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教學活動指南,它可以系統(tǒng)地規(guī)劃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案應該體現(xiàn)出師生互動、合作學習和問題解決等教學理念。請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份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總結的教案,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一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nèi)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二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3、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4、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3、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三
1、通過寫自己過節(jié)的經(jīng)歷,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
2、能夠有序地介紹節(jié)日的場面,并能寫出自己的心情。
3、初步掌握點、面結合,交替描寫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
有序地介紹場面,表達真情實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過節(jié)》。
一、激情導入,引出話題。
本單元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參加過哪些節(jié)日活動?今天我們就選擇你記憶最深的一個有意義的節(jié)日場景,有序地把它寫出來。(板書課題)。
二、閱讀教材,明確要求。
1、寫過節(jié)的場面。
(1)要求按一定的順序介紹節(jié)日場面。
(2)指導學生學習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
如,《賽龍舟》一文的第2自然段,抓住過節(jié)場面幾個最突出的“點”來描寫;《賽馬三月街》中的'第5、7自然段,有對“面”的描寫,也有對“點”的描寫。
2、寫自己的心情,表達出真情實感。
3、你知道你所準備介紹的節(jié)日來歷嗎?(指名介紹)。
4、題目自擬??筛鶕?jù)習作內(nèi)容進行個性化擬題,如,“春節(jié),我好開心”“你好,中秋節(jié)”等。
三、互相練說,共同評議。
1、說說自己擬的題目,確定主題。
2、指名概括說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師生評議。目的是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qū)憽?BR> 3、同桌討論哪一情景作為“點”具體寫,哪一場面作為“面”簡要、概括寫。
四、指導行文,完成習作。
1、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3、朗讀習作,交流評議。
4、自改作文,認真譽寫。
板書設計:
節(jié)日的場面。
過節(jié)節(jié)日的來歷。
表達感情。
教學反思。
本次習作是本單元主題的一個延續(xù),旨在讓學生敞開心扉,介紹自己所熟悉的一個民族節(jié)日活動的場面。
本次習作的要求:
1、想熟悉的民族節(jié)日活動,如,中秋節(jié)、春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
2、寫過節(jié)時的場面。
3、寫自己的心情,要表達真情實感。
4、能寫出節(jié)日的來歷更好。
5、題目自擬。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四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了陽春三月,春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豎琴、明鏡,揭示春水的可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語言優(yōu)美,很適合朗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般技能: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與優(yōu)美的句子;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用具:
投影,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這是什么?(板書:三月桃花水)。
二、聽錄音,讀課文:
1、放錄音。注意生字的讀音,標上自然段。
2、提問:讀了這篇文章,你知道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樣的?
3、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三、品讀課文。
2、小組討論:
指名說說。
集體交流。
3、重點學習3、4、5、6小節(jié)。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你聽到奏出了什么的樣的樂曲?
(2)聽音樂,想像這種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美讀3、4段落。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樂讀讀5、6小結。
(6)說說明鏡中還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這樣的格式說一說我看見。
發(fā)現(xiàn)()。
4、聽音樂朗讀3、4、5、6小結。
5、說說你認為三月桃花水還像什么?
(1)集體交流。
(2)齊讀7、8、9自然段。
五、師生溝通:
板書設計: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
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課后札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復習課文內(nèi)容,學習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回顧課文內(nèi)容,說說三月桃花水是什么。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各抒己見。
1、復習課文內(nèi)容:
2、作業(yè)交流:面對春水的力量,你想對大自然說些什么?
展示畫的三月桃花水的景象,做一句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結合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5、比較這篇課文與《春潮》有什么不同?
四、學寫生字:
學生自學生字。
交流重點字:裊弦。
作業(yè)設置:
摘抄表現(xiàn)三月桃花水的句子。
摘抄優(yōu)美的詞語:選擇一個造句。
板書設計:裊弦。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五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nèi)放一些小物體,使質(zhì)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1、認識教材中出現(xiàn)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六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七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tǒng)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zhì)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zhì)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xiàn)新題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zhì),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zhì)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zhì)有關。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nèi)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zhì)
新材料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八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zhì)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zhì)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認識水的性質(zhì)及特點。
根據(jù)物質(zhì)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wǎng)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xiàn)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zhì)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队^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zhì)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xiàn)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xiàn)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zhì)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zhì),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xiàn)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xiàn)象,叫做毛細現(xiàn)象。
二、會“團結”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xiàn)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xiàn)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zhì)的性質(zhì)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zhì)。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zhì)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
1.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等形式中的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調(diào)查,了解一種植物的生產(chǎn)、加工、以及成為我們食物的過程;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將整理的信息記在記錄本上;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2.積極與小組同學合作;樂于傾聽其他組的研究情況,并進行評議;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并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內(nèi)容設計。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別是在“食”上。本課設計的活動主要是植物與我們飲食的關系,最后討論一下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關系。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單元中的種植物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此時,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如蠶豆、豌豆等,已經(jīng)可以收獲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生產(chǎn)基地調(diào)查、市場調(diào)查、收集圖書、網(wǎng)上查找,本課從收獲春天的植物的果實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前測,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食物來源途徑知道多少。
(2)調(diào)查一種植物怎樣到我們餐桌上的。學生先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然后興趣相同的同學組合成小組,共同調(diào)查這種植物是怎樣生產(chǎn)、加工,最后成為我們的食物的。在調(diào)查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的生產(chǎn)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過程。調(diào)查過程中,小組同學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和匯報。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們的食物,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人類服務,如美化環(huán)境。讓學生討論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學準備。
活動(1):了解當?shù)爻R姷氖秤弥参锓N類:糧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們被生產(chǎn)、運輸、銷售、加工過程的資料。
活動(2):搜集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料,如:美化環(huán)境(觀賞植物)、衣(棉花、桑葉)、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樹、花壇)等方面以及茶葉、中草藥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各種各樣的果實。
看到這些果實,你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可以吃嗎?
生:是從哪里來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它怎樣吃?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答。
一、選擇一種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計劃。
日期:20xx年6月9日
溫度:18——29℃。
小組成員:柯奇、王麗、劉云輝、金煊。
研究計劃: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1.訪問別人。
2.查書。
3.上網(wǎng)查資料。
4.分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3.教師提供各種提供信息的資料計算機書集等。
5.各小組交流。
二、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1.討論:植物和我們有哪些聯(lián)系?
2.匯報: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藥用——制成藥。
板書:種子—植物—開花—結果實——產(chǎn)品。
作業(yè):查閱有關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小結:小組交流時氣氛熱烈,小組交流的方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因為孩子們這方面知識很豐富,如果采用舉手發(fā)言的方式,但想必會讓許多孩子喪失許多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舉手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一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zhì)。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zhì)的共同性質(zhì)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zhì)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nèi)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zhì)。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zhì)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zhì)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zhì)。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zhì)。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zhì)?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zhì)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二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diào)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jīng)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yǎng)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yōu)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fā)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yōu)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F(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wèi)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jù)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nèi)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diào)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nèi))。2、觀察記錄紙。3、調(diào)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jù)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nèi)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jù)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nèi)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nèi)容和現(xiàn)在觀察到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xù)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nèi)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nèi)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jù)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fā)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yè):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nèi)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fā)現(xiàn)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yǎng)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nèi)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xiàn)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xiàn)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fā)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一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nèi)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二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3、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4、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3、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三
1、通過寫自己過節(jié)的經(jīng)歷,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
2、能夠有序地介紹節(jié)日的場面,并能寫出自己的心情。
3、初步掌握點、面結合,交替描寫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
有序地介紹場面,表達真情實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過節(jié)》。
一、激情導入,引出話題。
本單元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參加過哪些節(jié)日活動?今天我們就選擇你記憶最深的一個有意義的節(jié)日場景,有序地把它寫出來。(板書課題)。
二、閱讀教材,明確要求。
1、寫過節(jié)的場面。
(1)要求按一定的順序介紹節(jié)日場面。
(2)指導學生學習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
如,《賽龍舟》一文的第2自然段,抓住過節(jié)場面幾個最突出的“點”來描寫;《賽馬三月街》中的'第5、7自然段,有對“面”的描寫,也有對“點”的描寫。
2、寫自己的心情,表達出真情實感。
3、你知道你所準備介紹的節(jié)日來歷嗎?(指名介紹)。
4、題目自擬??筛鶕?jù)習作內(nèi)容進行個性化擬題,如,“春節(jié),我好開心”“你好,中秋節(jié)”等。
三、互相練說,共同評議。
1、說說自己擬的題目,確定主題。
2、指名概括說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師生評議。目的是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qū)憽?BR> 3、同桌討論哪一情景作為“點”具體寫,哪一場面作為“面”簡要、概括寫。
四、指導行文,完成習作。
1、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3、朗讀習作,交流評議。
4、自改作文,認真譽寫。
板書設計:
節(jié)日的場面。
過節(jié)節(jié)日的來歷。
表達感情。
教學反思。
本次習作是本單元主題的一個延續(xù),旨在讓學生敞開心扉,介紹自己所熟悉的一個民族節(jié)日活動的場面。
本次習作的要求:
1、想熟悉的民族節(jié)日活動,如,中秋節(jié)、春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
2、寫過節(jié)時的場面。
3、寫自己的心情,要表達真情實感。
4、能寫出節(jié)日的來歷更好。
5、題目自擬。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四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了陽春三月,春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豎琴、明鏡,揭示春水的可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語言優(yōu)美,很適合朗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般技能: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與優(yōu)美的句子;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用具:
投影,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這是什么?(板書:三月桃花水)。
二、聽錄音,讀課文:
1、放錄音。注意生字的讀音,標上自然段。
2、提問:讀了這篇文章,你知道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樣的?
3、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三、品讀課文。
2、小組討論:
指名說說。
集體交流。
3、重點學習3、4、5、6小節(jié)。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你聽到奏出了什么的樣的樂曲?
(2)聽音樂,想像這種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美讀3、4段落。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樂讀讀5、6小結。
(6)說說明鏡中還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這樣的格式說一說我看見。
發(fā)現(xiàn)()。
4、聽音樂朗讀3、4、5、6小結。
5、說說你認為三月桃花水還像什么?
(1)集體交流。
(2)齊讀7、8、9自然段。
五、師生溝通:
板書設計: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
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課后札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復習課文內(nèi)容,學習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回顧課文內(nèi)容,說說三月桃花水是什么。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各抒己見。
1、復習課文內(nèi)容:
2、作業(yè)交流:面對春水的力量,你想對大自然說些什么?
展示畫的三月桃花水的景象,做一句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結合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5、比較這篇課文與《春潮》有什么不同?
四、學寫生字:
學生自學生字。
交流重點字:裊弦。
作業(yè)設置:
摘抄表現(xiàn)三月桃花水的句子。
摘抄優(yōu)美的詞語:選擇一個造句。
板書設計:裊弦。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五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nèi)放一些小物體,使質(zhì)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1、認識教材中出現(xiàn)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六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七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tǒng)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zhì)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zhì)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xiàn)新題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zhì),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zhì)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zhì)有關。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nèi)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zhì)
新材料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八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zhì)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zhì)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認識水的性質(zhì)及特點。
根據(jù)物質(zhì)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wǎng)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xiàn)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zhì)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队^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zhì)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xiàn)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xiàn)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zhì)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zhì),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xiàn)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xiàn)象,叫做毛細現(xiàn)象。
二、會“團結”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xiàn)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xiàn)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zhì)的性質(zhì)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zhì)。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zhì)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
1.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等形式中的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調(diào)查,了解一種植物的生產(chǎn)、加工、以及成為我們食物的過程;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將整理的信息記在記錄本上;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2.積極與小組同學合作;樂于傾聽其他組的研究情況,并進行評議;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并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內(nèi)容設計。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別是在“食”上。本課設計的活動主要是植物與我們飲食的關系,最后討論一下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關系。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單元中的種植物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此時,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如蠶豆、豌豆等,已經(jīng)可以收獲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生產(chǎn)基地調(diào)查、市場調(diào)查、收集圖書、網(wǎng)上查找,本課從收獲春天的植物的果實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前測,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食物來源途徑知道多少。
(2)調(diào)查一種植物怎樣到我們餐桌上的。學生先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然后興趣相同的同學組合成小組,共同調(diào)查這種植物是怎樣生產(chǎn)、加工,最后成為我們的食物的。在調(diào)查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的生產(chǎn)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過程。調(diào)查過程中,小組同學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和匯報。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們的食物,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人類服務,如美化環(huán)境。讓學生討論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學準備。
活動(1):了解當?shù)爻R姷氖秤弥参锓N類:糧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們被生產(chǎn)、運輸、銷售、加工過程的資料。
活動(2):搜集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料,如:美化環(huán)境(觀賞植物)、衣(棉花、桑葉)、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樹、花壇)等方面以及茶葉、中草藥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各種各樣的果實。
看到這些果實,你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可以吃嗎?
生:是從哪里來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它怎樣吃?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答。
一、選擇一種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計劃。
日期:20xx年6月9日
溫度:18——29℃。
小組成員:柯奇、王麗、劉云輝、金煊。
研究計劃: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1.訪問別人。
2.查書。
3.上網(wǎng)查資料。
4.分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3.教師提供各種提供信息的資料計算機書集等。
5.各小組交流。
二、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1.討論:植物和我們有哪些聯(lián)系?
2.匯報: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藥用——制成藥。
板書:種子—植物—開花—結果實——產(chǎn)品。
作業(yè):查閱有關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小結:小組交流時氣氛熱烈,小組交流的方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因為孩子們這方面知識很豐富,如果采用舉手發(fā)言的方式,但想必會讓許多孩子喪失許多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舉手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一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zhì)。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zhì)的共同性質(zhì)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zhì)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nèi)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zhì)。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zhì)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zhì)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zhì)。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zhì)。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zhì)?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zhì)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二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diào)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jīng)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yǎng)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yōu)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fā)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yōu)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F(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wèi)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jù)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nèi)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diào)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nèi))。2、觀察記錄紙。3、調(diào)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jù)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nèi)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jù)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nèi)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nèi)容和現(xiàn)在觀察到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xù)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nèi)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nèi)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jù)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fā)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yè):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nèi)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fā)現(xiàn)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yǎng)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nèi)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xiàn)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xiàn)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fā)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