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優(yōu)質16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基礎,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教案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和步驟的清晰明確。以下是幾篇經(jīng)典的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了解教案的編寫和優(yōu)化有所幫助。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一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38~39頁的例1、例2,“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
    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
    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境演示:呈現(xiàn)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
    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
    二、探索新知。
    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分析題意:
    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
    圖1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數(shù)據(jù)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
    嘗試練習:
    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教學例2。
    1、出示例2。
    2、探索規(guī)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教學“試一試”
    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交流。
    三、練習提高。
    做“練一練”。
    做練習九第1、2題。
    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四、總結評價。
    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你還有什么疑問?
    交流。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意義。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40頁的例3,“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3~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關于比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學生的比的知識的一些基本情況)。
    2、化簡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二、新授。
    教學例3。
    (1)觀察、分析:
    呈現(xiàn)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圖2是圖1放大后得到的。
    師:你能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嗎?
    (2)比較、發(fā)現(xiàn):
    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
    師: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適當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寫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明確概念:
    這兩個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揭示: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嘗試練習:
    你能寫出兩張照片長與寬的比。
    思考:長與寬的比也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5)自主創(chuàng)造:你能寫出一個比例嗎?小組能嘗試說明為什么能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據(jù)以上的理解,再寫出兩個比,并將它們組成比例嗎?說出為什么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
    1、做練一練。
    讀題分析、說明理由。
    2、做練習九第3、4題。
    3、做練習九第7題:弄懂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
    四、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關知識?能和同學做個交流嗎?
    學生交流。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預習作業(yè):
    2、在課本上完成第39頁的試一試、練一練。
    教學過程:
    一、預習效果檢測。
    電腦演示:呈現(xiàn)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提問: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根據(jù)學生回答的情況,談話導入:像剛才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二、合作探究。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
    提問: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組織學生先討論,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關系:第二幅圖的長是第一幅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提問: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談話:我們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
    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三、教學例2。
    1、出示例2,讓學生讀題。
    (1)提問: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
    (2)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
    (3)讓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點指導學生說說縮小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多少格。
    2、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讓學生明確: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長與寬的比與原來圖形的長和寬的比是完全一樣的。)。
    3、教學“試一試”
    先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畫的?
    提問: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條邊的長都是原來的2倍。四、鞏固練習。
    三、當堂達標檢測。
    1、做“練一練”
    2、做練習九第1、2題。
    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提出疑問,總結全課。
    教學反思: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三
    一、教材分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fā)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梢圆捎谩叭x”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后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tǒng)一在班級里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教學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xiàn)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實現(xiàn)。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創(chuàng)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詩。在我國歷代詩人中,他的創(chuàng)作是最豐富的。
    公元12,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
    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老師范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后評價,再練讀。(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查找并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陸游寫的古詩。
    教學后記。
    采用多種形式的說干朗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diào)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
    2.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提綱:
    a.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c.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而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后練習背誦。
    (4)積累憶誦:勸學的詞語或名言其他古詩句。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練習正確書寫。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3.收集的成語、名言、古詩。準備張貼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板書設計1: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學問。
    板書設計2:
    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教學后記。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圍繞讀書生發(fā)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能大體領悟,還有一些同學生也能由此生發(fā)出新的感悟,如書要多讀,就像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四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108頁“圖形與變換”的有關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近平面圖形的變換方法,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
    2.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會判斷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新課標第一網(wǎng)。
    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體會平移和旋轉、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整理與反思。
    1.提問:你知道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導學生說出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轉。
    2.怎樣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而只改變圖形的大?。?BR>    引導學生說出運用放大和縮小的方法可以只改變圖形的大小,而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3.比較“平移與旋轉”與“放大和縮小”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區(qū)別:平移和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只改變圖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縮小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只改變圖形的大小。
    聯(lián)系:兩種方法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4提問:什么是軸對稱圖形?我們學過的圖形中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圓都是軸對稱圖形。
    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與實踐”。
    1.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后結合學生的判斷,進一步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基本含義。
    2.第2題。
    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依次進行操作,再通過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相關的操作方法。
    要讓學生思考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放大,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縮小。
    3.第3題。
    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確定圓的位置,需要把圓向右移動幾格?圓心應畫在哪里?畫出的圓的大小應與原來的圓大小相等。
    4.第4題。
    可以提醒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作標準,先數(shù)一數(shù)每條直角邊各有幾格長,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縮小后又應該是幾格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并進行比較。求出新圖形的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比。
    5.第5題。
    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拼成的兩個大正方形圖案,說說它們分別是由哪兩種瓷磚拼成的?
    展示學生設計的圖案,及時組織學生互相評價。
    三、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與變換的復習。
    關于圖形與位置的復習。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110頁“整理與反思”及“練習與實踐”的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復習,比較系統(tǒng)地綜合地運用各種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確定物體的位置;能綜合地運用比例尺的知識確定物體之間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2.在復習中訓練并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識圖、作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綜合地運用比例尺的知識確定物體之間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我們今天復習“圖形與位置”。板書課題:圖形與位置。
    二、整理與反思。
    1.我們學過了哪些確定位置的方法?
    2.請大家利用我們教室里面的物體,用上、下、前、后、左、右來描述這些物體的位置?
    確定位置: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
    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shù),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向后數(shù)。
    數(shù)對:第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shù)表示第幾行,兩個數(shù)用逗號隔開,外面加上小括號。
    三、練習與實踐。
    1.第1題。
    討論時注意及時糾正學生交流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或不夠準確的表述。還要提醒學生用數(shù)對表示位置時,第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shù)表示第幾行。
    2.第2題。
    提醒學生注意:量圖上距離時要中心點到中心點,計算實際距離時數(shù)字比例尺可以轉換成線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兩個重合。
    3.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討論。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與位置的復習。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納稅和稅率,理解和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納稅意識,繼續(xù)感知數(shù)學就在身邊,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2、培養(yǎng)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
    稅率的意義以及求納稅額的方法。
    教學難點:
    個人所得稅的教學。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認識、了解納稅。
    納稅是根據(jù)國家稅法的規(guī)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用于發(fā)展經(jīng)濟、國防、科學、文化、衛(wèi)生、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yè),以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衛(wèi)國家安全。因此,任何集體和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星光書店去年十二月份的營業(yè)額約為50萬元。如果按營業(yè)額的6%繳納營業(yè)稅,這個書店去年十二月份應繳納營業(yè)稅約多少萬元?學生讀題。
    提問:想一想,題里的營業(yè)額的6%繳納營業(yè)稅,實際上就是求什么?怎樣列式計算?你們會做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練習,集體訂正,教師板書算式。
    強調(diào):求應納稅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就是把應該納稅部分的總收入乘以稅率百分之幾,就求出了應納稅額。
    2、我們怎樣計算呢?
    方法1:引導學生將百分數(shù)化成分數(shù)來計算。
    方法2:引導學生將百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來計算。
    3、做“試一試”
    提問:這道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買摩托車共付的錢。
    學生板演與齊練同時進行,集體訂正。
    4、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一練。
    三、同步練習。
    1、練習二的第1題。
    指名學生讀題,讓學生說明算式里的每個數(shù)據(jù)的意思。
    18萬和360萬分別表示什么?那么這兒應繳納的營業(yè)稅應該怎樣求呢?
    學生討論并練習。
    四、拓展提高。
    練習二的第4題。
    我國10月公布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個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稅。月收入超過1600元,超過部分按下面的標準征稅。
    李明的媽媽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們各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介紹分段納稅,最后讓學生分別求出李明的爸爸媽媽各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交流。
    六、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納稅和利息問題。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六
    教學內(nèi)容:完成練習與應用1~6頁。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幫助學生理清本單元的知識脈絡,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收獲。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問:本單元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小組討論:
    1、你是怎樣理解利率、稅率和折扣的?舉例說說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用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你有哪些體會和收獲?
    二、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1題。
    (1)先獨立完成。
    (2)交流點評。
    (3)總結有關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的特點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題。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確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關系。
    (3)填表計算。
    3、完成第3、4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總結:當單位“1”已知時,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關的未知量;當單位“1”未知時,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題。
    (1)先畫圖。
    (2)解答。
    (3)強調(diào):單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時的不同處理方法。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2)。
    教學內(nèi)容:第16頁7~11題及“探索和實踐”,第17頁的第12、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綜合練習。進一步鞏固用百分數(shù)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提。
    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索和實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百分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百分數(shù)學習。
    的意義和價值。
    3、通過評價與反思,激勵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7題。
    (1)獨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題。
    (1)理解題意,適當解釋“合金”的意思。
    明確:一塊黃銅的千克數(shù)由兩部分組成,是一銅的,一是鋅的千克數(shù)。
    3、完成第9題。
    4、完成第10題。
    (1)理解題意。
    問:兩個百分數(shù)分別是以什么為單位“1”?
    數(shù)量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
    要算這個月的城市維護建設稅,需先求出什么?
    (2)學生解答。
    5、完成11題。
    (1)讀題。
    重點理解“攜帶行李超過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飛機票原價的1.5%購買行李票”這句話的意思。
    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討論交流。
    明確兩點:一、首先算出超過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價格=飛機票原價*1.5%。
    (2)學生解答。
    二、探索與實踐。
    1、完成12題。
    (1)課前收集爸爸媽媽及自己的體重。
    (2)根據(jù)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標準體重。
    (3)根據(jù)公式算算實際體重是否屬于正常體重。
    2、完成13題。
    (1)現(xiàn)場調(diào)查。
    (2)分別算出百分數(shù)。
    3、思考題。
    引導分析:利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價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價: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斷。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七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練習三的第5~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折扣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折扣與百分數(shù)、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
    系,并能解決更多的有關打折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和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到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現(xiàn)價、原價、折扣三個量的關系;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一些練習。
    二、練習。
    1、完成練習三的第5題。
    (1)出示地5題的兩張圖片。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問題?
    (2)學生列式求出夾克衫的實際售價、西服的實際售價。
    (3)交流:是怎樣想的?
    (4)依次出示書上的問題,問:哪個問題已經(jīng)求出了,哪個問題還沒有求?該怎樣求?
    (5)學生列式,并講評。指出,要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2、完成練習三的第6題。
    (1)學生試做。
    (2)交流講評,并小結方法。指出:當單位1的數(shù)量已知時,可以直接用乘法進行計算。當單位1的數(shù)量未知時,通常要列方程計算。
    3、完成練習三的第7題。
    (1)學生試做。
    (2)交流講評。
    4、完成練習三的第8題。
    理解用貴賓卡買,相當于在在八折的基礎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練習三的第9題。
    學生試做后講評。
    三、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折扣問題。
    列程解稍復雜的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1頁的例5、“練一練”、練習四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畫線段圖。
    表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已有知識經(jīng)驗自主地列方程解決問題。
    2、重視方程后檢驗方法的交流。
    教學重點:
    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意識和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已掌握了不少百分數(shù)的知識,今天給大家呈現(xiàn)的是一種稍復雜的百分數(shù)應用題(板書課題),想不想攻克它。
    要攻克它,我們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師出示例題。
    二、教學例5。
    2.從圖上你獲取了什么信息?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板書(板書有意義的信息,教師適當引導):
    男生人數(shù)×80%=。
    男生人數(shù)+女生人數(shù)=36人。
    引導學生將上面的關系式進行綜合后老師板書:男生人數(shù)+男生人數(shù)×80%=36人。使學生用方程解答成為一種迫切的內(nèi)因。
    下面你會求男生人數(shù)了嗎?怎樣求?
    3.這個方程你會解嗎?女生人數(shù)怎樣求?你解得對嗎?
    板書學生的方程,解讀學生的方程。
    追問:你是怎樣檢驗的?
    追問:你為什么設男生為?為什么不設女生為呢?(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設單位“1”為較為合理。
    怎樣確保自己的正確率?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第1題。
    思考:數(shù)量關系在哪句話中,是什么?應該把誰看作,另一個量怎樣表示?
    你能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列出方程嗎?會解這個方程嗎?你怎樣檢驗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
    2.做練一練的第2題。
    3.做練習四的第1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4.做練習四的第2、3兩題。
    先說一說各題的數(shù)量關系,再列方程解答。
    5.做練習四的第4題。
    四、小結。
    今天學的百分數(shù)應用題有什么特點?
    解決這類題目關鍵是什么?
    交流。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列程解稍復雜的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八
    教學內(nèi)容:例2、例3、練一練、練習七1-4題。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概念,能判別一個分數(shù)是真分數(shù)還是假分數(shù)。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叫做分數(shù)?什么是分數(shù)單位?
    2.你能說出一些分數(shù),并說明這個分數(shù)表示什么意義嗎?
    3.引入新課(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繼續(xù)研究分數(shù)。
    二、教學新課。
    1.認識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
    (1)出示例2。
    學生涂色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
    問:把每個圓都看作單位“1”,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分之幾?圖色部分各表示幾分之幾?里有幾個1/4?生答師板書。
    要表示5個1/4,該怎樣涂顏色?明確:用一個圓最多只能表示4個1/4,表示5個1/4要用兩個圓。5個1/4就是5/4。
    問:通過剛才的涂色,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指出:當涂色部分不滿1個單位時,分數(shù)的分子比分母??;涂色部分正好滿1個單位時,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過1個單位時,分數(shù)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學例3。
    出示例3,學生涂色。
    (3)分數(shù)分類。
    比較例2、例3中的這些分數(shù),你能給它們分一分類嗎?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4)認識概念。
    結合學生的發(fā)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shù)叫做真分數(sh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數(shù)叫做假分數(shù)。
    問:和1相比,誰大,誰???
    學生舉例說明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
    (5)小結:學生自己整理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概念,特點。
    2.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請學生說一說分別把什么看做單位“1”?
    (2)做“練一練”第2題。
    (3)判斷。
    真分數(shù)一定小于假分數(shù)。
    假分數(shù)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數(shù)只有6個。
    集體訂正。說明理由。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七第一題。
    要通過描點、觀察、交流,使學生在直線上直觀地看到:真分數(shù)集中分布在0和1之間的這一段上,而假分數(shù)則分布在從1開始向右的部分,進而體會到真分數(shù)都小于1,假分數(shù)都大于1。
    2、練習七第二題。
    獨立完成,交流。
    3、練習七第三題。
    獨立完成,交流結果。
    4、練習七第四題。
    獨立完成,交流結果。
    學生說說是怎樣比較他們的大小的?
    四、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什么是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
    五、作業(yè)。
    相應的練習冊。
    第3課時: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
    教學內(nèi)容:例4、例5、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七5-8。
    教學目的:1、探索并理解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2、體會分數(shù)的實際應用價值,拓展對分數(shù)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同桌相互舉出一些分數(shù),說明意義,并說說是真分數(shù)還是假分數(shù)?
    2、根據(jù)要求表示分數(shù)。
    3/4。
    4/7。
    3、貼出:
    紅彩帶。
    黃彩帶。
    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問題?
    結合學生回答,揭示,今天我們來研究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
    二、新授。
    1、教學例4。
    明確問題,黃彩帶的長是紅彩帶的幾分之幾?
    學生獨立思考:把誰看作單位“1”?黃彩帶的長相當于紅彩帶的幾份?
    匯報交流。明確:把紅彩帶的長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紅彩帶的1/4。黃彩帶的長與其中的1份一樣長。也就是說紅彩帶的1/4與黃彩帶一樣長。(貼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
    2。教學試一試。
    貼出紅彩帶。
    藍彩帶:
    藍彩帶的長是紅彩帶的(-)。
    學生小組討論:把誰看作單位“1”?藍彩帶的長相當于紅彩帶的幾份?
    匯報交流,明確答案。
    改題:紅彩帶的長是藍彩帶的(-)。
    學生思考,小組內(nèi)交流。
    明確:把藍彩帶的長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紅彩帶的長與其中的4份一樣長,也就是4個1/3,即4/3。
    3、教學例5。
    (1)出示:綠彩帶的長是紅彩帶的5/4,問: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明確:把紅彩帶的長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綠彩帶的長相當于其中的5份。
    (2)出示紅彩帶:
    你能畫出綠彩帶嗎?學生獨立畫,交流校對。
    4、教學試一試。
    出示。
    紅彩帶:
    花彩帶:
    問:你可以怎樣提問?你會解答嗎?說說怎么想的?
    學生獨立完成,并校對。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1。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
    2、完成練一練2。
    3、完成練習七5、6。
    請學生說說怎么想的?
    4、完成練習七7。
    (2)學生填空。
    (3)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5、完成練習七8。
    (1)出示統(tǒng)計圖,問:你知道了什么?
    (2)補充問題,獨立解答。
    ____是____的(-)。
    (3)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練習冊。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九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p38、39“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設計理念:本課設計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設計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shù)據(jù)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現(xiàn)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2、教學例2。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分析題意:
    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
    圖1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
    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數(shù)據(jù)比較:
    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
    嘗試練習:
    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再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規(guī)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教學“試一試”
    師: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例1中兩幅圖片觀察、分析數(shù)據(jù)。
    學生先討論,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關系:第二幅圖的長是第一幅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
    學生練習,在小組里交流,再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讀題。
    在小組里說一說“按3:1放大”的含義,再全班交流。
    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
    (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組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fā)現(xiàn)?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
    學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條邊的長都是原來的2倍。)。
    學生獨立完成,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畫的。
    三、練習提高。
    做“練一練”
    做練習九第1、2題。
    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獨立練習,集體講評。
    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
    四、總結評價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你還有什么疑問?學生表達學習感受。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
    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設計理念:本課時在設計中,利用相關數(shù)學情境,借助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出兩個比相等的關系,在教師引導下主動探索比例的意義。在例3的設計中,借助于圖片數(shù)據(jù)的豐富感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設計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比例的意義,判斷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通過讓自主創(chuàng)造比例,進一步鞏固對比例的認識。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練習回顧。
    談話導入。
    1、關于比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學生的比的知識的一些基本情況)。
    2、化簡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學生回憶比的知識。
    學生練習。
    回憶求比的比值、化簡比的方法。
    二、主動探索。
    意義建構。
    教學例3。
    (1)觀察、分析:
    呈現(xiàn)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圖2是圖1放大后得到的。
    師:你能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嗎?
    (2)比較、發(fā)現(xiàn):
    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
    師: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適當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寫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明確概念:
    這兩個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嘗試練習:
    你能寫出兩張照片長與寬的比。
    思考:長與寬的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為什么?
    (5)自主創(chuàng)造:你能寫出一個比例嗎?小組能嘗試說明為什么能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據(jù)以上的理解,再寫出兩個比,并將它們組成比例嗎?說出為什么能組成比例。
    學生讀題后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學生寫出比。
    學生觀察、比較。
    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學生練習,同桌交流。
    三、鞏固練習。
    明晰概念1、做練一練。
    讀題分析、說明理由。
    2、做練習九第3題。
    3、做練習九第4題。
    4、做練習九第7題:弄懂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學生獨立完成,再逐題說說判斷的思考過程。
    學生先寫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說清楚相應的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的理由。
    獨立審題,說說解題步驟,在獨立完成。同時找兩個同學板演。
    四、全課小結。
    提高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關知識?能和同學做個交流嗎?學生思考,小組交流后再表達。
    五、課堂作業(yè)練習九第5、6題。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課文以優(yōu)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樹,經(jīng)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yōu)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為人們展現(xiàn)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語言積淀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
    二、學情分析:
    本文語言生動、凝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在課堂組織材料時,可以以“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為主線貫穿全文,引導學生潛心閱讀。
    三、教學要求: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的生命力。聽寫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明確讀文重點。
    1.回憶寫柳的古詩,介紹柳樹常識。
    (1)賀知章的《詠柳》(2)結合影象資料介紹柳樹。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并討論。
    (1)本文能不能用一個柳字做題目,用“一株柳”做題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題目有什么好?
    3.教師示范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的什么內(nèi)容?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文中生字詞語。
    小組交流學習,實在不懂的作上記號。
    自由讀課文,將自己認為寫的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圈點勾畫出來;借助工具書或討論理解字詞,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記號。
    2.學生分節(jié)讀課文,隨時糾正,指名說說不理解的詞語。
    3.整體把握,建立印象。
    三、學習寫字。
    1.師重點指導,學生寫字2、展示評議。
    四、布置作業(yè)。
    1.讀熟課文2.抄寫課文生字2遍。
    教學后記。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為課題有什么好,同學們說了很多,有的說突出了“一株”,有的說讓我們想象到了青海高原這柳樹一定非常的奇特,也有的說能吸引我的閱讀興趣……可以發(fā)現(xiàn)帶著問題讀,的確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2.聽寫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指名讀課文。
    二、反復讀文,理解柳的特點。
    1.學習第一部分。
    (1)默讀課文一到二節(jié),思考:為什么要寫第一節(jié)內(nèi)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佇立。
    (2)指導朗讀這兩節(jié)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佇立。
    (3)3、4節(jié)a讀“在青海高原,……悲壯和蒼涼”,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對的是什么?心頭彌漫著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回憶一、兩首描寫邊塞生活的古詩,理解蒼涼和悲壯。
    b思考我一眼瞅見了大柳樹,為什么會不由得“哦”了一聲?
    2.學習第二部分。
    b朗讀第五節(jié)。
    (2)默讀課文,想想哪幾節(jié)寫“我”的猜測和想象?
    三、七兩節(jié)a、填空練習:第六節(jié)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來歷),第七節(jié)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經(jīng)歷)。
    b、口述“我”想象的內(nèi)容:(一粒柳絮……拋灑……恰遇……有幸……)。
    (一團團柳絮……拋灑……一片……只有……)。
    c、為什么說這是奇跡?理解“不可思議”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聯(lián)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這株柳的經(jīng)歷:(經(jīng)歷過……)理解它的頑強精神。指導朗讀這兩節(jié)。
    (1)平原和水邊的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又是怎樣?
    (2)這株柳樹的生活的道路和命運又是怎樣?
    (1)討論(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要被困難嚇倒,要發(fā)揚抗爭精神,堅強不屈。)。
    (2)齊讀這節(jié)。
    三、扣題結題,體味文章的主旨。
    2.默讀全文質疑問難。
    教學后記。
    本文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運用形象貼切的詞語來描寫。語言準確、凝練,特別是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使得語言更加活潑,富于變化。所以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生積累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與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關的文學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提了一些如貝多芬、霍金、桑蘭的事,讓他們真切體會到這一柳的精神。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二
    授課課題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
    教學基本。
    教學。
    目的。
    和要。
    求1、引導學生根據(jù)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理解“把一個分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算理。
    2、使學生經(jīng)歷探究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過程,掌握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及難點理解、掌握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并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計算。
    教學方法。
    及手段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和應用分數(shù)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強數(shù)感,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學法指導探索、理解。
    集體備課個性化修改。
    預習例1。
    一、引入新課。
    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分數(shù)乘法,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分數(shù)除法。這節(jié)課我們先學習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
    二、展開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
    (2)提問: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喝,怎樣列式?為什。
    么?(板書45÷2=)。
    (4)提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
    當學生在闡述第一種思路時教師可以配合著畫圖進行說明。
    教師提問:誰能再說一說,45除以2為什么可以用45×12來計算?12是2的什么數(shù)?(倒數(shù))。
    2、教學“試一試”。
    (1)提問:如果45升果汁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樣列式?(板書:45÷3)。
    (2)45÷3怎么計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數(shù)算出得數(shù)?為什么?可以怎么算?
    3.總結方法。
    提問:你覺得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可以怎么算?怎樣算比較方便?
    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練習后問: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可以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來計算,用這個分數(shù)與誰相乘?
    3、做“練一練”第3題。
    各自練習后,指名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練習十一第2題。
    提問:每組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計算時有什么不同?
    四、小結。
    作業(yè)。
    板書。
    設計。
    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可以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來計算。
    執(zhí)行。
    情況。
    與課。
    后小。
    結
    周次7課次(本周第幾課時)2。
    授課課題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
    教學基本。
    內(nèi)容。
    教學。
    目的。
    和要。
    求1、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試題。
    2、使學生在探索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3、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yǎng)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及難點掌握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進行應用。
    教學方法。
    及手段。
    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和應用分數(shù)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分析、比較、歸納、類推能力,增強數(shù)感,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學法指導分析、比較。
    集體備課個性化修改。
    預習例2、例3。
    一、復習鋪墊。
    1、口算:
    38÷345÷4。
    95÷6413÷2。
    2、揭題: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
    二、教學新知。
    教學。
    環(huán)節(jié)。
    設計。
    追問:為什么用4÷2?
    繼續(xù)提問:如果每人吃1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2、出示第(2)題。
    問:解答這個問題,為什么也是用除法計算?
    出示掛圖,請根據(jù)圖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4÷?
    把4個橙子每個分成一份,可分成幾份?4÷是幾?
    板書:4÷=4×2。
    看到這個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題。
    (1)提問:你能在圖中分一分,再想出計算結果嗎?
    (2)出示:4÷=4×()。
    4÷=4×()。
    提問:從這兩個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1、出示例3。
    2、教師要求學生請根據(jù)每米剪一段,在圖上分一分,看看結果是多少。
    3、想一想:4÷可以怎么算,為什么?
    板書:4÷=4×=6。
    4、歸納和總結:想一想,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可以怎么算?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作業(yè)。
    板書。
    設計。
    把分數(shù)除法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后,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計算。
    執(zhí)行。
    情況。
    與課。
    后小。
    結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三
    第4課時(總第23課時)。
    一、教材分析。
    【復習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含義,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會用分數(shù)表示一些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
    2、進一步體會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能判斷簡單游戲規(guī)則是否公平,能設計簡單的公平游戲規(guī)則。
    3、使學生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可能性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都具有隨機性,培養(yǎng)簡單的推理能力,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內(nèi)容分析】。
    原來我國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只有統(tǒng)計而沒有概率,并且只占很小篇幅。這可能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整合輕分析,重人倫輕自然,重義輕利,重道輕器有關;另一方面,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人們遇到更多的是確定的現(xiàn)象,沒有感受到統(tǒng)計與概率的必需。而在《標準》中“統(tǒng)計與概率”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蘇教版的這一套新教材共安排了四次概率知識的教學。一次安排在二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感受確定現(xiàn)象與不確定現(xiàn)象,初步體會可能性的含義。第二次安排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讓學生體會事件中的各種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有時相等,有時不相等,學會用經(jīng)常、偶爾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第三次安排在四年級上冊,進一步體會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不相等會影響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從而修改或設計簡單的公平游戲規(guī)則。最后一次安排在六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分數(shù)來表示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能設計一個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并能對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闡述自己的理由。
    概率是一個既難教又難學的內(nèi)容,因為概率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有別于講究因果關系的邏輯思維和確定性思維。特別是學生在正式開始學概率之前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錯誤概念,我們的教學即便是基于對錯誤概念了解之上,某些錯誤還是頑固得難以消除。因此,教師在復習中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用真實的數(shù)據(jù)、活動以及直觀的模擬實驗去檢查、修正或改正自己對概率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意將統(tǒng)計與概率、分數(shù)與百分數(shù)等知識相結合,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內(nèi)存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二、教學建議。
    【容易出錯之處】。
    1、對于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由于學生頭腦中固有的錯誤認識的影響,學生對于“不可能、一定、可能”等可能性含義仍會發(fā)生混淆,教師在復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現(xiàn)實性的例子來說明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2、讓學生獨立設計一些游戲規(guī)則,這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游戲規(guī)則公平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在交流設計方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規(guī)則進行適當?shù)臋z驗,以確認選擇的方法是否符合指定的要求。
    【策略提示】。
    1、練習與實踐的第1題要讓學生說說連線的思考過程,突出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而不確定中,有些結果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會大一些,而有些結果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會小一些。
    2、第2題(2)要突出判斷的理由。交流后教師可再引導學生思考,任意摸1個球,球上的數(shù)是素數(shù)的可能性大,還是合數(shù)的可能性大?還可以讓學生說說球上的數(shù)是大于3的可能性大,還是小于3的可能性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加深對可能性含義的認識。
    3、第3題要先讓學生說說對“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判斷。
    4、第4題學生對做“石頭、剪刀、布”游戲,來判斷誰先套圈的方法,理解上會有一定的困難,六年級上冊教材關于這個問題,書上出示了游戲產(chǎn)生的所有結果,再讓學生進行判斷。教學中如果學生理解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統(tǒng)計出游戲的所有結果,再作出判斷。關于第(3)題設計游戲規(guī)則,教師要提醒學生,設計的方法應該有可能出現(xiàn)三種結果,而且每種結果出現(xiàn)的可能性要相等。
    5、第5題(2)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指定的可能性設計不同的選法,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也要提醒學生在每次選擇后及時進行驗算,以確認選擇的方法是否符合指定的要求。教師也可以同桌互相出題,設計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知識鏈接。
    1、三年級上冊p95.
    2、四年級上冊p81。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可能性的含義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個圖形。
    3.師小結: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這些都是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數(shù)來表示圖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二、完成后進行交流。
    三、完成練習與實踐的1-3題。
    1、完成第1題,要讓學生連線后,說說連線時的思考過程。
    2、第2題在學生獨立判斷的基礎上,再說說思考的方法。
    3、第3題,要抓住怎樣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這句話的?再讓學生按要求進行判斷。
    四、復習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判斷游戲是否公平,為什么?
    2、啟發(fā)學生思考,要使游戲規(guī)則公平,你認為口袋里可以怎樣放球,為什么?
    3、小結:不管怎樣放球,只要使參加游戲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這樣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公平的。
    五、指導完成練習與實踐的4-5題。
    1、讓學生交流對題目的理解。
    2、讓學生各自判斷第(1)題中的三種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過程。
    3、交流時可讓學生排一排“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可能有幾種不同的結果。
    4、完成第5題。著重要讓學生說說每個分數(shù)的思考過程,注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六、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復習,你對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課后再收集一些有關可能性的例子,從中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解答。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四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jù)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通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圓錐的特征。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學生利用教材附頁制作圓錐。
    一、復習。
    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圓柱,誰能說一說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征?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著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圓錐有多少條高?為什么?(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數(shù)時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shù)值。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5、虛擬的圓錐。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轉動出來的是圓錐,并從旋轉的角度認識圓錐。
    小結: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五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意思,體會一些句子的含義。
    2、結合課文內(nèi)容,了解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及老一輩科學家的功績。
    3、結合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學習知識的興趣。
    重點培養(yǎng)從生活中學知識的能力。
    難點理解句子的含義。
    實施辦法多媒體。
    檢測題如果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第一段應放在哪里?放在開頭有何好處?
    一、啟發(fā)激趣:
    導1、同學們知道哪些科學家?(討論、交流)。
    2、大家認識這位老人嗎?今天我們就要一道去了解這位老人。(看照片)。
    3、請大家讀讀錢爺爺簡介。
    二、新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縮影。
    學展示f發(fā)射衛(wèi)星、飛船,“神七”釋放衛(wèi)星、導彈發(fā)射等等情況。使學生知道。
    老一輩科學家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
    三、欣賞范讀課文,注意記住不識的字,根據(jù)預習,看看怎樣給課文分段。
    四、讀一讀本課生字、新詞。(注意音、形、意)。
    五、研讀、討論分段。
    程1、你打算如何分段?(學生交流、討論)。
    2、各部分寫什么?(根據(jù)預習,檢查自學情況)。
    3、導評分段概括大意。(引導綜合歸納,進一步了解課文主要意思)。
    六、深化鞏固:
    1、品讀:(出示句子)。
    序2、體會句子的含義:(導映句子,學生體會)。
    3、錢學森有哪些卓越貢獻,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錢爺爺是個什么樣的人?
    七、實踐活動:布置相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家的故事和我國科學的發(fā)展狀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篇十六
    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jīng)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設計理念: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成正比例量的規(guī)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凡是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就讓學生親自去探究。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復習鋪墊激情促思。
    1、說出下列每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一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每組數(shù)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規(guī)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說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1)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shù)值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得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板書:相關聯(lián)的量)。
    (2)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尋找兩種量的變化規(guī)律。
    根據(jù)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肯定并確認這一規(guī)律,特別是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guī)律。
    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規(guī)律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關系式: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教學“試一試”
    學生填表后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依次討論表下的4個問題。
    根據(jù)學生的討論發(fā)言,作適當?shù)陌鍟?BR>    3、抽象表達正比例的意義。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k(一定)。
    揭示板書課題。
    先觀察思考,再同桌說說。
    大組討論、交流。
    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一種量擴大(縮?。┑皆瓉淼膸妆?,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縮?。┑皆瓉淼膸妆丁R部赡馨l(fā)現(xiàn)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不變。
    學生根據(jù)板書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
    學生獨立填表。
    完整說說鉛筆的總價和數(shù)量成什么關系。
    學生概括。
    三、鞏固應用深化規(guī)律。
    1、練一練。
    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練習十三第1題。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2題。
    先獨立判斷,再有條理地說明判斷的理由。
    4、練習十三第3題。
    先說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再畫一畫。
    分別求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并填寫表格。
    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
    討論、交流。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說明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畫一畫。
    填一填,議一議。
    討論。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評價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