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優(yōu)質16篇)

字號:

    書中的描寫令我如身臨其境般沉浸其中。如何寫一篇內涵深刻、表述流暢的讀后感是我們寫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磨練的品質。讀后感范文匯集了讀者們對各類書籍的思考和表達,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一
    "廢除死刑論中最強烈的意見,就是可能會因為冤假錯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張稍微不同。我質疑死刑,是因為我認為死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假設有一起a事件,兇手被判處*刑。另有一起b事件,兇手也被判處了死刑。雖然是兩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遺族也不一樣,但結論都一樣,都是簡單的一句死刑。我認為,不同的事件,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局。"。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一部比較出名的小說,里面描述了有一對平原夫婦(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為他們的女兒被強盜殺死了,這對夫婦成為了遺族(死者的親屬)。他們對殺死女兒的強盜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訴,一定要讓兇手"以死謝罪".因為兇手一直裝得悔過的樣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這件案子上訴到最高法庭,兇手已經厭倦了這種法庭上的爭吵,請求法官判他死刑,雖然知道兇手要判死刑,但是這對夫婦并不高興,因為兇手并沒有因為他所犯下的罪過而感到悔恨,而是因為厭煩才請求法官判處*刑。
    后來這對夫婦因為女兒的死離婚了。幾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搶劫殺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離婚后幾年成為了一個作家,還在寫一本關于反對"廢除死刑"的書,認為只有兇手的死才能撫平遺族的傷口,殺人者必須償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樣因為女兒的死想讓兇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書,在訪問前妻的采訪對象途中發(fā)現(xiàn)了妻子的死不是單純的搶劫殺人,而是有一場謀殺(沒有預謀的殺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訪對象中有一個人叫沙織,跟她說二十多年前與作為學生的初戀男友懷孕把兒子生出來殺死兒子的事,小夜子認為他們殺了人,要求沙織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為當初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現(xiàn)任妻子花惠(因為被男人騙財騙色懷孕并沒有錢和勇氣生活下去想自殺的女人),而花惠的父親想女兒的老公史也不因為年輕的過錯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殺死了,這樣就不會有人告發(fā)女婿史也的殺子之過。
    在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殺人兇手殺人后的處境,并討論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是不是殺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讓兇手悔過(有一部分殺人有期徒刑結束后出來還是會繼續(xù)殺人)。而且書中有一個地方:遺族一致強調判處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處,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議,要讓罪犯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我認為這個虛無的十字架也是這本書的中的精華,失去了親人的遺族都想讓兇手判處*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讓兇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過他曾經殺過人,我也曾經思考過,如果法院沒有判處兇手死刑,為什么不親手去了結兇手的生命來為親人報仇,但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就知道這樣報仇并不能撫平失去親人的痛苦,只是滿足了復仇的欲望而已。(書中失去女兒的平原夫婦一直在上訴,在最高法院上訴的時候,已經做好如果沒有判處*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議,即使自殺也不去殺死兇手報仇。)。
    書中有三件殺人事件。第一件殺人事件:平原夫婦女兒被殺,兇手在最高法院請求法官判處*刑結束;第二件殺人事件則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殺死,老人的律師利用老人為了掩護女婿的罪過殺人打人情牌請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第三件則是小夜子發(fā)現(xiàn)的年輕的情侶史也和沙織殺死他們的親生兒子這件二十年前的殺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開所有謎題后,發(fā)現(xiàn)史也和沙織已經背負了二十年的虛無的十字架,史也不僅不顧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當作兒子,還成為了兒科醫(yī)生去救每一個兒童,沙織因為殺子一直過得不好。
    在男主揭開真相后,這對情侶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尋找他們兒子的尸骨取證卻沒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銷對這對情侶的公訴,根據(jù)書中的線索我推斷:即使法院撤銷了對他們所犯下的罪過的處罰,他們的內心也會對自己進行處罰,身上的虛無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還要嚴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過當中。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殺人犯對他們的罪過而悔過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而且他們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過,一定會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會,像史也一樣,拯救他的妻子成為一個醫(yī)生去救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織的兒子的尸骨偷走了,認為他們一直為所犯下的罪過而受到足夠的懲罰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而已,只要他們去自首,也會因為找不到尸骨而不會對他們提出公訴。
    在我看來這正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他這本書立身于一個社會熱門的話題(死刑廢除),如果他偏向于一邊,另一邊的人就不會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選擇的觀點都列出來,并用事件來向人們說明,很多人其實與殺人事件相離很遠,如果單單靠感覺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來做出是否支持廢除死刑的決定是不科學的,因此就把幾件殺人的事件用小說展現(xiàn)出來,引發(fā)人們對死刑廢除的思考。對于讀書如果單純的欣賞是不夠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煩,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東野圭吾則把思考和閱讀聯(lián)系起來,用懸疑的筆觸調動讀者的興趣對事件的思考,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東野圭吾的書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單單寫得很深入人心,還能帶讀者一起來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二
    233分鐘讀完,發(fā)現(xiàn)不是我討厭的那個寫暴風雪山莊的東野圭吾,是那個我喜歡的,能寫下惡意那么好的故事的東野圭吾。
    如果從懸疑角度來看,故事一點點向前,兩條線逐漸交織在一起,一切似乎都很清晰明了,不再有懸念性,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讀到后面略有些失望。但故事似乎意不再此,而將視角放在日本的死刑制服上。
    奇葩說有一期蔡康永曾經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說把一群犯了錯誤的人關起來,這樣的制度是正確的嗎。第一次聽到這種看法的我吃了一驚,直到這本書的出現(xiàn)。我才從受害人,也就是遺族,犯人,犯人家屬,犯人律師等各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中原和小夜子的女兒被殺,他們希望兇手判處死刑,然而在若干年后才得知,當時的那個死刑犯只是坦然面對了自己的命運而已,他沒有一點悔恨之心。
    殺了人,兇手也被除以死刑,這樣就可以了嗎。但如果他們不被死刑,甚至若干年后可以出獄,那么是否對那些遺族和死者不公平?那些誠心誠意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悔過的人,是否還應該為當年的過錯買單。
    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斷的向我們拋過來,書里從,沒辦法,這個國家的法律就是這樣,到最后,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結束。才發(fā)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有那么多無奈和待的難題。我還想說說,其中的幾個人物。
    第一個是小夜子,活在回憶里的人物,女兒被殺死,自己也被殺死。跟著丈夫的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多么堅強,堅定,勇敢的女人。難以想象,她采訪當初殺害自己女兒辯護律師的心情。能夠冷靜下來,分析自己女兒案件背后更深一層的原因,并幫助她們。也最后毫不猶豫的登門告訴紗織和史也去承認自己當初犯下的罪行。
    小夜子真是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了,東野圭吾能夠寫下這樣的一個角色讓我多了一個粉他的理由。再就是花蕙,評論區(qū)里很討厭這樣的圣母角色,她不像小夜子那樣獨立,聰慧。總是依附在男人身上,從討厭的家里逃脫,但是依然從事著低廉的工作。被男人不斷的欺騙到自殺,但是史也的出現(xiàn)又讓她沉迷在做飯中,直到最后她也是自私的只是維護自己的老公,絲毫不在乎別人的心情。
    說實在,看到最后,她那惡毒的婆婆當初看不上她我覺得也不無道理她還不知道什么才叫為自己而活,即使是史也也沒有整正的把她從深淵中拉出來。
    再說紗織,母親早早過世,父親格外疼愛她,希望她好好學習,但忙于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她。紗織和史也偷嘗禁果,懷孕以后,倆人殺死了肚子里的孩子。從此以后一直內心承擔著罪惡感,自殺未果,最終淪為風塵女子,甚至染上了偷癖,一直覺得自己不配上好的生活。
    從那件事情可以看出。紗織和史也兩個人的處理方式不同,女生不斷自殺,最后去做了小姐。男生當了兒科醫(yī)生,不斷救死扶傷,為了償罪,救下企圖自殺的花蕙。
    對比和原與小夜子,女人走上了追查犯罪報道的道路,男人選擇給寵物舉辦葬禮的職業(yè)?;蛟S東野想讓我們知道,在受傷過后,在犯下罪過以后,人也是有選擇的。這個十字架比在監(jiān)獄里受死刑的那個虛無的十字架更誅心。
    很喜歡這個故事,也激發(fā)了我對相關法律研究的興趣,東野圭吾的這次創(chuàng)作里,有很多的思考,看起來做了很多的功課,我認為,這本跟惡意不相上下,惡意的懸疑反轉多一些,讀起來更爽,但這本立意更深,我也很喜歡。
    只是自用的書評,記錄下當下的小想法。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三
    蛭川與作造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心并不以為然,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為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眾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為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yī)生,并娶了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背負著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并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fā)現(xiàn)后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著嬰兒一起被殺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BR>    有的人,你以為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并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四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卻又讓人覺得那么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為發(fā)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為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愛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后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背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藝術運動與虛無美研究論文。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五
    近些年因為幾次極端案件,國內關于廢除死刑的討論起伏過幾次,每次兩方激辯,分庭抗禮,我的思路總被兩方拉扯,左右搖擺。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口中多是人道主義精神,我不反對廢除,但對于人道主義精神這個出發(fā)點,我一直深深存疑而又不知其解。
    我對犯罪尤其是惡性犯罪有天然的興趣,之前有追過一美劇《犯罪心理》,這種獵奇的愛好細思極恐,暫且不提,不過我覺得犯罪心理只是復雜人性的一種展現(xiàn)方式,其多變和玄妙一言難蔽。拋開是非和傷害,我想,每一場犯罪都可以理解成,一雙無形的手在做人性試驗,犯罪的起因與動機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動機或許只是一個引子,而起因可從來不只是表象那么簡單,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始作俑者,所以這場人性的試驗開始的時間或許更早,遠早于犯罪動機產生的時刻。
    我覺得不是。無論多么復雜的案件,各個角色包括社會公眾,最終追求的是犯罪的代價。死刑只是人們能想到的、普世的代價的最高形式,但并非對所有罪犯是,甚至對于一些罪犯,死刑非但不是代價,而是痛苦的終結,如此看來,死刑在某些情況下,失去了意義。
    回到故事里,這本書一共涵蓋3個案件,而最為關鍵的案件,卻是最無法量刑定罪的一個。故事開始于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遭遇入室盜竊,小女兒被殺害,經過多方努力,兇手最終被順利判決死刑,但這對年輕的夫婦卻無法釋然的繼續(xù)一起生活而離婚,后來母親成為一名雜志記者,試圖通過文字工作,推動日本國內對惡性犯罪的死刑判決,慰藉因刑案失去親人的群體。作為記者,一位特殊的偷盜癖年輕女性的訪談引起了她的關注,追根溯源后,我們來到了第二個故事:優(yōu)秀的兒科醫(yī)生年輕時與女友一同殺死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二人分手后多年活在痛苦與愧疚中,醫(yī)生因此將被男人欺騙懷孕而想自殺的女子娶回家悉心照顧,女友也因此患上偷盜癖。第三個故事,便是醫(yī)生的岳父察覺到女婿被人調研,于是深夜未遂,殺了記者。
    這三場犯罪,入室盜竊殺人案、深夜尾隨殺人案,案件常規(guī),線索明確,結合東野圭吾一貫的案件編織邏輯,不難看出,絕不是這本書的重點,而兩場案件背后的青少年殺嬰案件和對二人生活的影響,才是值得討論的。
    入室盜竊案和深夜殺人案的罪犯,兩個都是有犯罪記錄的社會邊緣人,從對死刑的申辯過程,到最終接受死刑,兩個人對死刑的認知更多是命運的無奈和放棄,甚至于解脫,而非被害人家屬和公眾希望看到的懺悔和懲罰。而青少年殺嬰案,兩個人在法律制裁之外,一個活成了“死刑”,一個在拼命救贖自己和別人,這樣的懺悔和懲罰,或許更有意義。
    放到現(xiàn)實中,要追尋有意義的犯罪代價,就要回到每場犯罪的起因而非動機。這也正是一場場“人性試驗”的目的:不斷探尋人性和改變人性,而非單純的通過死刑為社會優(yōu)勝劣汰。話說到這,是否廢除死刑,或許你已經推出了我的答案,但這樣的答案仍然是很不正確的。如果說廢除死刑,是出于人道主義,我萬不能同意,如果說是因為死刑的意義,或還有得討論。
    即便死刑在贖罪認知上意義有限,但人性可敬不可信,我們并不能寄希望于罪犯自我找尋最有意義的懲戒方式,也不能做到為每一場犯罪、每一名罪犯量身定制最合適的懲戒方式,死刑雖然略顯草率,但卻是仍然是最優(yōu)解。
    “要求兇手自我懲戒,根本就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便是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里背負著”。我想,這正是東野圭吾給出的答案,也是我的答案。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六
    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分別講述,繼而在第二次事故的時候出現(xiàn)交叉點,整體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步步為營,息息相關。
    整個故事圍繞著犯罪分子重罰后沒有真正悔改而覺得重罰不是最好的選擇,以及遺族的悲痛和傷心必須用重罰來施以公道,左右搖擺。
    小夜子在女兒被殺害后,窮其所有使罪犯被判死刑,然而只有宣判那一刻,她有一秒鐘的解脫,之后,便是無盡的黑暗。女兒不會再回來,家庭關系也變得很奇怪,以至于在她以后的人生里,不管如何改變生活狀況,心中的痛苦都不減絲毫。
    公交車司機事件,杭州保姆事件,豪車事件等等。心理的病痛,又該如何發(fā)現(xiàn)與治療?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逃犯在水果攤旁,作為罪犯,為了一顆橙子傷人可能也不足為怪。攤主熱心給了他一些水果,溫暖了他心底最深的人性與善意,用舉報自己的獎金回報了攤主的一番熱心。
    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現(xiàn)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是筑起高墻,是防患于未然,是早早的設下心防。于是那些一笑泯恩仇,一碗熱湯,一次微笑,一個口罩才會讓人心里一暖,彌足珍貴。希望我們都能傳遞正能量,不增添這世間的紛爭。愿心底善火不滅,獨善其身。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七
    摘抄:“如果當時沒有遇見我先生,我現(xiàn)在早就不在人世了,我兒子也不會來到這個世界。我先生或許在二十一年前奪走了一條生命,但他拯救了兩天生命。而且,他作為醫(yī)生也在拯救無數(shù)生命。你知道我先生拯救了多少罹患罕見疾病的兒童嗎?他不辭辛勞地拯救一個又一個小生命。
    即使這樣,仍然說他沒有付出任何代價,沒有做任何彌補嗎?有多少被關進監(jiān)獄的人根本沒有反省,這種人背負的十字架或許很虛無,但我先生背負的十字架絕對不一樣。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經被人殺害,請身為遺族的你回答我,被關進監(jiān)獄,和我先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彌補?”
    這一段話是整個書中最使我感觸頗深的!讓我想到了很多不能兩全的事情,法與情,忠與孝等等…立法的目的是否能合理,其中的特殊的情況又該如何抉擇?!人性,一直都是探索不完的話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八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著前行。就是這么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卷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shù)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沒有退縮,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幸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著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后,她的美好終于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于未知和那顆勇于去承受苦難的心。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九
    罪與罰是個橫亙人類歷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摚牡路鹗菍λ佬套鳛樾塘P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于死刑,關于贖罪,關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
    因犯殺人罪而被判無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釋期間,僅僅因為吃的問題殺害了八歲的愛美。愛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標,二人的婚姻也以離婚告終。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對死刑的廢除,在采訪有偷竊癮的沙織時,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織和史對自己親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為了掩蓋史也的罪行,將小夜子殺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殺人者的日子并不好過:史也挽救了懷有身孕想要自殺的花惠,將孩子當做自己的親自兒子撫養(yǎng);在兒童醫(yī)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個個幼小孩子的生命,減輕他們的痛苦。而沙織因心里內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終墮落,成為一個偷竊者。
    故事的主題不難理解:要不要廢除死刑和兇手被判死刑后遺族的心理問題。作為遺族的小夜子是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中背負著”,就像在她的手記中寫的“只要殺人就判處死刑——這么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這個兇手再也無法殺害其他人”。但是當似史也這種背負著心靈的十字架前行的事發(fā)生,作者卻給出了另外的結尾:孩子的尸體找不到了。這也許代表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
    日本死刑的廢除與否,命題很大,但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相通的,我想從孩子的教育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愛美被殺案中,八歲愛美的死讓人痛心。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慘案發(fā)生,作為專職家庭主婦的小夜子絕對會去附近超市時帶上愛美。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時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時光可以倒流,愛美躲得過這次的危機,能躲得過下次的危機嗎?作品中也說小夜子認為“帶愛美一起去買菜很麻煩。反正一會兒就回來了,之前也曾經多次讓愛美短時間獨自留在家”。能將八歲的孩子獨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獨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獨自放在家里無數(shù)次。其實,就到底就是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不到位,雖然這樣說有點殘忍,但是沒有要為兇手開脫的意思,只是個人覺得小夜子的確要對愛美的死承擔一定的責任。
    前段時間倪萍主持的《等著我》中很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們在尋找失散的兒女,細聽原因,有很多是孩子自己走丟或被人拐賣。為了找到因自己一時失誤而丟失的孩子,多少家庭支離破碎,多少家庭為此付出巨大的錢力和精力。新聞中經??吹綆讱q的孩子從幾層的樓上墜下,多數(shù)也是因為要外出一小會兒,認為短時間會回來,孩子在睡覺或自己玩,沒有問題,哪想會發(fā)生意外。只要父母的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有充分的估計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有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所以父母應當承擔起監(jiān)管的責任。
    不要說告訴孩子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要接電話;有人敲門或是按門鈴都不要應門;窗簾要拉起來;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如果和爸爸媽媽走散了,一定要在原地等待等等,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心理和心智的不成熟,加上陌生的環(huán)境與人群,有幾個孩子可以真正做到平時家長和老師們的要求。有人試驗,一小會兒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誘拐”四十多名小朋友跟他離開。當然這不是說安全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在安全教育的基礎上能加上安全實踐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史也和沙織殺子案中,我們應當反思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哪些缺失。沙織懂事以前母親就因罹患腦腫瘤去世,父親洋介因忙于工作和沙織較為懂事,對沙織的教育日益減少。史也作為一個男孩子,青春期的迷惘好似也沒有父親給予及時疏導。因此,當洋介將“家漸漸變成只是睡覺的地方而已”時,沙織家就為二人的初嘗禁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沙織懷孕后,母愛的缺失和父親的加班次數(shù)的增多,讓沙織思想上和生理上的問題無處可訴,只能默默承受;而作為學校的老師,雖然發(fā)現(xiàn)了沙織的懷孕,“但可能故意假裝沒有察覺,很可能覺得反正學生快畢業(yè)了,避免引起麻煩。況且當時的班導師又是男老師”,而“一部分人注意到了,擔心萬一事情曝光,會影響學校的風評”,種種原因,讓沙織生下了孩子,卻在生下的那一刻和史也親手將他殺死,埋于樹海。正如史也自己說的“當年做了蠢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但擔心被罵,擔心對方會和自己分手,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將來,卻用了最不明智的方法。甚至為了幫助史也掩蓋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史也的岳父將小夜子殺死。
    如果當年的洋介不那么熱心于工作,能對沙織多一些關心,哪怕是觀察也好,小夜子就不太可能會生下孩子;史也在得知消息后能及時告知雙方父母,悲劇也可以避免;老師或同學能及時進行干預,而不是“漠不關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一把”,即使生下孩子也不至于殺死。所以,父母們在自以為給孩子們掙得一片豐厚的物質生活時,能不能關心一下孩子們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學校在關心自己名譽時,能否關注一下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否關注一下情商教育。畢竟現(xiàn)在的社會,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社會比學校復雜,人與人的溝通就更加重要。
    總之,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平安的成長。只有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才有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平安的成長!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一
    故事開始于甜蜜羞澀的愛情。然而后續(xù)漸漸轉入正題。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殘忍殺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們無法面對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離婚了。然而,再次聽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為警察詢問。小夜子死了,被一個老人殺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認不諱。但是太順暢卻令人生疑。一層層抽絲剝繭與搜尋小夜子生前的蹤跡,中原漸漸發(fā)現(xiàn)了這真相。真相總是令人驚訝。沙織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傷害者。因為沙織和史也偷嘗禁果,犯下了彌天大錯,懷孕。之后更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叢林。再也不能面對彼此的兩人繼續(xù)交往沒多久就分手了。沙織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不敢面對爸爸,獨自離家卻又經歷坎坷,最后,染上偷竊癮,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獄。史也做了兒科醫(yī)生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還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關于建議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織,從而知曉當年事,從而被害。
    一瞬間,這些事,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畫。
    最后的最后,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關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蛭川反復殺人犯罪,監(jiān)獄沒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個個小生命,他幫助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兩種甚至更多的結果。
    我們對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愛惜,我們厭惡,我們生存,我們生活,我們思考,我們……我們對生命,應該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tài)度,那就是尊敬。無論我們怎么想怎么對待自我靈魂,我們要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是恩賜。
    自我的行為是選擇,但是無論什么選擇都應該是基于自愿且不給他人造成傷害的。也許因為種種原因你不愛自己,傷害自己,將自己推入深淵,但是無論生活怎么操蛋的對你,你都不應該以同種方式不道德的還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生來都有他們的使命。當然,不可選擇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但是,這從來不能成為不努力和傷害別人的借口。在每一個稱之為人的身上,我們都應該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線與修養(yǎng)。以上,與學歷無關。
    當我們討論生活的時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時存在,他們是成長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謂的不幸從來不能成為破壞幸福的托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边@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處罰,無論有期無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兇手無法自我懲戒。因為當他們做出罪行的時候,內心被邪惡包圍,他們也許會在某時意識到自己的所為,卻不代表他們能做出什么來彌補。他們會想到罪惡,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無法做出什么的時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軟弱無力,也強壯無比。哪怕只是作為一個形式,即使只能讓罪犯呆在獄中,受到懲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虛無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犯過罪的人受到懲戒后回到社會繼續(xù)犯罪的幾率十分高,但是我們仍然要讓他們受到懲戒,因為那些懲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虛無,它們也起到了壓迫作用。于局外人看來,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時刻,我們即使知道虛假,但背負著,就好過什么也沒有。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二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jié)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里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三
    罪與罰是個橫亙人類歷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他的淡漠仿佛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死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于死刑,關于贖罪,關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四
    這本書的故事線索在第一節(jié)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覺得故事頗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結局,決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間閱讀故事進展。直到看完覺得一陣唏噓。身為母親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無助虐殺時,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時簡直感同身受,難過的流淚,看到兩個少年偷嘗禁果生下小孩慌張無措殘殺嬰兒時,又覺殘忍又覺可憐。也是對當前社會所有青少年戀愛的警示。結局的最后警方沒有找到史也和沙織前埋在樹海的嬰兒尸骨,警官無法起訴他們,而作造因為他們的命案而有可能減刑至。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表達對死刑的態(tài)度。殺人案件是以死刑作為終極的結束和審判,還是說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況還有犯人的表現(xiàn),審判死刑還是給予改造彌補的機會。結局似乎傾向與后者。虛無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譴責,是摸不著看不見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彌補原諒和內心的解脫,可能變成一塊石頭變成終身的枷鎖,負重難以快樂??赡茉谶@種意義上,這種懲罰可能比一個槍子干脆離世更加折磨殘酷。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五
    曾經也有思考過關于死刑是否應該被廢除的問題。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堅定的認為,罪犯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以命償命是必須的。不管背后有著怎樣的動機和原因,都不該做出這一步。然而看到書中那句“死刑是無力的”,還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想來也是,已經做出了喪心病狂的事,大概早就有了被判死刑的覺悟。又或者這些人對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從來都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即使被判處極刑,也未必會有悔改之心。所以虛無的十字架對于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許會像井口紗織背負著沉重無法輕松生活。也許會像仁科史也用其他方式彌補救贖,可怕的是不配為人的人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遺族又要如何面對沒有得到應有制裁甚至逍遙法外的兇手。
    在這個問題上我無法理性。但即使是法官大概也無法做出所謂的真正的判決。在看到結局是徹底無力了。年輕不懂事的錯誤決定一步步釀成惡果。這樣的悲劇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卻接二連三毀了不止一個人的人生。偏偏在揭露真相后找不到證據(jù)和立場去起訴。真的,太沉重了。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六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赐暧幸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系構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xiàn),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容出現(xiàn)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zhí)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xù)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