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資源和教學材料。教案的編寫應結合有效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想要編寫一份出色的教案嗎?不妨參考下面的范文,尋找靈感和方法。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一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F(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BR>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yè)的桃花源世界。
學習本段要弄清以下詞語的含義:向(從前),志(作標記,動詞;標志,名詞),詣(到……去),尋(不久,隨即,副詞)。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二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標。
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鑒賞水平。
教學重點。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理解陶淵明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學生準備:
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根據注釋,試著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三
《桃花源記》中我們要在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追求的同時,也應當了解詩人那消極遁世的思想。下面是名師講桃花源記,一起來看看吧。
生: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他拒絕與世俗權貴合作,那他到底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師: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請大家齊誦課文,讓我們一起發(fā)現(xiàn)和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生背誦,師板書《桃花源記》。
師:大家都很認真,背誦的也比較有感情,那請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據。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仔細。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xiàn)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鞓肥侵傅睦先撕秃⒆逾蛔詷?,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很有條有理。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詳。
師:你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yǎng)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yǎng)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yè)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fā)現(xiàn)了!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zhàn)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huán)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鞓返纳?。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生:不能。
師:為什么?在課文中能找到證據。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以后還會出現(xiàn)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四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xiàn)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注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鼓勵學生反復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自己試譯課文。對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撥。
3.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4.延伸閱讀。分發(fā)《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設計(二)。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三)。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設計(四)。
14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多媒體顯示其畫像)。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關于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坝洝笔恰霸姟钡男蜓裕且黄獌?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三、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下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1)辨明字音:
(6)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7)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8)四個“然”字詞:
豁然儼然怡然欣然。
(9)7個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黃發(fā)垂髫。
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2.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R> (2)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聲音要洪亮、節(jié)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整體感知文意。
提問: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三個單音節(jié)詞概括。
學生思考并交流。
明確:美、樂、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樂”,評讀桃源之“奇”;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fā)表對其理想的評價;延伸閱讀《桃花源詩》,詩文對讀,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分步品味課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huán)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3.評讀桃。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內容: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出示“桃林”圖片(播放ppt1-6),讓學生欣賞,問:大家有怎樣的感受?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義呢?投影明確: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不遭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課題目和作者。(播放ppt7)。
1、作者簡介(點擊“陶淵明”鏈接到ppt13);
共六方面:課文朗讀、字詞釋義、課文結構、思考討論、寫作特色、文言知識。
點擊播放“課文朗讀”課件,學生跟讀,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領會語氣節(jié)奏。
點擊播放“字詞釋義”課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對各段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學生匯報)。
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發(fā)展)。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
2、漁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見: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所聞: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4、在與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所歷:民風淳樸)。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可是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边@些說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是虛構的一個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7、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呢?(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
8、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討論歸納)。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七
教學。
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讓學生體會并學習烏塔獨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問題有自己主見的品質。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體會并學習烏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獨立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前交流:你們喜歡旅游嗎?為什么?你到過哪些地方?
2、通過課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學都喜歡旅游。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也很喜歡旅游的小女孩烏塔。來,讓我們一起親切地跟她打個招呼。
3、板書課題:烏塔(齊讀課題兩遍)。
二、初讀課文。
1、課文寫了烏塔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地讀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匯報: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在暑假里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
三、體會烏塔生活上的自立。
1、過渡語:如果讓你一個人去外國旅游,你敢去嗎?(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烏塔就有這么大的膽子呢?我真想問問她。
你們讀了課文,肯定對烏塔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吧,我們來進行一次采訪,我當一名記者,你們當烏塔,來回答我的一些問題。比一比,看誰這個烏塔當?shù)米詈茫?BR> 2、采訪過程:
烏塔:我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2)記者:你游歷了歐洲的哪些地方呢?
烏塔:我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還有希臘等一些國家。
(3)記者:你怎么知道這些國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烏塔:我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
(4)記者:旅游要花很多錢的,你的錢是向父母要的嗎?
烏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掙的。
(5)記者:你怎么掙的呢?
烏塔: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兒童玩。
(6)記者:一個小孩子獨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烏塔:我?guī)Я唆[鐘控制自己的起居,還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
3、總結:??!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掙錢,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顧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開心,又不讓父母為你擔心。
4、提問:聊到這里,你覺得烏塔身上有什么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獨立生活的能力)。
四、體會烏塔思想上的獨立。
1、過渡語:我們都感覺到了烏塔在生活上的獨立精神,其實在她的身上還有另一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另一種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們還從課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兩處寫到了作者與烏塔的爭論,看看我們能否從他們的爭論中體會點什么?
2、第一次爭論。
(1)找出寫他們第一次爭論的內容。齊讀一遍。
(2)說說他們各持什么觀點?
(作者認為:中國的家長愛孩子,所以不放心讓孩子一個人出遠門。烏塔認為:我也是家里的寶貝,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出遠門?)。
(3)你認為誰說得有道理?
(5)總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你們的回答讓我們知道了你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爭論。
(1)找出寫他們第二次爭論的內容。齊讀一遍。
(2)說說他們這次爭論的話題是什么?兩人各持什么觀點?
(爭論的話題是:孩子的樂趣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的孩子有電視,有圖書,有游樂園,很快樂。烏塔認為:中國的孩子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肯定缺少樂趣,因為只有親自感受,才能體會它的美麗。)。
(3)你認為誰說的有道理?你也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我認為的童年更有樂趣。
(很有主見)。
五、拓展延伸。
1、是??!烏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么我們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樣獨自一人去國外旅游呢?談談你的看法。
(我們學的是烏塔那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鍛煉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樣一個人去旅游,畢竟這還是有一定危險的,而且我們還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2、結束語:最后,我希望我們班的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不要養(yǎng)成依賴的心.而且做事說話要有自己的主見,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板書設計]。
烏塔。
生活上獨立自主。
思想上很有主見。
作者郵箱:xiaoli20060613@。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yōu)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為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xiàn)“高效課堂”。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跋虂韱栍崱?,“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xiàn)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xiàn)“練為主線”,培養(yǎng)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誦讀法。
2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xiàn)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yǎng)、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lián)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四、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解說: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五、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fā)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六、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體現(xiàn)引導自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一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于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借助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故事,傳遞著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作者用飽蘸著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梢哉f,每一處都洋溢著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著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平淡表述背后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xiàn)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為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復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并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并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并結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禮記》中關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系,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圣氛圍中走入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為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注釋口頭翻譯,并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里,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注釋,不交流。然后查閱注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著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為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注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2、學生自由發(fā)言。可以引導出“神奇”“美麗”“幸?!钡仍~。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里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組內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為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fā)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借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為最幸福最優(yōu)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里沒有羨慕,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為什么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yè)。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xx的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過程:。
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艺J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yōu)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
1.同學互相就上節(jié)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三、感受桃源之“樂”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背浞挚隙颂諟Y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yè)。
可以摘抄文中優(yōu)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理想的社會情感的寄托。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睆摹澳信薄ⅰ包S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四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儼然間()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尋病終()。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1、翻譯全文。
2、思考課后練習二。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運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huán)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yè)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yōu)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深入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xiàn)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fā)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xiàn)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六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F(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BR>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七
2、以“絕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桃源“絕境”的多層含義。
3、以“言語為抓手”重點品味副詞,引領學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詞背后豐富的意蘊。
4、感悟“桃源”的社會意義,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目標2、3。
目標2、4。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齊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記:古代敘事性文體。
(2)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隱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麗、美好的象征。
(2)預設: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隔絕之境。
a、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竟然?)。
——強調大吃一驚,吃驚程度之大,突出與世隔絕之久,從未見過外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漢,亦不知魏晉。
——乃、無論,語氣更強烈,更突出了與世隔絕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馬,遂與外人間隔。
——句中哪個字(詞)最能體現(xiàn)隔絕之意?
——復:再,強周從來沒有——從此句中,體會到桃源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
文言積累:
妻子、絕境、交通、無論、不足——古今異義。
(1)生自讀2、3節(jié),思考、討論、交流。
(2)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a、與外界隔絕之地。
b、風景絕佳之處。
游歙州興唐寺。
山橋通絕境,到此憶天臺。
(3)預設: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哪里讀出“美”?——僅僅是景色美麗?
——屬,何意?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豐饒、富足。
b、阡陋交通,雞犬相聞。
——此句讓你感受到環(huán)境的什么?——安寧、靜謐。
——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這種寧靜?——相,雞鳴犬吠相互應和,以動襯靜。
文言積累:
儼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樣子。
——齊讀上面兩句寫景語句,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鄉(xiāng)村圖景?
過故人莊。
綠樹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祥和富足的鄉(xiāng)村圖景。
(4)預設:(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應是人”,在這幅美麗祥和的圖景中,桃源的人怎樣呢?)。
a、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
——并,都——換成“咸、皆、悉”,可否?——替換,品讀。
——這正如陶《桃花源詩》所寫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這些男女壯年都在干什么?
(5)預設:(這里描繪的是桃源人群體的生活圖景,除此哪里還讓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風景)。
a、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見漁人,乃大驚。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齊讀,體會兩句話所表達的村人態(tài)度的變化。
c、()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作食。
——陶語言簡潔,省略很多人稱詞,補回去可否?
——不簡潔,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現(xiàn)一種人與人關系的親切,人情的溫度。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和睦、和合的圖景。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哪個詞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覺得“絕境”,還有何意?這還是一樣怎樣的地方?
(1)生自讀文章首尾,思考。
(2)預設: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欣然規(guī)位,未果,尋病終。
——絕無神秘。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絕幻、虛無。
(3)小結過渡:
——你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嗎?
——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fā)戰(zhàn)爭約60場。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生活張養(yǎng)浩詩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這種困厄與無望中,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夢想吧,雖然夢想渺茫,但畢竟有夢才有希望所以陶淵明57歲花甲之年寫《桃》,不僅僅是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
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
在人們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讀?重音落在哪個詞?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朗讀比較體會:
后遂無問津者后遂無問津者。
a、遂:終于于是就?——遺憾人們不再尋找了,淡淡的憤懣之情哀其可憐,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這是最悲哀的一句話。
——再來讀讀,讀出悲哀來。
——作者孤獨的尋夢者“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陶淵明。
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BR> 隱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愿言躡輕風,
高舉尋君契。
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極為高超的境界。
為文通絕境,從室及良辰。
絕境豈可名,恨我詩語煩。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謂“絕境”!桃源,(絕境)也。
隔絕之境。
絕和之境。
絕幻之境。
精神絕境。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那片精神的樂土但愿今天我們重讀經典,也能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自己心中的“桃源”
隔
和——絕境——精神。
幻
千古夢……。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ㄆ庠~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儼然間()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尋病終()。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1、翻譯全文。
2、思考課后練習二。
3、背誦課文。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九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皢査鶑膩怼保杭础皢枏暮蝸怼?。“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氨惴鱿蚵贰保合颍簭那埃跋蚵贰保喝ヌ一ㄔ磿r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一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F(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BR>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yè)的桃花源世界。
學習本段要弄清以下詞語的含義:向(從前),志(作標記,動詞;標志,名詞),詣(到……去),尋(不久,隨即,副詞)。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二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標。
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鑒賞水平。
教學重點。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理解陶淵明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學生準備:
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根據注釋,試著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三
《桃花源記》中我們要在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追求的同時,也應當了解詩人那消極遁世的思想。下面是名師講桃花源記,一起來看看吧。
生: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他拒絕與世俗權貴合作,那他到底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師: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請大家齊誦課文,讓我們一起發(fā)現(xiàn)和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生背誦,師板書《桃花源記》。
師:大家都很認真,背誦的也比較有感情,那請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據。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仔細。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xiàn)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鞓肥侵傅睦先撕秃⒆逾蛔詷?,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很有條有理。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詳。
師:你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yǎng)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yǎng)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yè)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fā)現(xiàn)了!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zhàn)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huán)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鞓返纳?。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生:不能。
師:為什么?在課文中能找到證據。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以后還會出現(xiàn)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四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xiàn)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注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鼓勵學生反復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自己試譯課文。對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撥。
3.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4.延伸閱讀。分發(fā)《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設計(二)。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三)。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設計(四)。
14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多媒體顯示其畫像)。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關于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坝洝笔恰霸姟钡男蜓裕且黄獌?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三、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下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1)辨明字音:
(6)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7)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8)四個“然”字詞:
豁然儼然怡然欣然。
(9)7個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黃發(fā)垂髫。
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2.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R> (2)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聲音要洪亮、節(jié)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整體感知文意。
提問: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三個單音節(jié)詞概括。
學生思考并交流。
明確:美、樂、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樂”,評讀桃源之“奇”;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fā)表對其理想的評價;延伸閱讀《桃花源詩》,詩文對讀,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分步品味課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huán)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3.評讀桃。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內容: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出示“桃林”圖片(播放ppt1-6),讓學生欣賞,問:大家有怎樣的感受?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義呢?投影明確: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不遭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課題目和作者。(播放ppt7)。
1、作者簡介(點擊“陶淵明”鏈接到ppt13);
共六方面:課文朗讀、字詞釋義、課文結構、思考討論、寫作特色、文言知識。
點擊播放“課文朗讀”課件,學生跟讀,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領會語氣節(jié)奏。
點擊播放“字詞釋義”課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對各段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學生匯報)。
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發(fā)展)。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
2、漁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見: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所聞: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4、在與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所歷:民風淳樸)。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可是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边@些說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是虛構的一個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7、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呢?(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
8、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討論歸納)。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七
教學。
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讓學生體會并學習烏塔獨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問題有自己主見的品質。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體會并學習烏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獨立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前交流:你們喜歡旅游嗎?為什么?你到過哪些地方?
2、通過課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學都喜歡旅游。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也很喜歡旅游的小女孩烏塔。來,讓我們一起親切地跟她打個招呼。
3、板書課題:烏塔(齊讀課題兩遍)。
二、初讀課文。
1、課文寫了烏塔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地讀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匯報: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在暑假里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
三、體會烏塔生活上的自立。
1、過渡語:如果讓你一個人去外國旅游,你敢去嗎?(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烏塔就有這么大的膽子呢?我真想問問她。
你們讀了課文,肯定對烏塔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吧,我們來進行一次采訪,我當一名記者,你們當烏塔,來回答我的一些問題。比一比,看誰這個烏塔當?shù)米詈茫?BR> 2、采訪過程:
烏塔:我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2)記者:你游歷了歐洲的哪些地方呢?
烏塔:我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還有希臘等一些國家。
(3)記者:你怎么知道這些國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烏塔:我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
(4)記者:旅游要花很多錢的,你的錢是向父母要的嗎?
烏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掙的。
(5)記者:你怎么掙的呢?
烏塔: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兒童玩。
(6)記者:一個小孩子獨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烏塔:我?guī)Я唆[鐘控制自己的起居,還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
3、總結:??!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掙錢,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顧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開心,又不讓父母為你擔心。
4、提問:聊到這里,你覺得烏塔身上有什么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獨立生活的能力)。
四、體會烏塔思想上的獨立。
1、過渡語:我們都感覺到了烏塔在生活上的獨立精神,其實在她的身上還有另一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另一種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們還從課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兩處寫到了作者與烏塔的爭論,看看我們能否從他們的爭論中體會點什么?
2、第一次爭論。
(1)找出寫他們第一次爭論的內容。齊讀一遍。
(2)說說他們各持什么觀點?
(作者認為:中國的家長愛孩子,所以不放心讓孩子一個人出遠門。烏塔認為:我也是家里的寶貝,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出遠門?)。
(3)你認為誰說得有道理?
(5)總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你們的回答讓我們知道了你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爭論。
(1)找出寫他們第二次爭論的內容。齊讀一遍。
(2)說說他們這次爭論的話題是什么?兩人各持什么觀點?
(爭論的話題是:孩子的樂趣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的孩子有電視,有圖書,有游樂園,很快樂。烏塔認為:中國的孩子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肯定缺少樂趣,因為只有親自感受,才能體會它的美麗。)。
(3)你認為誰說的有道理?你也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我認為的童年更有樂趣。
(很有主見)。
五、拓展延伸。
1、是??!烏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么我們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樣獨自一人去國外旅游呢?談談你的看法。
(我們學的是烏塔那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鍛煉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樣一個人去旅游,畢竟這還是有一定危險的,而且我們還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2、結束語:最后,我希望我們班的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不要養(yǎng)成依賴的心.而且做事說話要有自己的主見,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板書設計]。
烏塔。
生活上獨立自主。
思想上很有主見。
作者郵箱:xiaoli20060613@。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yōu)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為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xiàn)“高效課堂”。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跋虂韱栍崱?,“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xiàn)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xiàn)“練為主線”,培養(yǎng)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誦讀法。
2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xiàn)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yǎng)、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lián)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四、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解說: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五、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fā)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六、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體現(xiàn)引導自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一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于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借助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故事,傳遞著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作者用飽蘸著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梢哉f,每一處都洋溢著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著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平淡表述背后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xiàn)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為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復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并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并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并結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禮記》中關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系,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圣氛圍中走入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為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注釋口頭翻譯,并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里,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注釋,不交流。然后查閱注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著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為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注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2、學生自由發(fā)言。可以引導出“神奇”“美麗”“幸?!钡仍~。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里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組內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為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fā)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借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為最幸福最優(yōu)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里沒有羨慕,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為什么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yè)。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xx的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過程:。
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艺J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yōu)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
1.同學互相就上節(jié)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三、感受桃源之“樂”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背浞挚隙颂諟Y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yè)。
可以摘抄文中優(yōu)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理想的社會情感的寄托。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睆摹澳信薄ⅰ包S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四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儼然間()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尋病終()。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1、翻譯全文。
2、思考課后練習二。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運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huán)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yè)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yōu)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深入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xiàn)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fā)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xiàn)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六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F(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BR>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七
2、以“絕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桃源“絕境”的多層含義。
3、以“言語為抓手”重點品味副詞,引領學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詞背后豐富的意蘊。
4、感悟“桃源”的社會意義,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目標2、3。
目標2、4。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齊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記:古代敘事性文體。
(2)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隱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麗、美好的象征。
(2)預設: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隔絕之境。
a、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竟然?)。
——強調大吃一驚,吃驚程度之大,突出與世隔絕之久,從未見過外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漢,亦不知魏晉。
——乃、無論,語氣更強烈,更突出了與世隔絕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馬,遂與外人間隔。
——句中哪個字(詞)最能體現(xiàn)隔絕之意?
——復:再,強周從來沒有——從此句中,體會到桃源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
文言積累:
妻子、絕境、交通、無論、不足——古今異義。
(1)生自讀2、3節(jié),思考、討論、交流。
(2)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a、與外界隔絕之地。
b、風景絕佳之處。
游歙州興唐寺。
山橋通絕境,到此憶天臺。
(3)預設: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哪里讀出“美”?——僅僅是景色美麗?
——屬,何意?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豐饒、富足。
b、阡陋交通,雞犬相聞。
——此句讓你感受到環(huán)境的什么?——安寧、靜謐。
——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這種寧靜?——相,雞鳴犬吠相互應和,以動襯靜。
文言積累:
儼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樣子。
——齊讀上面兩句寫景語句,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鄉(xiāng)村圖景?
過故人莊。
綠樹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祥和富足的鄉(xiāng)村圖景。
(4)預設:(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應是人”,在這幅美麗祥和的圖景中,桃源的人怎樣呢?)。
a、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
——并,都——換成“咸、皆、悉”,可否?——替換,品讀。
——這正如陶《桃花源詩》所寫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這些男女壯年都在干什么?
(5)預設:(這里描繪的是桃源人群體的生活圖景,除此哪里還讓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風景)。
a、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見漁人,乃大驚。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齊讀,體會兩句話所表達的村人態(tài)度的變化。
c、()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作食。
——陶語言簡潔,省略很多人稱詞,補回去可否?
——不簡潔,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現(xiàn)一種人與人關系的親切,人情的溫度。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和睦、和合的圖景。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哪個詞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覺得“絕境”,還有何意?這還是一樣怎樣的地方?
(1)生自讀文章首尾,思考。
(2)預設: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欣然規(guī)位,未果,尋病終。
——絕無神秘。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絕幻、虛無。
(3)小結過渡:
——你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嗎?
——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fā)戰(zhàn)爭約60場。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生活張養(yǎng)浩詩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這種困厄與無望中,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夢想吧,雖然夢想渺茫,但畢竟有夢才有希望所以陶淵明57歲花甲之年寫《桃》,不僅僅是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
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
在人們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讀?重音落在哪個詞?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朗讀比較體會:
后遂無問津者后遂無問津者。
a、遂:終于于是就?——遺憾人們不再尋找了,淡淡的憤懣之情哀其可憐,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這是最悲哀的一句話。
——再來讀讀,讀出悲哀來。
——作者孤獨的尋夢者“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陶淵明。
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BR> 隱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愿言躡輕風,
高舉尋君契。
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極為高超的境界。
為文通絕境,從室及良辰。
絕境豈可名,恨我詩語煩。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謂“絕境”!桃源,(絕境)也。
隔絕之境。
絕和之境。
絕幻之境。
精神絕境。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那片精神的樂土但愿今天我們重讀經典,也能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自己心中的“桃源”
隔
和——絕境——精神。
幻
千古夢……。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ㄆ庠~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儼然間()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尋病終()。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1、翻譯全文。
2、思考課后練習二。
3、背誦課文。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篇十九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皢査鶑膩怼保杭础皢枏暮蝸怼?。“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氨惴鱿蚵贰保合颍簭那埃跋蚵贰保喝ヌ一ㄔ磿r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