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大全(20篇)

字號:

    教案是指教師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和組織安排。它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指導性、操作性和可實施性的特點。教案是教學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有效的教案能夠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培養(yǎng)。我們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往往需要編寫和使用教案,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之一。教案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請大家閱讀下面這些教案范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線索和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方法;。
    3.學習彼得從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課前準備:
    借助“自讀引導”,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本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別人贈送你有意義的禮物時,你會作永恒的紀念;當友人作別時,贈送的禮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種特殊的禮物,往往會引起人的傷心。今天我們來學習弗·達爾寫的一篇小說,題目是《離別的禮物》,看看這其中的禮物屬于哪一種。
    二、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
    (一)生字詞:(展示投影片,要求學生注音、釋義)。
    1、慳吝()。
    2、喋喋不休()。
    3、尷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據小說的三要素,要求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題)。
    1、小說中寫了幾個人?(彼得、爺爺、爸爸、那個女人)。
    2、根據故事情節(jié),課文應分為幾個部分?
    (1)1-8節(jié):寫離別的前夜,彼得和爺爺在一起;。
    (2)9-21節(jié):寫彼得的爸爸和那個女人回來,彼得巧妙地教訓了那個女人。
    3、構成全文故事情節(jié)的線索是什么?(一條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指出課文的具體內容)。
    彼得:敬老、懂事、聰明(5、15、16、18節(jié))。
    人物爺爺:寬厚、慈愛(2、4、8、17節(jié))。
    爸爸:孝順、軟弱(12、21節(jié))。
    那個女人:慳吝、刻薄(12、21節(jié))。
    2、描寫人物的方法:(要求舉例、說明)。
    語言、心理、神態(tài)、肖像、動作。
    3、歸納全文的主題:
    本文圍繞彼得的為什么要送走爺爺?shù)膯栴},通過不同人物對一條毛毯的態(tài)度,展開了善良與邪惡的沖突,提出了一個敬老的社會問題,對不敬老人的行為作了無情的譴責。
    四、質疑:
    若學生在質疑中沒有涉及下列問題,則老師補充提出:
    1.第1節(jié)中寫月色很好,為什么彼得和爺爺無心欣賞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動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用意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樣的態(tài)度?
    五、積累感悟:
    重點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平時對長輩的態(tài)度,談談如何尊敬長輩?
    六、課堂訓練(附課堂練習)。
    七、總結(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
    八、布置作業(yè):完成書后的作業(yè)題。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二
    通過“讀—述—析”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學習先作分析再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器、用、惡、妖等),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行”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現(xiàn)代漢語的議論文。
    一、導入:
    讓學生交流其預習作業(yè):查找關于荀子的資料。
    二、自讀課文: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
    2、交流互答自讀中的困難。
    3、梳理積累重要的`實詞。
    三、復述課文:
    請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本文(先小組講述再抽選講述)。
    四、請學生思考、討論:(1)作者將“言”和“行”的表現(xiàn)分成了幾類?(明確:四類)。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惡。
    (2)對這四種情況作者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敬、愛、任、除。
    (3)我們很容易看出作者對“能言、能行”者的贊美和“言善、行惡”者的厭惡,那么另外兩種人作者是否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呢?為什么?從中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明確:辨證的看事物,取長補短)。
    五、口語訓練:說說荀子認為“言”和“行”應該是怎樣的關系?你如何認為?
    結合日常生活:說說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讀、背誦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七、作業(yè):
    推薦閱讀荀子的其它文章:《勸學》體會荀子議論性文章的嚴密結構和有力論證。
    完成“抄、釋、譯”作業(yè)和練習冊。
    附:電子課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谀苎灾聿荒苄?,國用也??谘陨?,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shù)耐卣?,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多媒體課件。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古詩兩首。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為蘇軾望湖樓六月二十七日醉書一共有五首,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課題中的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弊怼白肿筮叺摹本破俊爸锌刹荒苌倭艘粰M啊!
    3、大家看作者是誰?蘇軾,大家學習過他的哪些作品?誰能介紹一下作者?
    4、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5、學習生字”遮“。
    6、畫出詩歌的停頓。
    7、釋詩題: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時間:六月二十七日,這實際告訴我們當時已經是――――夏季。
    地點:望湖樓。
    醉:是酩酊大醉還是略有醉意,我們還不得而知,也許學習過全詩,就會有新的理解。
    書:是什么意思?(寫)寫的是什么呢?
    8、學習第一句詩:請同學們讀第一句。在這句中你覺得哪個詞語你不理解。指名說,教師著重說:“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遮”遮蔽、遮蓋。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巒)
    (2)什么樣的黑云?(點出“翻墨”,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學們,一首詩就是一副生動的畫卷,“黑云翻墨”這四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黑云從空中壓下來不斷翻滾的畫面。
    (3)整句連起來說說:烏云像打翻的黑墨水還沒有遮住山。
    9、學習第二句詩:
    2、“白雨跳珠亂入船”
    (2)再看視屏,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3)整句詩連起來說說: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雜亂的跳進船里。
    10、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1)你發(fā)現(xiàn)這兩行詩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對偶)
    (2)通過這兩行詩,你發(fā)現(xiàn)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點?(來得急)
    12、學習第三句詩:“卷地風來忽吹散”
    (1)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詩句,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狂風)
    (2)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
    (3)看視屏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lián)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13、學習第四句詩:“望湖樓下水如天”
    (1)“忽”字給岑參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
    (2)出示詩句:“望湖樓下水如天” 全班齊讀“望湖樓下水如天”
    (3)(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出示視屏。讓學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16、蘇軾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觸景生情,即景而賦。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去感受蘇軾的陶醉之情。
    17、蘇軾在寫景時,是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
    (1)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
    (2)變化快: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動態(tài)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意,釋詩題
    讀正確,明其意
    悟其意,用學法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四
    1.學會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中蘊涵的濃濃師生情。
    4.領悟詩歌的表達方法。試著用“記得”開頭寫幾句話。
    1.整體把握,抓準情感主線。
    2.以讀為主,結合講、思、議一起理解內容。
    感受師生情誼,激發(fā)學生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
    抓住關鍵語句讀思議想,體會文中蘊涵的感情。
    1課時。
    一、談話導入單元整體內容。
    1.師:人世間最動聽的話語是愛的話語,最感人的故事是愛的故事,最偉大的力量是愛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三單元,去領略一下愛的真諦。
    2.學生自讀第三單元課題及導讀,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目標和方法。
    二、初讀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初讀第七課,了解詩歌主要內容,初探作者寫作目的。
    三、精讀詩句,體會感人師生情。
    學習第一節(jié),感受老師對工作的熱愛。
    1.同學們,剛才大家初讀了全詩,深深感受到全詩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愛”。請大家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看看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中能讀出教師對工作的熱愛。
    2.學生自讀第一節(jié),邊讀邊想邊勾畫重點語句,并在關鍵詞語下做記號,寫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將體會到的感情出來。
    學習第二節(jié),具體感受濃濃的師愛。
    1.自讀第二節(jié),看看詩中回憶了老師關愛學生的哪幾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讀第一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發(fā)情感,練習朗讀。
    5.讀第二件事,說說“無聲的語言”傳遞怎樣的千言萬語。
    6.讀第三件事,體會老師說的話,并指導朗讀。
    學習三四節(jié),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愛。
    1.自由讀三四節(jié),勾畫體現(xiàn)學生熱愛老師的語句并作批注。
    2.重點交流學生為什么送老師“勿忘我”?聯(lián)系課文說說老師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處?再次體會老師默默奉獻的精神。
    3.想象輕輕地,默默地給老師送花時,學生在心里回對老師說些什么?
    4.指導感情朗讀三四節(jié)。
    四、再讀全詩,集中體會學生對老師的熱愛贊美和感激之情。
    五、聯(lián)系實際,深化感情。
    2.學生自由練說,全班交流。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五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狐貍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狐貍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收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真情故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看視頻《狐貍的故事》。
    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金色的腳印》。
    (二)初讀課文,粗知大意(寫了什么)。
    1、瀏覽課文,邊讀邊想三個問題:課文重點寫了哪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讀體會,抓住主題(為什么寫)。
    細讀課文,自主體會:
    1、老狐貍為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讓你感動的?
    2.正太郎為小狐貍做了些什么?
    3.老狐貍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讓你體會最深的?
    2、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集體匯報,引導點撥。
    預設一: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
    (1)“調虎離山”救小狐貍。
    (2)深入“虎穴”做窩、喂奶。
    (3)咬不斷鐵鏈就咬木樁。
    預設二:人與動物之間親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貍。
    (2)正太郎給狐貍送食物。
    (3)老狐貍救護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貍,讓狐貍一家團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六
    本單元課文有:識字1、識字2、識字3和練習1。
    1、認識39個生字,能按筆順規(guī)則正確書寫22個生字。認識基本筆畫13種,認識田字格。
    2、能用普通話正確地誦讀課文,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
    3、初步訓練學生健康的生活常規(guī),了解公園里的景物與設施。
    4、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
    1、認識39個生字,認識基本筆畫13種,能按筆順規(guī)則正確書寫22個生字。
    2、在想象中誦讀課文,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3、訓練學生健康的生活常規(guī)。
    1、運用拼音讀準字音,學習基本識字方法。
    2、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
    3、正確、流利地誦讀詩歌。
    《識字1》是一首古詩,讀來瑯瑯上口,主要學習一至十這些常用的漢字,學習橫、豎等基本筆畫?!蹲R字2》、《識字3》都是詞串,讓學生把詞語與圖、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從而識字。
    《識字1》兩課時。
    《識字2》兩課時。
    《識字3》兩課時。
    《練習1》三課時。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七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語言美。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古詩的意思。
    2、難點:借助閱讀想象,品位語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課件、音頻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
    (1)通過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以及學過的關于雨的詩句導入。
    (2)揭題。
    (學生說出題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試著說出“醉書”的意思)
    (3)簡介作者。
    (學生說出作者是誰并背誦蘇軾寫的詩句)
    2、初讀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再讀,標出停頓的符號,讀準節(jié)奏。
    (3)誰來試一試,并點評。相機在黑板上標好詩句的節(jié)奏。
    (4)pk讀,并點評。
    (5)播放課文錄音
    (6)齊讀。
    二、問--疏通詩意
    1、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指導學生相互答疑,師記錄學生有深度的問題。
    2、師預設問題:
    (1)每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三、試一試--感悟詩情
    1、齊讀詩,你明白了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嗎?從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師小結。
    4、齊讀整首詩,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讀出驚嘆的語氣。
    5、配樂背誦全詩。
    四、評一評--各抒己見
    1、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用“我收獲了--”的句式說話)
    2、你對蘇軾的評價。
    3、同學們的表現(xiàn)怎樣?
    1、寫一寫你眼中的暴風雨。
    2、搜集關于云、雨、風、天的詩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八
    1、朗讀訓練。
    2、賞析語言美: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fā)聯(lián)想,抒發(fā)獨特感受的寫作手法,品味優(yōu)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并進行仿寫。
    3、理解古詩句,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領會作者感情以及從容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ppt。
    教學重點:
    1、訓練朗讀。
    2、品味優(yōu)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課時。
    1、查閱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讀課文,畫出寫得好的詞句和不理解的語句。
    1、導入
    疏通字詞
    讓學生舉出在文學作品中具有象征意義的花草樹木。
    (菊花:堅貞;梅花:高潔;牡丹:富貴;雛菊:天真單純;百合花:冰清玉潔;玫瑰:愛情;四葉草:愛和幸運……)
    展示圖片,讓學生對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結”
    (1)看題目,“丁香結”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兩個任務散讀全文:
    讀準字音;畫出與丁香結相關的句子。
    (2)與丁香結相關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從而引出對文章結構的關注,
    3、理清寫作思路
    (1)提問:作者在寫丁香結之前,用較多的篇幅寫什么?
    引導學生試著劃分文章結構,說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態(tài)―――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樹)?賞花
    4―6對丁香結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課文脈絡。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賦予了丁香什么樣的品格?
    答:從色彩、形貌、氣味、姿態(tài)等方面描寫,賦予了丁香靈動幽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
    4、賞析優(yōu)美語句
    先讓學生找一找他們覺得好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感情,試著賞析。
    再用提問法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品味語句,解讀文本,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障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好在哪里?)
    擬人和比喻。將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動地……嬌俏靈動、惹人憐愛的情態(tài)。將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點。
    (2)第三段,積雪、瑩白實際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處?
    首先,避免反復提到丁香而帶來累贅感。
    其次,修辭手法:積雪是借喻(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不出現(xiàn)喻體和本體),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來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觀更鮮明地突出丁香的特點:積雪不僅白,而且多而純凈、輕柔;瑩白不僅白而且光潔、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還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嗎?
    (2)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罢找庇性鯓拥谋磉_效果?
    (先讓學生根據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畫面,再反推印象畫的特點,最后準備印象派畫作加以印證,解釋朦朧、模糊的藝術美感)
    5、學生朗讀全文,讀出丁香的嬌俏和雨中丁香結的美感。
    6、板書設計
    丁香結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態(tài)―――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樹)賞花
    4―6對丁香結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借喻、借代
    7、作業(yè)
    抄寫本課字詞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題”
    三、積累拓展四。
    第二課時
    1、復習第一課時知識點:文章結構、修辭手法。
    2、介紹宗璞和其行文風格
    宗璞的散文詩特點:清新輕盈,在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之上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如何寫作)
    3、 總結主題內涵
    圍繞丁香結的意象展開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圖和中式衣襟盤扣圖。解釋丁香結名字由來。
    (2)結合拓展積累第四題,讓學生了解丁香結常出現(xiàn)在表達愁思的作品中。
    4、 寫作思考:睹物聯(lián)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將生活的小體會、人生的大感悟與眼前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既貼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內涵、耐人尋味。
    5、板書設計
    丁香結解不開的愁怨
    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睹物聯(lián)想
    6、作業(yè)
    語文練習冊;選擇一種喜歡的花草,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個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了解朗讀中的幾種基本語調,能準確、清楚、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祖孫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設計說明]: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要善于運用朗讀促說話、朗讀促寫作、朗讀促理解及朗讀促感悟。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本課重點。
    2.作者把“我”對祖父的深情與祖父對“我”的愛融入大花園的生活再現(xiàn)中,“我”對事物的熱愛、自由自在的成長與祖父的愛密不可分,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設計說明]:學生在讀到大花園的美景時,往往把那里的美麗、生機勃勃和祖父隔離開來。因此在學生了解“我”對大花園喜愛的基礎上,能進一步感受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是疼愛“我”的祖父為“我”營造的,是因為祖父的愛才有了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課的難點。
    課時設計: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凝聚著溫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許我們會偶爾彷徨、偶爾感傷,但家人永遠是我們溫暖的源泉。特別是兒時的我們,那個陪我嬉戲玩樂,為我們遮風防雨的至親是誰呢?可能同學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或者是祖母、祖父?!蹲娓负臀摇穼懥艘桓痹鯓拥耐晟町嬀砟?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設計說明]:直接導入,通過質疑增加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散讀課文,要求:標上小節(jié)號.圈出讀不出或讀不準的生詞,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落實知識卡片關于語調的知識,讀音上的共性問題板書重點落實,加強印象。
    3.預設問題通讀全完:你在讀的時候有什么樣的感受?(生:快樂、自由等)。
    4.有感情地自由朗讀你覺得能夠體現(xiàn)“我”快樂、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請學生個體朗讀,教師要追問“為什么選擇這一句(段)?”或“這一句中什么詞語最讓你感受到她的快樂自由?”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語言表述。
    [設計說明]: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童年的歡樂和情趣,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更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這些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都隱喻在美景和鮮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感知。小組交流讀后感,在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認知。
    四、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圈畫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體、喻體。
    第二課時。
    一、回顧及解答作業(yè)。
    1.小結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主要為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2.以第3-7段為例,讓學生了解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币痪錇槔阏J為這樣比喻恰當嗎?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時美麗的樣子(進一步明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特點)。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景美”及修辭手法的作用。
    二、選點讀析。
    1.作者筆下如此美麗的大花園,無疑是“我”的樂土,小結上一節(jié)課學生對大花園的理解,我們可以用“生機勃勃、自由自在、美麗……”等詞來概括。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從何而來?請大家再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他們把美好的大花園和慈愛的祖父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領悟到: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都是祖父營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是祖父日復一日地維系著這個園子;我調皮、胡鬧,祖父都不責備我;祖父對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會適時教我知識等等)。
    3.重點欣賞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感知到“我”的童年樂趣的來之不易,更加凸顯祖父對我的愛和我對祖父的依戀。然后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29、30段,找出大花園里花草蟲碟等的共同特點。
    學生找出:“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樣,就怎樣,都是自由的”,將感知升華到作者對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讀文章第1、2段,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不說“我的祖父住在呼蘭河”?為什么重復介紹祖父的年齡?),通過全班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合作探究,老師總結釋疑。(偌大的呼蘭河,祖父是我的親人、的依戀、的溫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記得清清楚楚。原來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道出了濃濃的祖孫情。)。
    [設計說明]:大花園里的美景時祖父創(chuàng)造的,大花園里所有食物的隨意自由是“我”賦予的,而“我”的快樂從何而來?通過質疑讓學生思考。原來祖父給我的不止是愛,更給了我一顆享受快樂、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業(yè)。
    1.寫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過對校園多角度的描寫,表現(xiàn)你對學校生活和學習的熱愛(300字左右)。
    (以上兩題選做一題。)。
    3.自查資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寫一篇關于蕭紅的人物介紹(200字左右)。
    4、閱讀蕭紅的其他作品。
    [設計說明]:這樣設計作業(yè)的目的:1、鞏固學生對文章中寫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
    1.能力目標:養(yǎng)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
    2.情感目標:理解無論音樂。美術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無論音樂。美術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撫慰我們的心靈,《蒙娜麗莎》帶給我們“神秘的微笑”,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同樣舞臺藝術也有著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臺的魅力有多大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我的舞臺》這篇課文。
    板書:28、我的舞臺。
    2.解釋課題理解“舞臺”。
    二、簡介作者。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吳霜,吳祖光、新鳳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劇作家。早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別為你的相貌發(fā)愁》。《女人漂亮》?!陡概@魂》。著有《別問我的父母是誰》?!秴撬慈恕返茸髌芬约半娨晞 缎馒P霞傳奇》等。
    過渡: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藝術家們那不為人知的艱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掃讀課文,找出中心句。
    1.學生掃讀課文,畫出句子。
    2.指名讀句子,出示句子,齊讀一遍。
    過度: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同學們心中也有一個大舞臺吧!作者吳霜姐姐圍繞心中神奇的舞臺,寫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四、自由讀課文。
    1.思考:課文講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過渡:課文圍繞舞臺對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敘述了作者在藝術和生活舞臺上的成長故事,請同學們再次讀課文。
    五、再次快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邊讀邊思考:
    作者的舞臺在哪里?都有哪些經歷?
    出示空表格,發(fā)帶空表格的小黑板給學生填寫:
    什么時段舞臺在哪里做什么。
    2.學生邊讀邊填寫。
    3.交流歸納填寫表格,弄清課文內容:
    什么時段舞臺在哪里做什么。
    還沒有出生時把娘胎當舞臺在肚子里“登臺唱戲”、“大鬧天宮”剛會走路時把小床當舞臺模仿母親“演戲”
    隨母親演出時每場必到舞臺察言觀色,學形記詞。
    六歲時侯把練功毯當舞臺拜師學藝,署去寒來,刻苦學習學藝幾年后把客廳當舞臺給到家的客人開“個人晚會”小結過渡:
    是啊!作者的舞臺無處不在,正如人所說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的觀眾無處不在,體現(xiàn)出我對藝術的指著追求和舞臺對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評劇的鐘愛,也不難看出她的成功離不開藝術的熏陶,家庭的影響,尤其是她的的母親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著她,想聽一聽她的母親新鳳霞唱的《花為媒》嗎?播放評劇《花為媒》音樂。
    過渡:
    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評劇,感受到了我國戲劇藝術的魅力。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在這美妙的音樂和成功之后,藝術家們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和心血嗎?請默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我學藝艱辛、吃苦耐勞的句子,批畫感悟。
    六、品析重點句,深入理解課文。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一
    本組教材是以“漢字家園”為主題編排教學內容的。本單元選擇了五篇識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對韻歌》。通過這一組識字的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識字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學習漢字的樂趣,產生學習漢字的愿望,在具體語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點,學習用歸類法識記漢字。本單元還安排了“口語交際”“語文園地一”和“快樂讀書吧”。
    1、認識本單元40個生字,會寫17個生字和10個筆畫。
    2、學習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象形字識字、看圖識字、對對子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初步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3、背誦課文《金木水火土》《對韻歌》。
    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讀書和寫字的習慣。
    5、學會清晰表達,愛護自己,尊敬別人,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對交流有興趣,感受交流的快樂。
    6、學會用較慢的速度朗讀、背誦課文。
    7、了解課外閱讀的途徑,感受課外閱讀的快樂;樂于和大家分享課外閱讀成果。
    1、會寫17個字和10個筆畫,認識40個生字。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讀書和寫字的習慣。
    3、了解漢字從上到下,先橫后豎的筆順規(guī)則。
    4、背誦課文《金木水火土》《對韻歌》。
    5、背誦《詠鵝》。
    1、會寫17個字和10個筆畫,認識40個生字。
    2、了解漢字從上到下,先橫后豎的筆順規(guī)則。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讀書和寫字的習慣。
    4、了解課外閱讀的途徑,感受課外閱讀的快樂;樂于和大家分享課外閱讀成果。
    通過這一組識字的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識字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學習漢字的樂趣,產生學習漢字的愿望,在具體語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點,學習用歸類法識記漢字。
    1、拼音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插圖,教學多媒體,在語境中學習,培養(yǎng)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識字教學時,可以設計多種活動,如,字詞游戲、閱讀競賽活動等,使兒童通過與漢字反復見面,逐步從本課會認,過渡到在其他語言環(huán)境也能認識。
    3、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鼓勵學生主動識字、自主識字,依托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如,認姓氏字,認各種標牌上的字,從電視、廣播中認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使生活成為識字的大舞臺,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有利條件,使學生形成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并提供機會讓學生交流課外認的字。
    1、準確把握識字要求。
    2、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要承認學生間的差異,不要過分追求堂堂清、課課清、個個清。一篇課文十幾個生字,不一定要全部過關后再學下一篇。要認識到,漢字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造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增加學生與漢字見面的機會,加強漢字的復現(xiàn)和鞏固,相信所有學生最終都會成功地完成識字任務。
    3、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提倡學生運用記憶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新知與舊知的聯(lián)系,恰當運用識字方法。學生的學習風格不盡相同,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盡快地認識漢字。如,可以讓學生交流這些字你認識哪些,是怎么認識的?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記?要相信學生能夠用已經形成的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學習生字。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shù)耐卣?,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多媒體課件。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古詩兩首。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為蘇軾望湖樓六月二十七日醉書一共有五首,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課題中的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
    3、大家看作者是誰?蘇軾,大家學習過他的哪些作品?誰能介紹一下作者?
    4、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5、學習生字”遮“。
    6、畫出詩歌的停頓。
    7、釋詩題: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時間:六月二十七日,這實際告訴我們當時已經是夏季。
    地點:望湖樓。
    醉:是酩酊大醉還是略有醉意,我們還不得而知,也許學習過全詩,就會有新的理解。
    書:是什么意思?(寫)寫的是什么呢?
    8、學習第一句詩:請同學們讀第一句。在這句中你覺得哪個詞語你不理解。指名說,教師著重說:“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罢凇闭诒?、遮蓋。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巒)。
    (2)什么樣的黑云?(點出“翻墨”,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學們,一首詩就是一副生動的畫卷,“黑云翻墨”這四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黑云從空中壓下來不斷翻滾的畫面。
    (3)整句連起來說說:烏云像打翻的黑墨水還沒有遮住山。
    9、學習第二句詩:
    2、“白雨跳珠亂入船”
    (2)再看視屏,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3)整句詩連起來說說: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雜亂的跳進船里。
    10、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1)你發(fā)現(xiàn)這兩行詩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對偶)。
    (2)通過這兩行詩,你發(fā)現(xiàn)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點?(來得急)。
    12、學習第三句詩:“卷地風來忽吹散”
    (1)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詩句,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狂風)。
    (2)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
    (3)看視屏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lián)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13、學習第四句詩:“望湖樓下水如天”
    (1)“忽”字給岑參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
    (2)出示詩句:“望湖樓下水如天”全班齊讀“望湖樓下水如天”
    (3)(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出示視屏。讓學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16、蘇軾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觸景生情,即景而賦。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去感受蘇軾的陶醉之情。
    17、蘇軾在寫景時,是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
    (1)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
    (2)變化快: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動態(tài)多:翻、遮、跳、入、吹。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三
    2、能有感情的讀詩,理解作者所描寫的景色,以及要表達的情感。
    理解詩意,并有感情地朗讀。
    課件。
    一、談話引入,介紹背景:
    2、我們一起背一遍吧!
    4、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看題目,結合預習。
    1、說說對詩題的理解。
    2、認識多音字--宿并理解字義。
    3、理解建德江關于作者孟浩然還有誰想補充嗎?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邊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就隨同作者的視線去建德江邊看一看。
    三、出示古詩,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四、結合預習,用四單元學過的理解古詩的方法在弄懂詩意的基礎上,完成問題,建議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或小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問題:
    1、詩人夜宿江邊看到了什么。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五、逐句匯報。
    3、拓展借月抒懷的詩句--讀讀體會。
    六、
    2、帶著我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
    七、結合這首詩,再提起夜泊人,你會聯(lián)想到哪些詞語--孤獨、寂寞、憂愁、思念……。
    1、自由讀你能找到詩中表現(xiàn)詩人內心情感的詞語嗎?
    2、圍繞著這個詞語,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找找讀讀,理解體會。
    3、讀詩,感受。
    九、全課總結。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四
    1、會寫生字“遮”,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體會夏季西湖疾雨急來急去的特點,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1、朗讀背誦本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描述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課時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1、師;同學們喜歡古詩嗎,誰愿意背首詩給大家欣賞欣賞。(學生舉手自由背誦)
    2、師生同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出新課。
    3、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板書課題和詩人,學生齊讀)
    4、誰能給大伙兒介紹一下蘇軾(學生自由發(fā)言)
    5、(課件出示)教師簡介蘇軾
    二、初讀指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你從詩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時間、地點),“醉書”是什么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時寫下的呢?我們理解了全詩就會知道了。下面就讓我們來認真讀讀這首詩吧。要求:邊讀邊畫出詩的節(jié)奏。
    2、學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
    4、教師范讀,指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畫出詩的節(jié)奏)
    5、學生再練習朗讀。
    6、學生齊讀本詩。
    7、學習生字“遮”,并指導書寫。
    三、再讀詩歌,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1、學生默讀全詩,理解詩句意思,想想從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部分詞語解釋)
    2、同位交流詩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畫面。
    3、指名班級匯報,(課件出示)教師講解全詩描繪的畫面。
    4、提問:詩中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
    5、學生再讀詩句,思考:這里的云怎樣?這里的雨怎樣?這里的風怎樣?這里的水怎樣?學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級匯報。
    6、詩人描繪的雨又大又急,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暴風驟雨……)(鼓掌表揚)
    四、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1、教師誦讀全詩,學生閉眼傾聽,感受詩境。
    2、提問:題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開始我們就說了“醉書”的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情況下寫的呢?(生答;不是)
    3、你從全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興、喜悅、激動、心曠神怡……
    4、教師小結;是啊,面對云翻、雨瀉、云卷、天晴這一急來急去的美景,詩人心中感慨萬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濃縮成一個字,那就是……生齊答--“醉”。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醉”吧。(學生再自由讀詩)
    5、指名有感情朗讀,會背誦的就背誦。
    五、(課件出示)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課外搜集并誦讀蘇軾詩詞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語言美。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古詩的意思。
    2、難點:借助閱讀想象,品位語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具準備:課件、音頻。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
    (1)通過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以及學過的關于雨的詩句導入。
    (2)揭題。
    (學生說出題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試著說出“醉書”的意思)。
    (3)簡介作者。
    (學生說出作者是誰并背誦蘇軾寫的詩句)。
    2、初讀。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再讀,標出停頓的符號,讀準節(jié)奏。
    (3)誰來試一試,并點評。相機在黑板上標好詩句的節(jié)奏。
    (4)pk讀,并點評。
    (5)播放課文錄音。
    (6)齊讀。
    二、問--疏通詩意。
    1、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指導學生相互答疑,師記錄學生有深度的問題。
    2、師預設問題:
    (1)每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三、試一試--感悟詩情。
    1、齊讀詩,你明白了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嗎?從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師小結。
    4、齊讀整首詩,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讀出驚嘆的語氣。
    5、配樂背誦全詩。
    四、評一評--各抒己見。
    1、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用“我收獲了--”的句式說話)。
    2、你對蘇軾的評價。
    3、同學們的表現(xiàn)怎樣?
    課后作業(yè):
    1、寫一寫你眼中的暴風雨。
    2、搜集關于云、雨、風、天的詩句。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六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字詞,會認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并結合詞語的學習,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能正確讀寫“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飄帶舞、拘束、羞澀”等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理解蒙漢人民的深情厚意,激發(fā)學生對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搜集草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了解內蒙古草原的風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寫草原生活的樂曲一首。
    重點: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難點:聯(lián)系課文,說說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出示目標。
    1、板書課題,生齊讀。
    2、出示教學目標。
    識記本課生字新詞,當堂默寫。
    熟讀課文,讀通、讀準。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生齊讀目標。
    二、初讀課題,掃除生字(第一次先學后教)。
    師:目標明確了,我們先來賽讀課文,要求:讀的`同學聲音洪亮,不丟字,不加字,聽的同學認真聽,有錯字及時舉手糾錯。
    1、指名讀,生糾錯,師板書易錯字。
    (板書:“墨、勒、腐、蹈、既、舒”。)。
    2、齊讀易錯字鞏固。
    三、學習“會認字”(第二次先學后教)。
    師:接下來,我們賽讀生字,比比誰最先把會認字讀準,記牢。
    生自己讀。
    同桌讀(給同桌讀一下,讓同桌檢查一下你是否真會了)。
    指名讀。
    四、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次先學后教)。
    師:“會認字”讀得這么準確,接下來,我們進行第三場比賽:看準課文讀得流利。
    自由讀,交流不明白的詞語。
    指名讀,師生共同補充介紹草原風光,使學生對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學習“會寫字”(第四次先學后教)。
    師:課文同學們讀得很流利了,那接下來進行最后一場比賽,比誰的“會寫字”寫得既正確又漂亮。
    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自己看生字,重點看你不會的,注意每個字的筆順和筆畫,三分鐘后開始聽寫。
    生自己看。
    師聽寫(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書寫)。
    小老師改,師指導書寫,
    同桌對照答案對改,補錯。
    生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指名反饋,師生共同評議。
    七、當堂訓練。
    1、抄寫詞語2遍,同桌試著互相聽寫。
    2、讀文,做簡單批注,交流初讀感受。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七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下???。
    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2.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fā)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fā)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guī)則幾何外形。
    固體。
    教學后記: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能在同一個圓里,找出任意的半徑和直徑并且會自主完成已知半徑求直徑或已知直徑求半徑的題目。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能用圓規(guī)畫出已知半徑大小的圓或已知直徑大小的圓。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動手操作的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作圖能力。
    (2)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能與人合作、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圓的認識,感受到美源于生活,體驗圓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悟數(shù)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目標:
    1、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
    2、了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并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3、在活動中,感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qū)別,溝通它們的聯(lián)系,獲得對數(shù)學美的豐富體驗,提升學生對數(shù)學文化的認同。
    教學重點: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特征和關系。
    教學難點: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征。
    教學過程:
    1、出示幻燈:生活中的圓。
    攝影作品,在這些美麗的圖片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圖形?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圓?
    2、揭示課題:圓無處不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它。
    板書:圓的認識。
    3、同學們喜歡玩套圈的游戲嗎?現(xiàn)在就來試試?
    我這有一個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離它三米遠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們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標出你所在的位置嗎?
    2、實投學生成果(由畫幾個點到多點,直到圓)。
    問:站在這幾點都可以嗎,為什么?只能站在這幾點上嗎?
    出現(xiàn)圓后問,還有地方站嗎?
    3、課件演示。
    師: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圓上任意一點)。
    圓上這樣的點有多少個?
    1、屏幕上有一個圓,同學們能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制造一個圓嗎?
    2、學生畫圓,師巡視。
    3、匯報不同畫圓的方法(先找用圓形工具畫的匯報)。
    拿線繩畫的黑板演示。
    圓規(guī)畫的實投展示。
    4、總結圓規(guī)畫圓方法。
    5、學生練習圓規(guī)畫幾個圓。
    既然我們可以借助圓形工具來畫圓,人們?yōu)槭裁催€會發(fā)明圓規(guī)呢?
    6、觀察自己所畫的圓,除了一條封閉的曲線還有什么?(點兒)。
    給它取個名字——圓心(如果學生能說就讓學生說)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圓紙片,你們有辦法確定這個圓的圓心嗎?
    學生動手折。
    問:除了圓心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折痕)。
    你發(fā)現(xiàn)的折痕是什么樣子的。
    師:誰愿意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揭示直徑半徑定義。
    你能在圓上畫出直徑和半徑嗎?
    在自己所畫的圓上標出圓心、畫出半徑和直徑。
    圓心和半徑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畫一畫就知道了。
    1、用圓規(guī)在本上畫出幾個不同的圓,看誰畫得漂亮。
    2、投影展示。
    問:你們畫得圓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決定的?
    學生匯報,圓怎么這么聽話呢。
    師小結: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圓心呢。
    這些圓大小各異,怎么畫就能讓他有大有???
    小結: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A規(guī)兩腳間距離)。
    那就結合老師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個圓內,半徑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
    同一個圓內,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匯報。
    同圓直徑是半徑的2倍板書d=2r。
    問:你怎么知道的?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shù)條,為什么?(圓上有無數(shù)的點、折痕中發(fā)現(xiàn))。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shù)條,那么直徑有多少呢?
    板書:同圓內半徑有無數(shù)條。
    同圓的半徑都相等,為什么?(通過測量,通過推理)。
    同圓的半徑都相等,那么直徑都相等嗎?
    板書:同圓內半徑都相等。
    所以古人說:圓,一中同長也。
    這個一中指什么?同長指什么?
    邊看幻燈邊讀這句話。
    一中同長的圓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
    4、車輪的外形為什么做成圓的,你能解釋嗎?
    為什么不把車輪做成這些形狀的?(出示正多邊形圖片)。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邊形,有什么變化?
    2、想象,正100邊形會是什么樣子?(接近圓,但不是圓)。
    正3072邊形呢?(更接近圓,但還不是圓)。
    到底多少邊的時候就是圓了呢?
    4、陰陽太極圖。
    5、下面我們還將面臨3個實際問題的挑戰(zhàn),同學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問題1、你能測量出1圓硬幣的直徑嗎?(參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問題2、你能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1米的圓嗎?(參考用工具:繩子、粉筆)。
    問題3、車輪都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里?為什么?(參考用工具:自行車)。
    課下每個同學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來研究。
    學完這節(jié)課,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嗎?圓里面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著同學們去研究和發(fā)現(xiàn)!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像圓那樣完美!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九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shù)、乘數(shù)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9個11是多少?8個6是多少?
    (3)計算:1/6+2/6+3/63/10+3/10+3/10。
    計算3/10+3/10+3/10時向學生提問:這道題有什么特點?計算時把什么做分子?使學生看到三個加數(shù)都相同,計算時3個3連加的結果做分子,分母不變。
    2、引出課題。
    分數(shù)加法是否也有簡便算法?今天我們學習分數(shù)乘法。(板書課題:分數(shù)乘整數(shù))。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篇二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學設計: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BR>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