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大全(5篇)

字號: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及特點。
    2、 闡明生物圈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3、 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說到了我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有自動調節(jié)能力的,好像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shù)量多了,使到貓的數(shù)量也多,最后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態(tài)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著許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介紹各大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首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29,小組討論一下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首先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在于哪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動植物數(shù)量多,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qū),有“綠色水庫”之稱。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在干旱地區(qū),降雨量少,動植物種類較少)。那為什么要稱森林是“綠色水庫”呢?我們知道水庫最多的是水,那一個森林為什么也能稱得上水庫?(因為動植物種類多,上節(jié)課我們做過實驗《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所以森林能稱上“綠色水庫”)。而我們再看看一條食物鏈在草原中,因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關系比較單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生物減少了也會引起這條食物鏈被破壞,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植物種類很多,一種生物減少了,還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條食物鏈不那么容易因為一種生物減少了而受到破壞,所以森林生物系統(tǒng)更容易維持。誰來說說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從而復習生物必須適應它所在的環(huán)境。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沼澤,掉進沼澤地越掙扎就會越陷越深,那沼澤地對我們有那么大的傷害,我們還要保護它嗎?(還要,因為沼澤地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的特點是?(都是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人的監(jiān)控才能正常地運作)。需要人在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澆水…)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些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會被破壞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叫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人的參與會很容易被破壞,但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沒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壞,這就是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
    分析書本資料:
    分析書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還與哪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關聯(lián)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總結出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互相關聯(lián)的,而生物圈又是這里面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分析書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互相關聯(lián)的,影響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關于保護環(huán)境的共識:
    但是我們人類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種種行為使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破壞,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塵暴……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傷害。還有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圖片、事例引證)。所以為了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應該怎樣做?哪些事情我們同學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亂排放廢氣,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種樹,少砍樹……)從而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教學后記:
    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介紹這節(jié)課可以略講,但關于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huán)境意識更加深刻。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效果不錯,因為想到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tài)系統(tǒng)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說明它們的特點,課本又介紹到沼澤,很多同學對沼澤對我們人類有害為什么還要保護感到迷惑,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介紹我安排了同學作了一個短暫的表演,把掉進沼澤地的過程表演出來,既讓學生清楚遇到沼澤地時要如何自救,也進一步加深了關于濕地生態(tài)系的認識。最后因為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于我們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
    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篇二
    生物的特征
    教師寄語:有生命,就精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 2.區(qū)別生物和非生物 3.說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區(qū)別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征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儀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時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后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yún)^(qū)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于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借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事實就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獲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xiàn)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
    (2)貓生小貓屬于 。
    (3)貓生貓,鼠生鼠屬于 。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xiàn)象屬于 。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xiàn)象屬于 。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xiàn)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fā)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ㄇ宄块_放,傍晚關閉,這種現(xiàn)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營養(yǎng)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xiàn)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發(fā)育
    4.下列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
    a、實驗法 b、觀察法 c、調查法 d、分類法
    6.請說出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lián)的內容用線段連接起來。
    動物取食 應激性
    鯨噴出水柱 營養(yǎng)
    向日葵朝向太陽 繁殖
    植物開花結果 生長
    人體排汗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遺傳
    子女與母親相似 呼吸
    七、學習感悟
    參考答案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一、課前預習:肉眼 放大鏡 顯微鏡 照相機 測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營養(yǎng) ②進行呼吸 ③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④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⑤ 生長 ⑥繁殖
    2.(1)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植物或別的食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yǎng)物質。但是,無論是植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還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都是來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簡單的物質,它們都是一樣的。
    (2)氧氣 二氧化碳
    (3)動物和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如出汗、呼出氣體、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4)獅子發(fā)現(xiàn)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fā)現(xiàn)敵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合攏。說明了生物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蘑菇能從小到大;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幼苗不斷長大;小雞破殼而出。說明了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體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創(chuàng)新
    1.(1)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有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4)生物體都能適應環(huán)境,也能影響環(huán)境。
    6.(1)生物能生長 (2)生物能繁殖 (3)生物能遺傳 (4)生物能變異 (5)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五、達標測試
    1.d 2.c 3.d 4.b 5、c
    6. 曲中的生物有:老樹、昏鴉、瘦馬、人 ;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夕陽、天涯
    7、 動物取食 ———— 營養(yǎng)
    鯨噴出水柱 ———— 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陽 ———— 應激性
    植物開花結果 ———— 繁殖
    人體排汗 ————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 生長
    子女與母親相似 ———— 遺傳
    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篇三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jié)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yǎng)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fā)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shù)耐緩?BR>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jié)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jié)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xiàn)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篇四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qū)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3、設計實驗、改革實驗,弄好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fā)展的,繼續(xù)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
    二、教學重點:
    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難點:
    1、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
    2、細胞結構的觀察。
    1、 閱讀書本p47方法步驟,總結出每個步驟:擦?滴?取?涂?蓋?染?吸。(口要漱干凈)
    2、 這里面滴的與制作植物時不一樣,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鹽水)。因為動物細胞外面沒有細胞壁,要使動物細胞處于活性的必須給它一個適合于它所在的環(huán)境,而0.9%的生理鹽水就是適合于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就是為了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tài)。生理鹽水的成分就是0.9克鹽99.1克水。
    3、 注意,取口腔上皮細胞的時候是在口腔兩頰取。
    4、 因為口腔上皮細胞比較難找,要把已經做好的口腔上皮細胞涂片給學生看,讓他們準確找到細胞。
    四、布置作業(yè):生物實驗報告冊p10、13、16
    教學反思:
    因為有了上一節(jié)課的植物細胞的實驗,這一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操作,但有的學生覺得在口腔里面取細胞很惡心,要教育他們科學精神。對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細胞,壓片時并沒有植物那樣容易,可以老師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講臺,讓學生先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么形態(tài)后再自己觀察,這樣易于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很多同學做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細胞,雖然有的書上寫在實驗中可以先染色后蓋玻片,但對于這個實驗來說,先蓋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案篇五
    練習使用顯微鏡
    教學目標
    ①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guī)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難點: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shù)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fā)展史。
    教學過程
    走進新單元 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 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 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 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fā)明、發(fā)展過程。提問:我們現(xiàn)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shù)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shù)越少;放大倍數(shù)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shù)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guī)范。 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數(shù)字的透明紙;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④寫有數(shù)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
    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x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shù)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shù)與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鼓勵按步驟規(guī)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 思考,回答??磿?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學生暢所欲言。 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
    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fā):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
    教學反思: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實驗室上的第一節(jié)課,到實驗室時要先跟學生強調實驗室的紀律,讓學生明白以后來實驗室上課必須遵守實驗室紀律,強調實驗室的清潔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學生觀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系時要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更易使理解這些關系,做題的時候也可以想像做實驗的過程,記憶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