。她只好陪著去??礇]牙的父親,裝作唱圣歌的樣子,又好笑、又好氣。
    一年之后,她辦了登記,父親拿著那張紙,一拐一拐地到墳堆里數(shù):“有了,就睡這兒!”又用手杖敲敲旁邊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顧了!”
    丈夫拿到學位,進了美商公司,調(diào)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買塊壽地,死了,說中文總比跟洋人比手畫腳好?!备赣H居然比她還興奮。
    “什么是壽地?”小孫子問?!熬褪侨怂懒寺竦牡胤健!迸稣f?!鞍职忠呀?jīng)有兩塊壽地了,還不知足,要第三塊?!碑攬?,兩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為自己買,你說什么話?他還不是為了陪我們?”“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過身。“將來死了,切成三塊,臺北、舊金山、北京,各埋一塊!”
    父親沒說話,耳朵本來不好,裝作沒聽見,走開了。
    搬家公司來裝貨柜的那天夜里,父親病發(fā),進了急診室。一手拉著她,一手拉著孫子。從母親離家,就不曾哭過的父親,居然落下了老淚:“我舍不得!舍不得!”突然眼睛一亮:“死了之后,燒成灰。哪里也別埋,撒到海里!聽話!”
    說完,父親就去了。
    抱著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許多。想到臺北郊外的山頭,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墳地,如果照父親說的,撒到海里,她還能到哪里去找父親?
    “老頭子糊涂了,臨死說的不算數(shù)。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闭煞蛘f,“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覺得好孤獨。
    她還是租了條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一點一點,從指間流失,如同她流失的歲月與青春。
    在北京待了兩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轉(zhuǎn)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離了婚,帶著孩子回到臺北。
    無論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臺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開車到海邊。一個人走到海灘,赤著腳,讓浪花一波波淹過她的足踝。
    走過那么多路,腳上留下許多傷疤,再找不到少女時的嬌嫩。但是四海漂泊幾十年,不論年輕或年老,也無論生與死,她覺得慈愛的父親,總在自己的身邊。
    (選自《抓住心靈的震顫》)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親變換壽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文章開頭加一段概括性的文字。以引出下文的回憶,該如何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的女婿是怎樣一個人?請作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父親三次選壽地的故事
    2、離孩子近,能更好地陪孩子,保佑孩子
    3、從小到大,她都沒有離開過父親,即使是父親去世后,她也覺得父親始終身邊。
    或:父親一生選擇過三次壽地,他的每一次都讓女兒感動不已。
    4、不理解老人,重事業(yè),不重情意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