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之“煮雞蛋”背后的管理之道

字號:

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德國人每天的早晨都是一杯牛奶和一個雞蛋,中國人把雞蛋往鍋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或干點別的,等再回來雞蛋就煮好了。但德國人會用一個差不多剛好裝得下一個雞蛋的專門容器,下面焊一個托盤,然后加滿水,1分鐘水就開了,3分鐘就關火。關火之后他利用余熱再煮3分鐘,把雞蛋煮到剛剛達到營養(yǎng)價值的狀態(tài)。接下來用涼水泡3分鐘,使這個雞蛋很好打開,德國人認為這樣做很標準。
    跟中國人相比,它節(jié)約了4/5的水、2/3的熱,同時還讓雞蛋達到了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德國人在煮雞蛋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適用的煮雞蛋程序和控制辦法,并嚴格執(zhí)行,結果每次用水耗熱最少,雞蛋營養(yǎng)還。而中國人只求雞蛋煮熟,并沒有注意觀察并認真總結煮的學問,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較之德國人有明顯的浪費現象,而其破壞了營養(yǎng)價值。
    拿這個故事來分享,并非要詆毀中國人而贊美德國人,而是透過這種現象來剖析給到我們的啟示。考|試/大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日,在美國次貸危機給到中國企業(yè)帶來的種種沖擊的當下,其給到我們的警示和啟發(fā)尤為明顯。上周末,上海的第一財經頻道的《財富人生》節(jié)目就請來了阿里巴巴總裁衛(wèi)哲等嘉賓,一起討論的話題是“中國制造業(yè)的冬天是否來臨?”。
    思考一:企業(yè)運營成本的降低到底靠什么?
    這個問題似乎不應該成為問題,因為很多人立即會說:“靠管理,靠制度,靠員工的主人翁態(tài)度!”。這個回答很正確,但問題是如何管理,建立什么樣的制度?員工的主人翁態(tài)度如何來?管理者又以什么樣的管理心態(tài)和管理方式來進行有效的管理?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老板或者上司對他的下屬下達工作指令:“我就要這個結果,如何得到這個結果我不管!”。乍然一聽有道理啊,如果如何做我都告訴你了,考|試/大我還要你們這些下屬干嗎?然而,在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做法是不同的,誠如德國人和中國的煮雞蛋,盡管看似你要的同樣結果——一個煮熟了的雞蛋,但其資源的損耗和營養(yǎng)價值卻絕然不同。過程論和結果論,一直是在喋喋不休爭論的一個話題。在企業(y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經歷由只求結果不管過程到在合理控制過程中達成理想結果的演變。
    思考二:制度與習慣博弈誰是贏家?
    看著上述煮雞蛋的案例,也許很多人在沒有得到對德國人做法所帶來的資訊之前會不以為然,并很贊同中國人的做法,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就是習慣這樣做的。就是在看到這些好的同時又有幾個人會改變現在的煮雞蛋法呢?
    在很多企業(yè),經常發(fā)現很多工作沒有標準,每個人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習慣在進行著工作,其結果自然差異很大。考|試/大而習慣的東西往往會蘊藏著很多的不合理。一個真正的管理高手,是讓合理制度建立的同時,讓員工有效執(zhí)行,并使這種執(zhí)行成為他工作的習慣并徹底摒棄他們原有的不良習慣!
    而制度與習慣的博弈,往往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制度的合理性和管理監(jiān)督的力度。任何人都有想犯規(guī)的欲望,只是可能有警察或電子警察的監(jiān)督,才不敢輕易闖紅燈。今日看到南京對行人違規(guī)闖紅燈過馬路進行各類媒體曝光的辦法,結果交通狀況大有改善。問題是,這種方式能堅持多久?我們的交通法規(guī)是否合理?是否能堅持到讓廣大民眾真正改變習慣呢?
    煮熟雞蛋是容易的,而真正煮好雞蛋也不是太難的。
    難的是每次都煮好雞蛋并變成一種習慣或能力!
    你會改變你的煮雞蛋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