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擴大我們的閱讀影響力,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寫讀后感時,我們不僅要進行表面的描述和評價,更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小編整理的這些讀后感范文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寫作風格選擇適合的方式。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一
金山鎮(zhèn)石埠小學韋玉華“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季羨林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樸實中透露著一位學術(shù)大家的睿智。
季羨林的《讀書與做人》中,精選了季先生對讀書、做人、治學以及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和探討做人處世之道的散文、隨筆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學術(shù)精神與人格魅力。初讀全書后,我在第一部分“讀書”的淺薄體會是:
一、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為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yǎng)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wǎng)絡(luò)、手機、ipad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為此,像季老那樣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摒棄“人浮于事”的當務(wù)之急。
二、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
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jīng)常抱怨公務(wù)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wù)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回避問題的托辭和惰性在作怪,關(guān)鍵在于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獲,仰望守住屬于自己頭頂?shù)囊黄缋市强铡?BR> 三、培養(yǎng)治學嚴謹細致的作風。
季老做學問嚴謹、細致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學習借鑒的。他的學術(shù)論文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從事資料的'搜集、整理等基礎(chǔ)性準備,然后再寫出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提綱,直至立論成稿,最后還要反復(fù)校對,不讓它出現(xiàn)任何差錯。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應(yīng)如同治學,不斷修煉好“嚴、細、實”的作風。
四、養(yǎng)成勤奮讀書的良好習慣。
書中,季老借用魯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則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集市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下妙方紙卷,剝開多層外包裝后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一笑之余,頗為耐人尋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業(yè)精于勤”。
讀一本好書將會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書帶給我們無限的勇氣,帶給我們奇妙的智慧,帶給我們悠遠的憧憬。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一種思想的滲入、一種精神的感染不會終止,當我從文字中走出來的時候,我仿佛成為一位智者了。逝者已去,精神與思想猶存,當放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有另一本書正在開啟,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延續(xù)。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二
本書分為兩部分,如題,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季老“讀書與學____”的經(jīng)歷與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做人與處事”的態(tài)度與精神。
第一部分。
對于季老的讀書精神及治學態(tài)度,在下實為嘆服。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____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對于一個人來說,精神領(lǐng)域的歸宿原本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關(guān)乎心靈和信念的方面內(nèi)涵似乎被淡化了。社會到處充斥的拜物欲和貪享欲,并正在同質(zhì)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堅的人們。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許不具備傳播道義和維護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應(yīng)有所認識和警醒,做到潔身自好、出淤不染。
讀過季老的書后,靈魂仿佛得到凈化和升華一般,使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重新的審視。季老的研讀精神和人文風骨深深的打動了我。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____才能不斷的提升,以致于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三
這段時間讀了《季羨林讀書與做人》這本書,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讀書,第二部分寫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智者如同與家人在聊家常,讓人潤物細無聲。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藏著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他的人生,也給了我諸多啟發(fā)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我,也讓我明白了大師成長的足跡,成功離不開勤奮與拼搏。
季老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庇纱丝梢娝麑ψx書重要性的認識??吹谝徊糠终劦郊纠系淖x書經(jīng)歷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果然是學霸中的學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語言學家,精通多國語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德語等等,然而作為學渣的我連英語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夠看懂,更何況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讀書篇是季老的學霸煉成記,出現(xiàn)最多的字就是“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寫他在德國求學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當本來敖他的德國老師去上戰(zhàn)場,另一位年老已經(jīng)退休的德國教授出來敖季老,這位德國教授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了季老,這讓季老感動的同時刻苦學習。同時,季先是真正的學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勁兒。
大概讀完全書后,我對第一部分“讀書”的體會是:一是要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為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yǎng)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wǎng)絡(luò)、手機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為此,像季老那樣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拼棄“人浮于事”的當務(wù)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jīng)常抱怨公務(wù)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wù)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回避問題的托辭和性情在作怪,關(guān)鍵在于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獲,仰望守住屬于自己頭頂?shù)囊黄缋市强铡H囵B(yǎng)治學的嚴謹細致作風。季老做學問嚴謹、細致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學習借鑒的。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應(yīng)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和完善,最終獲得成功。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四
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習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愛書、讀書、做學問、作文、做人都堪稱典范。無論是做學問、寫文章還是做人,但求一個“真”字。
比如學外語,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門過后,最終還是靠勤學。基本語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著詞典、拿著語法書讀原著了。
比如做學問寫文章,拒絕一切空話套話、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jù)。
比如做人,不要過分謙虛,人貴有自知之明,過分的謙虛也算得上虛偽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僅僅是歷史上很微小的一環(huán),雖然微小也有其價值和作用。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本來也是屬于大自然范疇的。但是,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關(guān)鍵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里。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dǎo)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現(xiàn)成的套話來說,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呢,從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勝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自從西方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至宇宙飛船,小至原子,無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fù)的,它是能懲罰的。報復(fù)或懲罰的結(jié)果,人皆見之,比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中哪一項不解決都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聳聽,現(xiàn)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環(huán)保,并采取措施。古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豹q未為晚。
至于人與人的關(guān)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yīng)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在這時候,頭腦清醒的一方應(yīng)該能夠容忍。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shè)想。唐朝張公藝的“百忍”是歷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庶幾近之。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六
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習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愛書、讀書、做學問、作文、做人都堪稱典范。無論是做學問、寫文章還是做人,但求一個“真”字。
比如學外語,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門過后,最終還是靠勤學?;菊Z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著詞典、拿著語法書讀原著了。(德國式的實踐教學法)。
比如做學問寫文章,拒絕一切空話套話、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jù)。
比如做人,不要過分謙虛,人貴有自知之明,過分的謙虛也算得上虛偽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僅僅是歷史上很微小的一環(huán),雖然微小也有其價值和作用。
對于一個人來說,精神領(lǐng)域的歸宿原本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關(guān)乎心靈和信念的方面內(nèi)涵似乎被淡化了。社會到處充斥的拜物欲和貪享欲,并正在同質(zhì)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堅的人們。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許不具備傳播道義和維護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應(yīng)有所認識和警醒,做到潔身自好、出淤不染。
讀過季老的書后,靈魂仿佛得到凈化和升華一般,使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重新的審視。季老的研讀精神和人文風骨深深的打動了我。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提升,以致于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七
20__年寒假之初,學校給每一位老師發(fā)了200元的購書券,在新華書店選書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扉頁是季先生純樸的照片,穿著褪了色的襯衫,斜側(cè)面更加展現(xiàn)了真實真摯真切的瘦削形象。溫總理曾說過:“先生的人品為我所景仰?!边@也是億萬人民共同的心聲。面對這樣一個純樸的形象,著實讓人感到親切。
這本書的序很獨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們常見的序言大多是請師長或是名家來寫,為的是讓讀者對書產(chǎn)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庇纱丝梢娝麑ψx書重要性的認識。作為教書育人的我,更應(yīng)該多讀書,讀好書,充實自己的頭腦,滿足社會對我們的要求。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边@句話樸實中透露著一位學術(shù)大家的睿智。本書從“讀書”與“做人”兩個基本層面,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學術(shù)嚴謹、為人純良的大家風范。這里面有他的。
讀書心得。
有他對師友的緬懷追憶有他對學術(shù)問題的深思更有他對于后輩的諄諄教誨。
季老談讀書,舉重若輕,深入淺出,以大學者而寫作小文章,其中可見一代學問家對學術(shù)的誠摯與崇敬。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對于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書中有著這樣的解答:“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讀書是事關(guān)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BR> 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的筆調(diào)述之,給人以精神的啟迪和心靈的慰藉。如在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季老在書中寫道:“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quán)術(shù),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等鉆進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過一生。”季老認為: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多。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承智慧、承上啟下的重任。因此,我們應(yīng)該多讀書,多思考,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我們要在讀書中找到樂趣,為自己的教學需要而讀書,為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而讀書,努力做一位負責任的老師。另外,我們應(yīng)該明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合上書頁,心里的崇敬、感言、傷痛、震撼仍然無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獨特絕世的美!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八
《讀書做人》這本書一直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而我也把它當成了自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本書選編了眾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歡《心里的父母》這篇文章,因為它喚醒了我那顆塵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三年級小學生裘里亞的故事。裘里亞家很窮,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到父親的肩上。父親白天在鐵路當雇員,晚上還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亞提出要幫父親抄,父親怕耽誤他的功課,堅決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親睡熟后偷偷起來抄,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功課。父親不知道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責罵了他。他默不作聲,忍受著責罵,繼續(xù)偷偷幫父親抄搞子。直到一天,父親發(fā)現(xiàn)了真相,非常懊悔,從此更加疼愛,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為文中濃濃的父子親情感動,更為裘里亞的孝行和懂事而動容。我比裘里亞大了整整三個年級,卻只知從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為一直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做點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顏了。
記得那天中午放學回到家,我一見飯沒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風。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剛剛從田里回來的媽媽大吼大叫,媽媽沒有說什么,默默地走進了廚房,不一會便做好了我最愛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飯全然不顧身邊又累又餓的媽媽,三下兩下吃完后,轉(zhuǎn)身上學去了。
《心里的父母》讓我懂得了為人子女者,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應(yīng)該從小就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愛他們,感謝他們?yōu)槲覀兏冻龅囊磺校?BR>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九
然而,我錯了。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奔玖w林先生在書中娓娓道來。他平靜地講述著自己一生與書的聯(lián)系:學習如梵文在內(nèi)的外語;在德國讀書十年;在清華大學念書,甚至丟了書后的痛苦……可以說,書伴他成長,伴他在文壇的道路上,走向輝煌。
可,讀書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嗎?
我回想起自己與書的經(jīng)歷:對于看書,我向來是一目十行,只求速不求質(zhì)地看完書,卻從來沒有細品其中的內(nèi)容。例如讀《西游記》,我只顧書中孫悟空與妖怪大戰(zhàn)的精彩情節(jié),卻全然忽視書中吳承恩對封建王權(quán)的批判。我不禁羞鬼難當。
再看人家季/羨林老先生,他認為“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智慧寶庫,后一代人必需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智慧。讀書是事關(guān)人類智慧傳承大事?!辈粌H如此,他還言行合一,在求學時孜孜不倦地研讀書籍,學習外語的博大精深,即使是老年也手不釋卷,將自己珍貴的休息時間獻給讀書,“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責任,人生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奔纠先缡钦J為。
其實,讀書,也是做人的一部分。它教會我們擁有耐心,有鉆研事實的毅力,還更教會了我們善良與真誠,勇氣與正義,能幫助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以更加嶄新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中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走上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讀書,唯有讀書,才能做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好人,偉人!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
做人。應(yīng)該做怎樣的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把人分為三種:德才兼?zhèn)湔邽槭ト?,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為三類: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之寶?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惡,國之妖也。時過境遷,我們不能兩極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標準進行簡單分類。
一是要做有所作為的人,還是做碌碌無為的人?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的那段話,耳熟能詳,“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yīng)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在信息時代快速膨脹的今日,“人類解放”事業(yè)已不需要讓我們奮斗,但“思想運動”,仍需要我們青年人接棒,時人有“九零后悲觀論”,認為我們“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懶散的一代人”,言詞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卻多少折射出了許多事實。
身在大學,僅以身邊人事為例。象牙塔中,網(wǎng)絡(luò)游戲成群,無品小說結(jié)隊,身心俱疲,虛度光陰者不乏,思想沒有預(yù)見,行動就失去了指南,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因此我以綿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夠追隨“五四青年”之遺風,以滿腔熱血,鞭笞前進。
二是要做勤奮一世的人,還是做懶惰一世的人?季羨林謙虛地說道,“如果真要說出我的一個優(yōu)點,大概就是‘勤奮’二字吧”,“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ⅰ皶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此類云云,多不勝舉。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紙卷,層層用紙嚴密裹住。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
你說它不對嗎?不行,它是完全對的。為什么魯迅先生會說這么一個笑話,良苦用心啊!時至今日,莘莘學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須知“勤捉”之意,早起奮斗,勤勉一生。我雖不才,但也想躋身于此行列。是為共勉。
三是做胸懷大志的人,還是器小易盈的人?!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志存高遠,鑄高視闊步之質(zhì)。季羨林先生說“我是個胸無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歷史、中亞古代語文、比較文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無愧“國寶”之冠!因為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從不妄求,于細小之處彰遠大之志。與之相比,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鼠目寸光之流,目無高山大河,胸無凌云壯志,外無高瞻遠矚之風,內(nèi)無學富五車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個“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將自己的人生路走實,假以時日,如有子孫,也問心無愧以教之。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一
許久沒有在空間里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么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志,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tài)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著實讓自己受益匪淺?;赝^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說“人一生要處理的關(guān)系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沖突?!蔽覀€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tài),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guān)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著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并不是發(fā)自真心的稱贊,我們?yōu)橹冻龅氖菚r間,那些本應(yīng)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呢?寧愿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家伙的身上,卻不愿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么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閱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quán)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zhuǎn)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jīng)歷了更多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二
一封信,一份愛,一支筆來勾勒愛,一句話,見真愛,父愛最美似泰山。
今天,我讀了一封家書,是著名學者胡適寫給在外上學的兒子胡祖望的。
難以置信,信中僅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一個父親對漂泊在外年齡僅10歲兒子的關(guān)心與愛護。文章沒有提到一個“愛”字,卻在讀者腦海里烙印下了一個高大堅定的身影,伴隨著濃濃的父愛,一個如山的父愛,竟可以用如此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信中只叮囑了兒子三個重要的地方:做人、學習、生活??此破匠5氖吕袇s有著父親胡適的文學哲理和做人道理,他告訴兒子,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告訴兒子,如何與朋友交往……胡適學者的人生哲理多如繁星,可他卻只寫了寥寥無幾的道理,我相信,胡適一定是這樣想的:兒子的路還很長,之后的路不可以依靠別人,必竟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依靠自己,才可以成功,之后的道理必須讓他自己慢慢體會,才可以真正記在腦子里。
信中還寫了兒子以后要注意的事項,生活中必須知道事情,兒子的健康、營養(yǎng)及很多風險,他都記在上面了,濃濃的父愛躍然紙上。
我想,胡適給兒子不僅寄的是一封信,一封家書,更寄來了父愛,融入了文字當中,成為了最美的語言罷了。
在讀這一封信時,我仿佛還看見胡適,在寫信時的模樣,我想他一定會哭,畢竟想到年幼的兒子就在外讀書,不禁一股想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只得讓這一封信給兒子帶去他的愛吧。
父愛,真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三
國學。
大師季羨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的文章一直伴隨著他的學問,是他學問生命的另一種形態(tài)。季羨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紐帶把他與他書寫的文字連接了起來,把今天和昨天連接起來,把他和他的讀者連接起來。他的文字樸實無華,看了半天你會覺得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是因為他的言簡意賅、他的不加修飾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達出的人生道理。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很多門課程上都有介紹過季老和他的作品。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精通12門語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讀書那會比較偏好古代文學,所以對于季老的作品其實了解的并不多。畢業(yè)后的一個多月,收到大學好友的消息,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匆忙打開電腦,又一位文學大師離開我們了。
也許是為了緬懷這樣一位文學巨匠,又或者是想彌補一下自己作為一個中文系畢業(yè)的學生卻沒有認認真真讀過季老的作品的遺憾,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讀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為像季老這樣一位大師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較深奧難懂的??墒钦嬲x過以后,才笑自己太過想當然。
沒有華麗的辭藻,平凡的字句讓你感受到他的親切;沒有濃烈地情感,內(nèi)斂地敘述讓你體會到他的真誠;沒有知識的炫耀,到位的講解讓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散文。
隨筆中,季老以他對讀書、治學生涯,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告訴我“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認為“知識廣博的基礎(chǔ)上,人的眼光才能放遠,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他教導(dǎo)年輕人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學習來充沛自我;他以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告訴我,做人應(yīng)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消除個人的私心雜念。對朋友對家人對善良的人,要真要忍。他用樸實的話語闡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經(jīng)歷展示了一代國學大師勤勉、樸素而又偉大的一生。
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的文章,講的是季老在公車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這雙手讓他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分外感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堆滿老繭的雙手洛印在我的心上,正如我母親的雙手,她們都在編織著生活的酸甜苦辣。”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相貌、不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身為??墒撬械哪赣H又都是一樣的,她們都在為自己的子女默默地付出著,不求回報。你看,這樣一位大師,心思卻如此細膩。他用明亮的雙眼發(fā)現(xiàn)著世上最平凡的細節(jié),用靈巧的雙手書寫著最樸素而又打動人心的話語,用他的一顆飽滿的赤子之心感動著每一個讀者。
我想我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如果之前還有這樣那樣的借口,那么在讀過季老的文章,在領(lǐng)略了他對讀書孜孜不倦,對做人踏實勤奮的精神之后,我已啞口無言。季老在耄耋之年還在提筆寫文,那么我從現(xiàn)在起也為時不晚。
斯人已逝,季老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一年有余了??墒撬那趭^好學的精神,豁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處世哲學,必將延續(xù)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勉勵著大家。
讀了季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對生命都有了不同的解讀?,F(xiàn)在我來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季先生文章第一部分探討的核心內(nèi)容。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嘗試過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答案卻經(jīng)常在一片空白或者不完整的思緒中停止。我也一樣,曾經(jīng)多次的問自己這個問題,問自己每天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但是我找不到答案,很是苦惱。季先生給了我很宏大的答案,也最為貼切的答案。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币苍S你會覺得他的回答有些寬泛,什么人類發(fā)展,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宏大、寬泛,配上這樣的答案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其實細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人類發(fā)展的一部分啊,我們一生讀書、上學、上班、結(jié)婚、生子、為社會作力所能及的貢獻,不就是整個人類發(fā)展的一個部分嗎?盡管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不可缺少。我們雖然渺小,卻很重要也很必要。我們每個人如何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度過自己這渺小的一生,其實是季老先生想讓讀者自己思考的地方。
現(xiàn)今社會的人們,出現(xiàn)很頻繁的詞是:郁悶、煩人、倒霉、點兒背,可以看出我們是多么的無法接受不完美的事情,無法接受別人的不完美、更厲害的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甚至厭惡自己,最終產(chǎn)生自卑心理,度過不陽光的一生。這樣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嗎?當然不是。那么季先生告訴大家:不完滿的才是人生,如果你想要完滿,那么只有在夢里實現(xiàn)了,大家都知道夢和現(xiàn)實的區(qū)別把!做人做事要積極向上,不要太過于強求結(jié)果,要更多的享受做事的過程,具有寬廣的胸懷,接納一切好與不好,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相信緣分,也絕不停止努力與改變的機會。這是季先生的人生之談。
成功是什么?不同的人給你不同的解釋,我們先來看一看。
字典。
的解釋:“成功,即獲得預(yù)期的成果。言簡意賅。談成功之道,季羨林將大道理化小處理,他總結(ji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季先生教導(dǎo)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dǎo)也多得很?!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钡谝痪痴f的是預(yù)期,第二境是勤奮,第三境是成功。勤能補拙,勤奮是我們?yōu)樯钇床?、為人生奮斗的堅實根基,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有耕耘,就會有收獲。
《蒙田隨筆》中有幾句話是這么說的“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亞里士多德也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guān)心?!绷攘葞拙?,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東方自然同樣重視友誼。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jié)義就充分能夠說明這點。人生一世,朋友是一劑良藥,可以在你煩惱、困苦的時候伸出援手,朋友不因為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金錢而幫助你,只因為你是你而幫助你。在你開心的時候他們陪你一起開心。朋友是我們在經(jīng)歷很多感情后,唯一沉淀下來的忠實感情,就連愛情最終也將歸于友情,達到精神的升華。季先生講的朋友相處之道在于互相尊重,互相的無私給予,不計回報。
以上就是簡要的我讀這本書的感想和認識,希望人生都能陽光、有意義以及為社會作出貢獻,就像季先生說的對人類發(fā)展起到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我們的人生也就“完滿”了。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四
《讀書做人》是胡適頗具影響力的散文集和公開演講集。眾所周知,胡適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他的歷史地位的重要性,無論是在文學史上還是思想史上。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閱讀這本書來深入了解胡適的思想精髓。
看完這本書,心里千言萬語,卻不知道如何吐槽。我首先要說的是,胡適絕對沒有過時。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他提出的各種觀點和方法,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我最喜歡的作家一直是魯迅,他一直在讀魯迅,卻很少讀和魯迅同時代的新文化運動領(lǐng)袖之一胡適,從互相理解到筆墨攻擊。他的名字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去看他的作品。與魯迅相比,胡適的作品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陌生。很多人說這是因為胡適的文學水平不如魯迅。是這個原因嗎?我不想不同意,也沒有資格去比較他們。但是以我拙見,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也沒有能力說胡適的文學有什么優(yōu)劣。我的感覺,我最真實的感覺,就是他的文章平淡真實,打動我,感染我。在胡適的時代,這樣的文章激勵和啟發(fā)了很多年輕人!即使現(xiàn)在,我還是那么感動。我還是想說胡適絕對沒有過時。
看了《我的兒子》中胡適與王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關(guān)系的信,覺得兩人都有道理。而且,我真的很欣賞學者之間的這種爭論。他們不僅可以維護和加強自己的觀點,還可以在不同意對方觀點的情況下捍衛(wèi)對方的話語權(quán)。文人之間的較量,與利益、恩怨、仇怨無關(guān),只是真相。他們互相尊重,但也不甘示弱。就像魯迅和胡適一樣,太多人愿意說自己的委屈。我只覺得這是學者之間的較量。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反對胡適和魯迅。為什么一定要區(qū)分哪個高哪個低?我只相信他們會“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他們對彼此的尊重。我一直在想象這樣一個場景,魯迅和胡適握手,然后因為各自的觀點而面紅耳赤。最終胡適還是會盡全力出版魯迅的書,因為他對魯迅作品的價值是有把握的。魯迅心里敬重胡適,雖然不肯放手。我不敢讀出我老公內(nèi)心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是。
想到以上場景,我會不自覺的笑出來。笑過之后,又想哭。被他們感動,感嘆過去的已經(jīng)不在了,感嘆今天的稀缺。多有價值的氛圍??!你看,有了胡適的委婉批評,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清楚、更堅定、更具體。爭論越多,真相就越多。在這里,我想多談?wù)勍跸壬挠^點,因為它其實很新穎,很少涉及,很容易被誤解。他從為人父母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教育子女,使其不成為罪人,是父母的基本義務(wù)和責任。因為孩子的到來是父母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選擇,父母有責任塑造孩子。這不是善良,是義務(wù),這是合理的。而且就像他說的,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內(nèi)心也會有善良。但是,作為父母,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我能看出王先生的獨特感受!感受他心中的博愛!
其實,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fā)。不要以為都是簡單明了。捫心自問,你做到了嗎?最后,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反復(fù)強調(diào),胡適沒有過時。我用他的三篇文章做了一些解釋。鑒于他能力有限,我可能無法信服。所以,真心希望朋友們能自己閱讀,自己品味,自己發(fā)現(xiàn)。之前看到過很多貶低胡適的論調(diào),說他是漢奸,是利己主義者。對此我不做任何評價。我想說的是,請你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磳W習?我們從書中得到了什么?看了很多書,對一個人評價這么淺,我覺得真的很難過。另外,信書不如無書。請補充你的思考,你獨立思考。想了解前輩,不要聽別人主觀評價,看作品。即使,在1000個讀者眼里,有1000個哈姆雷特,也是來自于自己的思考。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五
古語云“書非借不能讀也?!闭f的是人們的一種讀書的心情。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在萬事都講效率的今天,一種科學的讀書觀顯得尤為重要。
記得剛上班時的讀書心情——貪多務(wù)廣,急于求成。認為簡單的內(nèi)容浪費時間;難一點的內(nèi)容又一知半解。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并游刃有余。每次讀文學和語言學時我都會拿著時鐘規(guī)定好讀完的頁數(shù),于是一陣猛攻。雖能樂在其中,但每逢讀完心里總是空落落的??僧斘以俅窝凶x起此書時卻發(fā)現(xiàn)它自有它的妙處。不敢再妄自菲薄批判它總用簡單的語言在描述。
由此可見無論何時做人都得謙虛。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強詞奪理。在這個世界上多一些理解就會多一些美好。讓我們以讀書為例,好好地總結(jié)一下做人的道理吧!
很多典故里的有才之士因恃才放曠丟了性命,于是后人緊記謙字,生怕重蹈覆轍??墒呛芏嗳藚s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牡览怼R粋€人的人生無論多么瑰麗,他也不能心生傲氣。畢竟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集體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BR>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六
前段時間看了季羨林季老的《讀書與做人》,這是季老在80多歲時對自己讀書和治學生涯的回憶,以及探討做人處事之道的隨筆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實,簡單,卻不失哲理,讀季老的書,就如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邊輕聲的講述著往事,但又時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諄諄教誨。
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讀書,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書的序中,引用了張元濟先生的一句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說,書籍時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藏,后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才能不斷的向前進步,因此,我也就讀書這一部分寫一下我讀后的感想。
書中,季老回憶了年輕時在清華的讀書經(jīng)歷以及在德國的留學經(jīng)歷,在清華時,他經(jīng)常光顧的就是圖書館,清華圖書館藏書豐富,借書也極為方便,每每進入圖書館,他都會立即為書香所迷,沉浸其中。后來去了德國,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他業(yè)余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從季老在書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啟發(fā),就是為什么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將讀書感受到的東西運用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首先:為什么讀書。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書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載體和延續(xù),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來積累我們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閱歷。
其次,如何讀書。如今,書籍種類繁多,范圍極廣,我們在閱讀時就需要有所選擇,有些書適合瀏覽,有些書就需要細讀,多讀。我們揚子毅道一直提倡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公司不斷的會推薦給我們很多好書,這個就大大的提高了我們閱讀選擇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同時,要帶著思考去閱讀,品味書中的奧秘。
最后,學以致用,要將書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對于這一點,我認為佳毅一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閱讀書籍的數(shù)量和頻次之高,我們一直難以望其項背,更重要的是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能寫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結(jié)合到工作中的不少實例,給人以指導(dǎo)。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樊登也在他的節(jié)目中教導(dǎo)大家要學會終身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追趕時代的步伐,而讀書,是不斷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七
《做人從感恩開始》這本書講述了“感恩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的生命之泉,因為這意味著感情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就如山間的小草需要雨水和陽光。感恩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冬天里的陽光不要求冬天取暖的人們提供任何回報,只希望他們感受溫暖;沙漠中的雨水也許沒有綠色的希望,可這并不能阻止它遙遠的綠色期待。在這不斷的給予中,青山才得以永駐,綠水才得以長流;感恩能得以不絕,大愛就可以得以無限!”。讀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細細品味其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在故事里感念那些感動的感恩文字時,我深深的體會到: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你對世間的諸多事情改變看法,讓你少一些怨天尤人和一味索取。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學會做人,從感恩開始。人的一生,無論成敗,都會得到太多人的幫助。父母的養(yǎng)育、老師的教侮、配偶的關(guān)愛、朋友的幫助、大自然的恩賜、時代的賦予。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人指點;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幫助。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度過一個個難關(guān),一步步走向成功,創(chuàng)造并享受著美好生活。
學會感恩,感恩于父母賜予我生命?!对娊?jīng)》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薄案纲馍?,母兮鞠我?!麍笾?,吳天罔極?!笔歉改附o了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最尊貴最偉大的生命。他們不僅對我們有生養(yǎng)之恩,更有培育之恩,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時刻牽動著父母的心。生病了,父母揪心;快樂了,父母喜笑顏開;事業(yè)有成,父母歡天喜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報的愛。孩兒成人,父母曾經(jīng)偉岸的身軀也已佝僂,父母曾經(jīng)矯健的步伐也已蹣跚?!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擁有感恩的心,你就會懂得,現(xiàn)在該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盡管我不能給父母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但我能每天一個電話、一句問候;天冷了,給節(jié)儉慣了的父母添件御寒的衣服,我可以做到;很多簡單細小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一杯清茶,一碗淡飯……這些隨手隨心的事情,在他們心里,都是無價的。用心去感恩,用行動報答父母的生育恩,養(yǎng)育情。父母臉上露出笑容,便是兒女滿心的幸福。
如此,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也便是一個幸福的人。
學會感恩,樹立感恩之心,履行感恩之責。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產(chǎn)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會覺得工作是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評時就不會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這個特殊的服務(wù)崗位上,一定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當今社會許多行業(yè)、崗位,比教師職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廣闊、工資待遇優(yōu)厚。如果過多地羨慕人家,攀比人家,關(guān)注人家,甚至妒忌人家,只有使自己心更浮、氣更躁,羨慕的崗位去不了,教育工作又做不好,既不利于學生發(fā)展,又使自己靈魂經(jīng)受煎熬。所以只有“靜下心來教書”,堅持不懈,集中精力研究教學方法,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zhì)量,才能不斷提高水平,充實自己,教出高水平的學生。
如此,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才會珍惜擁有,知足常樂。
感恩做人,是我們的態(tài)度;用心做事,是我們的責任。只有感恩做人,用心做事,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才會有歸零的心態(tài),在付出中收獲,在成長中快樂,也才能體會生活和工作所帶給我們的樂趣!不管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新到何種地步,常懷感恩之心,總是每一個重情重義、忠信厚道的中國人應(yīng)當固守的做人準則。
以感恩做人、用心做事來回報我們身邊一切人和物所給予我們的一切吧。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一
金山鎮(zhèn)石埠小學韋玉華“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季羨林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樸實中透露著一位學術(shù)大家的睿智。
季羨林的《讀書與做人》中,精選了季先生對讀書、做人、治學以及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和探討做人處世之道的散文、隨筆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學術(shù)精神與人格魅力。初讀全書后,我在第一部分“讀書”的淺薄體會是:
一、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為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yǎng)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wǎng)絡(luò)、手機、ipad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為此,像季老那樣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摒棄“人浮于事”的當務(wù)之急。
二、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
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jīng)常抱怨公務(wù)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wù)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回避問題的托辭和惰性在作怪,關(guān)鍵在于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獲,仰望守住屬于自己頭頂?shù)囊黄缋市强铡?BR> 三、培養(yǎng)治學嚴謹細致的作風。
季老做學問嚴謹、細致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學習借鑒的。他的學術(shù)論文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從事資料的'搜集、整理等基礎(chǔ)性準備,然后再寫出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提綱,直至立論成稿,最后還要反復(fù)校對,不讓它出現(xiàn)任何差錯。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應(yīng)如同治學,不斷修煉好“嚴、細、實”的作風。
四、養(yǎng)成勤奮讀書的良好習慣。
書中,季老借用魯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則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集市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下妙方紙卷,剝開多層外包裝后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一笑之余,頗為耐人尋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業(yè)精于勤”。
讀一本好書將會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書帶給我們無限的勇氣,帶給我們奇妙的智慧,帶給我們悠遠的憧憬。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一種思想的滲入、一種精神的感染不會終止,當我從文字中走出來的時候,我仿佛成為一位智者了。逝者已去,精神與思想猶存,當放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有另一本書正在開啟,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延續(xù)。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二
本書分為兩部分,如題,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季老“讀書與學____”的經(jīng)歷與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做人與處事”的態(tài)度與精神。
第一部分。
對于季老的讀書精神及治學態(tài)度,在下實為嘆服。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____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對于一個人來說,精神領(lǐng)域的歸宿原本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關(guān)乎心靈和信念的方面內(nèi)涵似乎被淡化了。社會到處充斥的拜物欲和貪享欲,并正在同質(zhì)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堅的人們。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許不具備傳播道義和維護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應(yīng)有所認識和警醒,做到潔身自好、出淤不染。
讀過季老的書后,靈魂仿佛得到凈化和升華一般,使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重新的審視。季老的研讀精神和人文風骨深深的打動了我。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____才能不斷的提升,以致于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三
這段時間讀了《季羨林讀書與做人》這本書,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讀書,第二部分寫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智者如同與家人在聊家常,讓人潤物細無聲。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藏著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他的人生,也給了我諸多啟發(fā)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我,也讓我明白了大師成長的足跡,成功離不開勤奮與拼搏。
季老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庇纱丝梢娝麑ψx書重要性的認識??吹谝徊糠终劦郊纠系淖x書經(jīng)歷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果然是學霸中的學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語言學家,精通多國語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德語等等,然而作為學渣的我連英語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夠看懂,更何況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讀書篇是季老的學霸煉成記,出現(xiàn)最多的字就是“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寫他在德國求學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當本來敖他的德國老師去上戰(zhàn)場,另一位年老已經(jīng)退休的德國教授出來敖季老,這位德國教授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了季老,這讓季老感動的同時刻苦學習。同時,季先是真正的學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勁兒。
大概讀完全書后,我對第一部分“讀書”的體會是:一是要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為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yǎng)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wǎng)絡(luò)、手機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為此,像季老那樣養(yǎng)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拼棄“人浮于事”的當務(wù)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jīng)常抱怨公務(wù)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wù)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回避問題的托辭和性情在作怪,關(guān)鍵在于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獲,仰望守住屬于自己頭頂?shù)囊黄缋市强铡H囵B(yǎng)治學的嚴謹細致作風。季老做學問嚴謹、細致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學習借鑒的。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應(yīng)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和完善,最終獲得成功。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四
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習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愛書、讀書、做學問、作文、做人都堪稱典范。無論是做學問、寫文章還是做人,但求一個“真”字。
比如學外語,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門過后,最終還是靠勤學。基本語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著詞典、拿著語法書讀原著了。
比如做學問寫文章,拒絕一切空話套話、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jù)。
比如做人,不要過分謙虛,人貴有自知之明,過分的謙虛也算得上虛偽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僅僅是歷史上很微小的一環(huán),雖然微小也有其價值和作用。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本來也是屬于大自然范疇的。但是,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關(guān)鍵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里。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dǎo)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現(xiàn)成的套話來說,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呢,從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勝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自從西方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至宇宙飛船,小至原子,無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fù)的,它是能懲罰的。報復(fù)或懲罰的結(jié)果,人皆見之,比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中哪一項不解決都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聳聽,現(xiàn)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環(huán)保,并采取措施。古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豹q未為晚。
至于人與人的關(guān)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yīng)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在這時候,頭腦清醒的一方應(yīng)該能夠容忍。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shè)想。唐朝張公藝的“百忍”是歷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庶幾近之。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六
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里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習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shù)素養(yǎng),書中季老對求學經(jīng)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fā)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fā)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yǎng)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學、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達,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diào)發(fā)之,給人以啟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為當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愛書、讀書、做學問、作文、做人都堪稱典范。無論是做學問、寫文章還是做人,但求一個“真”字。
比如學外語,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門過后,最終還是靠勤學?;菊Z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著詞典、拿著語法書讀原著了。(德國式的實踐教學法)。
比如做學問寫文章,拒絕一切空話套話、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jù)。
比如做人,不要過分謙虛,人貴有自知之明,過分的謙虛也算得上虛偽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僅僅是歷史上很微小的一環(huán),雖然微小也有其價值和作用。
對于一個人來說,精神領(lǐng)域的歸宿原本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關(guān)乎心靈和信念的方面內(nèi)涵似乎被淡化了。社會到處充斥的拜物欲和貪享欲,并正在同質(zhì)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堅的人們。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許不具備傳播道義和維護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應(yīng)有所認識和警醒,做到潔身自好、出淤不染。
讀過季老的書后,靈魂仿佛得到凈化和升華一般,使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重新的審視。季老的研讀精神和人文風骨深深的打動了我。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提升,以致于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七
20__年寒假之初,學校給每一位老師發(fā)了200元的購書券,在新華書店選書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扉頁是季先生純樸的照片,穿著褪了色的襯衫,斜側(cè)面更加展現(xiàn)了真實真摯真切的瘦削形象。溫總理曾說過:“先生的人品為我所景仰?!边@也是億萬人民共同的心聲。面對這樣一個純樸的形象,著實讓人感到親切。
這本書的序很獨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們常見的序言大多是請師長或是名家來寫,為的是讓讀者對書產(chǎn)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庇纱丝梢娝麑ψx書重要性的認識。作為教書育人的我,更應(yīng)該多讀書,讀好書,充實自己的頭腦,滿足社會對我們的要求。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边@句話樸實中透露著一位學術(shù)大家的睿智。本書從“讀書”與“做人”兩個基本層面,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學術(shù)嚴謹、為人純良的大家風范。這里面有他的。
讀書心得。
有他對師友的緬懷追憶有他對學術(shù)問題的深思更有他對于后輩的諄諄教誨。
季老談讀書,舉重若輕,深入淺出,以大學者而寫作小文章,其中可見一代學問家對學術(shù)的誠摯與崇敬。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對于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書中有著這樣的解答:“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讀書是事關(guān)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BR> 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頤之歷練與心態(tài),平和面對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深于情而不矯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實樸素的筆調(diào)述之,給人以精神的啟迪和心靈的慰藉。如在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季老在書中寫道:“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quán)術(shù),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等鉆進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過一生。”季老認為: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多。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承智慧、承上啟下的重任。因此,我們應(yīng)該多讀書,多思考,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我們要在讀書中找到樂趣,為自己的教學需要而讀書,為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而讀書,努力做一位負責任的老師。另外,我們應(yīng)該明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合上書頁,心里的崇敬、感言、傷痛、震撼仍然無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獨特絕世的美!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八
《讀書做人》這本書一直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而我也把它當成了自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本書選編了眾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歡《心里的父母》這篇文章,因為它喚醒了我那顆塵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三年級小學生裘里亞的故事。裘里亞家很窮,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到父親的肩上。父親白天在鐵路當雇員,晚上還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亞提出要幫父親抄,父親怕耽誤他的功課,堅決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親睡熟后偷偷起來抄,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功課。父親不知道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責罵了他。他默不作聲,忍受著責罵,繼續(xù)偷偷幫父親抄搞子。直到一天,父親發(fā)現(xiàn)了真相,非常懊悔,從此更加疼愛,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為文中濃濃的父子親情感動,更為裘里亞的孝行和懂事而動容。我比裘里亞大了整整三個年級,卻只知從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為一直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做點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顏了。
記得那天中午放學回到家,我一見飯沒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風。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剛剛從田里回來的媽媽大吼大叫,媽媽沒有說什么,默默地走進了廚房,不一會便做好了我最愛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飯全然不顧身邊又累又餓的媽媽,三下兩下吃完后,轉(zhuǎn)身上學去了。
《心里的父母》讓我懂得了為人子女者,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應(yīng)該從小就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愛他們,感謝他們?yōu)槲覀兏冻龅囊磺校?BR>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九
然而,我錯了。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奔玖w林先生在書中娓娓道來。他平靜地講述著自己一生與書的聯(lián)系:學習如梵文在內(nèi)的外語;在德國讀書十年;在清華大學念書,甚至丟了書后的痛苦……可以說,書伴他成長,伴他在文壇的道路上,走向輝煌。
可,讀書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嗎?
我回想起自己與書的經(jīng)歷:對于看書,我向來是一目十行,只求速不求質(zhì)地看完書,卻從來沒有細品其中的內(nèi)容。例如讀《西游記》,我只顧書中孫悟空與妖怪大戰(zhàn)的精彩情節(jié),卻全然忽視書中吳承恩對封建王權(quán)的批判。我不禁羞鬼難當。
再看人家季/羨林老先生,他認為“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智慧寶庫,后一代人必需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智慧。讀書是事關(guān)人類智慧傳承大事?!辈粌H如此,他還言行合一,在求學時孜孜不倦地研讀書籍,學習外語的博大精深,即使是老年也手不釋卷,將自己珍貴的休息時間獻給讀書,“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責任,人生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奔纠先缡钦J為。
其實,讀書,也是做人的一部分。它教會我們擁有耐心,有鉆研事實的毅力,還更教會了我們善良與真誠,勇氣與正義,能幫助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以更加嶄新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中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走上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讀書,唯有讀書,才能做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好人,偉人!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
做人。應(yīng)該做怎樣的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把人分為三種:德才兼?zhèn)湔邽槭ト?,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為三類: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之寶?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惡,國之妖也。時過境遷,我們不能兩極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標準進行簡單分類。
一是要做有所作為的人,還是做碌碌無為的人?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的那段話,耳熟能詳,“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yīng)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在信息時代快速膨脹的今日,“人類解放”事業(yè)已不需要讓我們奮斗,但“思想運動”,仍需要我們青年人接棒,時人有“九零后悲觀論”,認為我們“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懶散的一代人”,言詞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卻多少折射出了許多事實。
身在大學,僅以身邊人事為例。象牙塔中,網(wǎng)絡(luò)游戲成群,無品小說結(jié)隊,身心俱疲,虛度光陰者不乏,思想沒有預(yù)見,行動就失去了指南,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因此我以綿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夠追隨“五四青年”之遺風,以滿腔熱血,鞭笞前進。
二是要做勤奮一世的人,還是做懶惰一世的人?季羨林謙虛地說道,“如果真要說出我的一個優(yōu)點,大概就是‘勤奮’二字吧”,“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ⅰ皶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此類云云,多不勝舉。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紙卷,層層用紙嚴密裹住。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
你說它不對嗎?不行,它是完全對的。為什么魯迅先生會說這么一個笑話,良苦用心啊!時至今日,莘莘學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須知“勤捉”之意,早起奮斗,勤勉一生。我雖不才,但也想躋身于此行列。是為共勉。
三是做胸懷大志的人,還是器小易盈的人?!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志存高遠,鑄高視闊步之質(zhì)。季羨林先生說“我是個胸無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歷史、中亞古代語文、比較文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無愧“國寶”之冠!因為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從不妄求,于細小之處彰遠大之志。與之相比,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鼠目寸光之流,目無高山大河,胸無凌云壯志,外無高瞻遠矚之風,內(nèi)無學富五車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個“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將自己的人生路走實,假以時日,如有子孫,也問心無愧以教之。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一
許久沒有在空間里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么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志,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tài)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著實讓自己受益匪淺?;赝^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說“人一生要處理的關(guān)系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沖突?!蔽覀€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tài),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guān)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著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并不是發(fā)自真心的稱贊,我們?yōu)橹冻龅氖菚r間,那些本應(yīng)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呢?寧愿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家伙的身上,卻不愿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么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閱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quán)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zhuǎn)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jīng)歷了更多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二
一封信,一份愛,一支筆來勾勒愛,一句話,見真愛,父愛最美似泰山。
今天,我讀了一封家書,是著名學者胡適寫給在外上學的兒子胡祖望的。
難以置信,信中僅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一個父親對漂泊在外年齡僅10歲兒子的關(guān)心與愛護。文章沒有提到一個“愛”字,卻在讀者腦海里烙印下了一個高大堅定的身影,伴隨著濃濃的父愛,一個如山的父愛,竟可以用如此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信中只叮囑了兒子三個重要的地方:做人、學習、生活??此破匠5氖吕袇s有著父親胡適的文學哲理和做人道理,他告訴兒子,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告訴兒子,如何與朋友交往……胡適學者的人生哲理多如繁星,可他卻只寫了寥寥無幾的道理,我相信,胡適一定是這樣想的:兒子的路還很長,之后的路不可以依靠別人,必竟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依靠自己,才可以成功,之后的道理必須讓他自己慢慢體會,才可以真正記在腦子里。
信中還寫了兒子以后要注意的事項,生活中必須知道事情,兒子的健康、營養(yǎng)及很多風險,他都記在上面了,濃濃的父愛躍然紙上。
我想,胡適給兒子不僅寄的是一封信,一封家書,更寄來了父愛,融入了文字當中,成為了最美的語言罷了。
在讀這一封信時,我仿佛還看見胡適,在寫信時的模樣,我想他一定會哭,畢竟想到年幼的兒子就在外讀書,不禁一股想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只得讓這一封信給兒子帶去他的愛吧。
父愛,真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三
國學。
大師季羨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的文章一直伴隨著他的學問,是他學問生命的另一種形態(tài)。季羨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紐帶把他與他書寫的文字連接了起來,把今天和昨天連接起來,把他和他的讀者連接起來。他的文字樸實無華,看了半天你會覺得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是因為他的言簡意賅、他的不加修飾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達出的人生道理。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很多門課程上都有介紹過季老和他的作品。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精通12門語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讀書那會比較偏好古代文學,所以對于季老的作品其實了解的并不多。畢業(yè)后的一個多月,收到大學好友的消息,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匆忙打開電腦,又一位文學大師離開我們了。
也許是為了緬懷這樣一位文學巨匠,又或者是想彌補一下自己作為一個中文系畢業(yè)的學生卻沒有認認真真讀過季老的作品的遺憾,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讀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為像季老這樣一位大師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較深奧難懂的??墒钦嬲x過以后,才笑自己太過想當然。
沒有華麗的辭藻,平凡的字句讓你感受到他的親切;沒有濃烈地情感,內(nèi)斂地敘述讓你體會到他的真誠;沒有知識的炫耀,到位的講解讓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散文。
隨筆中,季老以他對讀書、治學生涯,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告訴我“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認為“知識廣博的基礎(chǔ)上,人的眼光才能放遠,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他教導(dǎo)年輕人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學習來充沛自我;他以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告訴我,做人應(yīng)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消除個人的私心雜念。對朋友對家人對善良的人,要真要忍。他用樸實的話語闡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經(jīng)歷展示了一代國學大師勤勉、樸素而又偉大的一生。
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的文章,講的是季老在公車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這雙手讓他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分外感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堆滿老繭的雙手洛印在我的心上,正如我母親的雙手,她們都在編織著生活的酸甜苦辣。”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相貌、不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身為??墒撬械哪赣H又都是一樣的,她們都在為自己的子女默默地付出著,不求回報。你看,這樣一位大師,心思卻如此細膩。他用明亮的雙眼發(fā)現(xiàn)著世上最平凡的細節(jié),用靈巧的雙手書寫著最樸素而又打動人心的話語,用他的一顆飽滿的赤子之心感動著每一個讀者。
我想我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如果之前還有這樣那樣的借口,那么在讀過季老的文章,在領(lǐng)略了他對讀書孜孜不倦,對做人踏實勤奮的精神之后,我已啞口無言。季老在耄耋之年還在提筆寫文,那么我從現(xiàn)在起也為時不晚。
斯人已逝,季老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一年有余了??墒撬那趭^好學的精神,豁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處世哲學,必將延續(xù)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勉勵著大家。
讀了季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對生命都有了不同的解讀?,F(xiàn)在我來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季先生文章第一部分探討的核心內(nèi)容。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嘗試過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答案卻經(jīng)常在一片空白或者不完整的思緒中停止。我也一樣,曾經(jīng)多次的問自己這個問題,問自己每天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但是我找不到答案,很是苦惱。季先生給了我很宏大的答案,也最為貼切的答案。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币苍S你會覺得他的回答有些寬泛,什么人類發(fā)展,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宏大、寬泛,配上這樣的答案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其實細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人類發(fā)展的一部分啊,我們一生讀書、上學、上班、結(jié)婚、生子、為社會作力所能及的貢獻,不就是整個人類發(fā)展的一個部分嗎?盡管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不可缺少。我們雖然渺小,卻很重要也很必要。我們每個人如何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度過自己這渺小的一生,其實是季老先生想讓讀者自己思考的地方。
現(xiàn)今社會的人們,出現(xiàn)很頻繁的詞是:郁悶、煩人、倒霉、點兒背,可以看出我們是多么的無法接受不完美的事情,無法接受別人的不完美、更厲害的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甚至厭惡自己,最終產(chǎn)生自卑心理,度過不陽光的一生。這樣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嗎?當然不是。那么季先生告訴大家:不完滿的才是人生,如果你想要完滿,那么只有在夢里實現(xiàn)了,大家都知道夢和現(xiàn)實的區(qū)別把!做人做事要積極向上,不要太過于強求結(jié)果,要更多的享受做事的過程,具有寬廣的胸懷,接納一切好與不好,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相信緣分,也絕不停止努力與改變的機會。這是季先生的人生之談。
成功是什么?不同的人給你不同的解釋,我們先來看一看。
字典。
的解釋:“成功,即獲得預(yù)期的成果。言簡意賅。談成功之道,季羨林將大道理化小處理,他總結(ji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季先生教導(dǎo)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dǎo)也多得很?!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钡谝痪痴f的是預(yù)期,第二境是勤奮,第三境是成功。勤能補拙,勤奮是我們?yōu)樯钇床?、為人生奮斗的堅實根基,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有耕耘,就會有收獲。
《蒙田隨筆》中有幾句話是這么說的“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亞里士多德也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guān)心?!绷攘葞拙?,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東方自然同樣重視友誼。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jié)義就充分能夠說明這點。人生一世,朋友是一劑良藥,可以在你煩惱、困苦的時候伸出援手,朋友不因為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金錢而幫助你,只因為你是你而幫助你。在你開心的時候他們陪你一起開心。朋友是我們在經(jīng)歷很多感情后,唯一沉淀下來的忠實感情,就連愛情最終也將歸于友情,達到精神的升華。季先生講的朋友相處之道在于互相尊重,互相的無私給予,不計回報。
以上就是簡要的我讀這本書的感想和認識,希望人生都能陽光、有意義以及為社會作出貢獻,就像季先生說的對人類發(fā)展起到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我們的人生也就“完滿”了。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四
《讀書做人》是胡適頗具影響力的散文集和公開演講集。眾所周知,胡適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他的歷史地位的重要性,無論是在文學史上還是思想史上。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閱讀這本書來深入了解胡適的思想精髓。
看完這本書,心里千言萬語,卻不知道如何吐槽。我首先要說的是,胡適絕對沒有過時。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他提出的各種觀點和方法,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我最喜歡的作家一直是魯迅,他一直在讀魯迅,卻很少讀和魯迅同時代的新文化運動領(lǐng)袖之一胡適,從互相理解到筆墨攻擊。他的名字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去看他的作品。與魯迅相比,胡適的作品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陌生。很多人說這是因為胡適的文學水平不如魯迅。是這個原因嗎?我不想不同意,也沒有資格去比較他們。但是以我拙見,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也沒有能力說胡適的文學有什么優(yōu)劣。我的感覺,我最真實的感覺,就是他的文章平淡真實,打動我,感染我。在胡適的時代,這樣的文章激勵和啟發(fā)了很多年輕人!即使現(xiàn)在,我還是那么感動。我還是想說胡適絕對沒有過時。
看了《我的兒子》中胡適與王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關(guān)系的信,覺得兩人都有道理。而且,我真的很欣賞學者之間的這種爭論。他們不僅可以維護和加強自己的觀點,還可以在不同意對方觀點的情況下捍衛(wèi)對方的話語權(quán)。文人之間的較量,與利益、恩怨、仇怨無關(guān),只是真相。他們互相尊重,但也不甘示弱。就像魯迅和胡適一樣,太多人愿意說自己的委屈。我只覺得這是學者之間的較量。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反對胡適和魯迅。為什么一定要區(qū)分哪個高哪個低?我只相信他們會“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他們對彼此的尊重。我一直在想象這樣一個場景,魯迅和胡適握手,然后因為各自的觀點而面紅耳赤。最終胡適還是會盡全力出版魯迅的書,因為他對魯迅作品的價值是有把握的。魯迅心里敬重胡適,雖然不肯放手。我不敢讀出我老公內(nèi)心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是。
想到以上場景,我會不自覺的笑出來。笑過之后,又想哭。被他們感動,感嘆過去的已經(jīng)不在了,感嘆今天的稀缺。多有價值的氛圍??!你看,有了胡適的委婉批評,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清楚、更堅定、更具體。爭論越多,真相就越多。在這里,我想多談?wù)勍跸壬挠^點,因為它其實很新穎,很少涉及,很容易被誤解。他從為人父母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教育子女,使其不成為罪人,是父母的基本義務(wù)和責任。因為孩子的到來是父母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選擇,父母有責任塑造孩子。這不是善良,是義務(wù),這是合理的。而且就像他說的,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內(nèi)心也會有善良。但是,作為父母,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我能看出王先生的獨特感受!感受他心中的博愛!
其實,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fā)。不要以為都是簡單明了。捫心自問,你做到了嗎?最后,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反復(fù)強調(diào),胡適沒有過時。我用他的三篇文章做了一些解釋。鑒于他能力有限,我可能無法信服。所以,真心希望朋友們能自己閱讀,自己品味,自己發(fā)現(xiàn)。之前看到過很多貶低胡適的論調(diào),說他是漢奸,是利己主義者。對此我不做任何評價。我想說的是,請你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磳W習?我們從書中得到了什么?看了很多書,對一個人評價這么淺,我覺得真的很難過。另外,信書不如無書。請補充你的思考,你獨立思考。想了解前輩,不要聽別人主觀評價,看作品。即使,在1000個讀者眼里,有1000個哈姆雷特,也是來自于自己的思考。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五
古語云“書非借不能讀也?!闭f的是人們的一種讀書的心情。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在萬事都講效率的今天,一種科學的讀書觀顯得尤為重要。
記得剛上班時的讀書心情——貪多務(wù)廣,急于求成。認為簡單的內(nèi)容浪費時間;難一點的內(nèi)容又一知半解。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并游刃有余。每次讀文學和語言學時我都會拿著時鐘規(guī)定好讀完的頁數(shù),于是一陣猛攻。雖能樂在其中,但每逢讀完心里總是空落落的??僧斘以俅窝凶x起此書時卻發(fā)現(xiàn)它自有它的妙處。不敢再妄自菲薄批判它總用簡單的語言在描述。
由此可見無論何時做人都得謙虛。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強詞奪理。在這個世界上多一些理解就會多一些美好。讓我們以讀書為例,好好地總結(jié)一下做人的道理吧!
很多典故里的有才之士因恃才放曠丟了性命,于是后人緊記謙字,生怕重蹈覆轍??墒呛芏嗳藚s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牡览怼R粋€人的人生無論多么瑰麗,他也不能心生傲氣。畢竟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集體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BR>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六
前段時間看了季羨林季老的《讀書與做人》,這是季老在80多歲時對自己讀書和治學生涯的回憶,以及探討做人處事之道的隨筆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實,簡單,卻不失哲理,讀季老的書,就如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邊輕聲的講述著往事,但又時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諄諄教誨。
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讀書,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書的序中,引用了張元濟先生的一句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說,書籍時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藏,后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才能不斷的向前進步,因此,我也就讀書這一部分寫一下我讀后的感想。
書中,季老回憶了年輕時在清華的讀書經(jīng)歷以及在德國的留學經(jīng)歷,在清華時,他經(jīng)常光顧的就是圖書館,清華圖書館藏書豐富,借書也極為方便,每每進入圖書館,他都會立即為書香所迷,沉浸其中。后來去了德國,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他業(yè)余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從季老在書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啟發(fā),就是為什么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將讀書感受到的東西運用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首先:為什么讀書。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書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載體和延續(xù),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來積累我們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閱歷。
其次,如何讀書。如今,書籍種類繁多,范圍極廣,我們在閱讀時就需要有所選擇,有些書適合瀏覽,有些書就需要細讀,多讀。我們揚子毅道一直提倡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公司不斷的會推薦給我們很多好書,這個就大大的提高了我們閱讀選擇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同時,要帶著思考去閱讀,品味書中的奧秘。
最后,學以致用,要將書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對于這一點,我認為佳毅一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閱讀書籍的數(shù)量和頻次之高,我們一直難以望其項背,更重要的是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能寫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結(jié)合到工作中的不少實例,給人以指導(dǎo)。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樊登也在他的節(jié)目中教導(dǎo)大家要學會終身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追趕時代的步伐,而讀書,是不斷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篇十七
《做人從感恩開始》這本書講述了“感恩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的生命之泉,因為這意味著感情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就如山間的小草需要雨水和陽光。感恩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冬天里的陽光不要求冬天取暖的人們提供任何回報,只希望他們感受溫暖;沙漠中的雨水也許沒有綠色的希望,可這并不能阻止它遙遠的綠色期待。在這不斷的給予中,青山才得以永駐,綠水才得以長流;感恩能得以不絕,大愛就可以得以無限!”。讀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細細品味其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在故事里感念那些感動的感恩文字時,我深深的體會到: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你對世間的諸多事情改變看法,讓你少一些怨天尤人和一味索取。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學會做人,從感恩開始。人的一生,無論成敗,都會得到太多人的幫助。父母的養(yǎng)育、老師的教侮、配偶的關(guān)愛、朋友的幫助、大自然的恩賜、時代的賦予。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人指點;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幫助。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度過一個個難關(guān),一步步走向成功,創(chuàng)造并享受著美好生活。
學會感恩,感恩于父母賜予我生命?!对娊?jīng)》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薄案纲馍?,母兮鞠我?!麍笾?,吳天罔極?!笔歉改附o了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最尊貴最偉大的生命。他們不僅對我們有生養(yǎng)之恩,更有培育之恩,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時刻牽動著父母的心。生病了,父母揪心;快樂了,父母喜笑顏開;事業(yè)有成,父母歡天喜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報的愛。孩兒成人,父母曾經(jīng)偉岸的身軀也已佝僂,父母曾經(jīng)矯健的步伐也已蹣跚?!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擁有感恩的心,你就會懂得,現(xiàn)在該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盡管我不能給父母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但我能每天一個電話、一句問候;天冷了,給節(jié)儉慣了的父母添件御寒的衣服,我可以做到;很多簡單細小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一杯清茶,一碗淡飯……這些隨手隨心的事情,在他們心里,都是無價的。用心去感恩,用行動報答父母的生育恩,養(yǎng)育情。父母臉上露出笑容,便是兒女滿心的幸福。
如此,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也便是一個幸福的人。
學會感恩,樹立感恩之心,履行感恩之責。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產(chǎn)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會覺得工作是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評時就不會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這個特殊的服務(wù)崗位上,一定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當今社會許多行業(yè)、崗位,比教師職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廣闊、工資待遇優(yōu)厚。如果過多地羨慕人家,攀比人家,關(guān)注人家,甚至妒忌人家,只有使自己心更浮、氣更躁,羨慕的崗位去不了,教育工作又做不好,既不利于學生發(fā)展,又使自己靈魂經(jīng)受煎熬。所以只有“靜下心來教書”,堅持不懈,集中精力研究教學方法,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zhì)量,才能不斷提高水平,充實自己,教出高水平的學生。
如此,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才會珍惜擁有,知足常樂。
感恩做人,是我們的態(tài)度;用心做事,是我們的責任。只有感恩做人,用心做事,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才會有歸零的心態(tài),在付出中收獲,在成長中快樂,也才能體會生活和工作所帶給我們的樂趣!不管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新到何種地步,常懷感恩之心,總是每一個重情重義、忠信厚道的中國人應(yīng)當固守的做人準則。
以感恩做人、用心做事來回報我們身邊一切人和物所給予我們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