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朗誦心得體會(匯總13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所汲取的經(jīng)驗和感悟的總結(jié)和概括。寫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對比與對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心路歷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心得體會范文,或許能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一
    近日,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語文古詩朗誦比賽。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僅讓我深刻領(lǐng)悟到了古詩之美,還提升了我的朗誦能力。通過這次比賽,我收獲頗多,對古詩朗誦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對這次比賽的心得體會。
    首先,語言韻律是詩歌之美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比賽中,我發(fā)現(xiàn)古詩的韻律之美如同一首首和諧的樂曲,在我的心靈深處奏響。而正是這種韻律之美,讓古詩在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誦,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句的韻律,努力使每一個字都完美地與詩意融合在一起。朗誦時,我將情感融入聲音之中,讓每一個字都充滿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古詩的韻律之美發(fā)揮到極致。
    其次,朗誦古詩需要情感的傳達。古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浸潤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通過朗誦,我深刻認識到了古詩中的情感力量。有些古詩描繪了古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有些古詩傾訴了古人對故國的深情厚意。在朗誦時,我試圖將自己融入到古人的情感之中,用真切而生動的情感傳達出來。每一個字句,都是我用真情實感去演繹的。朗誦的時候,我很享受這種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仿佛與古人有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感人聯(lián)系。
    此外,背誦古詩還需要綜合素養(yǎng)。古詩典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背誦古詩不僅僅是為了參加比賽,更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因此,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不僅僅只是把古詩當作比賽的素材,而是深入理解其中的意義和內(nèi)涵,努力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貫穿于背誦過程之中。通過背誦古詩,我了解到了古代文人的修養(yǎng)和背景,也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正因為如此,我在朗誦古詩的時候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最后,比賽是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在比賽中,我觀摩了其他同學的朗誦,從他們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之處,通過觀摩其他同學的朗誦,我不僅拓寬了視野,還學到了一些新的朗誦技巧。同時,比賽也是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通過自己的朗誦,我向其他同學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也收獲了其他同學的認可和鼓勵。這種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使我在朗誦技巧和人際交往方面都獲得了進步。
    綜上所述,參加語文古詩朗誦比賽是一次很有收獲的經(jīng)歷。通過比賽,我深刻認識到了古詩韻律之美、情感之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同時,比賽也給予了我與其他同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參加古詩朗誦比賽,不僅僅是一種競技性的活動,更是一次對古詩的熱愛和傳承。我將繼續(xù)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朗誦能力,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二
    為了迎接國慶節(jié)的到來,我們學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古詩文朗誦會。
    演出開始了。今天的.演出節(jié)目共有15個,我們班的節(jié)目排在第12位。我和同學唐煦擔任我們班節(jié)目的伴奏。雖然離演出還早得很,可我的心已經(jīng)彭彭的跳個不停,一方面,生怕上了臺,彈得的不好會出丑,讓班級的演出砸鍋。另一方面,卻又盼著能早一點兒上臺,讓大家知道我們班的厲害。那復雜的心情,怕只有上過臺的同學才能明白和理解。偷偷看看大家,有好多人也和我差不多呀。
    臺上的節(jié)目一個比一個精彩。我特別喜歡三年級同學編排的《菊韻》,一群頭戴菊花頭飾,手捧菊花圖的小姑娘,,組成了一個美麗菊花叢。不一會兒,來了幾只可愛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他們在菊花叢中穿梭著,翩翩起舞,既可愛又有趣,就像一幅蜂蝶戲菊圖。更讓人叫絕的,還是他們朗誦的詩篇。那么多首詩,有一些,連我們這些高年級的同學也未必會背,他們卻背誦的那么流利,他們太棒了。
    時間飛快,轉(zhuǎn)眼間,已是第10個節(jié)目了。大家手忙腳亂地換好衣服,一個一個陸續(xù)向后臺奔去。
    終于輪到我們班了。我上了臺,好緊張啊,坐在琴凳上,一動不敢動,生怕被臺下的觀眾發(fā)現(xiàn)我的小動作。朗誦開始了,我和唐煦的伴奏也響起來了。隨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那舒緩優(yōu)美的旋律,我的心也沉浸到了音樂中,慢慢忘記了緊張。我們的節(jié)目進行到最后的時候,馬驍和殷兆威推著一個大大的生日蛋糕緩緩地走來,一瞬間,場內(nèi)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我們的演出成功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評獎揭曉,我們班的節(jié)目獲得一等獎,太興奮了,十多天的辛苦終于換來了今天的收獲。
    這次古詩文朗誦會,不僅節(jié)目精彩,而且鍛煉了我們的膽量,展示了我們的風采和實力。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三
    “叮鈴鈴“上課鈴終于響了,老師拿著一個袋子,從里面拿出了一沓獎狀,說:“同學們,我們開一個古詩朗誦會?!毕葟倪厔P開始,他說的聲音不怎么高,第2個是揚振宙,也和邊凱一樣,第三個是張美婷她上臺很風趣地說:“大家好,我是三號選手張美婷,“后邊全是‘大家好,我給大家背一首……”到了韓振琳,她用上了外號,說:“大家好,我就是被大家稱的‘韓國小精靈’……”過了一會兒,輪到我了,我緊張的上了臺,先對老師鞠了個躬,說:“老師。”對著同學鞠了個躬說:“同學,大家好……”然后我就記不清了,當時太緊張,誰讓我屬鼠呢。趙甜甜背的聲情并茂,一會兒高,一會兒底,然后越來越高。
    最后,趙甜甜和“韓國小精靈”獲1等獎,彭廣慧、田海卿、張婉瑩2等獎,李文濤、張麗媛、蔡婧3等獎,賈學東鼓厲獎。
    雖然我沒得上獎,但我會努力的。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四
    弓劍出榆塞,銅槧上蓬山。
    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
    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別,內(nèi)外與中間。
    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
    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
    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五
    近期,我所在的學校舉辦了一場語文古詩朗誦比賽。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通過這次比賽,我不僅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和領(lǐng)悟,還感受到了古詩之美以及朗誦的藝術(shù)魅力。在這場比賽中,我有幸展示了自己的朗誦才華,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詩之美令我嘆為觀止。在準備比賽時,我選擇了一首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進行朗誦。通過反復品味這首詩的文字和意境,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摯情感。詩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給人一種寂靜而溫暖的感覺,像是沉浸在深夜中,靜享秋的寧靜,不禁使我思索起人生的短暫與想念之情。“銀箭彎彎半入樓”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清早時短暫的亮光的珍惜,仿佛在提醒我們要珍惜光陰,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值得被細細品味。古詩之美如此深邃,使我對古代文化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朗誦的藝術(shù)魅力吸引了我。在朗誦比賽中,我不僅需要背熟古詩,還需要運用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和節(jié)奏來展示古詩的美感。當我站在舞臺上,胸懷滿滿地誦讀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意識到朗誦是一門需要技巧和經(jīng)驗的藝術(shù)。通過調(diào)節(jié)聲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停頓的位置,我能更好地展示古詩中的節(jié)奏感和抑揚頓挫之美。朗誦的藝術(shù)讓我深刻地意識到語言是如何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更加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和值得深入學習的方向。
    再次,朗誦比賽鍛煉了我的自信和表達能力。在舞臺上面對眾多同學和老師的目光,我體驗到了一種挑戰(zhàn)和壓力感。但是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準備,我逐漸找到了一種自信和冷靜的心態(tài)。當我背誦古詩,并用自己的語調(diào)和情感詮釋時,我發(fā)現(xiàn)臺下的同學和老師都在認真聆聽,這極大地增強了我的自信和滿足感。同時,從比賽中,我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聲音和語氣,以及如何把握觀眾的情感,在表達時更加準確和自如。參加朗誦比賽讓我在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最后,比賽中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我受益匪淺。在比賽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出色的朗誦者,他們的表演和技巧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不僅了解了他們對古詩的理解和表達方式,還學到了一些他們在朗誦中的技巧和經(jīng)驗。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和互動,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朗誦方面的不足之處,并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和建議。互相學習和交流使我在古詩朗誦中更加成長,并為自己今后的學習帶來了更多的啟示和動力。
    通過這場語文古詩朗誦比賽,我加深了對古詩之美的感悟,體會到了朗誦的藝術(shù)魅力,鍛煉了自己的自信和表達能力,并從他人身上學到了更多寶貴的經(jīng)驗和技巧。這次比賽不僅讓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也讓我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和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將繼續(xù)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表達能力,更好地感悟古詩之美并為它們帶來生機和活力。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六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鐵杵磨針。
    明代:鄭之珍。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猓€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揚子江。
    宋代: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小松。
    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嘲。
    近代: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則徐。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shù)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guān)。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曠撞晉平公。
    先秦:韓非。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睅煏缡套谇埃僮仓?。公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cè)者,故撞之?!惫唬骸肮讶艘病!睅煏缭唬骸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七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是在干什么呢?原來,我們在舉行“春”之詩——,我們擦拳摩掌,都亮出了自己看家的本領(lǐng),準備大賽一場。
    老師先讓我們分成小組,然后篩選出里面背得最多、最有感情的一個人。我胸有成竹的走到我們的這個小組里,一報數(shù),就把他們嚇了一大跳,因為他們只準備了1~2首,而我卻準備11首,所以我過五關(guān)斬六將毫不費力的過了第一關(guān)。
    接著,我們幾個被選中的同學上了講臺,進入了復賽。
    我心里忐忑不安,心像裝著一只小兔子,砰砰直跳,我想,這些可是被精心篩選過的人,我能戰(zhàn)勝他們嗎?我定了定神又想,只要我盡力朗誦,表現(xiàn)出情感,應該就能行!我準備了一首《春夜喜雨》。大聲背誦,行云流水、滾瓜爛熟,背完后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挺不錯,想這回回家肯定拿個大獎。但當我背完時,忽然有人舉手,說是作者背錯了,我一下子差點攤在地上,我的心一下子到了無底的深淵,快樂立刻被拋到了九霄云外,眼淚“刷”的落了下來。想:這下完了。我想:我再也為我們組爭不了光了。我又后悔又生氣。接著,齊正紅也大聲朗誦,還用手比畫著當時的畫面,讓我贊嘆不已;田晨聚背的是《春曉》,可剛背完題目和作者就不知道該怎么背了,我當時很理解他,因為他可能是太緊張,所以我一直不斷的鼓勵他,當他含著淚背完的`時候,我們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最后的決賽就要開始了,這回上臺的只有三個人:田晨聚、崔嘉塵、齊正紅。他們一個個成竹在胸的站在臺前,接著一個一個的比,可田晨聚剛一張口,就錯了一個地兒,被刷下了;接著又是齊正紅和崔嘉塵的比賽,他們精神飽滿,放開嗓子背了起來。最后,齊正紅勝了,大家歡呼雀躍。
    “古詩像春天一樣五彩繽紛,春天也像古詩——優(yōu)美多姿”,比賽結(jié)束后,教室里充滿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這次比賽中,我獲得了許多經(jīng)驗,還要注意細節(jié),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八
    《唐詩品匯》:劉云:全是托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唐詩歸》:鐘云: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游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jīng)》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jīng)意。
    《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并傳。
    《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更多。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九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十
    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這就是《江南春》的魅力。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shù)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注釋。
    1.鶯啼:即鶯啼燕語。
    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zhèn)。
    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quán)。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jù)《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余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shù)。
    6.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筑。
    7.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擴展閱讀:杜牧懷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后,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jīng)博通經(jīng)史,尤專注于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后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辟為推官,轉(zhuǎn)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游。大和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guān)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zhuǎn)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于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nèi)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里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nóng)商?!彼鲝埾髌椒?zhèn),收復邊疆。其“關(guān)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后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里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說河北諸鎮(zhèn)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xiàn)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diào)知兵與否關(guān)系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圣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后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茍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wèi)》、《罪言》、《戰(zhàn)論》、《守論》和《孫子注》。由于懷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曠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
    據(jù)《唐才子傳》載,“后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fā)”。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于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于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quán),黨爭延續(xù),一系列的內(nèi)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nèi)漏。杜牧死后不過數(shù)年,農(nóng)民起義便如風起云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罢垟?shù)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于酒肆。對于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蘇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fā)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么,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jīng)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十一
    1、《詠鵝》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6、《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8、《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9、《草》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0、《憫農(nóng)》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2、《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3、《小池》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4、《所見》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5、《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6、《相思》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7、《村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0、《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1、《牧童》【唐】呂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22、《舟過安仁》【宋】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23、《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4、《稚子弄冰》【宋】楊萬里——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25、《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7、《回鄉(xiāng)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8、《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29、《觀游魚》【唐】白居易——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30、《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郊原曉綠初經(jīng)雨,巷陌春陰乍禁煙?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十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解題:此詩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是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李白在長安送朋友到四川時所寫的送別兼抒情詩。
    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
    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cè)突兀而起。
    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
    秦棧: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蛑噶鹘?jīng)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全詩翻譯。
    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
    (12)首聯(lián)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diào)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lián)入題,提出送別意。
    (34)頷聯(lián)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BR>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cè)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象是騰云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
    (56)另一方面也有優(yōu)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BR>    此聯(lián)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xiàn)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胧竦臈5?,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盎\”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迸c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gòu)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huán)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
    (78)尾聯(lián)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李白知道朋友是入川去追求功名富貴的,因而臨別意味深長的告誡他:個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用不著去問象嚴君平那樣的善於卜卦的人。用君平賣卜的典故,婉轉(zhuǎn)的啟悟朋友不要過份沉迷於利祿之中。言語間深情凝聚、循循善誘,語短而情長。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zhuǎn)地啟發(fā)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lián)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卷一)。詩的中間兩聯(lián)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lián)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lián)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后,以議論作結(jié),實現(xiàn)主旨,更富有韻味。清人趙翼曾指出李白所寫的五律,“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然有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甌北詩話》卷一)。這一評語很精確,正好道出了這首五律在對偶上的藝術(shù)特點。
    古詩朗誦心得體會篇十三
    1、《詠鵝》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6、《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8、《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9、《草》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0、《憫農(nóng)》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2、《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3、《小池》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4、《所見》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5、《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6、《相思》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7、《村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0、《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1、《牧童》【唐】呂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22、《舟過安仁》【宋】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23、《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4、《稚子弄冰》【宋】楊萬里——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25、《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7、《回鄉(xiāng)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8、《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29、《觀游魚》【唐】白居易——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30、《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郊原曉綠初經(jīng)雨,巷陌春陰乍禁煙?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