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孟子心得體會(實用14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孟子心得體會篇一
    國學的智慧,是中國人生存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國學的智慧,體現(xiàn)于偉大的、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濃縮于古圣先賢貢獻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凝結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禪宗等思想文化形態(tài),并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中。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國學的智慧,就是中國的智慧,就是中國人琢磨出來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兩天有幸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林在廈門大學給我們講授的《孟子與中國文化精神》,受益匪淺,感受頗多。趙士林教授學識淵博,尤其對國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理解,他的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邏輯嚴謹。聽了趙士林教授的國學講課,讓我們尋回了我們溫暖可靠的精神家園。由此,有如下體會和收獲:
    孟子心得體會篇二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歷史上數(shù)千年的社會文化和道德達義的形成。《孟子》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關于人性和道德的論述性著作,它闡述了孟子所主張的有關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這篇文章將探討本人通過閱讀和研究《孟子》這篇著作后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闡述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體系可以概括為:人性本善、天命論、仁者愛人、人民至上。在《孟子》中,孟子強調了人性本善的觀點,認為人天生就有一種正直善良的本性,因此當他們接觸到邪惡和不良影響時,他們就會走偏,走向邪惡。孟子還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即只有那些具備仁德之人才會愛惜并照顧其他人。孟子不僅關注個人的道德和行為,還注意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制度,認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將道德和政治完全融為一體。
    第二段:講述孟子關于教育的觀點
    與孔子一樣,孟子十分重視教育。他認為,教育是一種照顧和培養(yǎng)人類天性的活動。孟子的教育思想強調了“天真”,即每個人在生命的最初時期就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但是這種天性是需要被培養(yǎng)和教育的。他提倡將教育與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榜樣來培養(yǎng)人的品德和行為。而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生教育成為具備仁德之人。
    第三段:探討孟子關于人心的思考
    孟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求所當求,避所當避,并且能夠處事得宜,那么他就具備了良好的人心和修養(yǎng)。人的修養(yǎng)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自我提升來達到的。孟子還提出了“惻隱之心”,即人們有一種與他人共情的能力。只有通過共情,我們才能理解他人的苦難,這種理解則會促使我們去關心他人并且盡力幫助他們。
    第四段:評價孟子的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孟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當代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人性本善觀念和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引領了成千上萬的儒家學者研究、探索和思考,進一步鞏固了中國文化對仁行的信仰。此外,孟子所提倡的理想國家,即“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政治口號,也影響了中國的道德和制度建設。
    第五段:總結本文的思考
    總的來說,通過研究《孟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和根源,進一步增強我們的人性和道德素養(yǎng)。孟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并在當代社會中繼續(xù)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此外,我們還應該更加注重教育,扶持良好的天性和品德,以建立一個更加美好、公正和充滿關懷的社會。
    孟子心得體會篇三
    《孟子》一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詮釋學思想,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孟子讀書
    心得體會
    ,希望大家喜歡!
    一、正義感跟正義是兩回事兒,孟子的正義感很強,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義的事兒。這一點跟我們很相近。
    二、魯鄒交戰(zhàn),鄒國失地,鄒國百姓冷眼旁觀,孟子認為這是對的,因為他們在鄒君統(tǒng)治之下毫無民權可言,魯君打進來,再差也未必會比鄒君更差。這就像后來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中國百姓趁機揀洋落。民權都沒有,爭什么主權?外人進來也好,不進來也好,主權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專制集團的。有人說先有主權才有民權,嗯,恭喜你洗腦成功。事實是:只要主權背后藏著君權,那么永遠都是主權越多,民權越少。帝國大一統(tǒng),萬馬喑無聲,主權爭到手,處處萬人坑。
    三、朱元璋讀《孟子》,讀到“如果領袖作惡,就規(guī)勸他;如果規(guī)勸不聽,就殺了他”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勃然大怒,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眾所周知,在1957年,毛澤東也說過魯迅類似的話。
    四、朱元璋不喜歡孟子,后來仍然供了孟子,因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無風險,不但沒風險,還能博取政治上的好處。今日供魯迅亦如此。假如魯迅還活著,在新浪開博客繼續(xù)寫雜文的話,不出倆月,你再去點擊他的博客,就會發(fā)現(xiàn)四個血淋淋的大字:封殺用戶。
    五、小平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xiàn)共同富裕。這話其實有個前提:允許一部分人先覺悟起來,先悟帶動后悟,最后實現(xiàn)共同覺悟。沒有共同覺悟,就沒有共同富裕。參見《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BR>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了。
    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為他沒有統(tǒng)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里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xiàn)。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統(tǒng)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注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為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闭Э创搜裕坪鯖]有什么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現(xiàn)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zhàn)爭。正因為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么不好。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xiàn)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彼倪@種推恩理想在現(xiàn)實中往往難實現(xiàn)。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孟子心得體會篇四
    程頤曾說過:“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yǎng)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绷攘葦?shù)語,卻將《孟子》精要概述無疑??梢?,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繼承,更是升華。孟子也強調仁義,仁是人心的本質,義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導“性善論”,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仁政學說和修養(yǎng)學說。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謂之本心,且與仁義禮智分別相對應。孟子對梁惠王說“仁者無敵”以強調“仁”的作用;對齊宣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推廣仁愛之心;孟子還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可見“仁義”在孟子學說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論”則是說人性本善,通過自覺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為圣人。
    《孟子》中也出現(xiàn)了大篇幅的君主與孟子的對話。孟子作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齊宣王均問事于他。而孟子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貫高高在上的思想,講究“民為邦本”,這種民權駕于君權之上的說法比法國盧梭的民權論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認識到了人民才是政權的根基。其次,孟子認為君為人父母,不僅要有賢德、重義輕利,更重要的是與民同樂,所以喜愛音樂的齊宣王才能明了“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道理。又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BR>    在學習方法上,孟子也有諸多主張。他認為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們今天科學學習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覺學習:“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覺地有所得,才能徹底領悟才能將知識變?yōu)樽约核小?BR>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孟子繼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彼踔猎O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jiān)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边@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后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里,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愿”,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guī)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fā)展的平穩(wěn)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心得體會篇五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fā)現(xiàn)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zhàn)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yè),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xiàn)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fā)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薄爸链笾羷偂薄叭c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tài)。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泵恳淮巫x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心得體會篇六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思想上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公正。其思想對于我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閱讀孟子的著作,在學習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段: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初期,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禮教和政治道德上。他強調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觀點,并提出了“仁”和“義”的概念。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關愛,以此來維護社會的和諧。孟子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流傳至今,為人們所借鑒和傳承。
    第二段:學習孟子的思想對我產生的影響
    在學習孟子的思想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和平等待遇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意愿和權利,不做出不合適的言行。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為人處事中,注重謙恭有禮,做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第三段:“仁”和“義”的重要性
    孟子認為“仁”和“義”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所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他認為“仁”是相互關愛和尊重,在彼此關心幫助下才能實現(xiàn)共同進步的狀態(tài)。而“義”則是指守信用、遵守法律規(guī)范,人們必須具備義之思想和行為觀念。在我看來,“仁”和“義”不僅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一個人快樂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
    第四段:孟子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的觀念也在不斷進步。孟子的思想理念現(xiàn)已深入人心,為現(xiàn)代人們所傳授和繼承。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也應該秉持他的思想,互相尊重,關心幫助他人,傳遞“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道德,共同把社會建設得更加和諧。
    第五段:總結
    孟子的思想充滿人性光輝,其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不可磨滅。他的思想理念,對我們現(xiàn)代人們的價值觀和準則, 仍然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而我們作為一個傳承著中國文化的人,也應當明白其指導意義,堅定其道德思想,倡導“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道德,以靜態(tài)日新,讓這種精神流傳下去。
    孟子心得體會篇七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抄讀孟子的文章,不僅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觀點,還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體悟。下面將從我在抄讀孟子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入手,談一談我對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第二段:人性本善的觀點
    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他的核心觀點之一。這一觀點對于我個人來說,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看到人性的丑陋和自私,但孟子提醒我們,人們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認為,人們在生來的本質上就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才會逐漸失去這種本性。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每個人都具備良善的天性,只要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能發(fā)揮出最好的一面。
    第三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子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學習孟子的思想,我逐漸明白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先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個人品質,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孟子還提倡家庭的和諧與治理,一個和睦的家庭是社會穩(wěn)定和平衡的基石。而如果能在家庭中培養(yǎng)好的家教和道德觀念,就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社會治理方面,孟子主張仁政和民主。他認為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我通過學習孟子的思想,不僅更加重視個人修養(yǎng),也逐漸明白了家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第四段:敬天愛人的道德要求
    孟子強調了對天的敬畏和對人的愛惜。他認為,人的存在是受天的安排和造化,因此應該敬畏和順從天命,不可妄自為中,違背天意。同時,孟子強調了對人的關愛和善待。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不因自己的私利而傷害他人。我通過體會孟子的思想,明白了敬天愛人的道德要求是人類社會和諧和發(fā)展的基礎。
    第五段: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孟子的思想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在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逐漸學會把孟子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常常會告訴自己要堅守善良的本性,不輕易放棄,積極面對問題。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我也更加注重互相理解和尊重,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考慮整體的利益和和諧的關系??傊?,通過抄讀孟子的文章,我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更真正體悟到了孟子思想的智慧和實用性。
    總結
    通過抄讀孟子的文章,我從中體悟到了對人性本善的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敬天愛人的道德要求。這些思想觀點在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我更加成熟和堅強。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孟子思想的深度和價值。
    孟子心得體會篇八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泵献诱J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圣經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蔽覀円惨嗽谒惺虑樯隙家袷爻兄Z,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上的教導嗎?圣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心得體會篇九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和文化。近日,我讀了一些關于孟子的著作,并深受啟發(fā)。在抄寫孟子的經典篇章的過程中,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產生了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首先,孟子的思想中強調了人性的善良本質。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富有仁愛之心,渴望有所作為,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個觀點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那么的緊密。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摒棄偏見和成見,而是應該以善良和仁愛來對待他人。
    其次,孟子強調了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應該通過自律和修身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只有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抄寫孟子的文字時,每一個字都仿佛在提醒著我加強自我修養(yǎng),時刻保持一顆純凈無私的心。
    第三,孟子的思想強調了天命和人的努力相結合。他認為,人的努力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功。這一點深深感染了我,讓我明白到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論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難,都要勇敢面對,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畢竟,只有努力奮斗,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第四,孟子的思想重視了教育的力量。他認為,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通過抄寫孟子的文字,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智慧。只有通過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才,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最后,孟子的思想強調了仁愛的力量。他認為,仁愛是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xiàn)個人幸福的關鍵。抄寫孟子的經典文字,讓我深刻體會到仁愛的重要性。只有通過真心實意的關心和愛護他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才能真正體驗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通過抄寫孟子的文字,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孟子的思想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夠指導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與此同時,我也明白到抄寫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更是與作者的思想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過程。抄寫是一種思想的汲取和體悟,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孟子的思想,也幫助我更好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孟子心得體會篇十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后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里,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愿”,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guī)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fā)展的平穩(wěn)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心得體會篇十一
    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對于后來的儒家學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抄寫孟子的經典著作,不僅有助于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也能夠使我們從中汲取智慧,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抄寫孟子,我深刻領悟到“仁義”、“天命”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重要理念,這些都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將從抄寫孟子的動機、抄寫過程中的體驗、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方面,進行一一闡述。
    首先,我選擇抄孟子不僅因為他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因為他的思想對于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指導意義。在當下社會,人們的關系復雜多元,而孟子的思想則能給予我們在應對各種關系與情境時的指導和幫助。抄寫孟子,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也是表達我對孟子思想的敬仰與崇拜。
    在抄寫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敬意。孟子的著作思想精深獨到,語言簡潔明快,每一個字都凝聚著他卓越的智慧。每次抄寫,都能感受到一種與大師對話的氛圍,在心靈中沉淀,讓我更加明確自己的原則和目標。
    通過抄寫孟子,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孟子提出的“仁義”思想,強調人之為人必須要有情感和道德,注重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尊嚴,體現(xiàn)出了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他還提出了“天命”觀念,認為天地有義,人類應該順應天命而不是違背。這使我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契合。此外,孟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了人人都有責任改善社會的觀點,這讓我更加明確自己身為一名公民的責任與使命。
    對于孟子的思想,我不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理解,更是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孟子的思想教誨我們做人要有仁心,《孟子》中有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句話告訴我無論面對何種情境和人群,我們都應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做到公正、寬容和善良。在我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力求將孟子的思想融入其中,通過尊重他人的權益和尊嚴,與他人和睦相處。
    最后,抄寫孟子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信仰。通過抄寫孟子,我對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規(guī)劃。承載著孟子思想的抄經卷能夠一直伴隨著我,成為我人生中的指南針。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都會將孟子思想貫徹其中,努力做到成為一個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人。
    抄寫孟子心得體會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它讓我認識到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將不斷學習孟子思想的精華,將其與實際結合,不斷豐富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經驗。最后,我愿意把抄寫孟子的經歷與理解分享給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喚起他們對孟子思想的關注與熱愛,共同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社會。
    孟子心得體會篇十二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懊献永^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彼踔猎O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jiān)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心得體會篇十三
    讀大學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也許就是因為這特別的機緣,我一直特別喜歡《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喜歡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勢。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yǎng),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我常常慨嘆,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經驗的律師去質問對方律師的委托人時,只要求回答“yes”or “no ”,從而讓自己處于主動地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著鼻子走,從而成功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巧妙地將話題轉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明白并承認,自己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為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fā)揮,巧妙把音樂話題轉為政治話題,從而激發(fā)了齊王的興趣,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并沒有就此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容易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shù)人樂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于是他滔滔不絕地“為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著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張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借著他的口才說服了齊宣王,成功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后人要尊他為“亞圣”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結果上:齊宣王傾心于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yè),即位后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后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采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當然,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們就會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這不也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和家長來反思嗎?如何用一種最有效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去選擇,而不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去規(guī)定、去限制。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是卓有成效,我們才能解決這口才的尷尬問題.
    孟子心得體會篇十四
    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它是由儒家學派代表性人物孟子所編寫的一本政治哲學著作。這本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論述而聞名于世。通過閱讀《孟子》,我深刻體悟到了人性的善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對《孟子》的心得體會進行總結和探討。
    首先,我對孟子關于人性善惡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悲憫之心和倫理道德的基因。他以春秋時期的孟子為代表,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似乎得而復失之,其惡者似乎得而復失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這句話即表明了人性的復雜性。人之善與惡,取決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內心的修煉。同時,孟子也提出了“四端五?!钡牡赖聜惱順藴剩础叭?、義、禮、智”和“忠、信、禮、義、廉”,他希望通過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來強調人性中的善良,使人們能夠做到天人合一,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
    其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孟子政治哲學的核心觀點。孟子強調個人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身才能齊家,而齊家則能治國。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內心混亂和情緒浮躁,就無法帶領家庭成員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有家庭幸福穩(wěn)定,社會才會和諧穩(wěn)定。孟子還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君子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范。君子具備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有著高尚的情操,以身作則,能夠影響他人并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
    第三,孟子強調了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能夠追求真理,并為人民謀福祉;小人則只關心自身利益,對他人毫不關心。孟子提出了“以身訓人”的理念,他認為君子應該以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和教育他人。他的言辭和社會活動應該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而小人則只關注個人利益和享樂,不考慮他人的需要和幸福。通過孟子的思想,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進而激發(fā)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第四,孟子還提出了君民之間的責任關系和權力合法性的問題。他認為君主必須保障人民的福祉,而人民也有義務服從君主的統(tǒng)治。君主應該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為人民謀福祉。同時,人民也應該順從君主的統(tǒng)治,不得反抗或造反。孟子強調了一個健康的統(tǒng)治和人民之間的和諧關系的重要性。通過君民責任和權力合法性的論述,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權力的合法性和政治的穩(wěn)定性。
    總之,通過閱讀《孟子》,我深刻領悟到了人性的善惡并認識到人性的復雜性。同時,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此外,我也能夠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明白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對《孟子》的思想的體悟,我相信自己能夠更好地修煉自己的內心,與他人形成和諧的關系,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