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優(yōu)質(zhì)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通過文字表達個人與作品的交流和碰撞。寫讀后感時可以加入一些書中的精彩語句,以增添文章的亮點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一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著名的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共收錄36封書信,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透過這些信件相互了解、彼此靠近。
    此書的大意可概括為:在安德烈14歲時,龍應(yīng)臺因工作離開安德烈去了臺灣,母子兩個分離,等她回到兒子身邊時,安德烈已經(jīng)18歲了。他們不但是兩代人,而且是兩國人。龍應(yīng)臺女士發(fā)現(xiàn),雖然兒子長大了,但母子之間卻無形中多了一堵墻,這堵墻隔斷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對待同一問題,雙方意見分歧;這堵墻阻礙了他們之間的親情,兒子不愿意向母親傾訴,更不愿意聽母親傾訴。為了融化這塊兒堅冰,母子兩個用了三年時間,以書信的形式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龍應(yīng)臺了解了18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非常羨慕這種真誠的沒有絲毫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兒女也能敞開心扉,深入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們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傾聽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書信是一種非常樸素的交流方式,運用書信交流沒有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煩惱,甚至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他們改變或者達成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示,讓我學習到了育兒知識,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會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聆聽,少一些急躁。這真是一本好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做父母的朋友,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二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龍應(yīng)臺和兒子之間往來的36封家書。我用了兩周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今天終于讀完了。
    本書內(nèi)容概要:這本書是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和兒子中間隔了三十年。他們之間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因為有隔閡,作為母親不愿意從此“失去”曾經(jīng)認識的那個兒子。于是,想到了采用書信的方式與兒子交流。兒子也在她的影響下,采用書信的方式與母親交流。于是,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學業(yè)等等的一些看法兩代人就開始了溝通和思想的碰撞。作為父母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卻是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補相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找不到語言。這種寫信的方式,讓彼此有了連結(jié)。
    這本書中,母子兩人的家書圍繞:德國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兩代人對國家的不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特別佩服龍應(yīng)臺的一些犀利的見解。
    因為是家書,讀起來特別輕松,也特別溫馨,在母子對話中讓讀者有收獲,有思考。對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粗唏僦械膵雰阂惶焯煸陂L大,而作為母親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當女兒長大的那一天,我同樣可以趕上她的步伐。這種“家書”的形式對于我也是在女兒十八歲和她溝通的一種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寫日記,只是為了寫給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當年老的一天還能回憶生活的印記。
    在閱讀到《給河馬刷牙》的時候,“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蔽乙矔此甲约耗壳暗墓ぷ鞯降资鞘裁茨??我們都希望有尊嚴的活著,體面的工作就是讓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著,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謀生的手段,很有意義的工作,現(xiàn)在做的特別糾結(jié)和落寞,沒有了方向感,特別想跳出那個圈圈,而卻沒有了跳出的勇氣,只能在糾結(jié)中生活著。希望自己能夠心存陽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帮L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經(jīng)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愛孩子,愛家人,我們也必須有度才行。愛的太深,對方會窒息,想逃避,愛的太少,我們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愛”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三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yīng)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nèi)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zāi)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yīng)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zāi)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zāi)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zāi)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yīng)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扒蹇瘛痹诠湃说脑娫~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鼻蹇竦娜瞬粫患彝チb絆;不會為責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缛舴艞壗侵鹁蜁簧鐣蕴?,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zāi)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四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xiāng)的航班,從此身邊環(huán)繞著不同發(fā)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jié)M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zhí)筆迎接一個個續(xù)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yīng)臺。一對身在異鄉(xiāng)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zhàn)權(quán)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嘗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并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xiàn)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蚯酀男⌒⌒撵`。所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yīng)該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luò)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于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zhuǎn)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五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yīng)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著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yīng)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yīng)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guān)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六
    這段時間讀了幾本書,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是龍應(yīng)臺女士的《親愛的安德烈》。
    看這本書時,心情是激動的,因為我和龍應(yīng)臺一樣,想要了解我十六歲的女兒,即將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這個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樣的。
    龍應(yīng)臺女士寫這本書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歲的兒子,這個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愛的小男孩“安安”,而是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有點“冷”的陌生人。為了了解自己的兒子,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歷時三年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驚喜,雖然龍應(yīng)臺女士和我母親同齡,而且她和兒子生活的背景更國際化,臺灣、香港、德國,她們接觸到的世界更廣闊,所以她們談話的內(nèi)容更豐富,涉及親情、愛情、價值、國家、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書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母子之間通過書信表達的愛與關(guān)切,是最打動我的。
    做為一個有著十六歲女兒的母親,我也渴望和女兒的交流,我們也愛著彼此,但就像書中說的,我們不會交流,不懂表達。吵架成了我們之間溝通最多的方式。
    這本書涵蓋了太多的東西,讓我了解到了臺灣、香港、德國種。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我驚奇于龍應(yīng)臺女士的敢說,對時事、對政壇敢于批評。也驚異于安德烈的思想豐富,對國家、對價值觀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我們談?wù)摰淖疃嗟氖菍W習、功課、考大學,可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涉及這方面的話題,他們幾乎沒有討論。他們討論的事太豐富、太多元,他們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晌覀兡??有多久沒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韓劇的我們,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見自己頭頂?shù)囊恍∑炜?,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么遼闊,多么精彩。
    看完這本書,我反思了很多,雖然我們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識經(jīng)歷有限,導致目前這種膚淺的生活,貧瘠的思想,但只要認識到了,什么時候都不晚。
    多讀書,多寫字,對女兒多了解多溝通,把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讓我們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從今天開始,試著去聽女兒喜歡的音樂,哪怕覺得很吵,也要聽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七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jié)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guān)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guān)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八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yīng)臺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jīng)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yīng)臺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著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后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yīng)臺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張望著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著那地平線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九
    如果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我讀這本書的感覺,應(yīng)該絲毫不過分,當我一邊聽著舒緩的音樂一邊以驚人的速度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突然覺得,遇到《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的幸福。
    每個做母親的都希望能夠跟自己的孩子,以恰切的方式進行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大概是地域和工作的原因,龍應(yīng)臺選擇了通信的形式跟兒子溝通:她跟兒子有一個約定,就是母子共寫一個“專欄”并發(fā)表。三年的時光,在母子之間的“飛鴿傳書”中,徐徐度過。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入了龍應(yīng)臺和兒子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每一篇讀來都是那么親切自然。他們談生活、談學習、談工作……讀他們的文字,似乎是在體驗一種別樣的人生,不僅可以增長智慧,而且可以豐富心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觀點明晰、思想深刻、充滿睿智的“教科書”,也許它會幫助許多彼此越來越陌生的母子、或者“隔膜”不斷加劇的父子敞開心扉,走出“陌生”、“冷漠”的泥潭,走向灑滿陽光、開滿鮮花的美好境地。
    可以說,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無話不談,而他們選擇的話題往往給人以觸動和啟迪。他們談音樂,談交友,談愛情,談貧富,談種族,談環(huán)保,談文化,談國籍,談品位,談成敗……甚至談到生死,但他們的交流總是在一種平和、平等、尊重、商討、自然、溫婉的氣氛中進行的。一場交談,就是一場傾心的“華章”,沒有咄咄逼人,更沒有與粗暴與輕率。兒子永遠保持自己獨立的秉性與人格,他大膽表達自己認識世界、感受周遭的體驗、收獲和疑惑,母親的言語則有種春風化雨的力,講故事,打比方,拉家常,旁征博引……不論采取那種方式,總能讓兒子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接近事物的“真相”。
    比如,龍應(yīng)臺跟兒子談到“玩”的問題時說,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她引用席慕蓉的話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shù)。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她還說:“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到大自然里走一天……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BR>    但是她又對兒子說:“我是否一點也不擔心我的兒子將來變成冬天里的蟋蟀,一事無成?我當然擔心……性,藥、搖滾樂是少年輕狂時的自由概念,一種反叛的手勢;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再閃避道上的荊棘?!?BR>    這樣的談話多么富有魅力而充滿藝術(shù)色彩啊,看得出,她即鼓勵兒子玩,但又要兒子區(qū)分玩的界限,把握玩的方式、方法和度。如果說勸誡是一種藝術(shù),那么在龍應(yīng)臺這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讀到這些話,我就在想,不管是為人師,還是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曾經(jīng)或者常常這樣替孩子著想?讓孩子快樂而又尊嚴的活著?就像有些孩子說的:“媽,你過你的人生,我過我的,好嗎?”
    ……
    讀《親愛的安德烈》,每一封信,都有一個明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或者主題,它帶給讀者的思考是深遠的。因為,也許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讀這些信,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的良苦用心和思維智慧,也讀懂了作為母親的心愿、責任和使命,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也許,他的成長正是我們自己孩子未來人生的一種印證。
    不過,我明顯的感覺到,用書信和文字交流,確實有種特殊種特別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
    再次翻開龍應(yīng)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yīng)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yīng)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jié)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guān)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guān)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一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jié)--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yīng)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jīng)的初戀時光,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jīng)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yīng)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quán),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yīng)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yīng)該嬌生慣養(yǎng),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wǎng)絡(luò),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guān)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yīng)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二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yīng)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jié),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粗鴷酗L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yīng)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zhuǎn)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累積、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三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明白: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你的兒子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BR>    跨越兩代人的三十六封家書,跨越兩代人中間隔的三十年,跨越著兩國人不同的東西文化差異,跨越著他們不一樣的十八歲?!罢J識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這是龍應(yīng)臺對于三年專欄的有始有終。
    從第一封信讀起,我們不難感受到龍應(yīng)臺對自己兒子許久未見得陌生,品嘗到彌漫在書信里安德烈的天真與青春的自由。從前可愛的安安、躺在她懷里依偎的安安、金燦燦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開翅膀單飛去了;從前而二十歲的煥發(fā)容顏,如今的鬢發(fā)蒼蒼,蹣跚而來又揚長而去。那些站在遠處的曾經(jīng),都隨時間而去了。
    父母終究是父母,會時時刻刻牽掛,會噓寒問暖慰問,會和聲細語教育,會把孩子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會傾盡自己所有,只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終究是孩子,會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會鞭策自己努力奮斗,會愿意用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
    父母沒法強求成為我們的知己,就像我們沒辦法強求任何一個人成為我們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我們熱衷于不同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他們所走過的路我們還沒有起步;因為時代,我們選擇表達愛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會選擇越來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漸漸脫離了全心依賴的父母;我們會學著自己獨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wù),不再讓父母手把手教我們完成我們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歡的事情中,不花一點點的時間敷衍任何人。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愛的港灣,一個人在海上獨立的航行,盡管我們會經(jīng)歷一波又一波的困難,我們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風破浪。
    但是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想的我們,卻是渴望一種可以自憑做主的愉悅。自由分很多種,而父母所給我們的自由卻是最復雜的。這樣的自由是父母想給又不想給的,而我們卻又十分的渴想與期待。在這給予與企望的來回道路上,夾雜著來自不同方向、不計其數(shù)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也許會輾轉(zhuǎn)反復,也許會一波三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來自生活的樂趣,體會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感受,才能經(jīng)歷到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父母給我們的愛,不計代價的付出,他們愿意用最無私的方式來鑄就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心里,父母的位置永遠獨一無二、無可替代,他們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終會回報,盡我們最大的愛與孝順。我們是時代應(yīng)運而生的產(chǎn)兒,請允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盡我們?yōu)樽优畲蟮男⑿摹N以敢鈱戆盐业牡谝环莨べY交到他們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掙的錢讓他們過上寬裕、美好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的享受精神與物質(zhì)歡愉。也許,這是我讀完他們的信最大的收獲。
    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原來也可以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還是要浮萍離散——人生哪有恒長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記刻下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四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yīng)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嘲笑有加”;龍應(yīng)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yīng)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wù)摰亩际菄掖笫?,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yīng)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tǒng)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yīng)臺,是一名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xiàn)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少年,而是關(guān)心社會現(xiàn)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huán)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yīng)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xiāng)是貧困的、臟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xiāng)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jīng)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BR>    一個從抑郁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wù)劻?。正因為她?jīng)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xiàn)在的權(quán)、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jīng)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閑適與從容?!叭烁酥g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shù)?!彪m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于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zhuǎn)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yōu)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xiàn)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發(fā)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里有和平,讓豪宅里起戰(zhàn)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涌,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shù)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六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guān)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边@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nèi)ネ翁?,都守在我們身邊??戳诉@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