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案范文(18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持續(xù)改進和反思,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編寫教案需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技術,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這是一份精心編制的教案,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竞徒梃b。
    克和千克教案篇一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點。
    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理念新,教學中緊緊圍繞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使用了實物,多媒體等輔助設施對教學加以協(xié)助。另外,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習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中始終把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應用范圍,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應用,所以設計了大量的強化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各種秤的認識只局限在圖上,學生所帶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稱重不夠充分學生體會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這不夠深入細致。師生配合不夠流暢,不夠默契。今后教學中,注重課前準備充分想到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做到盡善盡美。
    克和千克教案篇二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29~31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1.認識秤。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多媒體出示用盤秤稱西瓜、白菜的圖片,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質量。
    2.掂一掂。
    談話:剛才我們用秤稱出了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一樣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覺呢?在小組里試一試。
    小組輪流掂一掂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別掂三個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稱一稱。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給外婆過生日,小白兔也想給外婆過生日,它想準備蘋果、黃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幫助小白兔稱出這些物品嗎?(把課前準備好的蘋果、土豆、黃瓜分發(fā)給各個小組)。
    反饋時,各小組匯報,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啟發(f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各小組稱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1千克的同一種物品,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數量也可能不一樣。
    4.估一估。
    提問:(拿出雞蛋)能估一估多少個這么大的雞蛋大約重1千克嗎?
    驗證:1千克雞蛋到底有多少個呢?怎么辦?(稱一稱、數一數)。
    談話:(拿出1個鵪鶉蛋)掂一掂,比較一下1個鵪鶉蛋和1個雞蛋哪個重。
    提問:1千克鵪鶉蛋的個數和1千克雞蛋的個數哪一個多?1千克鵪鶉蛋大約有多少個?
    三、綜合練習,發(fā)展思維。
    1.估體重。
    談話:誰愿意來稱稱自己的體重?(稱兩個學生的體重并告訴學生)。
    提問:(指一個體重約在前兩個學生之間的學生)你能根據前兩個學生的體重,估一估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利用“輕一些”“重一些”等語言來引導學生估計,并稱出第三個學生的體重進行驗證)。
    提問:你能根據剛才幾個同學的體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體重嗎?
    請一個學生來驗證同桌的估計。
    要求:知道自己體重的同學,直接告訴你的同桌他估對了沒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重,課后可以用秤稱一稱。
    2.找體重。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倆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動物,他們來到一座小橋邊,發(fā)現一個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橋的小松鼠攔住了他們:“要想過橋,你們必須去稱體重!”于是他們一起去稱體重了。
    提問: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雞?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學生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提問: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完成板書:認識千克)。
    談話: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克和千克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5~87頁的內容。
    陳述性知識:
    1.千克和克是質量單位,分別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幾kg就是幾千克。
    程序性知識: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2.通過掂、估與稱,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會用秤稱出1千克的物體。
    4.用不同質量單位來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4.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
    兩袋禮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鹽兩袋(500克)、盤秤、健康秤。
    學具準備:
    每組學生準備:鹽、糖、果凍、礦泉水和糖果,彈簧秤、數學書、2分硬幣,1克砝碼,塑料袋一個。
    教學意圖:
    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本節(jié)課針對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和現有生活經驗,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最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因為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設計了五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去發(fā)現和體驗。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須使用質量單位,通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起學生學習表示物品輕重的單位的需要。由此導入新課“千克和克”。
    活動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讓學生體驗1千克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而用一系列活動體會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確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讓學生學用彈簧秤并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還讓學生拎一拎幾千克的物品,輪流談感受。最后讓兩個學生稱體重,其他學生估自己體重。以此化抽象為具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活動三:認識“克”,感受1克。
    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所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小鳥重幾千克?引起學生質疑:稱不出來,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從而導入“克”。
    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先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再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最后通過估一估文具的質量,強化了學生對“克”的體驗。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在稱兩包鹽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同樣兩包鹽可以用不同單位表示,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動五:對比辨析。
    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設計了三個問題:1.填單位。2.找朋友。3.估一估,稱一稱。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教學設計: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1.猜一猜,確立標準。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2)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檢驗?(發(fā)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試一試,導出課題。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樣表示物品的輕重?
    (2)出示課題:千克和克。(板書:千克和克)。
    活動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認一認,學看盤秤。(板書:千克,kg)。
    2.試一試,學用彈簧秤。
    3.稱一稱,用彈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組合作。)。
    5.估一估,鞏固應用。
    (1)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自己的體重并驗證。
    活動三:認識“克”,感受1克。
    1.稱一稱,議一議。小鳥重多少?——導入“克”。(板書:克,g)。
    2.掂一掂,說一說,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碼,兩分硬幣。)。
    (2)同時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談談感受。
    3.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4.估一估,認一認,積累更多經驗。
    (1)估一包鹽有多少克?
    (2)介紹“凈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兩包鹽重幾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發(fā)現什么?(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么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么情況下用克合適?
    活動五:對比辨析,應用千克和克的知識解決問題。
    1.填合適的單位。
    2.找朋友。
    回形針西瓜數學書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3.填一填。
    書包。
    桌上物品()。
    體重。
    你喜歡的東西。
    ()。
    估一估。
    稱一稱。
    克和千克教案篇四
    一、教學內容:北京市21世紀教材小學數學第四冊61——63頁。
    二、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2、在測量活動中,初步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五、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各種實物。
    六、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都玩過蹺蹺板吧?如果老師和明明玩蹺蹺板,會怎樣呢?為什么?
    3、感受身邊物體的質量。
    拿出包裝大小相似的一袋鹽和一袋薯片,分別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認識計量工具“秤”。
    (2)把你認識的.秤介紹給大家。(課件演示:臺秤、電子秤、桿秤、盤秤、彈簧秤、健康秤)。
    2、認識常用的計量單位“千克”、“克”。
    (2)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千克”和“克”(板書課題)?!扒Э恕庇米帜竗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對于學生提到的“斤”、“兩”,告訴學生是我們生活中人們習慣的說法。)。
    3、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
    (1)我們每組桌上都有一袋鹽,請把它放在秤上稱一稱,看看這袋鹽的質量是多少?
    (2)每個同學把這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把你的感受告訴小組同學。
    (3)請各組稱出1千克的蘋果,裝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數一數有多少個?
    (4)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一千克?
    4、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1)每個同學都有一枚2分硬幣,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覺怎么樣?(很輕)一般,稱比較輕的物體的質量,我們通常用“克”作單位,用天平稱。
    (2)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3)操作實踐:小組合作用天平稱2分硬幣的質量,并匯報稱得的結果。
    (4)把1克重的2分硬幣拿在手中再掂一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換只手再掂一掂。
    (5)用天平稱出1克瓜子,看看有多少粒。
    (6)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克?
    (7)再掂一掂100克的薯片大約有多重,500克的餅干大約有多重。
    5、千克與克的關系。
    (1)誰愿意把你們手中的100克的薯片借老師用用?(向學生借100克的薯片,裝在一個大袋子里,邊借邊數,借了多少克。)。
    (3)小結、板書:1千克(kg)=1000克(g)。
    (三)、解決問題、拓展延伸:
    1、分別稱出1千克的毛線和1千克的釘子,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要知道物品的質量,不能僅憑它的外觀、用處去判斷,而要實際去稱一稱。)。
    2、先估計物品的質量,再稱一稱,填入表中。(表略)。
    3、小組活動。課下稱出本組同學的體重,填入表中,并提出問題。(表略)。
    (四)質疑小結、概括評價: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2、概括: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比一比,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而且能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克和千克教案篇五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體會1千克是多重。
    教學難點:體會1千克是多重。
    學生:稱好自己的體重、帶1千克重的物品。
    情境: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些什么?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兩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重量該怎么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
    1.演示:介紹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
    2.認識臺稱,學習使用臺秤稱物品的方法。
    (1)引導學生看圖: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針、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訴我們物品重多少,像物體的長度單位是米一樣,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單位,國際上通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板書:千克),千克在我們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3.動手試一試。
    (1)小組合作派一人稱出重1千克的鹽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說說你的感受。
    (3)請帶了1千克水果的.同學數數這1千克水果有幾個。
    (4)情境:老師這兒有許多東西,你能從中找出1千克重的嗎?
    4.估一估。
    (1)請你猜一猜老師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基礎訓練:
    1.想想做做1。
    談話:通過稱一稱,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出示商品實物照片,觀察后交流從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
    問:你知道什么是凈含量嗎?
    2.想想做做2。
    談話: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關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圖片,了解數學信息。
    從這兩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進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學生觀察秤面說出各種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饋,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據剛才說出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口答解題。
    4.“你知道嗎?”
    讓學生進行閱讀,然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使學生感受計量單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作業(yè)設計:
    我會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稱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單位。
    (3)()千克可以用符號g表示,它又叫做()。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談話: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希望同學們課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記一記,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一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試試你能幫媽媽拎起幾千克重的物品。
    掂一掂稱一稱看一看。
    千克(公斤)g。
    17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篇六
    全單元教材按“導入—教學千克—教學克—實踐活動”的線索編寫。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有多重”這樣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在一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比一比”中也比過哪個物體重、哪個物體輕。教材把這些作為教學的起點。
    第29頁照片中有兩袋形狀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問學生“哪一袋重一些?”這個問題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教材緊接著用秤稱的方法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磅秤、臺秤、彈簧秤、電子秤以及天平等,讓學生知道這些都是稱物體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稱物體有多重,還需要計量單位。教材通過“稱一般物體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單位”這句話激起學生學習“千克”的愿望,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來。
    第30頁的底注介紹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練習里經常使用這個符號?!扒Э擞纸泄铩敝皇且话愕?介紹,練習中不使用。
    第一,讓學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訴學生“稱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單位”的同時,讓學生觀察臺秤。左邊的臺秤上沒有放東西,秤面的針指向“0”;右邊的臺秤上有1袋紅棗,秤面的針指向“1”。兩幅圖連起來看,這袋紅棗重1千克。這是教材讓學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讓學生體會1千克。教學千克不僅要知道它,還要體會它,建立初步的、正確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學生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稱出1千克雞蛋,拎一拎并數一數有多少個;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親身體會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礎上,教材還讓學生體會幾千克,如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你能拎起幾千克重的物品等。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千克,是新課程加強的學習活動。學生開展這些活動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體會,有意識地去感受。
    第三,讓學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教材中有許多照片,如1袋鹽水鴨重1kg、1袋大米5kg、電梯可載重1000kg。結合認識秤的練習,用千克作單位顯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還有“你知道嗎”里介紹乘坐火車、飛機旅行時攜帶或托運物品的重量規(guī)定。這些素材來自生活,選自學生的身邊,引導學生帶著新學習的知識去觀察周圍,去了解物體。
    首先讓學生建立直覺——1克是很輕的。教材用天平稱出10克黃豆,讓學生看到10克黃豆只有幾十粒,從而感到1克是很輕的。這是對“克”的首次感知,還使學生產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學習興趣。
    接著讓學生體驗——1克有多重。教材通過圖示告訴學生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并要求他們掂一掂,感受1克。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還通過“一根羽毛比1克輕”“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現1克。
    然后讓學生研究——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教材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fā)現。實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計算出2袋鹽重1000克;第二步用臺秤稱兩袋鹽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斷:1千克=1000克。學生通過稱鹽的實驗,不僅得到了千克與克的關系,而且再次體會了1千克與1克各有多重。
    第36頁第4題里1個大面包重190克,4個小面包每個重70克,求這5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題告訴學生三袋點心各重多少克,讓他們求其中兩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進行了有關物重的加、減、乘法計算,避免了枯燥、機械的純計算訓練。
    第37頁第6題在求出1號杯里有水60克后,通過觀察與比較,說一說2號、3號杯里大約各有多少克水。這里結合計算進行估計,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習慣和能力。先通過300—240=60求出1號杯里的水重是后面進行估計的關鍵,也是解答這道題的難點。為此,教材通過第35頁的第4題預先作了鋪墊。
    第38頁《稱一稱》分兩段進行。第一段稱1千克水果或蔬菜,數數大約有多少個。其中蘋果、橘子、西紅柿和黃瓜是常見的水果或蔬菜,幾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兩個空格,讓學生另選其他水果,特別是當地的特色水果。這一段教材通過稱和數,再次引導學生體會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稱體重。生活中經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況,教材著力指導學生識別秤面上表示的體重,通過幾名孩子的對話,逐步體會“大約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學生分小組進行稱體重和比體重活動。
    克和千克教案篇七
    1.知識目標:會以千克為單位讀出電子秤上小數形式顯示的重量,并能說出它表示的實際含義。
    2.能力目標:結合對電子秤上顯示重量的認識,能進行以千克為單位的名數與克為單位的名數之間的改寫。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本課時是在以有的知識經驗“千克、克”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重量的表示法,尤其是用電子秤稱物體的輕重。這節(jié)課就是要讓學生通過電子秤上顯示的重量來學習以小數形式表示的重量。
    學生收集一些含有重量標識的商品包裝。
    師:小丁丁要考考大家。
    1.選擇單位。
    一只雞蛋重65()。
    小胖重38()。
    一只足球重320()。
    克千克。
    2.看卡片口答。
    問:7400g=()kg怎么表示?
    3.出示課題。
    師: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繼續(xù)學習“千克、克”。(板書課題)。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適當的回顧,對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內容有一定的鋪墊作用。通過重量單位的換算題7400g=()kg引起學生的關注,對于用過去的知識無法解答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1.出示情景圖。
    師:我們接下來和小丁丁一起去超市看看。
    小丁丁想和媽媽買什么?(魚)。
    電子秤上的數你會讀嗎?
    師:含有一個“?!钡臄滴覀兘兴?,這個數讀作“一點五二八”。
    (小數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點,但這里不需要進行具體的`小數教學。只要讓學生知道小數點前的部分表示幾千克,小數點后面的數表示幾克。)。
    問:你知道這條魚到底有多重?這個數各部分表示什么?
    (小組討論)。
    歸納:在1.528kg中,
    “1”表示1kg,小點后的“528”表示528g。
    所以1.528kg就是1kg528g,也就是1528g。今天我們要學習用小數來表示重量。
    板:1.528kg=1528g加課題:------用小數表示。
    2.師:電子秤上的重量你會看了嗎?
    出示:一包蘋果1.970一串香蕉2.053。
    師:
    (1)試著讀一讀,左右說說它們表示的重量。
    (2)完成填空。
    出示:
    ________kg________g=________g。
    3.活動。
    師:拿出你收集的物品重量在小組里讀一讀,說說表示多少。
    反饋:含有“0”的數的讀法以及“0”表示的含義。
    (生活中有數學的知識,我們又可以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學習數學是有用的。而且利用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的材料進行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等的能力。)。
    4.練習。
    (書p36/2)。
    說說“3.500”和“0.617”中的“0”表示什么?
    (在小數表示的重量中,小數點后含有“0”的數部分學生理解上有難度,
    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1.你會用電子秤的表示法表示這些物品的重量嗎?
    2.書p36/練一練。
    3.小組活動。
    4.獨立練習。
    練習冊p23/1,2。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千克、克——用小數表示。
    1.528kg=1528g。
    讀作:一點五二八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篇八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5~87頁的內容。
    1、千克和克是質量單位,分別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幾kg就是幾千克。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2、通過掂、估與稱,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會用秤稱出1千克的物體。
    4、用不同質量單位來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4、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兩袋禮物、鹽兩袋(500克)、盤秤、健康秤。
    每組學生準備:鹽、糖、果凍、礦泉水和糖果,彈簧秤、數學書、2分硬幣,1克砝碼,塑料袋一個。
    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本節(jié)課針對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和現有生活經驗,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最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因為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設計了五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去發(fā)現和體驗。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須使用質量單位,通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起學生學習表示物品輕重的'單位的需要。由此導入新課“千克和克”。
    活動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讓學生體驗1千克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而用一系列活動體會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確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讓學生學用彈簧秤并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還讓學生拎一拎幾千克的物品,輪流談感受。最后讓兩個學生稱體重,其他學生估自己體重。以此化抽象為具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活動三:認識“克”,感受1克。
    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所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小鳥重幾千克?引起學生質疑:稱不出來,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從而導入“克”。
    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先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再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最后通過估一估文具的質量,強化了學生對“克”的體驗。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在稱兩包鹽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同樣兩包鹽可以用不同單位表示,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動五:對比辨析。
    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設計了三個問題:
    1、填單位。
    2、找朋友。
    3、估一估,稱一稱。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克和千克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知道稱較輕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單位。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天平稱比較輕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進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
    教學難點:正確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對策:在學生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親自感受1克大約有多重。
    教學準備:天平、黃豆、2分硬幣、羽毛、學生尺、橡皮筋、紙幣、鉛筆屑等物品。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結引出新課:出示例題圖,認識并板書:認識克,克也可以用符號“g”來表示。(板書:g)那么1克有多重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克。
    二、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1、認識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問:誰來介紹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認識砝碼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稱出10克重的黃豆。
    稱出10克黃豆并數數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師板書。
    讓學生感受10克黃豆只有幾十粒,可見1克是很輕的。請你拿幾粒黃豆放在手里掂一掂,這就是1克的重量。小組交流,1克黃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請每個同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
    問:誰來說說,2分硬幣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小結:2分的硬幣大約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覺很輕。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學生尺的重量。
    比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幣,一把學生尺和一枚2分硬幣。
    小結:一根羽毛比1克輕,一把學生尺比1克重。
    4、學會用克稱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頁上面兩幅圖。
    問:你能看出圖中的兩個水果大約各重多少克嗎?你是怎么看的?
    小結:我們在用秤稱物品時,首先要看秤是以克還是千克為單位的,這樣才能準確讀出所稱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
    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上,問:這個臺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重多少千克?(板書1千克)。
    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交流,(板書:=)。
    6、完成“試一試”。
    分別先掂一掂數學書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個重一些,再稱出它們的重量,看看和估計的結果是否一樣。
    三、課堂練習,鞏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插圖,并回答問題,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為單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猜一猜,然后實際掂一掂,在比較中加深對1克有多重的體會。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指名說出答案,選擇幾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圖,學生觀察,并說說圖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嗎?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樣子稱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交流學習體會。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下節(jié)課交流。
    板書設計:認識克。
    重量克g。
    幾十粒黃豆大約重10克。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
    2、知道噸與克、千克之間的關系。
    3、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探究研討法、講解法、談話法。
    一、復習。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誰記得是什么?
    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小練習,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自主練習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噸,它的腎重1噸。你知道1噸有多重嗎?(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關于噸的知識。)。
    3、感受1噸。
    4、請幾位學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約重1噸。
    5、什么物品一般用噸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4先看圖,弄清圖意再回答。
    2、自主練習5學生自己完成練習同位互相你問我答。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展延伸。
    3、自主練習6指名說說圖意自己完成:這艘船能一次將貨物運完嗎?全班交流。
    4、自主練習7出示圖畫:認識它們嗎?自己試著填一填說說為什么填寫這樣的單位說說你對這些動物的了解。
    課外小調查:調查常見物品的質量。
    板書設計:
    認識噸(t)。
    1噸=1000千克。
    通過從實際生活引出質量單位,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日常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了解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鞏固質量單位“克”“千克”,并能進行兩個單位間的轉化。
    2、能結合生活嘗試估計出物品的大體質量。
    3、能運用所學的克、千克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重難點:
    能結合生活嘗試估計出物品的大體質量。
    教具準備:
    體秤、生活實物。
    教學構想:
    通過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較、適當重量單位的填寫,以及結合所學質量單位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加深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增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課復習。
    2、認識體秤,簡單介紹。
    3、小組合作稱一稱組中成員的體重(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
    4、你還知道哪些秤?(知識拓展,激發(fā)興趣)。
    二、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p8—10部分內容練習比較克與千克之間的大小。
    2、補充:填合適的單位。
    (1)小蘭體重32()。
    (2)一個雞蛋重50()。
    (3)2瓶礦泉水重約()。
    (4)7粒黃豆約重()。
    3、自主練習p8—11。
    (1)引導學生看圖,明確“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細觀察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買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問,集體交流。
    4、自主練習p8—8獨立完成,注意質量單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業(yè)布置。
    找一找周圍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二
    1.認識質量單位:千克,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關系:1kg=1000g。
    2.繼續(xù)學習秤的使用與認識,能進行簡單的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與計算。
    3.培養(yǎng)估量物體輕重的意識,提高學生估測能力。
    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與計算。
    彈簧秤、多媒體課件。
    師:這本字典的重是0g嗎?說說你的看法。
    師:這本字典重1000g(板書),也可以用一個較大的單位,記作1kg(板書)。
    齊讀:1kg=1000g出示用“千克”的秤。
    師:這本字典重1000g,如果放在這個秤上,指針會在哪兒呢?(生指)。
    師:我們來感受一下1kg有多重。學生用手掂量,說說感覺。出示一只5kg的西瓜和5個1000g的菠蘿圖,天平正好平衡。
    得出:5千克=5000克(齊讀)。
    小練習:
    2kg=()g()g=1kg()kg=5000g8000g=()kg。
    1.師: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正好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的。
    2.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
    師:這些物體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單位來表示。例如我們還可以用g來表示,2kg900g=()g學生同桌之間討論,說出思考過程,并匯報。
    小結:在進行單位換算時,先把前面的2kg化成20xxg,再加上后面的'900g,就是二千九百克,所以秤面上的重量可以讀作二千克九百克或是讀作二千九百克。
    3.鞏固練習:完成書上相應習題。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重量單位:g與kg。在實際生活中,你認為什么時候用kg做單位,什么時候用g做單位,這兩個單位如何應用更好呢?讓學生暢所欲言,稱比較輕的物體的時候用g,較重的用kg,舉例說明。
    2.師:那下面這些物品的重量用什么單位好呢?出示題5,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商量完成,匯報。
    3.把書桌重10()改成:書桌重9800(),你認為該填什么單位呢?為什么?
    小結:在選用合適單位時,除了想物體的重量,還要看它所給的重量值。
    書上題6。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三
    要想知道物品的準確質量可以用秤來稱。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的千克克噸教案,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啦!
    有多重(認識千克、克)
    1.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么抱也抱不起來。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師讓學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二)探索新知
    1.匯報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用秤來稱。)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2.認識秤。
    (用秤來稱。)
    生匯報: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課件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臺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指針會告訴我們物品的質量。
    電子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會自動顯示物品的質量。
    彈簧秤:把物品掛在鉤子上,就可以讀出物品的質量。
    天平: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標尺表示的刻度來計算左盤中物品的質量。
    磅秤:計算秤砣質量和秤桿刻度表示的質量,我們可知被稱物品的質量。
    3. 簡單介紹天平和盤秤的用法。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臺天平和一個臺秤。老師簡單介紹天平各部分的`名稱:托盤、橫梁、標尺、指針、螺旋、砝碼……(邊指邊說)
    師: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邊的盤里放上要稱的物品,然后在右邊的盤里放上砝碼,直到天平的指針在標尺的中間為止。這時天平平衡表示兩端的質量相等,計算出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的標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盤中物品的質量。(邊操作邊介紹)同學們桌上的天平,老師已經調試好了,在使用的時候,右邊放砝碼,左邊放物品,打開紅色的砝碼盒,里面有一個小鑷子,一定要用小鑷子來夾取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會腐蝕砝碼。現在用小鑷子夾取每個砝碼認識一下每個砝碼的質量是多少。
    學生分組認識砝碼。
    師:現在老師把1克的砝碼放在臺秤的盤里,看看秤的指針有什么變化?
    師:指針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F在同學們每人選不同克數的砝碼,看看指針的位置在哪里,那個地方就是砝碼的質量。
    4. 認識克。
    (1)稱一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臺秤,學習了它們的使用方法?,F在我們就用臺秤或天平稱出桌上的蘋果、鹽、幾粒黃豆、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同學們稱完之后寫清物品的名稱和質量做好記錄??丛?分內哪組同學稱的物品最多,哪組就是優(yōu)勝組! 學生分組稱物品。
    (2)說一說。你稱的這些物品的重量。
    師:這些比較輕的物品,同學們都使用克作單位。很好!克用字母g來表示。(師邊說邊板書:克——g)
    (3)掂一掂。
    (4)找一找。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師:同學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物品體會1克的質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學生分組活動,并交流匯報。
    (6)估一估。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任選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質量,然后再驗證估計得準不準。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小組內驗證,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5. 認識千克。
    (1)教師介紹。
    師:我發(fā)現我們班有的同學非常聰明。結合課前的調查知道,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稱較輕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單位。稱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單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師邊說板書:千克——kg)
    師:同學們剛才稱的鹽一袋是500克,兩袋鹽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大家掂一掂兩袋鹽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4)拎一拎。
    師:請同學們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學生有的把幾個小組的鹽都收集起來拎一拎,有的把書包稱一稱再拎一拎……
    (5)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以克和千克為單位說一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質量。
    6. 教學1千克=1000克。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克與千克,那么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請同學們猜一猜,然后想辦法驗證!
    (三)總結
    師: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
    (四)鞏固練習
    1.出示課本第20頁的圖。
    師:說一說下面物品的質量各是多少?
    (1)指導學生看第一個秤面上的刻度。
    師:從秤面上看這個秤最多可以稱多重的東西? 兩個雞蛋重多少? 一個雞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題生自己做。
    2. 教科書第20頁“練一練”的第2題。
    讓學生直接填在教科書上,集體訂正。
    3. 教科書第20頁“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比較,哪個重些?
    4. 單位用錯的日記。
    師:老師這里有一篇日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你能發(fā)現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來,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臉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克的書包上學去了。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四
    1、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請教了辦公室的同事很多問題。結果都覺得學生對克這個概念基本沒什么感覺。而對千克的感覺要好得多,因為生活中遇到的用的要多一些。所以本節(jié)中,我把克的概念教學放在首要位置。重點感知、體驗1克、一千克。通過體驗,在需要中不斷的發(fā)展,初步感受到計量重量的單位可能還有比千克更大的,也有可能比克更小的。對物體重量的判斷可以看包裝上的標示,也可以和某個物體進行比較,可以稱一稱,也可以掂一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這部分內容我設計為兩課時,本節(jié)課我的重點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各種稱、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會讀出重量、會填寫重量單位、進行簡單的換算。第二節(jié)課我再具體講述估計重量、稱重、提問題等。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內容:
    課本85、86、練習十八1、2、4、5小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
    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物體有輕重,掌握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4.通過具體感知1克、50克、500克左右的物體,建立估計500克以內物體質量的支撐點。
    5.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
    教學重難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具準備:。
    教師:天平秤、彈簧稱、盤稱、一枚2分硬幣、1千克的面,500克的鹽2袋、10個一角硬幣。學生:每人一個2分硬幣、500克鹽一袋、1千克面一筒。(另外每個學生還可以收集2到3種上面標有重量單位的東西:10個一角硬幣、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東西各一樣。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量單位,現在我國采用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克和千克”。
    板書課題,并讀2遍。請記?。罕硎疚矬w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诉€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來表示。
    二.初步感知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1:現在,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一只手托一支筆,另一只手托一本書,比比看,誰更重一些呢?(書)那么,如果想要知道這本書和這支筆具體的重量有什么辦法呢?(用稱稱)。對,說得真好,如果物體上面沒標出重量,而我們又想要知道物體的重量的時候可以用稱稱,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各種稱好嗎?(課件2出示稱)。
    2:(課件3)具體介紹天平。天平是用來稱比較輕的物體,它的最大稱量是500克。
    三.動手操作,具體感知1克有多重。
    同學們,想知道一克到底有多重嗎?請打開課本86面,那里會有你想要的答案。(一個2分硬幣大約重一克)對,現在同學們的桌子上就有一個2分的硬幣,請每個同學都掂一掂,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覺呢?(很輕很輕)對,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東西會和它差不多重呢?找找看,(一個一角的硬幣、一?;ㄉ祝?!下面我們就用天平驗證一下。一個硬幣重一克,那么10個這樣的硬幣重多少克呢?(10克)現在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10克的重量吧。老師這里有一個10克的砝碼,請大家看一下。因為一克實在太輕了,所以天平的砝碼盒中最小的都有10克。現在請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是20個一角的硬幣,會是多重呢?50個?100個?500個呢?非常好,那么現在請大家打開桌上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袋子,找出100克或是500克。
    四.練一練。同學們真棒!可現在小狗旺旺有一個煩惱,它不認識稱上的重量,你們能幫幫它嗎?請看(課件4)。
    五.感知1千克的重量。
    2:同學們學得真棒!下面先讓我們用5秒鐘的時間收好桌上的袋子,收好以后,老師要送給大家一個好朋友,讓我們跟著她一起輕松2分鐘好嗎?(視頻)。
    3:小結:看了好朋友給我們帶來的知識,說說看,一般比較輕的東西用什么作單位?(克)稍微重一點的東西又用什么作單位?(千克)。
    4、輕松完以后,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小精靈吧!它上課學得不太好,想請大家?guī)蛶兔?,好嗎?課件5(指名回答)、課件6(搶答)。
    5、同學們真是太厲害了!那么讓我們再來當當小老師吧?。ㄕn件7)。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表現真不錯,又是當老師,又是認識新朋友,你們開心嗎?說說今天的收獲吧!(我們學了克和千克)。你有什么感想。你覺得什么時候我們常用克來做單位,什么時候用千克來做單位。但在有的時候,同一樣東西,根據數量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單位。比如一個蘋果,可以用克作單位,而一袋蘋果就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如果讓你估計一輛汽車有多重,你又會用什么做單位呢?(噸)這個我們長大后會學。
    七.知識拓展和課外知識介紹。、
    同學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生活中也有無窮無盡的知識,下面讓我們到知識的海洋里去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過程與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能正確估計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教法:
    問題教學法學法探究法。
    教學教具:
    天平、砝碼、臺秤、2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算訓練。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題,請你看卡片進行解答。
    (指名學生答題)。
    2.我把做過的乘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左邊,把除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右邊。
    3.做完了口算題目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
    4.通過剛才是實驗表明,只有天平左右兩邊放一樣重的物體托盤才會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诉€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二、認識重量單位——克。
    1.師:請你用手掂一掂,一包鹽和一個硬幣,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請你再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和一團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問:通過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說的?
    鹽比硬幣重得多,所以同學們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幣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斷了,因為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是很大,對于很輕的物體,我們就用克來衡量。
    板書:克的認識。
    2.實驗:拿出一個5克的砝碼放在天平的左邊,不斷往另一邊加2分的硬幣直到兩端平衡。
    問: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稱1克米、2克花生、5克綠豆,說說你是怎么稱的。
    三、認識重量單位——千克。
    1.師:我們剛才認識了克,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詞是用來表示重量的呢?
    師:我們經常見到的臺稱就是以千克為單位的。(講解臺秤的使用方法)。
    師:請你往臺秤上放一些有標識重量的零食,稱出1千克來,然后統(tǒng)計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學生匯報,板書:1千克=1000克。
    2.隨便稱1千克物品,然后去參觀別的小組。
    (以上視學生的表現發(fā)給一個信封,學生不能當場打開)。
    3.學生根據信封中的內容購物,采取成信購物的方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購物的。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六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撕颓Э诉@兩個質量單位,是后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這節(jié)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可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概念接觸得較少,是對斤的感性認識較多,所以對認識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缺乏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觀念。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認識質量單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質量的意識。在感知、猜想和驗證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礎上,估測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盤秤、課件、2分硬幣、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黃豆、500克/袋的食鹽、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實物。
    一、走進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學的知識就是從生活中來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看看吧。課件顯示洗衣粉袋上寫著“2千克超值家庭裝”,白沙糖的袋子上寫著“凈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寫著“凈含量:140克”,米袋上寫著“凈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這些幾克、幾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嗎?
    3、細心觀察的你還發(fā)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請你介紹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體有多重的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诉€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書課題)。
    二、認識常用的計量工具。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的:1、通過難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的單位千克,活動體驗1千克大約有多重,使學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與數學聯(lián)系著。
    2、了解用秤(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3、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像、交流、實驗等能力;了解、體驗身邊的數學,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質量概念。
    教具準備:小黑板、掛圖、大米、臺秤、彈簧秤、書、1千克鉛塊、兩個同樣大小的盒子(一個是空的)。
    教學過程:
    1、同時出示一本厚的書和一本薄的書。
    老師問:這兩件誰重呀?為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用眼看一看(觀察)。
    2、出示兩個差不多大的盒子,一個里面裝有物品,一個里面是空的。
    老師問:這下又是誰重了?為什么?
    學生說。
    (用手掂一掂)。
    讓學生上臺用手掂一掂。(兩名)。
    板書:用手掂一掂。
    3、剛才兩名同學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我們怎樣才能準確的知道?
    學生說:(用秤稱一稱)。
    板書:用秤稱一稱。
    1、誰能說說你見過了哪些秤,大概是用來稱什么的`?
    (學生邊說邊出示掛圖)。
    老師簡單地介紹各種秤的名稱以及用途。
    再問學生: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而且最為方便的是那一種秤呢?
    學生說:臺秤。
    2、出示臺秤,還有臺秤的掛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實物和掛圖。
    老師說:大家觀察一下,看看這個臺秤,都有些什么組成的?
    (有學生說道:上邊有“kg”這兩個字母。)。
    1.老師說:既然大家觀察那么認真,發(fā)現了那么多東西。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一個新的單位“千克”,請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內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內容是“稱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單位。可以用符號表示。)。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讓學生讀一讀,并要求記住。
    老師補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把”1千克“稱為”1公斤“。
    2、出示一個1千克重的物體(鉛塊)。
    師說:現在我們來稱一樣東西,請大家認真觀察。
    把鉛塊放在臺秤上邊。
    (學生觀察)。
    師問:臺秤有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
    學生說:指針指到”1“了.
    師問:指針指到”1“,說明了什么?
    學生說:說明了它重1千克。
    (板書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嗎?
    (讓學生上臺指一指)(1名)。
    1、書本第30頁第一題。
    師說: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圖中的內容,再完成題目。
    (學生做題)。
    師問:第一幅圖中鹽水鴨有多重?
    學生答:1千克。
    師說;第二幅呢?
    學生說:5千克。
    師說:大家再仔細看看,看看誰有新發(fā)現?
    (凈含量)。
    師問:什么是凈含量?
    (讓學生說)。
    2、出示電梯圖。p31(2)。
    (有一個1000kg)。
    這說明了什么?
    (電梯最大能載重1000kg,千萬不能超載,否則會發(fā)生危險?。?。
    出示卡車圖。
    在這輛卡車上面有沒有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千克?
    (5000kg)。
    這個5000kg的標志告訴了我們什么?
    (這輛汽車的最大載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學生把”1000kg“和”5000kg“說成是”1千克“和”5千克“。應要糾正,并強調”kg“是千克的符號,千克時一個完整的單位名詞,不可拆分。
    3、p30(3)說出每種蔬菜各重幾千克。
    這一題要提醒學生:稱不同重量的東西可以用不同種類的適合的秤。
    (一)稱大米。
    1、老師先示范。
    (二)稱書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書稱。
    2、不夠時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稱夠1千克的東西。
    3、觀察,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三)估計物體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棗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蘋果,分別用袋子裝好。
    2、讓學生上臺拎一拎,估計重量,然后老師稱一稱。
    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磕阌心男┦斋@?(出示課題)。
    1、練習冊。
    2、利用國慶長假期時間,陪家長到菜場買菜,看看買到了哪些菜,分別各重多少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八
    本單元教育目標是: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yǎng)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教學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認識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二)認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鹽(認識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稱土豆(或西紅柿)。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四、稱水果糖。
    1、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計有多少塊?
    5、數一數。
    五:小結: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有什么收獲?
    六:考考大家: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