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如何寫一篇既能描繪細膩感受又能理性評價的讀后感是我們需要努力探索的課題。以下是一些讀者對科幻作品的讀后感,他們從未來科技發(fā)展的角度進行了思考和遐想。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一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xùn)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為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diào)解糾紛。
安娜追求愛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說她為愛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愛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yīng)該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兩種活法。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二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切腋?,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zé)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z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經(jīng)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xiāng)下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的情景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diào)節(jié)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于是,這個糾結(jié)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dāng)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xué)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xiāng)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dāng)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來安娜已經(jīng)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xué)有點一根經(jīng),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dāng)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jié)束了,可是當(dāng)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里應(yīng),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注定了他們的杯具。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四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yōu)雅風(fēng)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jīng)質(zhì)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zhí)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狈鸺矣醒匀缡?。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zhí)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fēng)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dān)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guān)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zhuǎn)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墒聦嵣希吖懒怂约?,在狂熱愛情的驅(qū)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五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xué)藝術(shù)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閱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說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guān)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jié)或故事敘述及心理描寫,盡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jié)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diào)他在研究農(nóng)業(yè)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著一種尖刻的、肉欲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guān)于書中兩條線的敘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zhuǎn)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盡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六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后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fēng)中之燭在風(fēng)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边@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xiàn)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jīng)過無助的痛苦掙扎于煎熬之后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dāng)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dāng)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guān)于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zhí)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里這場愛情悲劇的結(jié)尾是安娜身著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jié)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jié)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dān)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后果,在這場吉蒂??袑?,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dān)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jié)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dān)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xié),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后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后悔,盡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并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guān)系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nèi)匀灰Φ卦谶@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于故事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七
看完了安娜.卡列妮娜,我被安娜人性中的優(yōu)點所感動,她善良,率真,敢愛,敢恨,不掩飾,也不嬌柔造作。但是,她也有悲劇性的一面,事事想盡善盡美,對于母愛,對于崇高的愛情,可當(dāng)事與愿違的時候,她卻不知道怎么周旋,保護不了自己,最終選擇臥軌自殺,以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代價,來換取永遠的愛情。
安娜生來是美麗的,加上她末落貴族的出生,從小被寄養(yǎng)在姑媽家,成年后,少女情竇未開,不識愛情是何物的時候,就在姑媽使用詭計的情況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貴族卡列寧,仰仗丈夫雄厚的經(jīng)濟,人脈,家族背景,為哥哥也某得了好差事,過著富足的日子,她的婚姻以自己的年輕美貌作為籌碼,是十足的.一場交易,而丈夫卡列寧愛她嗎?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因為上帝的力量,他維系著在別人看來風(fēng)光的婚姻,他向安娜去求婚,也是迫不得已,一切只是因為上流社會的面子,一開始,便已經(jīng)注定了安娜悲劇的婚姻。
她們婚姻十年,育有一子,安娜的感情猶如一潭死水,毫無漣漪,直到有一天,她遇見了渥倫斯基,第一次邂逅,安娜是遲鈍的,作為妻子,又作為一個母親,她不可能主動表現(xiàn)出來的,因為她要忠于丈夫,要愛自己的兒子。但是渥倫斯基就不一樣了,他單身,又有著高貴的出身,在軍界前途無量,人又是風(fēng)流倜儻,是眾多公爵小姐愛捧的男神。當(dāng)安娜在火車站第一次從渥倫斯基身邊走過時,他被她的美貌,散發(fā)出的迷人氣質(zhì)徹底折服了,還有安娜在車站幫助陌生人的善良,渥倫斯基不顧一切的愛上了安娜,甚至深深的傷害了對他一見鐘情的凱蒂。
渥倫斯基給安娜也留下了好印象,試想一下,一個英俊瀟灑,又對女人體貼入微的年輕男子,加上他對安娜的幾近瘋狂的愛戀,安娜能不動心嗎?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關(guān)心與體貼在卡列寧是沒有的。因為在沒有愛情的妻子眼里,怎么看丈夫都不順眼,在安娜看來,丈夫就是一個譏笑別人,毫無表情,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不關(guān)心的一具活尸。
安娜與渥倫斯基相愛了,渥倫斯基徹底俘獲了安娜的心,在那樣一個年代,安娜的愛是勇敢的,當(dāng)安娜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卡列寧的時候,她已經(jīng)向自己的婚姻挑戰(zhàn)了,她再向書中沒有愛情婚姻的夫妻在宣戰(zhàn),她比渥倫斯基愛的更勇敢,但是卡列寧好比是愛情的劊子手,他借助宗教感化安娜,說她是罪惡的,拒絕離婚,也不會讓安娜帶走兒子,盡管他也不愛自己的兒子,他情愿認養(yǎng)這個孩子,也要維持婚姻現(xiàn)狀,他禁錮著安娜,安娜生下了她們的私生女,她大病一場,險些喪生,她有點妥協(xié)了,決定不在見渥倫斯基,答應(yīng)丈夫與渥倫斯基斷交,渥倫斯基看到不能再見安娜,要失去安娜了,他在恍惚中,開槍自殺。
所幸搶救及時,他脫險,但這卻又一次感動了安娜,兩個真心相愛的戀人不能在一起,安娜帶著自己的女兒與心上人渥倫斯基私奔了,她們在國外度過了甜蜜的時光,最終,她們回來了,又回到了這個圈子,安娜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變了,看她的眼神也變了,就連渥倫斯基也好像變了,這時候的愛情,就像手中的沙子,握的越緊,流失的越快,她太愛渥倫斯基了,她要靠愛情活下去,戀人不在的時候,她懷疑他,他這一刻在干什么?他會不會和哪個女人交往,他是不是喜歡上別人了?她們爭吵又和解,最后安娜要靠藥物來睡眠,她的不安,是有原因的,首先丈夫拒絕離婚,拒絕讓她撫養(yǎng)兒子,甚至說,安娜已經(jīng)死了,也讓她不見自己的兒子,安娜因為生下女兒,得了產(chǎn)褥熱,醫(yī)生告訴她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渥倫斯基的母親討厭安娜,說安娜耽誤了兒子的大好前程,把自己的兒子毀了,她鼓動兒子娶一位公爵小姐,安娜的熟人圈,也對她褒貶不一,有人說她了不起,有人說她墮落,惡毒,朋友漸少,加上渥倫斯基日漸冷漠的表情,安娜幾乎要崩潰了,是的,這也說明了,愛情可以經(jīng)得起轟轟烈烈,卻守不住平平淡淡,她只想要一種安心的幸福,作為母親,她愛兒子,她需要謝里沙,作為不合法的妻子,她也愛渥倫斯基,她要給他全部的愛情??墒撬隣幦〔坏竭@一切,她無能為力。
兒子長高了,還是長胖了,她看不到,她揪心的痛。渥倫斯基一個淡漠的表情,一句冷言冷語,就會刺痛她脆弱的心,她想緊緊抓住她們的幸福,靠對他的愛情,她的美貌,但是人是變化的動物,婚姻,或者愛情給不了女人幸福的全部。渥倫斯基是個軍人,征戰(zhàn)獲勝是軍人的天職,安娜也許是他的一個獵物,得不到的時候,永遠虎視眈眈,甚至百般獻媚,得到了,成就感填補了虛榮心,他的愛情不乏有此成分,但是在所有認識的女人當(dāng)中,對安娜卻是真心的。
安娜忍受不了渥倫斯基的離開,老是在猜疑他的行蹤,更是忍受不了他的漠視自己,他的一些自己看來是熱嘲冷諷的言辭,她要讓渥倫斯基后悔,她要讓自己成為渥倫斯基永遠的痛,于是她選擇死亡,選擇臥軌自殺。
安娜太在乎渥倫斯基了,不能忍受一點冷漠,對愛情太敏感,她的敏感擴大到周圍所有的人,可是她忘了,愛情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guān),這個世界卻是他人的,與自己無關(guān)。她是愛了,她沒有錯,是愛情給了她活力與生命,可是她的愛牽絆的太多,愛的,恨的,喜歡的,討厭的,行行色色的人們都在她生命里扮演著角色,注定她走出去是傷痕累累,太累了,死亡是解脫也是歸宿。在這場愛情的較量中,她贏了還是輸了?愛情沒有輸贏結(jié)果,只有渥倫斯基沒有珍惜她,她的美麗,她的善良,她的真誠,聞訊安娜的死,渥倫斯基不吃不喝數(shù)日,人也要瘋了,他是真的痛了,失去了,才明白后悔,也許他會痛苦中度過余生,也許傷痛結(jié)痂后,他會去真的娶那位等他的公爵小姐,快樂的過完一生,而安娜只是一個傷疤。
安娜生活在一個上流社會,可是她學(xué)不會虛偽,不會帶上面具說話,那些伯爵,夫人們,沾花惹草,朝三暮四,卻活的游刃有余,而安娜她不會,她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有人雖然表面罵安娜墮落,但是她們的內(nèi)心卻佩服安娜的勇氣,因為她們也不幸福,她們沒有愛情,比如多莉,安娜不像自己的哥哥,不愛回家,不喜歡妻子,老是在外面把錢財揮霍到別的女人身上,但是還要維系這種婚姻,她的哥哥這樣活著有滋有味,所以當(dāng)安娜要離婚時,哥哥說她了不起,支持她。她的死亡,有人譏笑,說是咎由自取,有人佩服,即使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也要向戀人,向世人捍衛(wèi)真愛的存在。
我喜歡安娜的善良,對待人和愛情的真誠,當(dāng)愛情來臨,她奮不顧身,卻忘了自己的存在,這是女人婚姻致命的弱點,渥倫斯基如果背叛,她將是一無所有,她害怕這個結(jié)果來臨,早早走完了一生。也控訴了那個社會女人的被動與無助,內(nèi)心的空虛與懦弱,但是她人性的真,善,美,卻是值得我們一生學(xué)習(xí)的閃光點。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八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安娜是美麗優(yōu)雅溫柔聰慧的貴族少婦,伏倫斯基是英俊瀟灑聰明多金的高貴武官。他們相遇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對她一見傾心,瘋狂熱烈地追求她。他們陷入不倫之戀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終臥軌自殺,為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文學(xué)史上不乏為愛情和自由奉獻所有的動人女性形象,但安娜這朵嬌艷脫俗的玫瑰無疑是最經(jīng)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講述一段簡單的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會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杰作。與安娜這一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列文,作為貴族地主,他在面對當(dāng)時農(nóng)村劍拔弩張的矛盾危機時,進行了不懈改革與探索,志在解決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150多個鮮活的人物,生動再現(xiàn)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
關(guān)于俄國文學(xué)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chuàng)造了他文學(xué)生涯的巔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边@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即出自于《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jīng)典的名言還引發(fā)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dǎo)致失敗,并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fā)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說主要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于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后隱藏著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quán)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dāng)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xiàn)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里,像一個外科醫(yī)生一樣用手術(shù)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zhuǎn)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guān)于烈文的幸福家庭并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jīng)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著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后。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jīng)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嘗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绷椅牡男叛鲋泛屯袪査固┍旧肀憩F(xiàn)得尤為相似。當(dāng)面臨農(nóng)村破產(chǎn)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gòu)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贊嘆她渾身煥發(fā)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愿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dāng)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tài)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jié)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發(fā)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yōu)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币贿B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墒撬旧斫^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著“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jié)局。當(dāng)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dāng)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復(fù)雜性在于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終將歸于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九
音樂劇里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圣潔敏感,快節(jié)奏的樂曲在安娜臥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為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yù)知了結(jié)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shù)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xué)的意思。
這是個什么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后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huán)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后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dāng)有人看到了你鮮艷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tài)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棄掙扎。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
我第一次仔細認真的閱讀一本名著,就獻給了《安娜》,接下來我就寫一下讀后感。
幾天前就讀完了這本書,但一直拖著沒有寫讀后感,這本書我是利用在大一下學(xué)期的空閑時間讀完的,說起了還很感謝我一個師姐一直強調(diào)我應(yīng)該要有一個閱讀的習(xí)慣,還給我列了書單,讓我抓緊時間一點點看完,而且不能是走馬觀花的看,必須認真,細致,有自己的思考,那下面我就寫一下讀后感。
這部小說,列夫.托爾斯泰高度還原了俄國當(dāng)時的生活百態(tài),上層貴族對于下層勞苦人民的無視,并且壓榨他們。但是卻有像列文這樣的地主主動走到勞苦人民中,為他們發(fā)聲,聯(lián)系作者本人,托爾斯泰也是貴族,但他也一直為勞動人民爭取他們的利益。還提到了俄國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一些先進的地主已經(jīng)意識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味的剝削雇農(nóng),而且要引進農(nóng)耕工具。
文中還提到了俄國的經(jīng)濟,教育,宗教(宗教色彩濃厚,__、新教等等)藝術(shù)(包括繪畫,音樂,戲劇,書籍)的情況,新勢力和舊勢力的對抗,讀后感·例如教育,新派認為我一個個鼓勵女人去上學(xué),鼓勵慈善學(xué)校,但舊勢力還是固執(zhí)己見的認為只有少數(shù)的上流社會的貴族能接受教育。
安娜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當(dāng)她在火車站臥軌自殺的時候,不僅是對伏倫斯基的懲罰,也是對那個社會的控訴,一個女人,面對自己的木訥的丈夫,平穩(wěn)的家庭,在她的情夫身上找到了激情,但是卻不被所有人接受,而且她的情夫還喜歡上別的女人,反映了當(dāng)時的俄國對女性的歧視,而女性卻難以反抗。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一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墒橇蟹蛲袪査固槭裁催x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zé)。愛是責(zé)任!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二
六年級剛開學(xué)時,李老師就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gòu)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了,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的故事。戰(zhàn)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zhàn)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guān)心。她總是在關(guān)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fù)。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借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yè)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yōu)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dāng)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yōu)點在她之后的事業(yè)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zhàn)火彌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里。我們現(xiàn)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dāng)?shù)牡胤健?BR>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三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學(xué)史上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托翁的這部作品,我認為是至今甚至未來也是無人能超越杰作。
這部七八百頁60萬字的鴻篇巨作,將俄國19世紀中期整個社會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全書出場的人物多達150人。
可是無論時代怎么變化,國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邊找到這部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個有各的不同”。這是托翁這部作品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促使許多讀者閱讀這本書的舉世名言。
安娜與包法利夫人的對比是非常多文學(xué)愛好者最愛探討的話題。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評價。
安娜,這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歲,是個政府高官,兒子已經(jīng)八歲了,因為彼此追求不同,這個美麗,漂亮,善良,真誠,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軌了,愛上了一名帥氣多金的軍官伏倫斯基,強烈的愛情讓他們走上懷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上了臥軌的道路。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開始我被譯者序里面的評價帶著走,覺得安娜是個為了愛情敢于對社會做斗爭的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美麗、善良、正直、真誠,遇見自己愛的人,不顧社會譴責(zé),勇敢地做自己!說她的丈夫卡列寧是個虛偽、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無感情可言的冷酷的偽君子。然而,當(dāng)我看到安娜生與伏倫斯基的私生女時,卡列寧那痛苦而寬容的樣子,我突然對安娜生出了厭惡之情,當(dāng)時她產(chǎn)褥熱,這在當(dāng)時是死亡率99%的病,在彌留之際,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寧的手放在伏倫斯基手上,希望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兒撫養(yǎng)長大,卡列寧內(nèi)心的痛苦和原諒。但沒想到,安娜活過來了,沒死。接下來她跟伏倫斯基帶著女兒私奔到了國外,在國外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她的女兒沒有名分,安娜又不愿意放棄兒子而離婚。等他們回到鄉(xiāng)下,過夠那種孤獨寂寞的日子,她同意離婚時,她的丈夫卡列寧反悔了。再后來,伏倫斯基恢復(fù)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會排斥,感到孤單、懷疑,于是與伏倫斯基不斷爭吵、懷疑,最后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在鄉(xiāng)下生活時那種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懷疑時,我覺得安娜是可憐的,也是無能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以愛情為生命,這樣心態(tài)的結(jié)局肯定是悲慘的。一個女人,以男人為你的全世界,這是危險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獨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繼續(xù)看下去,看到她自殺前與伏倫斯基的爭吵與和好,以及去坐火車前復(fù)雜的心理過程,我突然原諒了她,理解了她。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過慣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個花一樣美麗的年輕女人,被困在鄉(xiāng)下遠離社會,情人正常工作交際,在家時間少,難免會心生懷疑。以至于產(chǎn)生用死來使伏倫斯基后悔的報復(fù)心理。其實,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書中說到的一點令我非常難以理解。安娜為什么不喜歡她和伏倫斯基生的女兒,也拒絕再生孩子。(也許她像嫂子陶麗一樣生8個孩子也許就什么不滿或自殺都不會發(fā)生了吧。)
也許她根本就不想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她可能會繼續(xù)維持與卡列寧的婚姻,擁有兒子謝遼查,而只是保持與伏倫斯基的情人關(guān)系。
只能說在人生這樣的選擇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慮后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著失去兒子,失去聲譽,失去兒子對你的愛。要維護家庭,你必須放棄你的情人(卡列寧已經(jīng)說了停止約見情人會繼續(xù)原來的婚姻)。然而這個心氣極高的美貌女人總是太痛苦和理想主義,所以最后以死來成就最好的結(jié)局。記住那句話“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寧后來同意離婚,她與伏倫斯基結(jié)婚,重新開始正常體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會,她還是會懷疑,還是會分手。也許像她這樣視愛情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個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交際花對她更適合。然而這就不是托翁筆下的安娜。就不是嗜愛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也許婚姻對愛情更是束縛。記得《霍亂時期的愛情》里馬爾克斯說“婚姻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與你性格及 思想?yún)f(xié)調(diào)的另一半,如果你沒遇到,也不是你的錯。
以上講的只是安娜這條線。在這部作品里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列文及列文的愛情。
在這部作品里,列文對愛情、對死亡、對宗教、對人生意義的思索,更是托翁深刻思想的體現(xiàn)。這位擅長心理學(xué)、哲學(xué)、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偉大。我想不同年齡不同經(jīng)歷再去閱讀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觸。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四
1877年問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小說所處時代,正是俄國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化時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對社會的沖擊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宗法家庭的破壞上。不幸的家庭矛盾占據(jù)了小說中心,安娜所處的家庭及其遭遇就是小說的主線之一。
安娜的死看起來只是一時沖動,安娜本人應(yīng)負全部責(zé)任。但我不這么認為:安娜的自殺行為雖是她自己決定的行為,但促成其這么做的還有其他三方面原因:弗倫斯基、卡列寧和兒子以及社會。為什么這么說呢?促成這樁悲劇發(fā)生的,主因是安娜“出軌”與弗倫斯基私奔才導(dǎo)致這個事情的發(fā)生。
有人說,如果后來弗倫斯基不變心,安娜也不會自殺。對于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首先,弗倫斯基同樣有追逐愛情的權(quán)利,不能因安娜的死便譴責(zé)弗倫斯基冷酷無情。相反,正是因為安娜太過在意和依賴弗倫斯基,在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打壓下,脆弱得只得將自己全部情感交付給弗倫斯基,所以當(dāng)安娜感覺弗倫斯基也背叛了她時,她感到痛苦、悲憤和絕望。這些使她無法自拔,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袑巹t站在當(dāng)時道德的制高點上,雖然他追求名利,對安娜毫無感情,但他面對安娜的背叛,已采取了極大限度的寬恕,并且卡列寧也并不是促成安娜自殺的直接原因。對于社會而言,安娜不恪守婦道,這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大多數(shù)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安娜必會遭受社會的唾棄和辱罵,這自然也是造成安娜之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安娜敢于追求真愛并勇敢地向封建宗法挑戰(zhàn),雖然結(jié)局十分凄慘,但她畢竟十分努力的去追求。所以,安娜也是幸福的。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一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xùn)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為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diào)解糾紛。
安娜追求愛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說她為愛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愛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yīng)該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兩種活法。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二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切腋?,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zé)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z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經(jīng)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xiāng)下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的情景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diào)節(jié)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于是,這個糾結(jié)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dāng)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xué)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xiāng)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dāng)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來安娜已經(jīng)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xué)有點一根經(jīng),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dāng)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jié)束了,可是當(dāng)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里應(yīng),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注定了他們的杯具。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四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yōu)雅風(fēng)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jīng)質(zhì)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zhí)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狈鸺矣醒匀缡?。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zhí)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fēng)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dān)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guān)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zhuǎn)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墒聦嵣希吖懒怂约?,在狂熱愛情的驅(qū)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五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xué)藝術(shù)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閱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說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guān)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jié)或故事敘述及心理描寫,盡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jié)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diào)他在研究農(nóng)業(yè)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著一種尖刻的、肉欲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guān)于書中兩條線的敘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zhuǎn)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盡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六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后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fēng)中之燭在風(fēng)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边@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xiàn)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jīng)過無助的痛苦掙扎于煎熬之后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dāng)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dāng)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guān)于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zhí)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里這場愛情悲劇的結(jié)尾是安娜身著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jié)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jié)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dān)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后果,在這場吉蒂??袑?,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dān)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jié)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dān)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xié),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后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后悔,盡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并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guān)系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nèi)匀灰Φ卦谶@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于故事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七
看完了安娜.卡列妮娜,我被安娜人性中的優(yōu)點所感動,她善良,率真,敢愛,敢恨,不掩飾,也不嬌柔造作。但是,她也有悲劇性的一面,事事想盡善盡美,對于母愛,對于崇高的愛情,可當(dāng)事與愿違的時候,她卻不知道怎么周旋,保護不了自己,最終選擇臥軌自殺,以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代價,來換取永遠的愛情。
安娜生來是美麗的,加上她末落貴族的出生,從小被寄養(yǎng)在姑媽家,成年后,少女情竇未開,不識愛情是何物的時候,就在姑媽使用詭計的情況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貴族卡列寧,仰仗丈夫雄厚的經(jīng)濟,人脈,家族背景,為哥哥也某得了好差事,過著富足的日子,她的婚姻以自己的年輕美貌作為籌碼,是十足的.一場交易,而丈夫卡列寧愛她嗎?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因為上帝的力量,他維系著在別人看來風(fēng)光的婚姻,他向安娜去求婚,也是迫不得已,一切只是因為上流社會的面子,一開始,便已經(jīng)注定了安娜悲劇的婚姻。
她們婚姻十年,育有一子,安娜的感情猶如一潭死水,毫無漣漪,直到有一天,她遇見了渥倫斯基,第一次邂逅,安娜是遲鈍的,作為妻子,又作為一個母親,她不可能主動表現(xiàn)出來的,因為她要忠于丈夫,要愛自己的兒子。但是渥倫斯基就不一樣了,他單身,又有著高貴的出身,在軍界前途無量,人又是風(fēng)流倜儻,是眾多公爵小姐愛捧的男神。當(dāng)安娜在火車站第一次從渥倫斯基身邊走過時,他被她的美貌,散發(fā)出的迷人氣質(zhì)徹底折服了,還有安娜在車站幫助陌生人的善良,渥倫斯基不顧一切的愛上了安娜,甚至深深的傷害了對他一見鐘情的凱蒂。
渥倫斯基給安娜也留下了好印象,試想一下,一個英俊瀟灑,又對女人體貼入微的年輕男子,加上他對安娜的幾近瘋狂的愛戀,安娜能不動心嗎?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關(guān)心與體貼在卡列寧是沒有的。因為在沒有愛情的妻子眼里,怎么看丈夫都不順眼,在安娜看來,丈夫就是一個譏笑別人,毫無表情,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不關(guān)心的一具活尸。
安娜與渥倫斯基相愛了,渥倫斯基徹底俘獲了安娜的心,在那樣一個年代,安娜的愛是勇敢的,當(dāng)安娜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卡列寧的時候,她已經(jīng)向自己的婚姻挑戰(zhàn)了,她再向書中沒有愛情婚姻的夫妻在宣戰(zhàn),她比渥倫斯基愛的更勇敢,但是卡列寧好比是愛情的劊子手,他借助宗教感化安娜,說她是罪惡的,拒絕離婚,也不會讓安娜帶走兒子,盡管他也不愛自己的兒子,他情愿認養(yǎng)這個孩子,也要維持婚姻現(xiàn)狀,他禁錮著安娜,安娜生下了她們的私生女,她大病一場,險些喪生,她有點妥協(xié)了,決定不在見渥倫斯基,答應(yīng)丈夫與渥倫斯基斷交,渥倫斯基看到不能再見安娜,要失去安娜了,他在恍惚中,開槍自殺。
所幸搶救及時,他脫險,但這卻又一次感動了安娜,兩個真心相愛的戀人不能在一起,安娜帶著自己的女兒與心上人渥倫斯基私奔了,她們在國外度過了甜蜜的時光,最終,她們回來了,又回到了這個圈子,安娜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變了,看她的眼神也變了,就連渥倫斯基也好像變了,這時候的愛情,就像手中的沙子,握的越緊,流失的越快,她太愛渥倫斯基了,她要靠愛情活下去,戀人不在的時候,她懷疑他,他這一刻在干什么?他會不會和哪個女人交往,他是不是喜歡上別人了?她們爭吵又和解,最后安娜要靠藥物來睡眠,她的不安,是有原因的,首先丈夫拒絕離婚,拒絕讓她撫養(yǎng)兒子,甚至說,安娜已經(jīng)死了,也讓她不見自己的兒子,安娜因為生下女兒,得了產(chǎn)褥熱,醫(yī)生告訴她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渥倫斯基的母親討厭安娜,說安娜耽誤了兒子的大好前程,把自己的兒子毀了,她鼓動兒子娶一位公爵小姐,安娜的熟人圈,也對她褒貶不一,有人說她了不起,有人說她墮落,惡毒,朋友漸少,加上渥倫斯基日漸冷漠的表情,安娜幾乎要崩潰了,是的,這也說明了,愛情可以經(jīng)得起轟轟烈烈,卻守不住平平淡淡,她只想要一種安心的幸福,作為母親,她愛兒子,她需要謝里沙,作為不合法的妻子,她也愛渥倫斯基,她要給他全部的愛情??墒撬隣幦〔坏竭@一切,她無能為力。
兒子長高了,還是長胖了,她看不到,她揪心的痛。渥倫斯基一個淡漠的表情,一句冷言冷語,就會刺痛她脆弱的心,她想緊緊抓住她們的幸福,靠對他的愛情,她的美貌,但是人是變化的動物,婚姻,或者愛情給不了女人幸福的全部。渥倫斯基是個軍人,征戰(zhàn)獲勝是軍人的天職,安娜也許是他的一個獵物,得不到的時候,永遠虎視眈眈,甚至百般獻媚,得到了,成就感填補了虛榮心,他的愛情不乏有此成分,但是在所有認識的女人當(dāng)中,對安娜卻是真心的。
安娜忍受不了渥倫斯基的離開,老是在猜疑他的行蹤,更是忍受不了他的漠視自己,他的一些自己看來是熱嘲冷諷的言辭,她要讓渥倫斯基后悔,她要讓自己成為渥倫斯基永遠的痛,于是她選擇死亡,選擇臥軌自殺。
安娜太在乎渥倫斯基了,不能忍受一點冷漠,對愛情太敏感,她的敏感擴大到周圍所有的人,可是她忘了,愛情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guān),這個世界卻是他人的,與自己無關(guān)。她是愛了,她沒有錯,是愛情給了她活力與生命,可是她的愛牽絆的太多,愛的,恨的,喜歡的,討厭的,行行色色的人們都在她生命里扮演著角色,注定她走出去是傷痕累累,太累了,死亡是解脫也是歸宿。在這場愛情的較量中,她贏了還是輸了?愛情沒有輸贏結(jié)果,只有渥倫斯基沒有珍惜她,她的美麗,她的善良,她的真誠,聞訊安娜的死,渥倫斯基不吃不喝數(shù)日,人也要瘋了,他是真的痛了,失去了,才明白后悔,也許他會痛苦中度過余生,也許傷痛結(jié)痂后,他會去真的娶那位等他的公爵小姐,快樂的過完一生,而安娜只是一個傷疤。
安娜生活在一個上流社會,可是她學(xué)不會虛偽,不會帶上面具說話,那些伯爵,夫人們,沾花惹草,朝三暮四,卻活的游刃有余,而安娜她不會,她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有人雖然表面罵安娜墮落,但是她們的內(nèi)心卻佩服安娜的勇氣,因為她們也不幸福,她們沒有愛情,比如多莉,安娜不像自己的哥哥,不愛回家,不喜歡妻子,老是在外面把錢財揮霍到別的女人身上,但是還要維系這種婚姻,她的哥哥這樣活著有滋有味,所以當(dāng)安娜要離婚時,哥哥說她了不起,支持她。她的死亡,有人譏笑,說是咎由自取,有人佩服,即使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也要向戀人,向世人捍衛(wèi)真愛的存在。
我喜歡安娜的善良,對待人和愛情的真誠,當(dāng)愛情來臨,她奮不顧身,卻忘了自己的存在,這是女人婚姻致命的弱點,渥倫斯基如果背叛,她將是一無所有,她害怕這個結(jié)果來臨,早早走完了一生。也控訴了那個社會女人的被動與無助,內(nèi)心的空虛與懦弱,但是她人性的真,善,美,卻是值得我們一生學(xué)習(xí)的閃光點。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八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安娜是美麗優(yōu)雅溫柔聰慧的貴族少婦,伏倫斯基是英俊瀟灑聰明多金的高貴武官。他們相遇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對她一見傾心,瘋狂熱烈地追求她。他們陷入不倫之戀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終臥軌自殺,為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文學(xué)史上不乏為愛情和自由奉獻所有的動人女性形象,但安娜這朵嬌艷脫俗的玫瑰無疑是最經(jīng)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講述一段簡單的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會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杰作。與安娜這一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列文,作為貴族地主,他在面對當(dāng)時農(nóng)村劍拔弩張的矛盾危機時,進行了不懈改革與探索,志在解決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150多個鮮活的人物,生動再現(xiàn)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
關(guān)于俄國文學(xué)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chuàng)造了他文學(xué)生涯的巔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边@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即出自于《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jīng)典的名言還引發(fā)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dǎo)致失敗,并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fā)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說主要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于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后隱藏著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quán)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dāng)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xiàn)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里,像一個外科醫(yī)生一樣用手術(shù)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zhuǎn)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guān)于烈文的幸福家庭并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jīng)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著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后。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jīng)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嘗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绷椅牡男叛鲋泛屯袪査固┍旧肀憩F(xiàn)得尤為相似。當(dāng)面臨農(nóng)村破產(chǎn)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gòu)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贊嘆她渾身煥發(fā)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愿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dāng)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tài)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jié)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發(fā)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yōu)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币贿B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墒撬旧斫^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著“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jié)局。當(dāng)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dāng)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復(fù)雜性在于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終將歸于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九
音樂劇里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圣潔敏感,快節(jié)奏的樂曲在安娜臥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為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yù)知了結(jié)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shù)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xué)的意思。
這是個什么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后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huán)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后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dāng)有人看到了你鮮艷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tài)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棄掙扎。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
我第一次仔細認真的閱讀一本名著,就獻給了《安娜》,接下來我就寫一下讀后感。
幾天前就讀完了這本書,但一直拖著沒有寫讀后感,這本書我是利用在大一下學(xué)期的空閑時間讀完的,說起了還很感謝我一個師姐一直強調(diào)我應(yīng)該要有一個閱讀的習(xí)慣,還給我列了書單,讓我抓緊時間一點點看完,而且不能是走馬觀花的看,必須認真,細致,有自己的思考,那下面我就寫一下讀后感。
這部小說,列夫.托爾斯泰高度還原了俄國當(dāng)時的生活百態(tài),上層貴族對于下層勞苦人民的無視,并且壓榨他們。但是卻有像列文這樣的地主主動走到勞苦人民中,為他們發(fā)聲,聯(lián)系作者本人,托爾斯泰也是貴族,但他也一直為勞動人民爭取他們的利益。還提到了俄國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一些先進的地主已經(jīng)意識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味的剝削雇農(nóng),而且要引進農(nóng)耕工具。
文中還提到了俄國的經(jīng)濟,教育,宗教(宗教色彩濃厚,__、新教等等)藝術(shù)(包括繪畫,音樂,戲劇,書籍)的情況,新勢力和舊勢力的對抗,讀后感·例如教育,新派認為我一個個鼓勵女人去上學(xué),鼓勵慈善學(xué)校,但舊勢力還是固執(zhí)己見的認為只有少數(shù)的上流社會的貴族能接受教育。
安娜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當(dāng)她在火車站臥軌自殺的時候,不僅是對伏倫斯基的懲罰,也是對那個社會的控訴,一個女人,面對自己的木訥的丈夫,平穩(wěn)的家庭,在她的情夫身上找到了激情,但是卻不被所有人接受,而且她的情夫還喜歡上別的女人,反映了當(dāng)時的俄國對女性的歧視,而女性卻難以反抗。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一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墒橇蟹蛲袪査固槭裁催x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zé)。愛是責(zé)任!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二
六年級剛開學(xué)時,李老師就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gòu)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了,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的故事。戰(zhàn)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zhàn)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guān)心。她總是在關(guān)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fù)。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借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yè)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yōu)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dāng)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yōu)點在她之后的事業(yè)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zhàn)火彌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里。我們現(xiàn)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dāng)?shù)牡胤健?BR>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三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學(xué)史上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托翁的這部作品,我認為是至今甚至未來也是無人能超越杰作。
這部七八百頁60萬字的鴻篇巨作,將俄國19世紀中期整個社會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全書出場的人物多達150人。
可是無論時代怎么變化,國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邊找到這部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個有各的不同”。這是托翁這部作品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促使許多讀者閱讀這本書的舉世名言。
安娜與包法利夫人的對比是非常多文學(xué)愛好者最愛探討的話題。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評價。
安娜,這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歲,是個政府高官,兒子已經(jīng)八歲了,因為彼此追求不同,這個美麗,漂亮,善良,真誠,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軌了,愛上了一名帥氣多金的軍官伏倫斯基,強烈的愛情讓他們走上懷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上了臥軌的道路。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開始我被譯者序里面的評價帶著走,覺得安娜是個為了愛情敢于對社會做斗爭的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美麗、善良、正直、真誠,遇見自己愛的人,不顧社會譴責(zé),勇敢地做自己!說她的丈夫卡列寧是個虛偽、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無感情可言的冷酷的偽君子。然而,當(dāng)我看到安娜生與伏倫斯基的私生女時,卡列寧那痛苦而寬容的樣子,我突然對安娜生出了厭惡之情,當(dāng)時她產(chǎn)褥熱,這在當(dāng)時是死亡率99%的病,在彌留之際,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寧的手放在伏倫斯基手上,希望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兒撫養(yǎng)長大,卡列寧內(nèi)心的痛苦和原諒。但沒想到,安娜活過來了,沒死。接下來她跟伏倫斯基帶著女兒私奔到了國外,在國外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她的女兒沒有名分,安娜又不愿意放棄兒子而離婚。等他們回到鄉(xiāng)下,過夠那種孤獨寂寞的日子,她同意離婚時,她的丈夫卡列寧反悔了。再后來,伏倫斯基恢復(fù)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會排斥,感到孤單、懷疑,于是與伏倫斯基不斷爭吵、懷疑,最后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在鄉(xiāng)下生活時那種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懷疑時,我覺得安娜是可憐的,也是無能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以愛情為生命,這樣心態(tài)的結(jié)局肯定是悲慘的。一個女人,以男人為你的全世界,這是危險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獨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繼續(xù)看下去,看到她自殺前與伏倫斯基的爭吵與和好,以及去坐火車前復(fù)雜的心理過程,我突然原諒了她,理解了她。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過慣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個花一樣美麗的年輕女人,被困在鄉(xiāng)下遠離社會,情人正常工作交際,在家時間少,難免會心生懷疑。以至于產(chǎn)生用死來使伏倫斯基后悔的報復(fù)心理。其實,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書中說到的一點令我非常難以理解。安娜為什么不喜歡她和伏倫斯基生的女兒,也拒絕再生孩子。(也許她像嫂子陶麗一樣生8個孩子也許就什么不滿或自殺都不會發(fā)生了吧。)
也許她根本就不想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她可能會繼續(xù)維持與卡列寧的婚姻,擁有兒子謝遼查,而只是保持與伏倫斯基的情人關(guān)系。
只能說在人生這樣的選擇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慮后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著失去兒子,失去聲譽,失去兒子對你的愛。要維護家庭,你必須放棄你的情人(卡列寧已經(jīng)說了停止約見情人會繼續(xù)原來的婚姻)。然而這個心氣極高的美貌女人總是太痛苦和理想主義,所以最后以死來成就最好的結(jié)局。記住那句話“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寧后來同意離婚,她與伏倫斯基結(jié)婚,重新開始正常體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會,她還是會懷疑,還是會分手。也許像她這樣視愛情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個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交際花對她更適合。然而這就不是托翁筆下的安娜。就不是嗜愛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也許婚姻對愛情更是束縛。記得《霍亂時期的愛情》里馬爾克斯說“婚姻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與你性格及 思想?yún)f(xié)調(diào)的另一半,如果你沒遇到,也不是你的錯。
以上講的只是安娜這條線。在這部作品里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列文及列文的愛情。
在這部作品里,列文對愛情、對死亡、對宗教、對人生意義的思索,更是托翁深刻思想的體現(xiàn)。這位擅長心理學(xué)、哲學(xué)、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偉大。我想不同年齡不同經(jīng)歷再去閱讀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觸。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十四
1877年問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小說所處時代,正是俄國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化時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對社會的沖擊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宗法家庭的破壞上。不幸的家庭矛盾占據(jù)了小說中心,安娜所處的家庭及其遭遇就是小說的主線之一。
安娜的死看起來只是一時沖動,安娜本人應(yīng)負全部責(zé)任。但我不這么認為:安娜的自殺行為雖是她自己決定的行為,但促成其這么做的還有其他三方面原因:弗倫斯基、卡列寧和兒子以及社會。為什么這么說呢?促成這樁悲劇發(fā)生的,主因是安娜“出軌”與弗倫斯基私奔才導(dǎo)致這個事情的發(fā)生。
有人說,如果后來弗倫斯基不變心,安娜也不會自殺。對于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首先,弗倫斯基同樣有追逐愛情的權(quán)利,不能因安娜的死便譴責(zé)弗倫斯基冷酷無情。相反,正是因為安娜太過在意和依賴弗倫斯基,在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打壓下,脆弱得只得將自己全部情感交付給弗倫斯基,所以當(dāng)安娜感覺弗倫斯基也背叛了她時,她感到痛苦、悲憤和絕望。這些使她無法自拔,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袑巹t站在當(dāng)時道德的制高點上,雖然他追求名利,對安娜毫無感情,但他面對安娜的背叛,已采取了極大限度的寬恕,并且卡列寧也并不是促成安娜自殺的直接原因。對于社會而言,安娜不恪守婦道,這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大多數(shù)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安娜必會遭受社會的唾棄和辱罵,這自然也是造成安娜之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安娜敢于追求真愛并勇敢地向封建宗法挑戰(zhàn),雖然結(jié)局十分凄慘,但她畢竟十分努力的去追求。所以,安娜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