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范文(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書籍閱讀之后擁有的寶貴收獲和思想的延伸。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注意幾個關(guān)鍵點。首先,要抓住書的核心主題或思想,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和體驗進(jìn)行闡述。其次,要注意個人情感和感受的真實性和深度,用真實的情感來打動讀者。同時,還要注重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通過合理安排段落和句子,使讀后感的內(nèi)容更加有條理,易于閱讀和理解。5.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的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和靈感。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一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先有生態(tài)而后有文化”,余秋雨先生一句話表明自己的觀點:他的苦旅其實是一種對“山河文化”的追尋。莫高窟,古今聞名,原來就是佛教重要場所。成千上萬的洞穴中隱藏了許多絕妙的塑像,精美的壁畫。這不僅僅是一個個歷史古跡,更是中華兒女心血的凝結(ji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
    莫高窟,蘊含的是三個偉大文明的精彩。栩栩如生的飛天,惟妙惟肖的舞者以及太多太多。讓中華民族引以為豪,讓世界人民為之驚嘆。但是,外國人來了。美國學(xué)者見莫高窟后大為贊嘆,決定“拯救”這些精美的文物。他們用化學(xué)溶劑使壁畫剝落,并將其帶走。這些文物一露面便轟動了世界,為莫高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災(zāi)難。世界各國的強盜們都對莫高窟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外國人的強盜行徑固然可恨,但更可恨的是:可悲的中國人居然與外國人狼狽為奸,出賣國家利益。莫高窟的'看管人——王道士居然為了區(qū)區(qū)三十英鎊,讓英國人斯坦因帶走了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這是何等的愚蠢!我們這些可憐的國民居然不知道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可是我們的“山河文化”呀!這是我們的根!
    都江堰在戰(zhàn)國時期便顯得非常重要,但,正是它,始終忠實地灌溉著成都平原,為她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稱號。四川雖然歷來旱澇無常,但至今旱澇保收,它是真正的第一大功臣。
    其實,我理解余秋雨先生這本《文化苦旅》是對“山河文化”的追尋,也是歷史文化的一種思考,更是在引領(lǐng)我們要重視和保護(hù)這些歷史遺跡,挽救我們的“山河文化”!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二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yōu)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戚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fù)名譽?!笨梢娰H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著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制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么,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xué)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yīng),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么“文學(xué)”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xué)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游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于后人了。讀懂了余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一半。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三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于一個道士流浪至此并駐足引起的,由于他的私欲,從而導(dǎo)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shù)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我好恨,恨當(dāng)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欲,從而導(dǎo)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nèi)缃竦某删?,但假若昔日?輝煌被竊取了,那后果將怎么樣……。
    因老一代創(chuàng)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fā)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nèi)砸赃^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zhuǎn)輪回至當(dāng)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四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段幕嗦谩肥亲髡哂嗲镉甑谝槐居斡浳幕⑽模珪闹髡{(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yuǎn)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jīng)波折,不斷改變,改進(jìn),創(chuàng)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zhuǎn)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dá),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yuǎn)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yuǎn)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fēng)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fēng)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yuǎn)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dān)當(dāng)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zé)任,讓他擔(dān)當(dāng)。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dāng)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yǎng)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zhí)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五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guān),對此也了解甚少。讀罷《陽關(guān)雪》后,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八^古址,已經(jīng)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fēng)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泵鎸θ绱说木爸?,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guān)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鎮(zhèn),嚴(yán)加把守??申栮P(guān)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guān)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yuǎn)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蓖蹙S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guān)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yīng)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guān)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guān)三疊》,那較清冷的調(diào)子,或許更適合陽關(guān)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guān)的確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凹幢闶峭炼?、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guān)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jīng)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shù)情懷的弘廣?!?BR>    陽關(guān)不復(fù)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jīng)繁華的美在不經(jīng)意間卻毀于一旦,也許正應(yīng)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xì)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nèi)ハ胂?,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xiàn)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后,也會隨歲月的輪回而被漸漸淡忘吧。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六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愛的莫過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觸動著我,把它讀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但卻始終弄不明白,我是在讀余秋雨的文章呢?還是在讀中國的文化歷史?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似乎在這位深沉的文明人筆下,引發(fā)出了種種連篇累牘的思索,是一種渴念?還是一種哀惋?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詮釋?無從知曉。
    其實,寫作是一種很跟自己過不去的累活兒,有時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的徒隔,心有千言萬語,幾個月累就的思維,在下筆的時候,也總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維,像余先生說的一樣:“回憶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边@不知是先生文章帶給我的習(xí)慣,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總之,《文化苦旅》讓我找到了寫作的靈魂。
    余先生總是不堪疲憊,習(xí)慣從一個地方輾轉(zhuǎn)到另一個地方,撫慰著中國歷史的文化遺址與殘余,溫存著歷史文化名勝,而自己卻從不疼惜自己的雙腿和體力,跋山涉水,周游各國。在他心中,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似乎是落在山重水復(fù)、茫茫滄原、默默無言的大地上。或許,在別人眼中,本應(yīng)是個萎靡柔弱的路旅行者,但在歷史文化山水的天地間那么一站,人、文化、歷史、自然就融為一體了,于是,文章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大地?zé)o言,卻只是留下廢墟讓我們無限遐思,古道沉默,卻在呼喚我們不忘歷史的滄桑。余先生在對歷史的滄桑巨變的感慨中,同時也引發(fā)對人生的領(lǐng)悟。在山水跋涉中引發(fā)無限的回憶,同時,又將回憶迅速滲透在文化筆墨中,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聲色和情致,充實了自己。他拋棄了憂傷和疑慮,去追逐涌來的潮水,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呼喚他,他在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漂泊旅游,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蒼老的人生帶著一顆年輕的心,讓無限的思索沉重的駐扎在自己苦澀的文字上,讓忙碌而有文明的現(xiàn)代人去思索。
    夕陽西下,朔風(fēng)呼嘯,站在大漠上,勇敢的用自己脆弱的身軀全然不知天高地厚扛起歷史文化的厚漬,道士塔前面的駐足、遐想,甚至落淚、甚至恨,讓他感到這個民族的巨大悲劇,看到古老滄桑的中華民族在痛苦的滴血,而正是他的這種巨大憂憤,在字里行間,顯得是那么的沉重。
    或許是天地造化的特意安排,才得以讓這個富有文化底蘊的莫高窟座落于中國的西北向,在哪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的年代,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匠工都云集的這里,是命運的趨勢還是血與淚的選擇?在鞭影和無數(shù)兇神惡煞的表情忙碌著,為中國,為世界訴說著奇跡。他華美而有矜持,富有而又遠(yuǎn)藏,他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拜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文化苦旅》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永遠(yuǎn)也無法用語言表達(dá)的文化沉思。座座遺跡,隱隱豐碑,卻無不在默默的詮釋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足跡,文明的傷痕!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七
    《文化苦旅》這本書很特別,因為作者很特別。此書中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與自然是對立的,可作者卻認(rèn)為一切文化都始于自然,文化的至高點即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開始時我并不同意,認(rèn)為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并不能代表社會的大體方向,但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狹隘。
    余秋雨的一生可以說是荊棘遍布,即使他表面上很樂觀,對可笑的誣陷不予理會,但他內(nèi)心深處所隱藏的那種悲傷與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他不會分別寫到巴金和自己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會浪費大量筆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這種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中國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樣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魂靈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也要給子孫后代帶去正能量。
    開頭的幾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傳至今,一些花季女孩無法選擇愛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結(jié)婚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更別說會有什么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斷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無任何感情,只是貞潔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國從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卻在當(dāng)時被稱頌,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戶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著把一個葬儀立即變成兩個葬儀……”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毀掉的是一個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華文明存在了幾千年,有它的不足與漏洞,當(dāng)然也有令人稱頌與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閣……哪怕有一個也足以讓人驚嘆,可他們卻同時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余秋雨一一探訪,了解,只為讓讀者通過他的描述真正看透這個延續(xù)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沒有人能不勞而獲,文化也一樣,一個個朝代,從前秦到元代,數(shù)不清的人的努力與汗水,才鑄造了如此瑰麗的神話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驚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后的技術(shù)條件下完成。范欽窮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閣,且其后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現(xiàn)在看來仍十分了不起。
    讀這本書總是驕傲與失落并行,既自豪于祖國文化的宏偉壯麗,又失落于無價財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滯不前。祖國母親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余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無論如何應(yīng)該被尊敬,而且她還需要高屋建瓴,應(yīng)該被傳承,被發(fā)揚,應(yīng)該重新閃耀在世界之巔。閉關(guān)鎖國使這個文化被埋藏,但現(xiàn)在他重新被發(fā)現(xiàn),我們有責(zé)任去繼承,去發(fā)揚,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zé)任。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八
    恍惚記得很久之前,有個朋友告訴我西泠印社的旁邊有個古董店。
    那個時候我還把“西泠”讀作“西冷”,自然對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沒什么興趣。但是時間一點一點延長,那時的我大概也不會想到,在幾年后一個“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的日子里,我還是去找了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這幾年里我對于古董店總是有莫名的執(zhí)念。大概是對那些歷史沉淀的東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館里的只能稱物,它們被安靜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地方,每天面對幾盞燈,面對幾撥人。古董店里的呢,應(yīng)該算古董,不論真假,它們的陳列,都是故事。
    可能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當(dāng)我終于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車,在西湖邊某條道路上穿行的時候,我突然萬分慶幸這次心血來潮。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對西湖卻并沒有特別熟識的感覺。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杭州的驕傲。小時候來過幾次,觀賞游玩,大概只記得當(dāng)時的豆腐干挺好吃。
    所以,當(dāng)我獨自來到湖邊,難得清冷的公車載著我東奔西走的時候,也給了我更多的時間看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這座城應(yīng)該最愛梧桐。
    特別要是法國梧桐,高大魁梧,所以愿意將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邊。其間還夾雜了些柳樹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剛發(fā)新芽,弱柳扶風(fēng)大概就是這種姿態(tài)。這就顯得梧桐更偉岸了些,扭曲的樹干,偌大的蔭蔽。盡管市樹是香樟,但杭州愛梧桐不無道理,因為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隨意,更鋪張。
    西泠印社確實沒有公車上冷清,反而很熱鬧。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就是因為“天下第一名社”這個稱號慕名而來。進(jìn)門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須蜿蜒地猙獰,樹干爬滿了青苔,鋪天蓋地的綠蔭毫不掩飾枝葉的放肆。游人只能驚嘆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綠色刻在一石碑上,旁邊是一簇春天的紅花,開得正好。身后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階沒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亂石堆成的臺階。昨夜下的雨濕冷著,更顯得小路濕滑難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著路,小心翼翼地發(fā)現(xiàn)了山路上各種植物,被雨珠打得蒼翠蒼翠,傲然立著。我還期望著山上是不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地方藏著傳說中的古董店??上е挥袔讉€亭子,幾個石凳,一個滿是錦鯉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遠(yuǎn)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長椅上,喝著水,看著面前的湖與樹。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樣。目光所到之處,除了游人,要么是樹,要么是水。它們比我們更清楚自然的意義。連神話傳說里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于水,隱于山水環(huán)繞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開手上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說:“這一來,杭州就呈現(xiàn)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孤山這個地方,像西湖中的一個小島,西泠挑了一個很好的地方建立社址。亦山亦水,亦孤亦環(huán)。
    馬可·波羅如此大力贊揚一個城市,當(dāng)然有他自己的道理?,F(xiàn)在我們回想起他至高的評價,仍會覺得名副其實。
    杭州的美,大多是集中在了西湖。而西湖的美,全然是這些山山水水,樹樹花花。蘇軾與白居易比我們更早懂得了西湖的美在何處,于是他們竭盡全力浚河道,清藻荇,治湖水。這才有了后來的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比其它地方更明白自然對于我們的意義。
    這是一個只屬于杭州的宣言。
    “宣言的內(nèi)容,很復(fù)雜,又很簡單:關(guān)于自然,關(guān)于生態(tài),關(guān)于美麗,關(guān)于人間?!贝禾斓奈骱幯缘痛沟挠夯S艷艷的,映著水中的倒影。法國梧桐還是那么魁偉,密密的青苔攀附著粗糙的樹干,出奇的安靜。這就是春水道梧桐。我們需知,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何其渺小。而自然的美麗,又何其偉大。
    我捧著書突然笑了。我想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古董店。
    西湖之美就是杭州的古董,自然之美就是西湖的古董。
    這就是一個關(guān)于杭州的宣言,關(guān)于西湖古董的故事。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九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shù)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lián)絡(luò)借著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yuǎn)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yīng)見慣,總輸他、復(fù)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fù)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
    翻開那本綠色封面的書,我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這條道路,開啟一段段艱苦的旅程。
    我先隨先生進(jìn)入故鄉(xiāng),在他的故鄉(xiāng),我觀望一座座牌坊。不同的石料,不同的石匠,不同的牌坊,卻有著相同的隱藏的意義?!鞍胍沟男〈?,簡薄的行裝,無人的棺木,裝扮的大殮……一切都心照不宣。但是,父母親的號啕大哭卻是真的,淚滴濺在白胡白發(fā)上。畢生再也見不到女兒了,也不知道她會流落到什么地方?!?“在昏暗的月色下送別小船的,總是父親。因為母親裹著小腳,行走不便,更怕她在河邊哭出聲來。父親很少說話,步子輕輕,快速向小船走去?!边@幾段文字讓我震撼,震撼于前人對教育的渴望,對逃出封閉的渴望,對解除禁錮的渴望。
    即便是不舍,也希望他們離去。走吧,走吧,走到遙遠(yuǎn)的地方,過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們?nèi)f萬沒想到,他們送走的人,回來了,他們用熱情為一個個鄉(xiāng)村解凍,用所學(xué)的知識,用心澆灌未來的花朵,他們在山里種下一粒粒種子,那些種子,也將成長,蔓延每一道山梁,遍及中國的寸寸土地。文化,也將綿延,綿延。
    看完牌坊,便進(jìn)入了旁邊的寺廟。念經(jīng)聲入耳,讓人浮躁的心沉下。并不是每個人都信仰宗教,但每個人,都有信仰。有人因為信仰棄惡從善,決心改過;有人因為信仰放棄一切,追逐一生。
    先生從故鄉(xiāng)出,卻不局限于故鄉(xiāng)。思想甚至放眼宇宙。沿著先生的思緒,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本土文明的發(fā)揚延續(xù),造福人民千年的都江堰;異域文明的交匯融合,蘊藏震驚世界的莫高窟。是天讓文化誕生,延續(xù);是天不滿于文化的獨自發(fā)展,讓多種文化摩擦融合。但是,天,為什么要讓如此珍貴的文化熔爐藝術(shù)遭受巨大的破壞呢?世人對于莫高窟的破壞,我不忍心想,書,也不忍心再讀下去?!霸傩〉膫€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泵鎸χT多無恥的文化強盜,莫高窟只能嘆息,嘆息世人的無知愚昧。再高貴圣潔的精神,也敵不過利欲熏心。
    離開那片黃土,又進(jìn)入另一片。踏入沙漠,爬上沙山。順著先生的目光望去,一眼泉水,多么令人感嘆!在黃沙漫漫的土地上,一株綠色的小草都會令人驚奇,更別說這一汪清澈的泉水了。相反的事物在一起,絕不顯得突兀,只是美,讓人驚訝?!敖o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遺忘,是純凈自然的保護(hù)傘。遺忘,卻也是毀滅一個文化城市的致命傷。
    一路走來,陽關(guān)的城墻已經(jīng)坍塌,渤海國的廢井用冷眼看來人。有誰記得它們,也曾輝煌過??!遺忘的,在歷史長河中煙消云散,只能在那斷代的兩頭,發(fā)現(xiàn)只言片語。未被遺忘的,或是維系,或是發(fā)展。西域喀什,xx,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走著。等著有人能理解自己,為自己延續(xù)。
    人是能改變自然的。蘇東坡的到來,讓黃州多了絲文人氣,也給歷史文壇添了不少不朽篇章??滴鯇ふ业男撵`歸宿,讓長城外不只有戰(zhàn)爭,還有融合,洽談。在熱河行宮,看遍清朝的興衰。我曾見,木蘭圍場上的英姿颯爽,我曾見,清朝故宮里的畏畏縮縮。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志士,不畏不屈,在文化貧瘠的土地上發(fā)光發(fā)熱......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說書籍是階梯的話,那么藏書樓,無疑是增加階梯的匠人。一代代相傳,階梯一階階升高,人,也就在文化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一代代文人哲人在這條階梯上,我們從起步,漸行漸遠(yuǎn),偶爾經(jīng)過他們,他們向我們微笑,并讓我們繼續(xù)前行。后面的人微笑相望,前面的人招手引我們向前,走時,不忘看看階梯,那是文化的根。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一
    自從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后,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xiàn)第二本《文化苦旅》。
    我開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tài)度與角度。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著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fēng)、獨特的情懷。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著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yuǎn)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樣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為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xué)校”。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并沒有多少優(yōu)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zhuǎn),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jìn)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tài)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或許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著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yuǎn),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二
    回望過往的時光,總會發(fā)現(xiàn)如此多的極好的詩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足跡中誕生的。他們總會以自己的獨特感受寫出壯美的'山河,而同時也會令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美景躍入人們眼中。雖說如今有無數(shù)大學(xué),圖書館講授著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種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卻是這天地間的山山水水。
    初讀《文化苦旅》,只覺作者的細(xì)膩的筆觸將我?guī)肓四切└鳟惖木吧校憾鼗湍呖撸龒{,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單單記錄景色這么簡單而已,內(nèi)里有著許多對過往人們故事的描寫,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絲絲的沉重與思索。
    也許是人生的經(jīng)歷讓作者深感蒼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弊男乃蓟蛟S正是古時文人的心思,都會在如畫的景色面前大發(fā)感慨。當(dāng)自己的回憶與經(jīng)歷與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
    而同時,國慶長假的各個景點令人望而興嘆的擁擠,一片片山林因旅游開發(fā)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樣,盡管有許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們游歷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瀟灑,而是人潮的壯觀了。真正的欣賞不是這樣的。
    古時文人墨客的游歷總是伴隨著詩詞文化的欣賞,他們只微微佇立,便有了聯(lián)貫千年的力量。這力量只由少少的方塊字組成,卻能穿透時光,使人文的力量注入大地之中。這種微妙的力量是只有在遠(yuǎn)離塵囂的寧和境地中才能真切感受到的。山水千萬年間不曾改變過,如今的我們也應(yīng)只用與古人同樣的眼光打量世界,而非改變它們的面貌。
    聽自然之聲,感受古風(fēng)古韻。
    賞美景如畫,回味人文悠長。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三
    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簡單輕松的詞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總是不免讓人有一種蒼老的感覺,越是古跡,越是更多的駐足者,越是有那么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既是憑古,又怎能不傷感,既是碰撞也怎么避免悲悲劇。
    思想的構(gòu)建本身就是一件繁復(fù)而枯燥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報以熱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文化的形成也不是純粹的相加。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其中既有個人的辛酸,也有民族的榮辱,更有國家的興衰。
    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fù),永遠(yuǎn)都不會翻身。”
    我們國家的文化歷經(jīng)三千多年而連綿不絕,其間也歷經(jīng)苦難,才成就了如今的燦爛中華文明。
    余老的這篇散文文字非常優(yōu)美,寫到人文景色時猶如欣賞一副山水畫,寫到敦煌莫高窟等寶藏時,有驚嘆有驕傲更多是心疼,寫到都江堰時,猶如發(fā)現(xiàn)寶藏,仿若我國古老文明在中華大地散落的珠寶。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四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xì)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xì)節(jié)。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fēng)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yuǎn)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diào)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guān)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fēng)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yuǎn)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五
    時光流轉(zhuǎn)千年前,在風(fēng)沙彌漫的戈壁中,有這樣一群人,伴著駝鈴聲陣陣,手上的獵旗隨朔風(fēng)飄揚。沙塵迷了眼,模糊了遠(yuǎn)方的視線。一串串厚重的腳印,打開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大門。領(lǐng)頭的那人,叫張騫。
    時光流轉(zhuǎn)千年后,在了無人煙的大漠上,天空下飛鳥絕跡,有一人背負(fù)行囊踏上這片土地。他閃爍著光芒的眼膜中,是那堅定的信仰。他不是冒險家,他是個文人,去尋覓曾消失不見的文明,亦是在探索古人的智慧。他,叫做余秋雨。遼闊蒼穹中,唯他一人走在這充滿艱辛的路上;熠熠星河,唯他一人日復(fù)一日地走在那孤獨的文化路上。
    我于是翻開了這本《文化苦旅》,在精神世界里追尋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進(jìn)行分割,金黃與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一面用巨大的篩子篩過一般,熱浪翻涌起的風(fēng)將沙山勾勒成優(yōu)美的線條。他停下腳步,駐足于鳴沙山上,向遠(yuǎn)處火得燦爛的夕陽致敬。轉(zhuǎn)身,他眼睛一亮,在這雄奇壯闊的鳴沙山后,竟又一輪明月般清澈的溪流,山上狂風(fēng)肆掠,山下水平如鏡,他知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月牙泉。巍巍鳴沙,娟娟月泉,就這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北方人的粗獷與江南人的靈秀組成了中國這個群。
    他曾說:“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人生才顯靈動,世界才顯精致?!彼咴诼飞?,走過了沙山月泉相映好。
    他繼續(xù)走在風(fēng)沙席卷的沙漠中,只見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沙丘上,周圍一派荒蕪,甚是頹廢不堪。他漸漸走近,只見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刻痕印著兩個字“陽關(guān)”。曾記否,陽關(guān)古時是通商之地,關(guān)隘重鎮(zhèn)。如今城墻早已如過眼煙云般不復(fù)存在,昔日的繁華景象如夢般閃現(xiàn),那輝煌的歷史不會有人想起,只那孤傲的巨石獨自守望,幽咽的聲音對往來的人發(fā)出無盡的控訴。他忽然想起王維溫厚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彼匀挥窒肫鹉鞘O一時的唐人風(fēng)范,那豪邁、灑脫、上進(jìn)、大度……可那唐人風(fēng)范還是抵不過歲月的磨折,終是消散不見。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陽關(guān)坍塌了,坍塌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在;身前,寒峰如浪?!彼陉栮P(guān)的嘆息中,走向下一處文化。
    走進(jìn)漆黑的石窟,那殘破的壁畫雖已不完美,但還是能夠看到古人的智慧與才能。他仿佛看到,幾千年前,人們在這修整壁畫,來自各地的商旅駝隊、僧人等一群有一群人來這里駐足觀賞。金光透過窗戶,折射到壁畫上,洋溢起神秘的金輝。莫高窟的壁畫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如一位老者,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歲月的輪回、生命的存亡。它的顏色是厚重的,沉淀了幾千年的風(fēng)沙,令世人仰慕。
    莫高窟最終被譜寫成一首意蘊深長的詩,一支悠遠(yuǎn)回旋的古曲,一個永不泯滅的神話。余秋雨先生感受著莫高窟的情誼,繼續(xù)行走在文化之路上。
    他走在路上,以他那熱血沸騰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走在文化解密、文化傳承的路上,他重新走過那消失的古文明,仰著頭,朝那充滿希冀的文化圣地走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秋雨先生走在文化之路上,亦是走在人生之路上,他肩負(fù)使命,就是去傳承古人的智慧與文明。
    走在路上,我們亦不忘初心,踽踽前行,與信仰一路同行。
    文化苦旅中莫高窟的讀后感篇十六
    《文化苦旅》是當(dāng)代著名文化學(xué)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書共收錄37篇作品,借山水風(fēng)物書寫著中國文化與文人的歷史命運,在字里行間探尋著文化的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文字優(yōu)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發(fā)蘇州》《青云譜隨想》等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歷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充滿懷舊氣息與文化感慨的心路回憶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其細(xì)膩的心思和筆觸,帶領(lǐng)我們一起感受這華夏文化的“苦旅”。
    記得初讀《文化苦旅》是在學(xué)業(yè)繁重的高三,當(dāng)年略顯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現(xiàn)在靜下心來,懷著對中國文人和中華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這本書細(xì)細(xì)品讀細(xì)細(xì)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
    文化苦旅,不僅僅是穿梭在各種名勝古跡、田園山水中的空間旅行,更是一種穿越千年,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它從敦煌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fù)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的淪陷和喪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和不滿寄于筆下,在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所缺失之物。
    品讀書中的文字無疑是苦澀的,我們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喪感,書中講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悲涼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幾千字,我已反反復(fù)復(fù)讀了三遍,既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筆鋒拍手叫好,更為莫高窟中珍貴的文物就這般輕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當(dāng)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負(fù)責(zé)看管的愚昧的王圓箓無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歷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說,他太卑微渺小,無知的軀體無法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敗和政府對文化保護(hù)的無視才導(dǎo)致了這慘痛的民族悲?。≈腥A民族的傷口在滴血??!而如今的中國人呢?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事實上,僅僅運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動中華文化之根本,但一旦運走了思想、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一個民族即將面臨的便是消逝的命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丟失,而是丟失了過后,我們依然走在丟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原來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段幕嗦谩窊?jù)對是一位歷盡世間滄桑的老者,散發(fā)著書墨的清香、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攜著他的紙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文學(xué)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開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間百態(tài),去觸摸歷史的魂魄,去聆聽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當(dāng)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